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热门11篇正文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热门11篇》

时间: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1

本学期,全组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标准。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发展师生的潜力,鼓励师生创新。积极开展教研教改,使每位老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一)加强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

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强教研,加强集体备课。通过集体教研,全组教师交流经验,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大大提高每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处理和运用能力,更加主动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及高效课堂的推进。

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能力培养、练习测试,研究新课如何导入,“活动”如何处理,知识如何落实,能力如何培养,课标如何实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课。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并和教学反思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了的业务素质,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二)认真作好听课评课活动 。

本学期,学校继续举实听课、评课活动,听课前组织全组教师为被听课的教师集体备课,要求被听课教师说课,课后要及时组织教师评课,指出其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坦率而真诚地交流意见,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借助了张彩玲老师的公开课及优质课比赛、于文燕老师骨干教师的评选、暑期远程研修的磨课、微课程的评选等活动,加强了教师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推陈出新,组员之间形成了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教研组。

(三)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强调了优化课堂教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教师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四) 继续重点抓好图示教学法课题研究工作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图形或图象来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学期主要从以下方面的研究。

1、读图方法研究

包括学生读图习惯的培养,各种类型地图、图表的读法,读图形式的利用,读图能力的提高等等。

2、多媒体地理课件的实用性研究、地理课件的制作、传统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等。

(五)创建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地理组全体任课教师积极努力,继续探索有关地理教学各种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其程序如下:

1、情景导入、认定目标。通过情景导入,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再根据教学内容,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把三维目标呈现给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对教材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生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简单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难一点的问题小组内交流完成,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到班上共同探讨。

3、交流展示、拓展目标。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展示交流情况,适时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以达到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教学目标。

4、小结提升、训练达标。

根据学校要求,本学期把达标测试作为重点研究。

(六)认真做好了带新工作,在教学、讲评方面予以指导。尤其是督促年轻老师做好迎接区跟踪指导课的准备,苦练基本功,争取好名次。

(七)本学期组织教师参加了本年度地理优质课评比,微课程评比,骨干教师的评比、公开课的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2

一、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二、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1. 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 垂直气温的计算。

5.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7. 昼夜长短的计算。

8. 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 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七、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1. 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 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 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八、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

九、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十、抓“对比”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3

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

四、总结反思要及时

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 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原因是什么?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 处理的是否得当? 这次课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 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在下次课中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的解决, 在课后要及时的回顾总结,不断的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 也正是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

四、总结反思要及时

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 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原因是什么?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 处理的是否得当? 这次课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 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在下次课中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的解决, 在课后要及时的回顾总结,不断的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 也正是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在奔放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伟大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用科学的智慧,用一方方水土,培育出了数以千计的地理标志产品,它们是我国富饶物质文明中璀璨的明珠。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随着时空的变迁,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已逐渐淡出现代人的视野,与之相辅相成的文化也似乎慢慢地被历史尘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系列丛书,让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得以经典荟萃,文化传承。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从产品概况、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文化积淀、品牌建设和知识链接六个方面对我国一千多个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内容充实,文字优美,辅以精美的图片展示,让人心弛神往,如醉如痴!

地标产品之美,美在产品。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地标产品的独特品质和质量特色,让经典重现。无论是深藏于沃土的长白山人参,还是巧夺天工的景德镇陶瓷,寥寥数语,精美纷至沓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产品概况”为你开启了地标产品的探知大门,让你耳目一新,为你逐一还原地标产品之美。

地标产品之奇,奇在地理。地标产品的神奇在于它独特产地的地理条件,无论是原料,还是加工工艺,都与当地气候地质生生相息。正如茅台之醇离不开茅台镇清洌的赤水河,武夷岩茶之清香得益于灵秀的武夷山。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河水来。“地标地理”除给你带来祖国神奇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外,还将为你步步揭秘地标产品之奇。

