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设调研报告(合集31篇)》
村建设调研报告(精选31篇)
内容导航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4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5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6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7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8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9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0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1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2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3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4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5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6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7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8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9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0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1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2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3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4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5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6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7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8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9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0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1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参与机制和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的工作机制,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一、我市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开局良好
自20__年初全面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以来,__全市各级各部门广泛发动和参与,采取多种有效举措营造共建氛围,社会各界推波助澜,广大工商企业热烈响应,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村企结对热潮,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据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共有5085家企业与2639个行政村结对,实现了村企结对全覆盖。20__年结对企业与村委会协议共建项目2646个,协议或承诺出资4.16亿元,实际完成项目1721个,实际到位资金2.15亿元,为结对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总体而言,全市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可以清晰看出,政府是村企结对共建工作的主角,在村企结对共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首先,政府是村企结对共建工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去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恳谈会并进行全面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广泛宣传和组织发动,以及“千企结百村”、“百企联百村”等形式多样的共建新农村主题活动的开展,村企结对氛围日益浓厚。其次,政府是村企结对共建规则的制定者。去年上半年,市里出台了《关于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都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做好政策的细化落实,制订了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通过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减免税收、享受补助、扶持倾斜等激励措施,在政策层面上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共建新农村。再次,政府是村企结对共建的服务管理者。各级政府积极整合部门优势和多方力量,为村企结对工作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认真搞好服务和管理工作,促进结对共建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村企自愿、互利共赢、长期坚持、注重实效” 原则,积极引导村企签订结对协议。各地还以项目为基础,建立项目库,使合作的纽带更加牢固。不少地方针对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企业少、经济弱的实际,帮助物色合适的企业,引导跨区结对。许多地方还建立村企结对沟通协调制度,帮助理顺合作关系、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二)结对共建形式呈现多样化。在村企结对实践中,各地因村因企制宜,注重实效,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关系,共建形式呈现多样化。一是以企带村型,主要是通过企业主兼任村主要干部等形式,企业直接参与支持村搞建设促发展。二是经济顾问型。聘请素质好、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家担任村经济顾问,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为村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和资金扶持。三是互利合作型。一般是企业以出资金为主、村依法提供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为主,共同实施建设项目,当地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实现企业拓展发展空间与村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共赢。四是基地带动型。企业通过建设农业原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劳动力供应基地等形式,带动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五是捐建基金型。结对企业从一事一捐发展到建立各种基金,形成规模和制度化,对新农村建设有持久推动作用。六是连片带动型。在一企多村的结对形式中,企业与当地干部群众达成共识,结合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农村新社区,实行政府、企业、行政村三方协同搞建设。
(三)结对共建成效明显。一是切实带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参与企业通过项目带动、智力支持、资金投入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结对村资金、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并直接促进了村庄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发展。二是促进村庄风貌的改善。通过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使农民更多地看到了希望,消除了农民的悲观畏难情绪,增强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热情,农民自主意识进一步提高。三是对于多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引导作用。村企结对为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多元参与机制的建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我市村企结对共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市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农村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各地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村企结对共建机制的思想基础不牢固。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过程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认识落后于实践,理念需要强化。一些部门和干部责任感不强,存在消极畏难情绪。有些地方工作方法简单粗放,存在行政强制倾向,搞“拉郎配”和摊派,影响企业参与热情。有些企业没有充分认识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的意义,缺乏社会责任感,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或简单地应付了事。一些结对村和农民缺乏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认为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把结对企业当成财神爷和摇钱树,对结对企业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村企结对共建机制的内涵有待深化。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企结对思路不够开阔,途径和内容还比较单一,偏重于捐钱捐物,重短期发展、轻长期合作,重硬件建设、轻潜力发掘,重物质帮扶、轻智力投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要不断拓宽思路,克服村企结对形式的单一性,探索村企结对实现形式多元化,促进农村全面
综合协调发展。同时,我们还应深刻反思,我市村企结对工作起步早,曾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失去优势,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深化村企结对共建机制方面做得不扎实,对村企结对共建机制内涵的深化力度不够。
(三)村企结对共建机制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尽管市、县两级陆续出台了《关于村企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原则性政策文件,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导致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难以兑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何细化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相关优惠政策,把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是今后我市新农村建设急需重点研究的问题。
(四)企结对共建机制缺乏稳定性。总体而言,目前我市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具有运动化倾向和不确定性。许多企业参与动机是被动的,受政策环境压力和政治约束,“是买政府的帐”,很难保证其参与共建的长期性。相对于我市工商企业总数而言,目前我市企业参与结对共建新农村的比例还比较低。一些企业在结对村的选择、合作项目的确定、出资形式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人情关系进行的,缺乏制度保障。村企双向互动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村企互利共赢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三、进一步深化村企结对共建机制的对策思考
村企结对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更广泛动员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为此,要不断深化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实现互利共赢,努力形成有利于结对共建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一)思想深化:树立村企结对共建的正确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__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不断深化对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念,形成共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全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发展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资源,离不开农村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持,离不开农村的广阔市场。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谐的内部环境、和谐的社区环境,也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把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企业和企业家才具有高境界,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企业要不断提升发展理念,提高发展层次,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以便赢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在村企结对共建过程中,要敏于发现典型,善于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工于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更多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村企结对共建的新局面。
