《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汇总32篇)》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精选32篇)
内容导航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3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4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5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6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7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8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9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0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1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2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3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4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5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6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7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8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9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0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1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2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3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4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5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6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7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8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9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30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31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32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
这本书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学习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长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对我的思想触动极大。以前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学生,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实际上,我们了解他们爱的方式吗?我们了解孩子真的需要什么吗?这就使我们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用最客观的心去观察孩子,看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使幼儿更好的随着其自身的规律发展壮大,生命更加充满活力。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里面的所有东西都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兴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虽然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未必实用,但却提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
在备孕阶段即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定会受益匪浅。原先以为刚出生的小宝宝,除了吃喝拉撒睡,他只是一个偶尔会抿嘴痴笑的小玩意,原来,他也有很多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核心我认为是孩子的本能。
我们大人做的很多事情,似乎是压制了他们的本能。回想一下,在他们尚在襁褓之中,我们除了将他们捆得严严实实,偶尔在他睡醒时分逗乐一下,是否有给他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将他斜放着可以看清周围的环境,辨别周遭的声音?在他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很不厌其烦的对他说很多,却没有认真听他在讲什么,或者想表达什么?在他蹒跚学步之际,我们是不是在旁边认真的盯好,一旦他有些许的跌跤姿态即立刻抱起来,宝宝长宝宝短的开始用心呵护?又或者是拽着他的手往前奔?
蒙台梭利作为教育界的医学博士,列举了一些小孩的行为,虽然是100多年前的小朋友,这个普遍性却是古今中外的一致。比如,他们在捉迷藏的时候,小朋友都一定要躲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然后找的人也是在固定的地方找,找到之后大家就开始开心的大笑,然后重复同样的动作,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作为成人的我们看着很无趣,会指导他们躲在一个新的地方,这个时候,藏的人和找的人都很茫然失措,过不了多久就会结束这个变来变去他们觉得不好玩的游戏。这个现象归结为一个理论即儿童看重的外部秩序和内部定向。他们不喜欢变来变去,就喜欢简单的东西重复做,而且沉浸其中。不禁想起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
我们理想中的孩子,是热爱学习,彬彬有礼,懂礼貌,乖巧,不迷恋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但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作为父母的我们对他们了解少之又少。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这些孩子的是自由的,老师更像是一个局外的旁观者。看着他们自理,自处,自我调节和交往,而这些孩子可能只有十几个月到几岁而已,通常我们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人的帮助,否则只会让事情一团糟。而放手让他们去发挥自主性时,他们反而是礼貌的,考虑周全的。
这里就不得不说回孩子的本能,我们成人不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勒绊者,只做心中关切,行为疏导,不用命令式而是多建议,是否孩子会更茁壮成长呢?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3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著名意大利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届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行之际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最近,在学习之余较系统的读了一遍《童年的秘密》。读完此书,使自己受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使得自己较为凌乱的儿童教育观念得到系统的梳理,并使得自己原有知识架构中的错误的观念及错误的知识建构,得到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下面我将自己读《童年的秘密》的心得体会,做一整理。
读完《童年的秘密》一书,我的归纳主要是从四个纬度来进行整理,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幼儿的教育原则及环境;幼儿的心理歧变。
第一:幼儿生理和心里的发展。从事物是始终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期是人的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在不断地生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儿童个体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通过这一章节的阅读及自己在日常的幼儿教育实践中,自己坚定地认为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不断变化发展中,最突出的两大特性是主动发展性和多元智力发展关键期。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将儿童处于在教师主导地位下的被动发展地位,即使有的学者强调教师只是处在主导地位,儿童才是主体,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发展自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演变成教师控制教育环节的各个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直接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加修改的复制到一个处在由“空白板”向“丰富板”发展儿童的思维体系中。在阅读《童年的秘密》一书时,我对蒙台梭利的观点十分认同,我认为儿童本身拥有一种探求外界的冲动和本能,这种主动性赋予了儿童积极发展的生命力,儿童正是通过主动地探索来使自己在各方面适应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环境,由此我认为此阶段的教师不应将环境加以人为改变或安排,而是将儿童放在其所处的任意自然环境中,因为每一个环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不同因素组成的环境,都会对处于此环境中的个体提出一定的适应要求,也就是每个个体都会针对相应环境发展相应的适应能力,当然了,此时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外围观察者和辅导者,主要是对儿童的适应动力予以保持和强化及儿童出现的各种困难予以帮助,以保证儿童在此环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够凭借主观能动性他驾驭的能力。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在“关键期”内,发展儿童所能够发展的各种智力。
第二: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儿童诞生之时,同时,幼儿教育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重复练习。在儿童对外界事物处在敏感期内,正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如果幼儿能得到满足其内心需要的活动(蒙台梭利称之为“工作”)时,他们就能聚精会神的不断地反复的练习这一行为,直至这一行为达到其所处的年龄得承受范围内甚至对于一些天才儿童这种发展会超越几个年龄发展阶段。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想告诉我们的幼儿教育者,幼儿的好奇心会驱使着儿童不断周围的事物发生了解的兴趣,由此教育者,不应该限制儿童感知的范围,而是尽可能的多为其提供环境,这样幼儿就会获得更多的感兴趣的事物,儿童通过对一个个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地重复练习,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的空间,即使由敏感性形成的个体能力,在今后的发展中,并未有什么格外的突出发展,但对儿童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会有帮助的。总之,教师要尽可多的为儿童提供能够使儿童重复练习的环境。二是自由选择。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心理需要来选择所要感知的事物。,因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始重要牢记不要限制儿童的自由选择性,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发展环境,以满足儿童的自由选择。