地标产品之韵,韵在文化。每一个地标产品蕴含着中华大地的地域文化,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或传说。杭州丝绸上可以追溯到黄帝元妃嫘祖,新兴皇帝柑有六祖惠能的印记,陶艺界的南刘北张,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文房四宝无一不有地域和传统工匠的文化韵味。“文化背景”让你在品鉴地标产品自然属性之余,细细品味地标产品文化之韵。

地标产品之厚,厚在积淀。地标产品的生命中沉淀了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折射了文人墨客、达官贵族、平民百姓的生活。品岭南荔枝,吟东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尝马坝油粘,追思13万年前曲江马坝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文化积淀”帮你在享受地标物质精美的同时,深刻感受地标产品历史沉淀之重。

地标产品之承,承在品牌。文化需要传承,品牌需要建设。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当今,作为历史瑰宝的地标产品也是如此。可曾想过,作为沉香珍品的莞香几乎销声匿迹,正是由于东莞尚正堂公司的大力弘扬和品牌建设,才得以传承光大,并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建设”将带领走进那些传承和引领地标产品发展的龙头老大。

地标产品之赏,赏在知识。了解地标产品,是为了鉴赏和使用,而地标产品的鉴别、挑选、使用或收藏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相关知识。宜兴紫砂壶需要养,潮汕功夫茶需要功夫,杭州丝绸需要鉴别和保养……对地标产品,是暴殄天物,还是如数家珍,得心应手?“知识链接”将按图索骥,为您提供科学实用的地标产品鉴赏知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神州大地,山明水秀,物华天宝。让我们循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逐一从远近高低去认识中国地标产品,解密它的真实面目,真正品鉴它的美丽、奇特、韵味和厚重。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5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7个班的地理课教学。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这批学生在小学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七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6

20xx年8月26日来自全市三四十初高地理教师齐聚连云港外国语,参加为期一天的暑期中小学及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一天的活动安排的满满当当的,上下午各安排了两个专题讲座,这四个讲座既有华师大的博导、南京教研室的专家,也有本地的日趋成熟的教师,四位老师的讲座涵盖了课堂教学最新的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微课设与翻转课堂以及地理高考命题中能力立意的探索等等。

一天的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注重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或欠缺专业知识,自己都不能弄懂相关的专业知识,那又如何讲解各学生听呢?南京教研室的陆老师,是一位博导,看年纪差不多五六十了,她做了题为《聚焦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整个讲座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不仅从我们身边的实例入手,还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将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融入到了讲座里,顿时令我们眼前一亮!

二是,关注地理课堂教学的科学化。华师大的卢晓旭老师以连云港市几位老师的投稿论文为载体,阐述了地理教学应本着科学化的思路;以自己所授的研究生和一些实例为切口,阐述地理教学实践性问题的研究等等。

三是,紧跟课堂教学新潮流和新思路。微课、翻转课堂、慕课……这些新的地理事物不断跃到我们的眼前,如果还是不问不管,那就OUT了。来自连云港海滨中学的丁老师下午一开始就给我们做了关于微课设计与翻转课堂的讲座,丁老师,一个年轻人,好学、好钻,有着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着实让我们与会的各位同仁自叹不如。丁老师用了大量的视频,尤其是一些微课视频和图片,阐述了什么是微课,如何微课制作等等问题,语言生动活泼,具有一股子喜剧的色彩。

四是,探索高考地理命题的能力立意。每年的高考试题是如何出来的?是注重知识考查多些,还是能力考查多些,来自华师大的这为老教授,为我们重重地上了一节课,虽是第四场讲座了,有些疲乏,但反而越发精神了,老教授的讲解以上海市这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为例,提供对比分析、图文转化、热点剖析等,探讨了高考地理命题中能力立意的研究,给我们与会者以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满满一天的舟车劳累,但收获是满满的。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7

实习内容:

1、实习区域概况:

渭源县位于定西市境内中西部,北靠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大致位于北秦岭向西部的延伸地带海拔在20---—3000米,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8摄氏度,平均降水量为20--—3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2、实习内容具体情况:

(1)天井峡丹霞地貌:

神奇美丽的天井峡: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如图1)为一横亘十五里的史前峡谷、十五里画廊的天井峡,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等众多情趣。旅游开发开放以来,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睐和赞誉。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记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2)河流阶地:

在渭河流经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县城——“渭源”,寓意就是渭河的源头,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阶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的两侧,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来谷地的遗留部分,后者则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阶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即为阶地高度,多阶地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河漫滩的最低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级推移。

河流的阶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渭河河谷则主要为侵蚀阶地,由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渭源县城的大部分面积和人口就分布在这个切割平台上,即分布在渭河的一级阶地上,其向上海拔逐渐抬升,也就是说,随着阶地的上升,人口和建筑的数量分布呈一种下降的趋势。

(3)系云摩天太白山:

“不登太白非好汉,登上太白赛神仙”,游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太白山的奇伟雄宏,太白山山势险峻,酷似华山,因此,有“小华山”之称,(如图2)太白山海拔高约3300多米,在太白山山麓主要有人工针叶林(以落叶松为主),大约再向上两百多米逐渐由针叶林向灌木丛过渡,树木以乔灌木为主,如:桦树(红桦、白桦)等,在大约20--米处开始有了积雪,此时天上的雨滴变成了晶莹的雪花纷纷落向地

面,在这一带连灌木丛都少见了,大多为一些草甸植物。

在山顶向下俯视时烟雾飘渺,真有一种神仙畅游的感觉,此时的山顶已是荒漠,只有进存的一些苔原植物和几簇耐高寒的植物,显得特别荒凉,虽然这里没有终年积雪,但十月的天气已经让这里变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令人感觉毛骨悚然。

(4)石门水库和峡口水库:

这是在渭河源头的两条支流上所建的水库,渭河上游主要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站在水库的堤坝上,看碧波荡漾,让人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亲切感。

水库的主要作用有:1、调节地方小气候,由于定西市内气候比较干燥,蒸发旺盛,这样的水库就有了增湿降温的作用,使得地方气候呈良性循环的态势。2、水库可以用来灌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这样就可以使得渭源县人口打破靠天吃饭的单一模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3、水库可以用来搞一些人工养殖,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人口生活水平。4、修建水库不仅对气候、农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渭源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5)三国古道双石门:

在海拔3941米的“雪山太子”露骨山下的双石门,(如图3)位于渭源县城南部40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64公里。这里集险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动物、历史传说于一体,是人们举行野营活动和探险的好地方。这里拥有11万亩的大草场,春秋季节,山花烂漫、牧草青青、牛羊成群,并有许多珍稀动物,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在露骨山上有百年难遇的冬虫下草,在11万亩的大草场(如图4)到处可见悠闲的牦牛、雪白羊群、以及几匹狂奔的牧马,双石门主要是断层构造在地质运动时一侧抬升,而另一侧下沉在露骨山脚下形成了形似山门的岩石——石门,因为有两道这样的石门,所以称这里为双石门。

在石门的岩壁上清晰可见那断裂岩石的层理结构,在石门的中间就是著名的“一线天”,在这里有一股流水从石门中潺潺流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6)首阳山原始森林: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其山势巍峨高峻,古松郁郁葱葱。因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在这里曾留有伯夷、叔齐之遗骨,并有闻名中外的野生食物“白蕨”。

站在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松下,(如图5)让人不觉感叹到人类竟然是那么的渺小,通过悠远深邃的幽径,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望着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一种征服万物的快感,此时,又有赞叹人类之伟大的感慨油然而生。

3、实习小结:

通过对各种自然风貌的观察和身临其境的探究,使我深层次的领略了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那包罗万象的环境,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领悟,更使我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触。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8

4月23日至27日,我有幸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参加了为期5天的乡村休闲旅游研讨班专题学习,整个研讨采用集中授课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等形式,既重视理性知识、又重视感性强化。五天的学习,使我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这一新兴朝阳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又进一步拓展了思路,可谓收获颇丰,启示颇多。