(二)内涵深化:丰富村企结对共建形式
内涵决定形式。今后要按照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办社会事业、共推村庄建设、共育乡风文明的要求,不断拓展村企结对共建领域,深化村企结对共建内涵,丰富村企结对共建形式,促进村企结对共建深度发展。进一步明确村企结对共建重点,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结对共建项目,切实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全面综合协调发展。对结对村庄而言,绝不能是单向被动的物资捐赠接受方,更重要的是向企业学理念、学管理,借重企业优势,合理开发资源,大力培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结对企业而言,要认真帮助结对村理清发展思路和规划,依托村庄资源优势,确立一批务实、有潜力的产业发展项目。企业要善于把结对村的发展、合作项目的选择与企业目标自觉结合起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三)政策深化:完善村企结对共建制度保障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机制长效运行的根本保障。要想确保村企结对共建工作的稳定性,从根本上克服其运动化、短期化倾向,就必须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村企结对共建机制的本质是共同建设,核心是互利共赢,关键是政策保障。因此,要不断深化政策扶持,建立健全村企结对共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村企结对共建的政策保障机制。政策的制定完善要坚持以公正平等为前提,维护合作双方的利益,避免政策的零和性,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当前村企结对政策的完善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并切实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细化企业对新农村建设公益性投资的税前列支相关政策规定,规范村企结对共建项目收益分配,扩大村企结对共建项目收益的财政税收优惠范围,提高各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完善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资源配置政策。在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法规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试点范围。切实落实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试点政策,保障试点村的用地需要。要鼓励企业结合产业项目建设,参与农村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大部分留给村与结对企业合作开发使用。以土地整理开发为突破口,理顺农村资源有效配置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资源集约利用。
(四)服务深化:稳固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平台
服务创造价值。政府主导型村企结对共建机制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因此要继续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优化服务管理,为结对共建搭建一个好的工作平台。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结对运行机制。可以探索村企之间可以互派人员到对方挂职等方式,畅通沟通衔接渠道,以便于建立融洽的共建氛围。可以通过建立乡镇企业顾问团或设立基层商会新农村建设共同基金等形式,探索村企结对共建新机制,减少结对共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要探索出台强力的表彰激励措施,对于积极参与村企结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家,各地都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发挥更好的社会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结对协调,形成共建合力。要善于整合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等各方力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农村工作部门主要是做好组织动员,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村企结对,特别是要做好组织企业实行跨地区结对的工作以及理论政策调研,及时协调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乡镇是村企结对工作的基础环节,要承担起村企结对联络协调的直接责任,要具体做好村企结对工作的组织、协调、帮助和项目的落实。在深化服务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转变角色定位,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积极培育第三方组织,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村企结对共建中的参与管理作用。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
【摘要】新时代重庆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较多问题,比如教育公平性、教育质量、教育模式、生源减少、学校撤并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是目前重庆部分地区基础教育情况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重庆 ;农村;基础教育; 改变; 新面貌
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成为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全市教育有21个县级单位,每个县级分布有村小、中心小学、初中、高中、进修校、职业中学等各类教育单位,教育单位覆盖全面,总体情况良好。农村教育单位分布主要集中在村小、中心小学以及普通中学。
新时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产生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先进教育设备的缺乏、书本资源在部分地方比较缺乏。下面根据不同级别的农村学校进行一个分析。
①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出现的现象
新的时代当下,出现了很多新的教育状况,根据走访和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1.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部分地方住房简陋,安全性不是很好,需要改善。 2. 学生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大,以理论性学习为主,缺乏运用知识的能
力,同时实践活动较少,主要原因是部分学校担心学生出现安全问题,从而一棒子打死,最终取消全部的课外活动,这个问题是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不仅仅在重庆基础教育当中出现。
3. 家长对学校充满信任,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缺乏,学校应该在家长会当中,
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4. 课本内容设置还有不太合理的地方,比如部分习题过难,小学课本上有
所涉及初中知识;部分习题过偏,过怪。
5. 部分地方需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律水平,存在打架斗殴现象。 6. 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培养学生兴趣的培养模式。 7. 小升初、中考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导致教育模式机械化,
从而产生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学业较重,学校和家庭重分数、重排名的现象严重存在,最终倍感压力的还是学生,这些导致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逃学。
8.部分地方师资较弱,电脑办公化落后,部分老师缺乏制作WORD、EXCEL、
PPT的能力,导致教学模式单一。
9.部分地方教学班级过大,导致老师管理难度增加,从而对学生的关怀不
能达到相应水平。
10.体育教育力度不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课外活动安全教育不足,
应禁止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②重庆农村现阶段教学的新发展
1.村小(不包括偏远山区的个别例子)
村小是能体现农村实际教育情况的典型,几乎所有农村的孩子都会上村小,大概在十年前,重庆农村大部分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对外界了解的信息非常少,面对枯燥单一的教育模式,师资力量的缺乏,设备物资的短缺,使这部分孩子毕业后根本就跟不上这个社会的发展和同龄城市小学教育的步伐。但是近几年,在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大改革,改善了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情况,基本上的村小配备了电脑,校园环境也得到了很多改善。并且,现阶段的村小开设了更多有趣并且有用的课程,比如英语、自然科学等等,这让农村孩子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宽。
2. 中心小学
中心小学一般集中在乡镇,在十多年前,中心小学一直是大多数农村孩子
梦想的天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时候的小学生很单纯,就是想学习更多的知识,长大以后有所成就。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在农村学生的眼里,中心小学绝对是拥有最先进的教学。最好的师资力量,最大最美的校园!现阶段,农村孩子相对减少,并且很多家长都愿意花钱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接受教育,所以很多村小撤并,因此中心小学越来越靠近城市小学的进度,甚至有些中心小学还超越了少数城市小学。这对大多数农村乡镇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发展情况。
3.初中
初中现在基本集中在乡镇,农村几乎很少有初中了,很多曾经的农村初中基本上都与乡镇初中合并,乡镇初中的教育条件、教学设施比起以前的'农村初中肯定是要好很多的, 教学楼的安全性,教学设施的完备性,都是比较好的。但是比起城市中学的电子化教学,现在部分乡镇初中还是达不到,但是部分乡镇中学的方住房简陋,安全性不是很好,需要改善。不过现在农村中学越来越少,部分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重点中学读书,所以很多生源较少的农村初中都被撤并了。
③农村现阶段基础教育三大教育新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的策略出台,在新情况下怎么做到科教兴国,科教新农,这是当前教育的研究重点。
1.留守儿童教育
重庆市一直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市,现在为止全市劳务输出的人数是780万,占了农村劳动力的53%,在西部来说比例算是高的。重庆是劳务输出大市,这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从沿海返乡的农民工应该说回来的人数还是不少,到12月底掌握的数据回到村里面的数据是47万多,但是47万改变不了780万的整体数据,导致现阶段重庆的留守儿童在130万左右,因此产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xx年~20xx年数据)
随着外出农民工增加,出现留守儿童,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家庭教育缺失,势必导致学生素质、学习、健康出现问题,此时学生家庭教育出现空白,然而学校的教育却没有加强,广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着空前的难度。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
20xx年8月份我荣幸的被组织录取,光荣的进入了寺庄镇箭头村担任村长助理一职。在短短的几十天的工作中,我对箭头这个产业转型的村子有些许了解。在此将我个人观点发表于下:
箭头村是一个有2100多人的中等村落,在前些年的时候是寺庄地区的第四大村,随着出外求学人口的增加,箭头村的人口也逐年呈现负增长,由以前的23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2100人,村民选举时箭头1500个选民,寺庄村1800个选民,而在以前两个村落的人口差距仅为100多个。箭头村拥有6个村民小组,在这个资源缺乏靠天吃饭的村子里,是经历了由工业到农业的转型变化,促使了箭头村体制改革和劳动力的巨大变化。
工业向农业转型是箭头村的一个亮点,也是群众寻找致富的另一途径。
箭头村从工业向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福乐铁厂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整个村子的变化,从村庄的经济性质,人员分布,经济收入,劳动力聚散及生产生活等方面,铁厂自20xx年因各种原因倒闭至今,箭头村发生了由工业到农业经济体制的根本变化,从人均收入的减少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和闲散人口的密集,从农民收入保障的降低和村委由盛及衰的沿革。充分可以看出,工业衰败带给人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据了解,箭头铁厂兴盛阶段,在铁厂务工的人数达到300—400人。光外村务工人员也有100—200人。村里的机动四轮跑运输铁块的也有很多。农民收入在6000元/年以上。在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减少,地下资源日益掏空,地壳下陷尤其给搞运输为生的村民造成成本上升,成为极大的不便,原先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铁厂,球摊厂随之倒闭,村民的就业问题成了最大的困扰。原先在周边区红极一时的箭头村迅速衰败下来,从生活各个侧面便可反映这一变化。
随着箭头铁厂的倒闭,箭头这样缺乏资源的前不临城。后不临镇的分界村,在新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蔬菜温室大棚种植和养殖业的催生和兴起无疑是解决村民收入的又一新的途径,据了解,现在村民劳动力的人员动态有以下几个方向:
1、自建蔬菜温室大棚。
箭头村现有20余户进行温室大棚种植,按每家有三个大棚计算,总共有70—80个大棚,并且都是简易的大棚,冬天温室较少,农民的生产期限也固定在春天到冬初的这段时间,到冬天就可以安享天伦了。一个大棚的建设费用在6000多元,塑料薄膜的损耗大。以往的大棚年收入在20xx0元以上,而随着蔬菜价格的不断上涨,今年农户的收入会更加可观。但是蔬菜大棚是一个投资大,雇佣人员多,风险与利润并存的项目,有许多农户还是不能承受,以至于没有敢于下口吃这块"肉"。并且如果管理不好的话极有可能亏损!