第三:幼儿心理歧变的分析。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一个充满敌意和不相容的环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导与压制及不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正确的干涉,会引起儿童心理发展歧变。蒙台梭利总结出幼儿心理歧变主要有八种表现: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说谎。在幼儿身上,这些心理歧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一个幼儿有可能同时拥有几种心理歧变。心理歧变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失调,会使幼儿的心理处于紊乱的的状态。由此,作为幼儿教育者必须及早的发现这些问题,同时要及时的运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较及时,较快速的解决存在的心理歧变的问题。当然了,对于这些心理歧变,由于复合的形式不同,也就要求教育者应用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要求教育者,要在实践中充分的积累各个方面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手段,以便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成人与儿童冲突的克服。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成人为儿童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甚至为了儿童的成长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一定能够发展的很好,因为成人只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来认为儿童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发展会更好。这样成人就使儿童用“自己的身体,别人的大脑”在发展,而并非是儿童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大脑并辅之成人的帮助来发展。当然,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付出会给孩子的发展其副作用,只是因为他们的无意识行为会影响儿童在其自身发展规律支配下的正常发展。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4
这本书最早是1936年出版的,到现在已经80多岁了,但可以说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蒙台梭利对儿童阶段的研究揭开了人类童年的秘密,让我们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灵成长到底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了解童年的秘密,能让我们更好地对待孩子,也能重新认识自己。要理解这本书,先要把握两个概念:一个是儿童本位,一个是实证精神。蒙台梭利通过她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到儿童敏感性的指导的。
第二,儿童有两重秩序感,一个是外部秩序,一个是内部秩序。儿童是通过外部物体的秩序去认识他周围的环境,然后去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
第三,儿童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内在感知。
对于儿童的秘密,她也有了一系列发现:
第一,儿童的天性是讲秩序。
第二,儿童天然有尊严感。
第三,儿童爱学习,也有自控力,而且儿童的耐心比大人强。
最后要强调一点,这是一本学术书,其中一些理论也存在争议,但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让父母、成人开始意识到儿童本能意识的价值,不要轻视孩子,要试着去了解孩子,要像尊重一个成年人一样去尊重孩子。蒙台梭利还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力成长,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每个家长都应该了解一下蒙台梭利开启的现代教育理念,给孩子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空间,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而不是束缚和过多的矫正,并提醒自己“孩子也可以是成人的父母,成人可以向孩子学到很多”。准备要小孩和有小孩的可以看一下,偏理论但很有用,做父母之前是需要教育合格的,父母像孩子学习的地方更多!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5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阐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6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作者是一位教育学家,亦是一位充满温情关爱的女性学者,在书中以热情的笔调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的研究成果。
《童年的秘密》提出了“敏感期”这一理念,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儿童在多方面的发展拥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时期,尤其是精神心理发育,如果错过,就无法重现和挽回。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需要得到教育者的尊重。
感觉是心理的第一个冲动,婴儿通过感官来获取外界信息、表达自身的需求。作者认为婴儿对于秩序感也有要求,特别是在室内,有些孩子看似没有原因的哭闹,是因为秩序感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熟悉的环境遭到破坏,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安的感受,这是因为婴儿能够注意到环境当中细微的改变。但这一点并没有实验的数据作为佐证,作者只是举出了一些语焉不详的例子。我对这一点持有怀疑的态度。而皮亚杰的实验对于儿童的固定位置感或许有一定意义,但对婴儿不见得有参考价值。
早在19世纪,作者就已经意识到了儿童的独立性,并且批判性地指出,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判断儿童善与恶的标尺,把儿童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在无形之中压抑了儿童的个性,并且“洋洋得意于自己对儿童所谓的热爱和牺牲”,认为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途径。
可是,这种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想却没有出现在同时代的中国。彼时的中国父母是多么喜欢控制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童年的我是多么想要一点自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穿衣打扮的选择权,哪怕是独自出门的时间。人和人之间的鸿沟可以有多深多远,这样的事情纵使说出来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相信和理解,我也不想一次又一次去开口诉说。
无论是这本书还是精神分析流派,都认为成人的幸福和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的确,童年与成年生活一一对应的归因纵使困难,其千丝万缕的关联也无法被割裂无视。倘若世间多一些理智与热爱并存的父母,这世界上也会多一些生活快乐、心灵温暖的孩子。当美好被代代传承,和暖的风也将吹开紧闭的心扉,让微笑绽放在每一张面庞。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7
20__年7月4日参加辰辰幼儿园的家长培训学校时,幼儿园向各位家长推荐了五本关于蒙台梭利的著作,建议各位家长仔细阅读一下。这五本书分别是:《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和《发现孩子》。这几本书对于理解蒙氏教育理念和基本教育方法,有很大的益处,希望可以通过阅读使得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互相理解和信任,并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取得大方向上的一致,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这5本书在介绍蒙氏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我着重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这一本书。这本书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蒙氏教育具有革命性的理念。书中不乏有很多经典之语,其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让我们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1、为什么儿童和成年人无法互相理解?
成人眼中的世界,是经过心理整合过的世界。在成人的眼中,事物之间往往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所以成人往往容易忽视一些微小细节的东西;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不懂心理整合的。所以他们不会被"逻辑"和"联系"所干扰,儿童往往更容易观察到一些容易被大人忽视的细节,也通常会被这些细节而吸引。
所以在儿童的视角看,成人描述的世界是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区别的,因为我们各自的思考方式对彼此而说,都是陌生的。
2、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是第二位的角色
成人习惯用自己的逻辑来要求孩子,殊不知,这其实是孩子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阻碍。还美其名约"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整个互动当中,地位是处于劣势的,如果儿童的行为不被成人理解,与成人的环境不协调,就会被阻止,有的时候还是非常"粗暴"的阻止,而这个阻止过程中,成人却还会认为自己是在对孩子"负责任".
所以最近才会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除此之外,类似的实际还有很多,比如"有一种饿,叫做妈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困,叫做妈妈觉得你困".成人总是不肯承认孩子有自己的身体机能,吃饭、穿衣、睡觉,都必须按照成人的标准来执行。如果不吃,不穿,不睡,轻则各种哄劝,重则拳脚相加。
书中也提到"成年人很容易说:‘孩子不应该到处乱走,不应该去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叫喊。他应该多躺着,应该吃了就睡,他应该到屋子外面去玩。’即使这个人不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对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他也会这样说。父母们完全出于惰性为自己选择了最轻松的道路,就是让孩子去睡觉。"
如果把孩子换成一个成人,另一个成人出于"爱"强烈要求不困的你去睡觉,那么是何种感受呢?怕是不会舒服吧。更何况是时时刻刻在各个方面都这样要求你应该去做什么了,并且丝毫不考虑你真是的感受,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所以,真的能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我们应该停止把孩子看作一个宠物,或者一件物品,一件除了服从大人什么也不能做的东西。
反过来说,我们应该努力站在孩子们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通过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满足孩子的真正的需求。同时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成年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第二位的角色。
3、放慢脚步,跟随孩子
孩子远比成年人弱小,如果他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我们家长应该控制自己而跟随孩子的引导,把理解和跟随孩子当做一件有趣而又荣幸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叫做《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面的主人公,一开始嫌弃蜗牛走的太慢,越来越气氛愤,甚至想去踢它,后来他索性放手了,任由蜗牛自己爬,在放慢了速度之后,主人公闻到了花香,享受到了花园的美景,最后发出了感叹"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里面的蜗牛就很像我们的孩子,牵着蜗牛在散步,就好像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光和青春岁月。有的时候会被气疯,会失去耐心,甚至忍不住"踢它",但是,孩子们却不知不觉间,把父母带进了花园,只要家长们放慢脚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就会发现,孩子的视角是那么的独特,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美丽。陪着孩子一起静静体味生活的味道,偶尔做一下小孩子又何妨?