五天的培训学习虽然短暂,但学习的内容却非常丰富,信息量非常大,针对性非常强,本着求思求索求用的求学态度,本人全力用心地投入整个培训学习,得到了很多的收获:一是增加了知识,拓宽了视野。通过几位资深教授的生动讲解,使我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本质内涵、目标定位、发展模式以及新农村建设与之关系等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信心。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先后对长兴城山沟桃源山庄、水口乡顾渚村、柯城七里乡黄土岭村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进行了实地考察,特别是感受了黄土岭村的农家乐发展历程,彻底打消了我对偏远乡镇发展农家乐的疑虑,进一步形成了对发展本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共识,坚定了发展信心。三是借鉴了经验,拓宽了思路。在学习和考察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引发了我对本镇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深层次思考,进一步创新了理念;学到了很多关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先进经验和实际可操作的办法措施,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通过此次学习培训,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所考察之地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使我耳目一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审时度势,把握先机,先行一步,谋划发展好今后我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成为了当前我镇党委、政府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结合培训学习,本人就探索我镇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作了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黄沙腰地处乌溪江源头,是西部的绿色生态屏障,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而且素有“野人“传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就坐落于此,可谓占据了“青山、绿水、好空气”的独特优势;保存良好的百年徽式古建筑群——李家大屋和李氏宗祠,为黄沙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民间“天师舞”、东坞花灯、剪纸艺术等民俗文化和民俗物品收集较全的民俗馆,黄沙腰烤薯、腊肉、高山茶、高山云雾梨等特色农产品以及丰富的农耕文明等资源。这些资源基础,都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目前制约我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唯一因素就是交通,从遂昌出发到黄沙腰(中巴车)还长达2.5小时,小车为2小时,而且道路弯多岭高坡长,因为交通条件的落后,现阶段而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强。但是随着遂江公路项目一期工程的确定,将打破长期制约西部发展的第一“瓶颈”,彻底改变西部乡镇的交通环境。交通的全面改善,可实现黄沙腰旅游的全面开发,并与江山江郎山风景区和湖山温泉度假区相呼应,到时黄沙腰区块完全有理由成为遂昌大旅游中的腹地,也必将迎来我镇乡村休闲旅游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使得遂昌的旅游线路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如果交通问题一旦得以解决,通过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这一平台引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根本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实现农民真正意义上的转业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模式质的转变。

二、发展我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初步构想:

我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为:把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作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第一切入点来抓,重点依托我镇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人文建筑、民俗风情以及特色农业生产活动,探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在农家、乐在农家”为核心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走出一条“以农为本、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强农兴旅”的新路子。通过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促进自然禀赋、地方人文特色的有效结合,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同时通过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带动走出传统农业、摆脱传统农业,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惠及农民。为此,下步在全盘筹划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围绕“推进四项举措,抓好四个结合”的工作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办出特色。

1、推进四项举措。

一是规划先行,合理定位。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和“先发展、后规范,先服务、后管理”的要求,把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规划放到全镇整体发展的大系统去思考定位,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做好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的重点放在具体的乡村旅游点上,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等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然后按长、中、近期分步实施。把有条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然后积极指导和引导具有一定基础和特色的村(点)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在规划引导、项目引导、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做好结合和创新的文章。依托九龙山的生态资源和李家大屋的古建筑文化,着重在黄沙腰村和杨茂源村探索一批农家乐示范点,以点带面,然后辐射全镇。

二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研究《遂昌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建立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把兴办乡村休闲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

三是引导宣传,形成合力。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对于我镇农民而言,还是个陌生而全新的产业,他们还没意识到这一旅游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因此,正确的引导和广泛的宣传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信息栏、标语、座谈、组织实地参观等形式进行宣传引导,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体意识,积极培养领军人物。另一方面积极挖掘资源文化特色,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扩大影响,积极营造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软环境。