并且,蔬菜品种的单一和销售渠道的限制和规模的小型化,使得这一看似不错的农业新机制难以搞大搞活。我们都知道,蔬菜大棚的建设和技术都是从山东寿光县种植能手李师傅那里学到的,他们的“一县一品”的销售渠道和种植方法可能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与之相比较的。但是箭头村蔬菜种植仅仅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境界,如果想更大,更快,更强,更广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和财力的大力支持。
2、苗圃的基地建设是今年的主要任务。箭头村也在大力发展苗圃,现在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建中,从中赢利的农户也是新型农业的受益着!
3、石渣厂。周边的石渣开采还是吸引了大部分的无业人员。
4、城乡工地。许多人都靠外出打工(即贴小工)挣钱,这样的收入尽管不是很差,但是工作强度大,长期在外令人担忧!
5、村民独自经营。新型行业的兴起带动了许多有胆识有魄力的人在外经营,但是只是少数人!
今年箭头村的工业有了新的项目。与泫氏铸管签定加工协议,与野川签定炼铁协议等。可能会解决村里的很多闲置劳动力,这样的工业再次兴盛也充分说明了,农业带动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和工业是息息相关,互相制约,互相进步!
箭头村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出现很大缺陷,种植品种单一,以单纯的玉米为主,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的种植少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收入随市场行情而定,投入人力精力大,回报小!不但没有解决农户的收入和闲暇时间,反而带动了箭头附近的一大批村落的农户,单一种植。这样是一个恶性循环,土地的使用能力会逐年下降,另人担忧!
从工业、农业、教育、卫生、副业等几个方面来看,村子的基本状况是相对来说平缓的发展,只有经过更深刻的调查和研讨,发现新的经济形式,创造新的经济体制,发挥优势,屏弃劣势,才能促进箭头村的新发展!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届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去我镇实地调研了一番。
我镇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而且由于合铜,合安,合铜黄高速公路都横穿我镇,已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公路网络,因此我镇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镇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实行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目前为止,我镇已成为我县最重要的乡镇了。
早在两年前,我镇就科学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呢?对此,我镇有着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划:
1、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竹山罗家坡村、平利县龙头村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
同时,组织全镇干部系统地学习xx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20个字”(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
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 。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乡规民约》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好的规划,更要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我镇已经建立了一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联村考核机制,即:每个副科级干部联包1-2个示范村,每个行政干部联包一个村,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湾院,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的联包机制,对照规划,逐项、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干,逐项、逐年实行量化考核。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乡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等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然而,不论遇到何种困难,我镇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定会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那就是:
1、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2、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5、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我坚信,在我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镇一定会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党的__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为了有力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政协乡镇联络委员会分别组织委员在全县各乡镇进行了投入机制的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结构呈现良好势头
(一)政府投入抓示范,新农村建设起步好势头旺。
目前,全县共规划启动建设32个新农村示范村,其中:县上主抓了10个重点村,突出打造了3个亮点示范村,各乡镇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际规划打造了至少1个示范村。县财政安排了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对实施省、市级新村扶贫工程建设的双河葡萄、竹海高坝、开佛龙门、佛梨四个村拨付了专项资金。各乡镇也结合自身的财力,对示范村安排了启动资金19万元。
(二)社会各界齐关注,筹措资金建设新农村。
据各乡镇摸底调查汇总反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程倍受社会的支持,其中:招商引资275万元,社会各界捐资12万元,农民自筹(含以劳折资)3777万元,占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的95.56%,户平投入3817元。金融企业也积极发挥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如:县农村信用联社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现已向全县20个乡镇的农户累计发放支农贷款3485万元。县农行也通过扶贫贷款等形式支持新农村建设1338万元。
(三)惠农政策落实处,新农村建设资金得到加强。
近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先后取消了向“三农”收取的“三提八统”、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减免了向“三农”征收的生猪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烟叶除外),全面取消了向“三农”征收的农业税。全面推行了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业机械购置直补、生态建设直补等惠民直补政策。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同时,财政调整了支出结构,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二、新农村建设中,投入方面存的问题及原因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建设新农村主体意识淡薄。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相当部分的村组干部、也还有部分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措施办法不甚了解,对本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规划、建设情况不够了解,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有相当部分的群众就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持等待、观望的态度,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把自己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对象。
(二)支农资金条块分割,投入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
在调研中发现,专项资金在管理上存在缺失的问题。一是支农资金直接分配与管理的有发改、财政、科技、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扶贫、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十多个部门,可想而知,其协调难度之大。二是支农资金除发改部门下达计划,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外,很多行业主管部门要按条条、块块投放资金到对口部门,这种历史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格局,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三是除了“资”出多门外,各部门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上存在各自为政的思想,造成了项目申报和管理上往往不从实际出发,而是“投其所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有的造成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正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宝贵的支农资金有的挪作他用,投资效益大打折扣。
(三)缺乏宏观调控措施,整合社会资金资源的力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乡镇、村领导普遍反映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启动资金严重不足,这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调查统计数据上也反映了这个事实。据全县各乡镇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中,财政及专项资金投入仅占1.75%。正由于缺乏宏观调控措施,各类社会资金绝大部分闲置或游离在外,没有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转,发挥的作用不大。
三、建立新农村投入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新农村建设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全民参与。要通过深入的宣传和教育,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通过宣传教育,确立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用好用活村民自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苦干、实干、巧干”的意识。要认真总结文明新村建设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群众“动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钱,建自己的家”的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户户建家,人人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支农资源,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的良好运行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针对支农资金切块、专项“戴帽”较多、投入分散的状况,以新农村建设工程为平台,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编制年度投资指南,合理界定支农投资范围,改革支农投资分配与管理体制。要统筹协调、集中安排各类支农资金,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的问题,努力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等委托权,促进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的激励机制。要在试点的基础之上,逐步建立以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做到对使用效益显著的项目单位,在今后的项目申报和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要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逐步调整存量,重点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朝着城乡统筹安排和统一制度建设方向发展。新增财政支出要向“三农”倾斜,新增预算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并集中使用。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要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企业,实施城乡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作用。要给予支农信贷业务税收、不良贷款核销、因信贷支农需要而必须保留的亏损金融网点予以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等优惠政策,正确引导各类金融企业支持农村基础建设,支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上规模、有特色、科技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县域内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弥补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展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并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同时,要鼓励设立村级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营销策略,为新农村建设作好金融服务。