文章的第13章节奏,也是阐述了类似的思想,
二、敏感期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很多敏感期,有语言敏感期,行走和手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每一个敏感期都有孩子独特的需求,面对这种需求,家长们只有知道了其所以然,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
1、语言的敏感期
在芊卉园的培训课中,家长们见到的第一次老师展示,就是在线上活动时的分享故事环节,当时大家都觉得老师的声音"太温柔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听不清。读完此书,我才发现内有乾坤。
语言的能力实际上是孩子们最难学会的技能之一,但孩子语言的敏感期往往比人们忽略,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大家不知不觉中就给孩子创造了必要的元素。能够捕捉到孩子对语言的反应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孩子们的微笑。"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发音清晰的短语上时,他会表现出快乐。他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比如可以分辨出教学塔楼的钟声。"
孩子会在温柔的言语中得到快乐,因此而平静下来,这"就是我们要用温柔的言语对孩子讲话的原因,我们希望看到他们充满活力的微笑回应,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父母夜晚要陪伴在孩子身边,满足他们听歌谣或听故事的渴望的原因。"
2、秩序的敏感期
可能处于秩序的敏感期的孩子,是通常最让家长们头痛的了。孩子们脑子里总会有在家长眼里非常奇特的"秩序",一旦秩序被破坏,而家长又没有深刻理解到孩子的用意,"任性"、"不懂事"之名就会被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通常的观念里面,孩子天生就是捣蛋鬼,是"不守秩序"的,这一点也是在家长培训课之前,大部分家长的观点。所以在老师用很温柔的声音展示"讲故事"环节的时候,家长们都担心孩子们会因为吵吵闹闹而听不清老师的话,所以在老师向家长展示"走线"活动的时候,家长们会担心孩子们不会那么"听话"的按照固定的路线向前走。而另我比较惊讶的是,当我参加观摩的那天时,孩子们的行为却证实了,这种担心是毫无必要的。孩子们整个过程非常安静,大部分孩子都会按照"秩序"行动,只有刚刚入园的小朋友还没有弄明白"秩序",所以会"溜号",不过在被纠正了之后,就加入"秩序"的队伍了。
事实上,孩子们的秩序感,远远超出了成人的认识。
秩序感,还表现在孩子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上面。比如家里的东西的摆放位置,父母抱孩子的时候穿的衣服等等,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都不喜欢这些设置被随意改动,一旦被改动,就会表现出不安,甚至哭闹。只要家长们找到了结症所在,就可以立刻缓解这种情况。相反的,如果盲目的把孩子的这种哭闹认为是"无理取闹",甚至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解决哭闹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幼儿园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教育方法的进一步感悟
在阅读整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里面,关于孩子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一些教育方法的描述。让我知道,其实幼儿园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平白无故这样设置的,都是有一定的道理和用意的。
1、孩子们的床。
书中是这样说的"能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的最大帮助之一,就是给他一张适合他需要的床,不要再让他的睡眠超过必需的时间。成年人应该允许孩子在困倦的时候去睡觉,在他休息好的时候醒来,并且在他想起床的时候就起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传统的儿童床应该被淘汰的原因。现在已经有许多家庭在这样做了,取而代之的是给儿童一张低矮的、几乎贴近地面的小床,这样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躺下或是起来。一张低矮的床是很经济合算的。儿童需要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更多是一种妨碍,而不是帮助。许多家庭已经通过在地板上放置一个小床垫,并覆盖一张大毯子,实现了儿童睡眠习惯的变革。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晚上快乐地上床睡觉,早上不需要打扰任何人就可以起床。"
在我第一次看到芊卉园的床的时候,也有一丝疑惑,因为我记得我小时候幼儿园的床是有栅栏的,但我当时并没有多想,现在看到文章中这么描述,方才恍然大悟。
2、感观区的圆柱体
在培训学校的时候,园长和老师向我们展示的那个圆柱体,我至今还有印象。那是一种深浅不同,或者粗细不同的几组圆柱体,每个圆柱体对应的放在木板上相应的圆孔里面。
这种教具,在书中第12章也有提到。里面主要是讲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着迷于一些"基本"工作,比如拔出瓶塞子,在把它塞回去,"拔出瓶塞再塞回瓶塞的工作似乎是他们最喜爱的消遣之一".
但有的时候,家长经常会因为某件东西,认为东西本身很危险,或者担心孩子碰坏,或者拿东西是妈妈或者爸爸的东西,而不让孩子碰。但是,实际上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个生活中真正的东西,而是他需要从事同样的活动就可以了,至于具体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但最好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家长就不会干预了。
"类似这样一些没有外在最终目标的基本活动,都可以看作人类劳动者最初的微薄努力。"
在芊卉园,我就看到了这种圆柱。到现在为止我才明白这种教具设计的另一层含义,是为了满足了儿童这个时期的特殊需要。
从文章的这一段,也揭示了一件很无奈的事情,那就是"允许儿童自己活动的想法很容易理解,但是在成年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使得这个理想难以实现。年长者即使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允许他自由地接触和移动物品,也会发现自己无法抗拒那种说不清的要去控制孩子的冲动。"
3、科学区老师的展示过程
还记得在家长培训课程科学区展示的时候,老师当时展示的是花的解剖。其中有个细节我一直记得,就是当老师去取解剖过程需要用到的各种工具的时候,是一件一件去取的,而不是"顺路"一并取回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第13章《节奏》为这件事情做了一定的描述,让我的体会有更深了一层。
书中说"成年人做事有一种很自然的原则,即‘付出最少的努力’,这一原则促使他采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这就是我们成年人去取工具的过程中可能会采取的方法,我们会一次性把"顺路"的所有工具都取回来,因为这样"付出最少的努力".而孩子们却不是这样的。孩子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完成事情本身而去做的,孩子们更多的是想体验能让他们感觉到成功喜悦的行动。
这里就提到了孩子们做事的"节奏".成年人和孩子做事的节奏是不同的,成年人如果没有体会到孩子的"节奏",而是专注于事情的结果,或者成人本身给事情定义的标准是否达到这个问题,那么就很容易去打断孩子,孩子们的尝试会被打断。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书中举了一个和偏瘫的人一起走路的例子,因为大家的做事的节奏不同,我们会觉得很痛苦,假设我们帮助了他,那么就要力求用自己的节奏代替他的节奏,才能让我们从内在冲突中解脱。但是这种对孩子的帮助,实际上是在无形间压制了儿童的行动自由。而这种压制将在儿童今后的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后果。
"童年时期,儿童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他的心智处于富有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段时间里,成年人能够潜入孩子意识之中,用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激发和促进孩子。"
就花的解剖过程中,一件一件取工具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层引申的含义。孩子对于成人的行为是如饥似渴的观察者,并渴望模仿成人,所以在这一点上,成人有一种责任,要成为儿童的激励着,成为以身作则的"身教者",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和举止。所以成年人要担负正确指导的责任,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心态平静,动作缓慢,这样孩子才能看清楚他动作的每一个细节。
相反的,如果成年人不是这么做,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那就不能很好的激励和指导孩子,而是会用强有力的暗示把自己的快节奏传递给孩子,从而代替孩子内心的节奏。
当孩子的节奏变得突然加快,而没有仔细观察和思考其中的细节,就会慢慢丧失自己的理性思考,就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运动器官,只是不管不顾的任意游荡。
"三思而后行"这是书中提到的一个词,所以说如果一个孩子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先是很平静的观察和思考,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才是正常的。如果节奏被破坏,他的内在约束力就会被破坏,他的行为就会挣脱自我控制,被另一个人的意志只配,成为外接影响的牺牲品。
四、结语
这本书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一些感觉好的地方,做了标注,当看完了全书以后,又反过头来仔细阅读了一下自己做标注的地方。发现有些地方真的是字字珠玑。让人反复回味。
从阅读过程中,我反思了很多,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耐烦,行使大人的权利去抑制孩子的活动等等。实际上都是我没有真正的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没用用心去体会孩子当时的心情。
难怪有人会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也是大人自我修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心态的平和,学会观察,学会等待,学会引导。前面是心态调整,中间是情绪控制,后面是方法使用。这些无论是运用到教育孩子身上,还是大人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的路还长,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可逆的,作为父亲,我希望能够通过自我的修行,完善自己的人格,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静待花开!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8
本书让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们是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着很多揠苗助长的事情?比如孩子很大了孩子帮孩子穿衣服?帮孩子理书包?