四是整合资源,重点扶持。研究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扶持政策,将干部帮扶资金、欠发达奔小康扶贫资金、政府财力等资金进行整合,重点倾斜。鼓励有条件积极性高的村或农民进行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发,对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重点企业给予大力扶持,以此拉动村、企业、农民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促进加快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2、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把加大生态建设步伐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强大推进器,立足于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坚持建设与整治并重,保护与节约并举,突出原生态自然环境特色。探索生态公益林建设及管理新机制,严格林木限伐,进一步做好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加强林政管理,积极发展庭院林业,开展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户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兵等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全面开展生态宣传,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农民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大力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力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深化绿色殡葬,减少青山墓地。以此规划、保护和利用好我镇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保障。

二是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结合。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围绕竹、茶、高山蔬菜、烤薯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种植结构向综合农业转变,延长产业链,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做大做强以东坞为中心的高山生态茶叶基地和以大洞源为中心的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做精做深特色农产品烤薯的系列化、多样化加工,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供产业支撑,同时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今后集观光、采摘、参与农事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打下基础。

三是把村庄整治、示范村创建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结合。在实施村庄整治、示范村创建时,着重把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所需元素与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整治“脏、乱、差”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整合,重点倾斜,布局好建设好重点村房屋、道路、水、电、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把农家乐休闲旅游的特色、功能得以体现,尽量突出差异性,坚持个性化发展,以呈现“古、俗、土、淳、秀等特点。这样不但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庄面貌和品质,还可以通过改善设施条件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进一步拓展旅游的休闲和体验功能。

四是把挖掘特色民俗文化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结合。民俗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的灵魂和精髓,着力在提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好黄沙腰村古建筑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加大对民俗馆的管理,提升其档次水平;传承保护好“天师舞”、剪纸、花灯等民间非物质遗产,同时将这些文化项目揉合到农家乐休闲旅游中去,突出文化特色的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做到进入一个村庄,就能了解一方风情,感受一份愉悦,体验一种文化。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9

在我们学校,初一、初二年段均参加了新的课程改革,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课改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作为一名刚从事教师工作的新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和七年级地理教学实践的交互过程中,我本着“认真学习,热心教育,边学边教”的想法来工作,在此就本人的初一地理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经验与体会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方面反复摸索,得出如下体会: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地理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习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上了一节经纬网练习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地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终于因此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本学期我校的地理学科从下列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初一为例):学生课堂表现占25%,(包括:课堂纪律、《地理填充图册》作业、地理小论文、课后动手实践);期中考试占25%,期末考试占50%(题目以选择、填空、读图绘图题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一课,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谈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有的说:给汽车换太阳能为动力的、电池的、风能的、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口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做制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学生答案不胜其数,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回答了。

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便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如:《三大宗教》一课,提前两周给学生设计一些有关宗教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或问题以外的内容查找资料,学习研究三大宗教。上课时采取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热情高涨。当提问泉州有哪些宗教建筑景点时,抢到此问的学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处。因此良好的评价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激活了地理的课堂教学。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一、 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 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出现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

.4. 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机制。此外,这次野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

关于地理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人文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区域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可以学生印证在课堂上和教材所学的人文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地力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从而结合实际研究问题的初步训练,为从事专业工作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习的要求:

(1) 掌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人文条件与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了解实习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及其形成因素。

(3) 了解实习区域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利用社会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4) 探讨不同自然环境特征下,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

(5) 提交一份人文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调查报告。

建筑特色

村落的选址布局

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从宏村的平面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宏村正好处于西溪的内河湾处.其实在这样的地点建宅是有道理的.由于河曲外侧长年受到水流的冲蚀,而造成土地的流失,进而面积会缩小,甚至造成地基的坍塌;反之河曲内侧由于泥沙的沉积,不但土地面积会不断地增加,而且还减少了洪涝灾的隐患因此从选址开始,"理水"就成为了宏村建筑布局的核心.宏村的人工水系既是生活系统,又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也是围绕风水理论而精心规划的一套精神系统.水在宏村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