要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资转向农村,特别是鼓励大中型项目到农村去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要通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给予政策上的灵活性,在税收费用等方面给予物质奖励和多种形式的精神奖励,正确引导企业到农村投资和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要引导农业类企业到农村去创业,并实行一企业帮助一个村或者几个企业帮助一个村,带动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或其它适合的方式求得发展。要引导企业家们为新农村建设献爱心,开展“一帮一、手牵手”活动。包括帮助农民开发产品、融资担保、开拓市场、技术培训。也可以定点招收帮扶村的农民到企业务工,帮助农民扩大就业,带出一批创业的骨干,回乡创业。也可在教育、医疗、道路、房舍、农田设施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要通过投入的规范和调整,建立受益群众出大头,各级政府投入点,政策优惠减免点,金融信贷支持点,包扶单位赞助点,社会各界捐赠点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6
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池河镇青岗、三和集镇尚庄、定城镇宫集、西卅店镇高潮新村等省级示范点建设和西卅店镇集镇建成区整治情况,听取了县美丽办现场介绍和综合汇报,并就相关工作开展了座谈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规划实施了“7521”工程(高标准建设好20xx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20xx年度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二龙回族乡、仓镇回民村2个民族风情镇村,完成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和11个县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打造1条“百里美丽乡村示范带”)。初步实现了由往年的“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通过上下努力,20xx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应建112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准备迎接省级验收;20xx年度乡镇建成区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成效初显,投入4000多万元招标组建了专业保洁公司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完成了20xx年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主干道沿线的遮阳棚和违法建筑拆除任务, 198个建设项目已完工40个,5个省级中心村拟建95个项目已完工34个,11个市级中心村全面开展了垃圾治理、卫生改厕、房前户后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通畅等工作;启动了20xx年度17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选定和申报工作,其中9个乡镇和5个省级中心村总规和建成区规划已编制完成。
二、存在问题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对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美”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虽然20xx年度中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20xx年度的前期建设工作比较落后,各乡镇、各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重视不够、项目开工滞后、建设进度缓慢、脏乱差现象突出和产业发展缺位等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够,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认识上存在偏差。县直各部门认识不高,与乡镇缺少有效沟通,联动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对点帮扶成效不佳。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了解不足,错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府行为,依然存在“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很多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对乡镇村安排的任务或“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少数乡镇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全面,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一般工作来开展,工作被动应付,前期当甩手掌柜或等待观望,后期匆忙慌乱,造成工作脱节和落后局面。
(二)规划引领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全县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性意见,今年初,各乡镇又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但乡镇规划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科学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乡镇驻地建设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乡村特色性不够。部分项目建设规划频繁变更,存在规划建设脱节和“边干边看”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乡镇驻地沿街背巷整治雨污分流及水电管线规划布局不合理。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沿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建设的现象,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大多数乡村还没有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农民增收效果不佳。
(四)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筹,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各乡镇配备了保洁公司,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且对保洁人员履职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多数中心村杂草、垃圾较多,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十分普遍。
三、工作建议
建设美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造福百姓的最大民生工程,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准确把握上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再加压、再发力,大干快干全力推进。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现阶段我县的中心工作,要抢时间,抓进度,举全县之力,打好攻坚。一是加大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的惠民工程,并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二是部门履责,做好服务。相关部门要与乡镇多沟通、多协调,主动对接,并经常深入乡镇指导帮助开展工作,排忧解难,分担压力。三是提高认识,精准发力。乡镇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在当前第一要务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熟悉流程,把握重点,围绕省住建厅《导则》和《省考核验收办法》标准,及时补差补缺,亲力亲为抓落实。
(二)注重规划实效,确保按规执行。创建美丽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项目谋划,切合实际做好规划设计。一是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同时避免无序化发展。三是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做到严格按规划建设。
(三)科学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民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兴起美丽产业。三是强化激励引导,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促进产业大户、农产品合作社、招商引资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点集中。
(四) 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建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持续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二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村民素质,统筹治理环境工作。要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不断提升村民素质,规范村民行为。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7
乡镇镇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准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目标,走出一条具有三门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迫切的课题。最近,县委政研室会同县农办对小雄镇“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具体做法进行了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项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载体。通过项目建设,对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更好地落实。期间乃至今后的一段时期,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是欠发达县市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还要争取其它渠道的帮助,形成全社会共建的局面),但上级的资金支持多是跟着项目走。因此通过项目建设,能够有效地争取支农资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事、难事。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能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指标量化,有利于通过项目效绩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一些软指标进行了项目化,使其督有主体、查有内容、考有依据,并让农民群众看到新成效,感受到新气象。