我们要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适应孩子的学习节奏,保持对孩子的尊重,学会耐心。
不论是蒙台梭利还是萨提亚还是正面管教,核心的教育目标都是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因为只有自尊才能做到自律。
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下正面管教中的一个观点:我们不要去帮孩子去做他自己能完成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一直会揠苗助长的原因:
一、主导本能:我们总是喜欢干预孩子的成长,总是希望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或者说是用捷径来完成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二、工作本能:我们由于在挫折中长大,得到的正面肯定太少,所以把工作看做是一个负担,所以总是本能的希望孩子不要受苦,从而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那个问题,这儿同样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方式,把工作作为是修炼和精进的场所,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修炼自己的心性,才能更多的让孩子去自我探索。
《童年的秘密》中的四个观点:
一、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蝴蝶对光的敏感度;孩子辨识叔叔和爸爸。
二、适应孩子的处理节奏:保持我们的耐心,允许孩子重复的做同样的事情和尝试她认为正确的方法(倒漱口水案例),带领残疾人走路的比喻。
三、保持足够的尊重:擤鼻涕的案例;不要随便开玩笑;只有足够的尊重孩子才能帮助他建立完整独立的自尊体系。
四、自卑来源于苛责:特别是当着他人的面进行苛责;对待其他孩子过错的慈悲和对待自己孩子的过错的严厉苛责,比如同样摔碎一个杯子,对于他家孩子则普遍会说没关系,而对待自己家的孩子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所以需要我们自己修炼慈悲心和感恩之心,对待他人对待家人对待孩子常怀慈悲之心和感恩之心,我经常会跟我家的孩子说:“谢谢你们,让爸爸走上了学习之路,学习让爸爸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能量满满。”
对于教师需要改变对待孩子们的态度,当然也是希望老师们能更多的踏入学习的行列,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更多的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9
这是一本育儿或者说心理分析的书,以上就是读后感。的确,关于这本书,无论说它的作者多么成熟,说里面讲的道理多么有用。随着我做了越来越多次的读书会,我逐渐感觉,说这些,很无力。
所以我这次,决定偏个楼,说点别的。有个提法,孩子三岁前学到的东西,大约是我们往后人生里所有知识的总和。这三年里,他(她)学会的东西,未来一生我们都不太可能学到那种程度。
比如灵活的操作自己的四肢,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绝少见到操作某样工具如指臂使,这样的人古代叫做大匠,现代大约是叫高级工程师吧。
比如用喉咙发出有意义的音节,同时理解它的含义,学会说,并且理解一种语言文化的人,在我们的世界被称为大师。再比如认识到墙是墙,人是人,玩具是玩具,还有独立认识这些事物的能力,现实里能这么做的人,叫做科学家。
这是很有趣的角度:我们从0艰难的跨越到1,开始了从1到10000的人生旅程,很奇怪的失去了这种跨越的能力。就像年少时的懵懂,当你懂了,懵懂就失去了,同时失去的,还有懵懂时的无来由的,莫名的感觉。我把这种感觉,叫做天性。
佛教里有种说法,叫做“所知障”,大意是,你知道的越多,障碍就越大。当知识、技能、阅历等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和诸多事物更顺利的相处的时候,我们那种无知无畏、那种穿透迷雾的激情和快意、那种拂尘见珠光华灿的幸福和感动,那种人性,也被驱赶出了伊甸园。
所有我们知道的,就这样变成了镣铐、牢笼和枷锁。而无意识时的那种不明所以,荡然无存。道德经中,“专气致柔,如婴儿”,大约是想描述那种状态。
有些艺术家或者修行人,会选择放逐自己,或者让自己放浪一些,或者让自己紧紧束缚,来尝试感受曾经的真挚。
这些行为或者方式,不予置评。我只是想起了一些看过的话:在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我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生长。与诸君共勉。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0
以前没当幼儿园教师之前,认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担任幼儿教师,但自从接触之后才知道,幼儿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耐心和照顾孩子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我自从当了幼儿教师之后,不断地向同事学习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园里也给予我们理论上的学习。这次我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说实话,刚开始打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心理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文中的第二章说道,弗洛伊德用“压抑”这个词来描述成人教育儿童的方式,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当一个儿童受到成人压抑时,他就不能独立坚强的发展和成长。成人包括父母,老人及孩子周围的人,甚至我们幼儿老师。成人总是认为是过来人,自己给孩子做的决定是为孩子好,避免孩子走一些弯路,浪费孩子的时间和我们大人的金钱,其实他们的想法是有一定错误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有个相处四年的同学,学习一直是班级第一名,老师布置的任务从来不拖,刚布置就要做完。同学们认为她很要强,追求进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才知道,她内心的“无目标”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学习的时候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实际只是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学生”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因为从小父母就是这样教导她,什么事情都是父母给她安排好的。父母的评价于是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长大以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反而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真正“感觉”。她在遇到一些生活事情时缺乏主见,不知怎样去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和陌生人说话时也会脸红。这就是在成人的压抑下所造就的性格和成长道路。而我了解的其他同学却截然相反,不仅处事经验丰富而且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通过我看这本书结合我身边朋友的经历,让我受益到:成人或者我们老师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自然地展现和成长,还儿童一个天然的生活。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会给朋友及家人介绍读阅,让成人有个更好的方式来教育祖国的花朵。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1
我任教了一年级的体育课已经有近一年了,但孩子们的脾性还总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假期里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虽有些专业知识我不是太懂,但在部分文章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
“在对儿童说出每一句之前,成人都应当再三斟酌,因为儿童正在如饥似渴地等待着模仿他。”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又反复读了好几遍,琢磨了很久。不是说没读懂,而是在翻阅脑海里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所发生的能与这句话相匹配的事情。我们总说在孩子身上总能看到大人的身影,看班级里的小干部也能看出带班老师模样。还记得那天走进班级时,正好班里的班长在管理班级,只见他大声的吼叫着,小脸涨的通红。我不觉得的仿佛看到了自己平时管理班级的模样,原来,是这么的恐怖!而可爱的班长竟也变得这般失去了儿童的那份稚气。
就像这句话说的一样,儿童就像一张白纸,她们凭借着自己内心的敏感性去看去听吸引住她们的事物,并模仿。但她们还不会辨别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因此,每天陪在孩子身边的大人们,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得十分注意。每句话都该思考下是否会误导孩子,所谓以身作则,我想应该就是这个道理。“他们很听话,这让我感到必须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这也是书中的另一位老师在看到孩子的表现时所感叹的话。