宏村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形成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即可背靠山石遮挡冷风又可面水,使房屋迎风纳气,调节局部环境的舒适度,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理水观念

走进村落,便为其丰富的水资源所吸引。该村座北朝南,东西两面均有山溪河流突起村庄。

山环水绕古村庄,南湖自古津玻璃,天杰地灵之月沼,碧波荡漾映古墙……宏村水系景观最美的属月沼和南湖,因其民居建筑以及周边合理的水系规划所形成的独特的水脉景观而著称。把自然与人文天然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

月沼

月沼是宏村牛形村落的“牛胃”,是由一泓天然泉水扩建而成的月沼常年活水长流。月沼是泉水和水圳的融合,它将村中的泉眼和溪水混合使用,两股活水融合后,池塘水便清澈流淌,年年不竭。

南湖

湖位于宏村南首,南湖的开挖是继月沼之后宏村又一浩大的人工水系,是村中水的总汇之所。

我们从宏村的理水观可以总结出几点启示。第一,从整体、全面的宏观视角出发,通盘考虑,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无规划盲目建设;第二,贯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宏村水系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而不是破坏自然和滥用自然。从而满足了世世代代的需要;第三,集实用、功能与艺术为一体;另外,宏村水系是在环境和人口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改造,修葺使之完善的长期过程。

马头墙

宏村建筑的另一特色,民居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马头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因而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非常难得和珍贵。

人地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景观是人类为满足某种需要有意识的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叠加的景观。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特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反映。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必然要通过文化景观反映出来,任何文化景观本身都肯定烙有人文环境的印记。

通过宏村我们了解到徽州的生活民俗。我们可以想象到把一个小村庄打造成一个旅游村庄是何等的突破。以前我总是认为村庄都是宁静的、和谐的。还有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我记得最深的就是家家都是被水环绕,那种人文景观体现出宏村的理水理念。这种人与自然地关系可以说是十分融洽的。我不知带见过多少的山村都感觉越发地城镇化,纯的山村景观在我们东南已经很少了。去的人的同时,可以感觉到宏村比任何一个村庄更商业化,真的,我没有去调查宏村是否还有农业、种植业了。但我可以推断出宏村的农业已经淡出,那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个体户,纯粹的徽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尤其是在那独特的小巷、流水的环绕。而竹雕文化也就孕育而生,这也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达到了资源利用的收支平衡(这是自己随意发挥的,没有实际调查与查询资料,希望理解)。同时,由于当地与黄山较近,茶行业也有所发展,如:黄山毛峰、红茶等。

村落文化、民俗:

民俗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传承等。

日前,西递古村落完成了抛绣球、祭祖两项徽州风俗表演标准的草案编制及上报工作,让抛绣球、祭祖两项表演穿上“标准”绚衣。歙县挂贺联、歙县祝寿、歙县抢亲、歙县婚嫁、涉嫌年节、涉嫌称呼、歙县讳忌等民风民俗。

总结:

皖南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呈现地,是徽州文化多样性最具资格、最具品味、最具权威的阐释者。在徽州有数不尽的高墙深院,宏村---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保持了最初建筑的特征。宏村的规划、街道形式、建筑和装饰以及房屋与广泛的水系相结合的“牛”形规划布局,被中外专家认为是“将科学与诗意完美结合、建筑与环境珠联璧合的典范”,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

如今,宏村也正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宏村早已不是那几百年前的那种自然村庄,它少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喧闹。南湖书院早已听不到朗朗书声,而只有导游的说辞。只要我们多一份细心就可以发现,宏村的水系已不是那么的清澈,渐入浑浊与富营养化。

在这种情景下,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时刻都应该注意要做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而这也正是我们应该是思考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实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旅游参观,而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人文景观与人地关系的内容与深刻含义,为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但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