(二)使新农村建设任务更加明确。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涵义深刻,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目标。但长期以来,上级政府的政策有很强的城市偏向,公共投资的重点是城市,而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多少公共财政雨露的滋润。这也就导致我县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变,与经济发达县市的差距逐步拉大。党的__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后,各种资源开始重新转向农村(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村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经过长期自由化发展的'旧农村要回到有规划发展的新农村上来,自然地,建设“摊子”铺得就很大,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抓就成。这就启示我们,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抓手,要合理分解目标、确定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向前推进。通过项目建设,能使建设新农村的宏大目标变成一项项具体的行动,也能使我们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轻重缓急,进行分步实施,明确当前和长远的建设任务,做到相互衔接、有机统一。
(三)使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农民最讲实际也最讲实惠,只有通过摸得见的工程、看得见的成效,才能激发他们巨大的创建热情。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大而化之,搞形式主义,必须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着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从实事做起,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真正的 “德政工程”。通过项目,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比如,小雄镇蜍下村“年内建成5座公厕”,“年内实现200米通村道路硬化”、“3年内解决老年公寓建设”等,使农民有一个具体可期的愿景去追求,为新农村工作集聚了人心,赢得了民心。同时,项目筛选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广泛征求、农民自愿、自下而上”的原则进行,选择适宜的项目和他们理解认同的项目进行投资建设,更有利于发挥其主体地位,自觉地为新农村建设投工投劳。
二、小雄镇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小雄镇地处县城东南,濒临浦坝港,下辖29个行政村,全镇面积63.5平方公里,总人口2.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9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镇域山林面积5.21万亩,水田面积0.81万亩,耕地面积1.44万亩,旱地果园0.59万亩,滩涂1200亩。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村民大部分以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年人均纯收入仅305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1796元。广大农民想富盼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迫切。全镇干部群众立足镇情,统一认识,在项目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一)深入调研,精心策划,是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节。建立项目库是实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小雄镇积极借鉴“项目推进年”活动成功经验,树立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理念,结合上级有关政策资源,重视项目的策划和细化工作。做法上,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与上下互动转变,由主要为争取上级资金向落实工作目标转变。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项目的排查、筛选和论证。小雄镇按照“群众需求定项目”的工作思路,向29个行政村下发了《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拟建项目调查表》,通过村民代表会议、上门征询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集众人智慧,排摸梳理出本村拟办实事,明确项目目标要求、具体措施、实施时间、投资概算和资金渠道,并落实项目相应责任人。进一步发挥所驻村工作指导员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思路比较开阔的优势,指导帮助村里解决项目编制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切实增强驻村指导员业务水平,镇里还先后5次邀请了相关部门科室的业务骨干,对全镇40个驻村指导员及驻村干部,就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和编制进行了专题培训辅导,使指导员指导水准有了新提高,使各村在项目安排上与新农村建设方向、上级政策与资金投向对口衔接。如岙底村在项目初排中,光整治村建设项目资金预算就达200多万元,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2万元,许多村干部把希望寄托在上级的资金补助上,在这样情况下建设整治村难度可想而知。该村指导员朱汉利到任后通过对项目工程量、相关费率等重新论证和精心预算,最后缩减了资金50多万元,并在来源渠道上提出了四条解决措施:一是用足用好政策资源,争取上级资金补助;二是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人均捐资300元;三是立足本村优势,发展长毛兔和茶叶产业;四是动员在外经商致富能人资助家乡新农村建设。以此进一步增强了整治村项目的可行性,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同时,镇里在汇集各村上报的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和民主政治等4大类58个小项进行逐一细化,组织专门人员将上报项目进行再次审核和论证,对那些百姓共同迫切要求解决的、一个村无法解决的而又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筛选进《小雄镇镇级项目库》。然后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年内、届内和期间各村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制订《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让各村明确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目前小雄镇各村初步确定的项目共678个,计划总投资5019万元,其中产业项目91个,投资2164万元;新村建设项目134个,投资2658万元;列入今年开始实施的项目共435个,投资1428万元。列入镇级项目45个,其中产业项目16个,新村建设项目8个,年内实施项目26个(其中年内需要完成的项目7个)。同时,积极抓住部门、企业结对帮建11个重点村的机遇,进一步做好与对口部门、帮建单位和企业的衔接和沟通,争取上级重视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二)加强宣传,深化认识,是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综合工程。只有科学、全面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实质,才能使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更好地体现“20字目标”。小雄镇党委政府从干部群众对新农村的认识实际出发,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项目建设就是政府行为”的思维模式,整合各种宣教资源,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意义、内容和相关政策的宣传,营造人人关心项目建设、支持项目建设的“大合唱”,真正让老百姓认识到新农村项目建设得益的主体是群众,是建设自己家园的善举,从而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充分利用第 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组织村干部参观学习示范村建设经验,通过典型引路,让农民看到新农村项目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积极性,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营造了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是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小雄镇各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新农村难度可想而知,但没钱办事,并不意味着无事可办。该镇积极立足现状,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努力推动新农村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在项目建设层次上,结合各村建设现状、经济实力、资源优势,将全镇项目分为基础性项目、提高性项目和开发性项目。对于基础性项目,重点要解决群众目前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三清四改”、农业设施等基础项目。对于条件较好的村,鼓励其建设提高性项目,促进新农村建设标准向更高层次发展。如茂林村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已达到整治村要求,今年该村又通过安排建设市级一类基层文化俱乐部、休闲健身绿地、四级通村主干公路等提高性项目,向示范村方向靠拢。同时,结合各村实际,注重项目的开发工作,培育农村新特色,凸现农村新亮点。如塔坑村在柑桔种植规模和技术上做文章,争创兴津柑桔品牌;胡家峙村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扩大茶叶种植基地;岙底村利用自身山水地貌,发展多元化休闲农庄。在建设时序上,让干部积极性较高的村率先建设,让群众呼声强烈和群众广泛支持的项目率先建设。对那些意义重大、群众呼声强烈,但一时又囿于资金限制确实难以实施的项目,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列入项目建设长远规划或分阶段分批次逐步推进。由于各村发展的差距,项目建设必然也有进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该镇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图大求快,盲目攀比。对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多安排一些要求较高的项目,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选择一些投入少、搞得成的项目,分期分步实施,不求“齐步走”、“一个样”。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鼓励引导村民就地取材,发动党员干部群众义务投工,用卵石铺路、筑花坛,用乡土苗木绿化……花小钱办大事,共建美好家园。
(四)建立机制,加强协调,是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为确保建设项目落实,小雄镇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成员的项目化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挥协调和组织落实。建立了镇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做到每个项目定职责、定任务、定时限、定标准,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同时,镇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将以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的形式,及时反馈新农村项目建设进度、存在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镇党委政府还建立镇村两级干部联席会议制度,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商讨,提出具体对策措施和解决办法。各村建立了项目公示制,公开承诺项目实施和完成时间及相应负责人,自觉接受村民代表和群众的监督。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8
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xx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②农业基础薄弱。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20xx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20xx年,奶牛养殖量达到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3、市场拓展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逐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在完善驻地商业街、商城、美食街、中心大街等商业网点的基础上,开展放心食品、药品、农资进村活动,深化邮政服务“三农”,在各村加快建设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建设改造规范化“农家店”。提高埠西农民公寓楼小区、杨家巷农民公寓楼小区、**煤矿西山生活区各项服务功能,增强市场的辐射能力,使市场服务网络深入到各村、各居住小区。在309国道、美食街西侧分别规划建设一处大型集贸市场,为周边镇、村服务。适时在济莱路和244线交叉路口,规划建设一处农副产品周转批发市场,带动各村农副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4、生态家园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村为抓手,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工程,计划以埠东、埠西、杨家巷三村为主,每村每年改建50户;进一步加快生态小区建设,每年新建包括沼气池的生态养殖小区3处,争取5年内所有养殖小区都配套建有沼气池;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完善长效机制,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以南部沙湾村、月宫村、长青村、兴旺村为主,继续实施春季造林和雨季造林工