书中还让我感慨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日本父亲带着大约一岁半的孩子散步。孩子突然停了下来抱住父亲的腿,于是父亲也停下了脚步,让孩子绕腿玩耍。当孩子不再玩耍时,又接着慢慢地散步。过了一会儿,孩子在路边停下,父亲也停下陪在孩子的身边。这个故事我相信但凡看到的人应该都会十分感慨万分。在当今这个社会,大人们的确忽视了孩子们真正的需求。说是带孩子们出去玩,却限制了项目及游玩时间。想去玩泥巴,却因为我们认为的不卫生而拒绝,实则因为不想洗那脏脏的衣服。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大人们有时候是真的很自私了。为了让自己睡懒觉,而不愿孩子一大早来亲吻自己;为了孩子不来打扰自己,就让孩子去写额外的作业;为了所谓的孩子好,而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想想真是残忍。
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新颖,有许多颠覆了我曾以为的想法,为我接下来的工作奠定了些许基础,相信会有所突破!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2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著,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奥秘。作为成人,作为老师,一定程度上我并不了解我的学生内心在想什么。我想,对儿童的内心了解之后,遇到问题时会选择更合理、更科学的措施。当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发现内容有些晦涩,需要多读几遍才能理解;有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太相符。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观点给我带来启发。
一、调整心态,收获奇迹
书中《教师的任务》一章中提到:“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我们自己身上有很多不好的脾性,它们就像田野里的野草茂盛地生长。在我们心里出现并阻碍我们去理解儿童的罪恶就是发怒。”这一点,深有体会。常常抱怨课堂死气沉沉,嫌弃孩子说话声音小,不明白说过多遍的问题孩子为什么就像没学过一样。每当这时,总是压制不住内心的怒气,朝着学生疾言厉色。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畏惧老师的课堂,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曾经也在《力量》中了解到吸引力法则,知道了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有了理论的指导,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恶性循环,我在心里告诉自己,第二天进到教室,一定要说孩子的一个优点。即便他学习再不好,纪律再差,也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自己的态度转变了,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孩子们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积极。有的同学一年以来回答问题的次数加起来都不如近一个月的多。不管他们回答的正确与否,声音洪亮与否,看到他们能够把手高高举起,就连从来都不及格的孩子也能在同桌的帮助下,举手回答问题,真为他们感到开心。因为对于从来都不举手的他们来说,在众人面前讲话是一种挑战,他们战胜了自己。
也是因为这个小小的改变,我理解到课堂应该是包容的,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见解。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体验与思考,远比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爱因斯坦说: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么?我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所以不要跟那一点点知识过不去,给予孩子更多思考、探究、表达的空间与时间,给他们提供最大程度发掘自己的潜力的机会。不要让未来的瓦特、牛顿、爱迪生在压制、冷眼、嘲笑中消失。当想明白了这一些,遇到问题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发怒,孩子的心里会少一些阻碍,与我们的距离会近一些。
二、摒弃专制,保护天性
书中提到“只有当儿童大一点时,他才开始直接反对专制本身。但是,那个时候成人又会找到一些理由进行辩解,他仍然使自己披上伪装,有时甚至成功地使儿童相信这种专制是为了他们好。”生活中拥有这样想法的家长比比皆是,而我也是这样的老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专制”“霸道”,学习、纪律方面,我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其实,有时候他们的想法或许更有道理,他们或许有更好的策略,可是我忘了听取他们的心声。就像这次毕业典礼,孩子们需要排练一首歌曲,我甚至都忘了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就帮他们选歌曲,让他们开始练习。在不明事由的情况下,他们感觉自己是被牵着走,又怎会有做事的积极性呢?相反,音乐老师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还让他们自己选喜欢的歌曲。那一刻我的内心忽然有所触动,原来一直以来,我包办的事情太多,缺少民主,压制了孩子的天性。
由此我又想到了殿楠的做法。他作为新老师,又是男班主任,很多事情他都让孩子自己决定,比如座位的选择等。开始,我很不理解,认为这么多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决定,他们能行吗?后来,我观察到采用这种策略,最初阶段可能会有些混乱,但是从长远来来,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会更自信,遇到问题更会有自己的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把一件件事情做好,而是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必须要检查自己,摒弃自己的专制,消除自己心里用外壳包住的傲慢和发怒。必须变得谦虚和慈爱。这也是教师必须获得的美德。
三、给予机会,体验成长
“在家庭中,成人的贪婪、暴虐在父亲权威的伪装下不断砸碎儿童的自我。例如,当成人看到儿童端着一杯水时,就害怕杯子会摔破,贪婪使他把杯子看做珍宝,并从儿童手中夺下。”现在的家庭,可能不存在将杯子视作珍宝,父母这样做可能是担心孩子摔破杯子受伤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应该给予孩子体验的机会。“做种学”,在体验中孩子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方法。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学会放手,给予他们体验成长的机会。
这本书虽然有点难懂,但珠玉比比皆是。用其理论指导我的实践,在实践中再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3
《童年的秘密》读了5遍了,还是意犹未尽,感慨万千。工作之余我都是尽可能的自己照顾陪伴孩子,平时也特别重视和他的交流互动,所以我的孩子比周围同龄的宝宝在语言、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超前很多,7个多月能够非常清晰的叫“爸爸妈妈姐姐”等一些简单的称呼,然后各项能力迅速发展,现在22个月的他已经能够很准确很完整的表达他的需求和想法,而且经常一天当中N次“语出惊人”,超强的想象能力也常让我蒙圈。他能准确辨认各种颜色,可以独立的从数字1数到10,可以和我接唱简单的儿歌童谣,对诵三字经……很多人感觉照看小孩子又累又无趣,其实完全不然,只要足够用心,你会发现孩子虽小,但是他其实懂得很多,他的感情世界也特别丰富细腻,他带给你的惊喜和感动可以瞬间击退你所有的疲惫,那种感动和满足真心是不在其中难以体会的。
为了孩子,除了必要的工作,我几乎放弃了一切娱乐休闲的时间,只为了多一些陪伴,不想缺失他成长道路的每一步,毕竟孩子能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时间有限,随着他的成长,几年之后他就不会再如此依赖,黏着妈妈,所以真的特别特别珍惜这段能与他相伴的日子,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本来感觉自己做得很不错了,但是这两天听完樊登老师解读的《好奇心》和《童年的秘密》,才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我虽然重视了和孩子的交流互动,但是也对他有太多的限制,“不行”、“不可以”“不能这样”……这些都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他常常会因为我的限制不开心,甚至哇哇大哭。现在想想很多事情他都是可以做的,只是我认为不可以,我不喜欢,就强行阻止了他。表面上看我行使了妈妈的权利,孩子顺从听话照做了,其实呢?他很委屈,很不开心。我扼杀了他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抹杀了他的好奇心。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4
“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这种隐藏的秘密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也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小儿7岁,已是梅小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读完《童年的秘密》一书,看到了蒙台梭利所描述的很多各种情况下的儿童形象,我的感觉是作者很肯定的认同:儿童不仅是个生物体,更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要尊重孩子的心灵,而不是更注重分数。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力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由此联想到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所为有多少与此书所著相吻合呢?对比起来,似乎不多。
因为我本身也是一名教师,因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也不曾想到“输在起跑线上”,多年的教育告诉我所谓起跑线只是暂时现象,如果孩子的兴趣、心理爱好不健全,即再多的超前教育也有落后的一天,因而我对孩子的教育更注重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游戏中锻炼孩子,发现孩子培养孩子。
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时至今日,他没有上过一天与学习有关的兴趣班——他不想我也不愿意。虽然成绩在班级只是中等,但我没有感觉到他差。因为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他喜欢的活动上,陪他玩,激发他在玩中体验成功、在玩中学习。我看到的是他每天快乐的笑脸,每天回来看到他的笑容,听到他高兴的介绍在学校发生的故事,积极的要求下去锻炼,我觉得孩子就是应该这样享受生活,学习很重要,学习成绩也很重要,但如果孩子是在我强迫下被动的去学,即使每次考试都得满分又如何呢,经验告诉我如果学习没有兴趣,分数不会长久。
想当初才开始学习跳绳时,总是跳不好,虽然我心里很着急,特别是看着别的小朋友跳得很好的时候更着急,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在脸上,没有拿他与别的小朋友比较,而是从心理上去疏导他,如果你愿意,成功离你不远,如果你不愿意,再努力也没有用,当他一次一次主动要求我陪他练习跳绳的时候,我就知道成功不远了,慢慢在旁边看,一次次示范给他看,在他有兴趣的时候让他观察大孩子跳,终于自己逐步感悟,一天一天的进步了,最后体育测试回来他很兴奋的告诉我:爸爸,我跳绳跳了全班第一。在这时候我鼓励他的同时帮助他回顾了自己几个月来跳绳的经历,帮助他总结出自己成功的秘密。自己有兴趣,自己动脑筋什么事都能够成功。在高兴之余,儿子很激动的告诉我他下一步的目标:期末考试的成绩,要像跳绳一样努力成为全班第一。
说实话我并不真正在意他当下的成绩,我更关注他自己的主张,无论是学习过程中对具体知识的独特见解,还是对自己如何努力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所要做到的是尽可能配合他,帮助他体验成功,从而帮助他竖立起我能行的自信,使他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当然要实现在这一目标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虽然做到很难,但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童年的秘密》一书中种种注意点,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与孩子平等交流,适时引导,那么成功就会不远。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5
上学这么多年来,尤其是中学阶段,觉得所谓教育就是在学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就是最终得目标,大学得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测,丰富多彩得,大学之前都是些小儿科。而且中学之前,更是觉得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一路就这么玩过来得。
直到今天,读了蒙台梭利《童年得秘密》,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得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得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得自己。其实童年时期得教育,相比与成年人得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得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得是知识上得增长,科学知识得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得复杂;而童年时期得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得是对一个人性格得塑造、影响与思维上得开发。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得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得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得早期就形成得。”这不禁让我想起蝴蝶效应得原理,也许在儿童时期得某种小得刺激,就完全改变了这个人得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后天形成得精神病抑郁症甚至最早会在儿童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得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得,却又不善于以成年人得方式表达自己得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得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得行为作出不合适得教育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得工作还存在有一个明显得差异。那就是儿童并不寻求获利或是帮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个层面,记得在我们小学得教育中,“自己得事情自己做”仍然记忆犹新,这样得一句话就好像暗示了儿童是懒惰得,没有主动能力得一样。我认为这样得教育是不对得,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拥有一种趋动力,它不同于成年人得趋动力。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得目得而行动,这种目得要求他奋发努力和艰苦牺牲。是得,儿童时期得活跃,或者说“调皮”都是发源于内心得,这是儿童“工作”得动力,然而成年人并不了解,也没有做到很好得对儿童进行引导,反而更加误解了儿童。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这个秘密,他们对儿童得工作得理解就永远不可能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在儿童工作得范围设置障碍,认为休息将是他适宜得生长得最大帮助。成年人为儿童做每件事,而不让儿童按他所应该遵循得规律活动。成年人感兴趣于花费最少得精力和节省时间。由于成年人更有经验和更敏捷,他们就试图给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车带着他们到处转。重新整理儿童得房间而不让儿童插手。
儿童得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得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得书,让我收获了很多,每天学习物理学得我,突然有一种想去研究儿童教育得冲动,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得揣摩儿童得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得儿童教育方式。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得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社会得文明也会向着更加自然与和谐得方向发展。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6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在这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征”。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教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7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权威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习成果了!