程,在今年完成1005亩可视山头绿化工程的基础上,明、后两年再分别绿化荒山1000亩,3年内在“四旁”植树10万株,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5、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结合实际,加强农民培训,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管理。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利用“科普村村通”版面,建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宣传栏,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科教工程,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好送科技下乡活动。二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由街道劳动保障所牵头,结合引进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劳动就业培训,健全完善“输出有组织,权益有保障”的运作体系,提高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率。三是加强法制培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开办法制教育宣传讲座,建立企业调委会;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提高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四是加强文化培训。充分发挥成教中心作用,针对群众所需设置教学内容,除传授实用技术外,有计划地向农民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育新型农民。
6、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工程。依托济南植物园的建设,在其周边地区建设农业观光园区,把**街道南部建设成为济南美丽的后花园。在园区功能定位上,主要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发展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强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发展绿色环保、休闲娱乐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等,并加快餐饮、住宿、车辆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把该区域真正建设成为济南及周边地区居民周末、节假日旅游度假的首选之地。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9
根据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安排,按照人大张海琴主任摸清情况、查摆问题、提出建议、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3月28日至30日,在黄霄飞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的形式,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黑里河、甸子、一肯中、大双庙、热水、存金沟、八里罕、三座店8个镇乡街,40余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等参加的交流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宣传发动不到位,教育引导不普及
一是县直各部门认识有待提高,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不明确。按照县委实施方案要求,各部门虽然也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但由于没有系统规划,与镇乡街缺少有效沟通,联动配合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二是各镇乡街的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氛围不浓,宣传过于简单,仅仅只是打一个横幅,写几条标语,有的镇乡街根本没有任何宣传手段,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大氛围。个别镇乡街不重视教育引导,只是一味强调群众素质的问题,缺少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方法。三是群众认识有待提高,有些群众不了解美丽乡村建设政策,错误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府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存在“镇乡干部着急上火、村干部束手无策、老百姓冷眼旁观”现象。很多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对于镇乡村安排的任务或“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二)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工作整体推进迟缓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导致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农民的主体作用严重“错位”;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导致政府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者。二是镇乡街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标准认识比较单一。各镇乡街不同程度存在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位不高、重视不够,系统研究不够、协调推进不够、整体突破不够。有的镇乡街存在阶段任务意识,不亲自上手,不持续用力,持久战精神不足,存在等待观望现象。三是一些村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工作不主动,或者是缺乏办实事的能力。甸子镇马架子村、存金沟乡草沟门村、小城子镇宁南村、大城子镇鸡冠山等村环境整治行动快、成效明显,与镇乡街以及村干部领导能力强、能够有效化解矛盾、有号召力密不可分。
(三)整体建设没规划,工作机制不到位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没有整体规划,存在着一种形式大于需求现象,不能确保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建设模式雷同,风格凌乱,主题不突出。二是没有充分考虑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性,建设内涵不深入。没有认真思考自然环境、文化积淀、产业元素等因素,不能体现各村不同特色。三是存在重表象轻实质现象,设计标准低,缺乏形象提升。比如立面改造,就像“涂脂抹粉”,美观不足,土气有余。四是存在覆盖程度不均及发展不平衡现象。受整合资金有限、任务紧、开工晚、环境等综合因素制约以及群众自身发展不足的影响,公路沿线发展建设成效明显,一些边远村庄项目难以覆盖或发展进度缓慢,有边缘化现象。五是部分镇乡村重突击整治、轻长期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
(四)乡村建设亟待规范,环境整治刻不容缓
一是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塑料袋、农膜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污水直排,垃圾乱倒,柴草乱堆,胶袋乱飞,乱搭乱建,路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垃圾随处可见,小溪小河成为垃圾处理场。二是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随处堆积, “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治理赶不上污染速度”的现象相当普遍。三是统筹规划不够,建设秩序较乱。建设滞后,监管不够,多数村庄没有具体的规划方案,各类建设处于无序状态,致使大批农村建房挤占道路、河道等公共设施和资源。四是产业发展与环境整治矛盾凸显,产业发展产生大量垃圾,清理难度大。如大城子镇的设施农业产生的秧子垃圾、八里罕镇的养牛业产生的粪便等。五是村庄内道路拥挤、布局零乱,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现象较为普遍。“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垒建的花墙内部称为老百姓的自然牛圈、驴圈、秸秆堆积场、废品收集处。通过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直接、最紧迫、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五)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乡风文明培育
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全面铺开,农村居住条件、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村民的素质培养、文化建设滞后,文明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脏乱差问题仍然突出,垃圾随处乱丢、污水随意排放、生活陋习随处可见。二是陈规陋习依然存在,赌博搓麻盛行(每村的超市门前都摆放着麻将桌)、婚嫁彩礼漫天要价、红白事大操大办、家庭矛盾、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三是价值取向发生错位,邻里纠纷反目、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农民自私自利,在涉及自家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或阻挠工作开展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通过与群众交谈,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政府及干部缺乏必要的信任,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和等靠思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各镇乡教育引导农民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规划、措施和手段。
(六)资金整合难度大,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基础建设、环境整治,还是长效管护等,都需持续投入配套资金。“资金从何而来?”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要素瓶颈,表现在:一是县直各部门项目资金不能有效整合,镇乡财力有限,村子一般又没有集体收入,筹资渠道单一,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较少。甸子镇采取的“镇补村集户筹”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组织、村组实施、村民主体”三者互动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二是除个别村有特色产业外,绝大多数村都因地理位置、自然、人才条件原因,找不到发展路子,产业单一趋同,没特色没规模没竞争力。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单一,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不顺畅,制约了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影响了农村种养殖业规模发展(八里罕养牛业规模化发展)。四是人才紧缺,镇乡街缺少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专职干部,镇乡街干部流失较严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还比较缺乏。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一是各镇乡街要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打持久战。完善组织架构,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合力攻坚。在政策制定、工作推动、人员配备、财政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程。二是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加强与各职能部门配合,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促进重点项目早日启动、快速推进,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要组织驻村干部入户开展大宣讲、大走访、大动员活动,广泛动员和引导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群众从多角度、多渠道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倾听并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干部引导为主转向农民群众参与为主,形成上下联动,群策群力的工作局面。铁东街道每周五下午开展为期1小时环境卫生 “全民动手日”活动,组织社区职工、党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网格员、居民、志愿者,集中整治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乱张贴、乱堆放等问题,提高了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参与积极性与认同感。四是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载体。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因人而异抓教育,因地制宜做宣传,因势利导求深化,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意识到自身才是最终受益者。五是各镇乡街要成立自己的督察督办组织,调剂充实工作力量,抓好综合协调和具体推进工作。对于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村委要加大跟踪督办问责力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编制乡村规划