所以作为教师,学习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而且我还有更深的理解,拥有一位“好”老师,不光是孩子的幸运,更是家长的福气,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8
阅读玛丽亚·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者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明白很多,特别是在这本书对儿童这件事上,我们成年人缺乏了解。在处理孩子问题上,成年人逐渐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只能从他的观点的角度来看孩子,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误会越来越多。
有时候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多肯定孩子,也多反省自己的行为。
书中说:无论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本能地开始提防他,保护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毫无价值的垃圾。
成年人的思想不应该以为孩子是制造麻烦的存在。当孩子们为琐事和无用的东西而疯狂时,别认为自由探索的行为很幼稚,并试图阻止这一切。
但对孩子们来说,这些探索是令人满足的、有趣的和开心的。例如,孩子会让父母拿东西,吃饭,穿鞋子等等,他们会完全沉溺于这些在成人眼中最简单的事情里。在经过许多尝试,反复探索,会显得兴奋快乐。但成年人不会让孩子独立去探索,反而用最直接的行动来接手孩子们眼中最难的事情,最终一切都是由父母来完成。
孩子的成长需要大人的等待。例如,当带孩子出去散步时,孩子停下来了,成年人也应该停下来等孩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成年人经常督促孩子向前走,因为我们不想等待。
尊重孩子,或许有些动物就做得很好,比如一只小象带着大象群一起走,走累了,小象停下来,大象就会停下来等着。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
我认为成年人真的应该承认他们的错误,我们真的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成长。有时,大人的“冷眼旁观”对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我心里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看来确实有必要多读书。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9
与其把这本书当作儿童教育类书,更不如说这本书是一本心理类书,可以疗愈成人的心理书,因为“一名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婴儿时期,童年时受到的心灵创伤所造成的影响慢性而持续,它们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更可以看作是一本哲学书,启迪成人怎样生活、怎样更有意义地生活,因为“儿童的秘密,隐藏着成人的秘密”。
也是读完了这本书,基本上理清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体系。首先,她认为儿童是有思想的、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以及主动发展要求的,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然后,认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前者追求竞争、结果,体现在生活中就是尽量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或事情等(最大效益原则),而儿童的世界是缓慢的、追求过程的,他需要自己慢慢地体验做事情才能逐渐身心发展;第三,由于成人与儿童世界的不同生活方式,导致了两者的冲突,而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为标尺来衡量儿童,就觉得自己都是正确的、并以此为样板来塑造、纠正儿童,或者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儿童强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成人借助力量和权威总是去干扰儿童、阻碍儿童的自身发展,而儿童因为弱小无力只好被迫按成人的意愿来最终表现为压抑自己,或通过发脾气、捣乱等反抗方式变成所谓的“问题”儿童。
书中,分析了儿童在成人的干扰或阻碍下是如何“偏离正轨”的,比如自卑感、恐惧等的形成。但作者认为只要我们耐心观察儿童(谦虚、平和的教师),给予儿童适当的环境(一个让他愉快的环境,这里所有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和一些材料做成的物品(可以工作的教具),儿童就会良好地自我发展,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问题”成人了。也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强烈地对观察儿童、了解儿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坚定了在这方面继续深入工作的信心。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0
假期内有幸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大人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甚至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可往往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成人们却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还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让儿童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1
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的介绍后,为之震撼。在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时代,她的求学欲、兴趣、执着,在反对坚持的情况下,她成功了,并且有了自己的创新理念,这也是为全世界的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生命而工作的伟大创新。
然而她的创新也多次遭到社会的舆论、迟疑和误解,但最终她的教育理念是被人类共识的,是她在整个世界上掀起早期教育的轩然大波。我们每个人也同样是如此,只要是对的,对人类或对他人有所帮助的,只要坚持、不放弃就会成功!
蒙台梭利博士是医学出身,她从孕育生命为人生起端研究探索,婴幼儿的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与潜能,这种潜能是无限量的开发。蒙台梭利博士曾经说过:儿童是永恒的,他存在于所有的时代,也将不断地诞生直至世界的末日,他们是传统的继承者,历史的承受与开创者。文化的融合者以及通向和平之路的使者。那么,我们整个世界的兴衰,掌握在儿童的手中。现在我正是一位早期教育的使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我深知只有掌握了解“儿童的秘密”一切从自然生命出发,让儿童在自由快乐、自然中发展。从儿童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去追寻、研究发现,随之总结经验,我相信每一个儿童都会有更大的潜能挖掘。
虽然蒙台梭利博士被社会也有误解,但是现在她的教育理念方式流传到至今,这也足以证明,她的成功。三岁之前的婴幼儿的变化是阶段连续性的迅速发展,他们具有自然的“吸收心智”能力,只要适当合理的刺激,满足心理需求,儿童的创造力和学习力将会是无穷的。作为早期教育者,应有更大的创新,要遵循蒙氏的教育理念,一切以生命为宗旨,为早期教育工作做出贡献。把爱和教育的种子播撒给每一个宝宝。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2
很好的一本书,哪怕是翻开的第一篇章,译者的话看后也很有启发。
童年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我也曾经历孩童时刻,可看现在的孩子,却好像和我生活在两个世界,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活动。很多事情,很多时候都不被理解,被嗤之以鼻,所以这本书真的有必要读,并且是好好读。了解孩子,才能走进孩子,同时走进我们自己。
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也许来得比大学更重要些,像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奇所说,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蒙台梭利”小学,他们认为在那里可以自由自在的学习,在那里没有任何消极输入的教育方式。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正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并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有时候我们以为孩子的不听话就是应该用惩戒的方式去教育,其实根本没有搞清孩子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好比一棵树,看到了有残枝败叶就不管不问直接砍掉,却不问原因。相当多的成年人都存在“漏了一针”或“漏了几针”的现象,他们可能动作笨拙,不解音乐,缺乏色彩感,不懂艺术,计算迟缓,发音嘶哑,书写凌乱,怯于社交,依赖他人,缺乏决断力等,但由于此时已经错过了敏感期,所以任凭成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蒙台梭利主张,教室不应该按照安排好了的教学计划将预订的时间内强赛给儿童,而是应该以更有效,更有趣,更适合儿童敏感期特点的方式开发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教师不应按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而应该以每个儿童自发的学习为中心,重视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重视对每个孩子的个别辅导。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3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要正确对待儿童,变革是必然的。需要改变父母、家长和教师的观念,总而言之,要改变成人的观念,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在著作中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观,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必须营造适宜的而且是属于儿童的环境。她主张“教育要从出生时抓起”;“满足未成熟儿童的需要,放弃自己的要求,顺应他们的要求,这就是成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对儿童教育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注重环境”;“应该为‘儿童的心灵得到解放’创造极为有利的环境,应该消除所有抑制他们行动的障碍”;“真正新型的教育就是:首先发现儿童,实现对儿童的解放”。“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保护和扶植儿童,帮助儿童的成长。”教师要做好精神准备,“教师要发自内心地摒弃发怒和傲慢的心理,应该知道谦卑和心怀仁爱……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放纵儿童的所有举动,完全放弃对儿童的评判,并且忽视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发展。相反,他们应该始终牢记自己是教师,他们的使命就是教育。”
儿童代表着未来,对于社会、文明和人类的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为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不懈努力地工作,意味着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人类的秘密。蒙台梭利发现了童年的秘密,她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世界。或许,我们之中仍有许多父母和教师还不知道这个秘密,这也许就是翻译这本书的目的吧。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4
我品读了一本《童年的秘密》,其中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颠覆性的书籍。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心灵的适宜环境是这样的: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平静和快乐所不可少的。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成人对秩序的热爱。秩序给成人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幼儿来讲就完全不同了。它好像动物漫步的大地,或鱼儿游憩的水。
不过这一点,再深入想一想,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们新到了一个环境,也是会经历很不适应的时期,所谓的水土不服,但是儿童却更加的敏感,敏感到桌子上放了一把没见过的雨伞也会生气的地步。而儿童的这个敏感期,据说一直会持续到五岁。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这一点,在松居直的《图画书论》里也有所涉及。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她。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在某个地方被弄丢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5
童年,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年龄,也让许多人对他抱有幻想和批判,因为它离我们遥不可及。《童年的秘密》是玛丽亚.蒙台梭利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她仍然强调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遵守儿童敏感期的发展规律,激发儿童潜能,为儿童打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身为人母的我深有感触,不得不承认儿童在一定时期是成人的老师。
记得初为人母时,我只在医院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出院了。当妈妈时的喜悦与兴奋,也连同严重的睡眠不足掺杂的。身体的虚弱,迫切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听到孩子的哭闹又是那么揪心,于是一个个日日夜夜的陪伴,让孩子与我渐渐熟悉起来。孩子三四个月时,只要我换一件衣服,她都会一边吃着母乳,一边仔细观察,小手还不停的触摸着衣服,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孩子四个多月时的一天,我打算洗头,于是,孩子的姑姑帮我照看一会儿,长长的头发,洗起来费时又费力,孩子一边看一边在旁边玩耍,总算洗好了。这时,孩子也饿了,我抱起孩子准备喂奶,谁知,孩子充满委屈地哭喊,就是不吃,无论怎样哄就是不停地哭,盯着我的脸,越哭越凶……家里一直都没有什么陌生人,也很安静,怎么回事呢?姑姑观察半天试探着说:“你把头发扎起来试试,她是不是不熟悉你头发披散下来的样子?”我赶紧把头发扎起来,孩子望着我的脸渐渐平静下来,在我的怀里安静地吃着母乳……
当时谁曾想到,一个小小的婴儿,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辨别力,一个小小的有异常态的打扮,她竟如此大的反应。可见,外部的秩序感已经早早地植入她的内心,不得不承认,我被她——我的小小的孩儿打败了,而且我败得是那么开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感觉的秩序可以分为外部秩序和内部秩序。上面的事例是我所说的外部秩序,是儿童的敏感期的表现之一。儿童敏感期还有许多表现,如果成年人能及时发现,认真培养他们的能力,儿童必定会像雨后的春笋般茁壮成长,愿你我共勉!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6
最近在读《童年的秘密》,才看了前三章,其思想和主张已经让我印象深刻。《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经过自我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作为成人,我们必须时刻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简便愉快的,而我们明白欢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理解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7
我手中的这本《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书中还讲到许多具体的观念,比如,儿童充满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动),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并没有任何目的。在这种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儿童对“秩序”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如果这种秩序被打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会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换保姆、脱穿衣服、移动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等这些秩序的打乱,儿童都能敏感的感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喜欢重复性的活动,对于喜欢的活动,他会十分专注的、安静的反复操作进行,并在这种重复的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成人绝不应该去取笑或打断孩子的工作。
本书从19xx年出版迄今已历经七十余年,但在今天的中国,探究“童年的秘密”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成人对待儿童的错误态度依然普遍存在。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8
读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个性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明白,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就应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我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我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我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终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就应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正因自我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那里我想到了以前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明白,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就应承认自我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取。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9
寒假里看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很多问题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现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时造成的。 童年的秘密是什么?蒙台梭利觉得体现在:儿童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过人的教育,这种胚胎才能发育成一个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 。
本书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儿童与社会
译者的话里里这样说:“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总结了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科之大成,结合自己在儿童之家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儿童观,从而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建构教育理论曾经听说过并且自己在课堂中实际应用过,这个敏感期和其他专家不谋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觉得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独特的感受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作者经过试验和研究发现了孩子的敏感期,原来在几十年前国外的教育已经进行到了科学的时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蒙台梭利学校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以及培养的成果,让我在其中收获不小。“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30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她终生致力于智力缺陷儿童和正常儿童得研究与教育,并撰写了一批幼儿教育著作,《童年得秘密》是其中比较著名得著作。
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得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得研究和教育工作,阐述了幼儿教育得原则和方法。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得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得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得早期就形成得。为儿童得利益所作得孜孜不倦和真诚得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得秘密,正如科学得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得自然秘密一样。”
《童年得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得最生动得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得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儿童成长奥秘得革命性观念。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得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得年龄相适应得环境中,他得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得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得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得是:幼儿教育得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得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得潜能提供所需得帮助。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得局限性,比如书中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得作用,而轻视游戏得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得一种快乐得消遣;过分强调教具得价值,而贬低玩具得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得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得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31
我手中的这本《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书中还讲到许多具体的观念,比如,儿童充满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动),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并没有任何目的。在这种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儿童对“秩序”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如果这种秩序被打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会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换保姆、脱穿衣服、移动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等这些秩序的打乱,儿童都能敏感的感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喜欢重复性的活动,对于喜欢的活动,他会十分专注的、安静的反复操作进行,并在这种重复的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成人绝不应该去取笑或打断孩子的工作。
本书从1936年出版迄今已历经七十余年,但在今天的中国,探究“童年的秘密”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成人对待儿童的错误态度依然普遍存在。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另外,书中成人与儿童冲突这一部分谈到了青春期叛逆的问题。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可以肯定的是,我有过。记得小时候,因为母亲不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我就在家里的图画本上画一个人,上面写上妈妈的名字,然后还在旁边写上“大坏蛋”三个字。
可是等我们长大了,孩子们也会叛逆我们呀。接触到的很多家长,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
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拿筷子夹菜吃饭,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全是大人再喂。
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这个动作在充分运用她的拇指与食指,对她的动作技巧训练帮助很大,从而对她的大脑发育也有很大帮助。
后来,我了解到,在很多幼托园有一个训练项目就是让幼儿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现今,大人们想尽方法发展自己宝宝的智力,但无知的大人们却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以锻炼他们宝宝的机会,这些机会简单、普通,但是却让家长完全忽视掉了。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常不断地表现出来。这是儿童工作的专门特征,蒙台梭利称之为“重复练习”。
最后提一点,既然我们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成人的经验就真的帮不了孩子什么吗?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32
刚做母亲时,曾读过几本关于幼儿启蒙教育的著作,《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对于玛利亚·蒙台梭利这位享有盛誉的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我并不感觉陌生。《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博士的另一力作,是作者对儿童的内心世界着力探索之后,进行的客观而理性的分析。与《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侧重于指导父母与教师如何“做”的角度不同,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儿童生长的身心特征,所引用的一个个极其细微的事例,不经意间就让我回想起,女儿成长过程中许多忽略过去的现象或片段,不禁由衷地敬佩蒙女士——必是怀着朴素而虔诚的信仰,致力于儿童内心世界的探索与研究;必是怀着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从成人世界往儿童世界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文中诸多观点,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如:
“儿童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 “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去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