建设美丽乡村,关乎全县人民福祉。各镇乡街要充分领会县委县政府巩固扩大“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果,深入推动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自治区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精神实质。立足当地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实际,科学制定具有持续性、针对性规划建设方案。一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深刻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层次内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块布局,着眼长远,以人为本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村民真实需求。着眼于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整合资源力量,确定建设模式,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现实问题。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创造性地为一些自然村搞好规划设计,力求做到一村一方案。三是组织相关规划人员,通过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尊重历史传承,尊重发展基础,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四是突出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特色要素,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避免无序化发展。统筹考虑绿地覆盖、水系治理、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功能配套等多种因素,坚持让乡村回归乡村,努力实现规划的全覆盖。五是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排定重点项目和建设时序,实施项目化推进,在打造乡村形态美、生态美同时,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生活更加美好。
(三)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多元资金保障
1、在走访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农民自己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身影,都是村委会出资招聘的临时整治队伍或者村干部自己动手,有的村民甚至因个人利益得到损害而与村干部谈条件或吵架。发生以上现象,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主体地位淡化,政府没有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力交给农民,没有让农民意识到美丽乡村建设是自己的事情,导致出现群众不愿出力-政府和村级组织包办-群众更不愿出力的恶性循环。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动力是让农民群众唱主角,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切实依法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依靠广大农民自身力量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共创美好幸福新家园。一是各镇乡街、村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二要加强典型示范,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进村组和先进人物,组织农民代表实地考察、参观学习,让农民成为建设的主体,形成学习先进、带头参与的良好氛围。三要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建设法治乡村,注重德治教化,深化村民自治,使美丽乡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2、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离不开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要建立“农民筹资筹劳、政府以奖代补、部门项目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要注重财政引领,设置专项资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整合、以奖代补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部门活力,有效整合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三要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四要积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并最终用于本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投资。五要深入进村入户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多种形式,发动村民出资献力、投工投劳,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四)强化产业深度支撑,增强生态建设动力
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美丽乡村建设只有与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才能提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突破用地瓶颈,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将美丽“姿本”变为“资本”,兴起美丽产业。三是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挖掘和释放各镇乡街资源优势,利用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民族特色和乡村文化,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真正做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四是培育经营主体,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积极探索农民培育新机制新模式,着力培养适应农村产业升级需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融合,推进秸秆粉化、粪便沼气化等节能低碳的农村能源建设,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既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又促进农民增收。
(五)建章立制建管并重,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需要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让乡村之美“永不凋谢”。一要加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日常督促检查等制度,建管并重,持续跟进。强化督促检查考核,形成完善的巡查考核工作机制,提高村庄日常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一肯中乡的定期督查制度以及实施的划片网格管理,使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形成了时时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二要建立相对稳定专业的管护队伍,加强培训,明确标准和要求,提高管护人员的责任感、素质、能力水平,做到运行有序、管理到位,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三要优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清运、回收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办法,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统筹规划,合理选址,科学设计垃圾填埋场。对已建成垃圾填埋场的村,进行规范指导、完善处理设施,从而达到卫生环保要求。一肯中乡为各村配备卫生垃圾箱240个、建垃圾池50个、垃圾房28个,各村全部配有垃圾填埋点,为全乡环境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要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签订“门前三包、院内达标”责任书,根据本地实际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约束机制,增强村民的契约自治意识、法治意识,为推进乡村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农村环境执法大队,加大对乱堆乱放垃圾,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的曝光与惩戒力度。如五化镇安装了摄像头,成立了环境执法大队,配备执法车,处理了多起垃圾违规事件。五要加大组织引导力度,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妇女联合会、村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真正使群众成为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建立健全村民自建自管等行之有效的美丽乡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等长效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鲜”注入不竭动力。六要注重改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转变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引领他们摒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约束和引导村民改陋习、树新风。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为村风民俗优化的精神工程,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现代文明。
(六)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要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以民风乡风家风建设为抓手,以卓越成就扮靓宁城。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注重深入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保持鲜明的生态乡村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二要培育弘扬新时期乡贤文化,荟萃“先贤”传人、深入发掘德高望重或年轻有为的“今贤”,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大力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三要积极顺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加大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统筹文化惠民工程,创建乡村文化大舞台,积极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因素,广泛开展多姿多彩、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村文化,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四要大力宣传思想道德建设规范,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实践养成。弘扬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和家睦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等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五要逐步引入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倡导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营造美丽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六要合理调解农村多种利益关系,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有序引导农民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等潜在不稳定困素。有效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七要研究制定可具操作性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目标考评方案,建立硬性考核指标,实行责任倒逼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级党政干部政绩目标考核体系。尽快出台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完善投入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考核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定期组织督促检查,及时通报,纠正偏差,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绿色通道。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通过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农民是乡村的主人,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政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倾听民生,体现民意,把建设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交给农民,切不可以大包大揽取代群众的主体地位。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梯度建设培育的较长过程,各镇乡街、村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0
20xx年以来,我镇积极响应上级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号召,镇领导干部对活动重视力度持续强化,多次在会议上部署工作,强调我镇清洁乡村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要深入村屯、社区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现将建设活动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xx镇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有74个自然屯,276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6.2万人。目前全镇各村屯已完成227个垃圾池建设。成立75个村屯卫生理事会,聘用100名村屯保洁员。全镇成立了一个保洁公司,配备清运垃圾后驱车2辆,1辆垃圾抓车,人员15名。村级组建9个垃圾清运队伍,配备后驱车辆10辆,三轮车2辆,人力三轮车1辆,人员38名。此外,配备了城镇管理巡逻车1辆。我镇“清洁乡村”活动运作机制整体上进入了常态化,乡村脏乱差状况得到较好治理,农村环境点、线、面得到全面提升;圩镇街道整洁宽敞,公路、铁路沿线无垃圾成堆现象,镇容村貌大为改观。
二、 工作措施
(一)落实措施,保障经费。
保洁经费保障主要通过区级专项经费、群众环卫费收缴、社会募捐资金三种方式筹集、投入,群众环卫费收缴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委托信用社按月代扣。
(二)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全镇组建了11个工作队(组),派驻11个建制村(社区),队长由镇党委、政府、人大领导成员,队员由镇政府、镇直单位干部职工,区直机关安排挂点干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组成,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实行“划片分屯、定岗明责”,到点到位开展工作,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每个责任片区由一名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明确各片区责任,认真开展镇、村环境卫生和乱搭乱建等行为进行大整治,督查考评验收组每天对各责任片区和各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做得好的进行表扬,做得差的进行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切实做到了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各责任片区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工作的开展。
(三)继续宣传,加大培训
紧紧抓住元旦和春节时期,印发了以“生态乡村,美化家园”为主题的宣传单,组织各村工作组进村入户进行面对面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切实提高了全镇人民自觉行动起来,共同参与清洁环境、美化乡村的积极性。
我镇召集各村保洁员,清运队,村干部等人员召开清洁乡村暨美丽乡村建设会议。在会上以照片、视频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各村在清洁乡村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问题,责令各村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表彰了一批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保洁人员,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很好地鼓励和支持了保洁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其主观能动性。
(四)抢抓时机,集中力量,重点整治
1.圩容圩貌集中整治大行动
针对春节期间,务工返乡人员回家过节,人员激增的实际。根据上级部门工作安排,我镇迅速行动,对辖区内所有单位进行了整治大行动动员和部署,所有干部职工和村屯保洁员都被部署到行动中来,对圩镇乱摆乱卖、乱停乱放、广告纸乱贴的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对沿街所有商铺和零售摊点进行挨家挨户地毯式的宣传“门前三包”制度。为巩固活动成果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每日两次街道巡查制度,持续对圩镇街道进行巡查整治,确保街道畅通市场整洁。通过疏堵结合,“引摊入市”,圩镇“五乱”问题得到解决,圩容圩貌焕然一新。
2.持续开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活动
20xx年,我镇继续大力开展“三清”专项活动。动员农户、所有干部职工清理道路两边、村屯、农户房前屋后的垃圾(包括建筑材料)、障碍物、杂草杂物和各类粪堆,及时清运村屯垃圾池内垃圾,整治挖沟引水和堆物作业。清理整治河道、池塘、农田灌溉渠道、水沟的垃圾、漂浮物和淤积物。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及卫生治理制度措施,开展水源地保护示范村建设。规范乡村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村屯探索开展生活污水处理。清理田间垃圾,治理田间地头农药瓶(袋)乱丢、稻草堆占道路、农业废弃物乱堆乱放等现象。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3.铁路公路沿线专项整治
黎湛铁路经过我镇大零村,沿线长1450米,沿线居民有5户人家,共32人。其中3户水库移民20人,离铁路线约70米,生活垃圾拿到附近的御龙屯垃圾池;2户大零村官田屯12人,离铁路线约40米,生活垃圾自行处理。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后,我镇成立了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加大宣传,动员并落实2户农户把生活垃圾拿到附近村屯垃圾池。
20xx年,进一步开展了公路沿线专项整治活动,配备了电动三轮车,安排专人每天分时段对公路沿线进行清理,公路沿线治理步入常态化。
(五)发挥一组两会作用,集中民智搞建设
一组两会作为村一级自治组织,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对其加强引导,对村屯、社区基层建设广泛听取党小组成员、户主、理事会的意见,激发他们建设美丽家园、美丽智慧与活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建言献策,为村屯道路硬化、村屯绿化、水源净化出工出力。
三、 存在问题
(一)春节期间各村屯垃圾量激增,各村垃圾池承载量超出预期目标。由于春节期间大量务工人员返乡,村民生活垃圾激增,节日大量燃放鞭炮,各村屯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导致垃圾池满池、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垃圾中转站周转不过来,垃圾大量堆放在垃圾池旁边,路边垃圾散落等问题较突出,即使我镇强化监督和指导保洁员、清运队加班加点工作,垃圾仍未得到彻底处理。
(二)“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专项经费缺口庞大。村屯待硬化、绿化道路里程数多,仅仅依靠群众筹资,资金远远不够,上级划拨额度有限,严重制约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乡镇未配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备。污水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乡镇村屯镇貌村容,对生活生产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不利于生态乡村建设。
四、 下步工作
(一)继续强化对保洁员和清运队的监督,确保问责不减退;协调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清运队、保洁员在特殊时期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工作。其次,和北控水务公司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加派车辆装载垃圾、运输垃圾,减少垃圾处理停滞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确保垃圾得到及时清理。
(二)继续发动群众筹工筹劳,争取他们对建设美丽xx乡村建设活动的支持和理解,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其次,主动和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我镇专项资金建设缺口,争取上级财政补助。最后,广泛号召企业家、社会团体捐资捐物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活动。
(三)积极谋划乡镇污水处理系统设施设备建设,加强和上级有关部门沟通交流,争取上级支持,同时对群众广泛宣传,争取他们的理解和参与。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1
建设美丽乡村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县委、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外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及村庄作为试点,推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基于*镇*村比较好的交通区位、生态基础、环境基础、产业特色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把*村作为全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进行重点打造。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居住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对提升景区形象,在全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一、 *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西南部10公里处,淮河南岸,紧临312国道,西距县城4公里,东接*镇**村,西连**乡**村;南与**省**市接壤;北与**村隔淮河相望。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总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85亩,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村共427户,总人口1607人。农民纯收入6300元。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43名。*村是省级优秀基层党支部,并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2019年被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9年被定为省级生态文明村,新农村建设获得了省政府表彰,2019年被市文明委评为全市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
二、 美丽乡村建设优势
一是区域性政策优势明显。*村所在的*县属于**省“三山一滩”扶贫攻坚区域,是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这让*村容易享受到相应政策的扶持,有利于*村建设生态村,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二是生态优势突出。*村总面积4.5万亩,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该村是河南省级生态村,气候宜人,景观优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淮河源主干河道自东至西贯穿全村,一年四季河水不断,水草丰富,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湿地。境内有笔架山旅游风景区、祖师顶道观名胜旅游地。独特地理条件下的生态、气候、植被等,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山水相生、植被相连的生态系统,山绿天蓝水清,自然生态优势突出。
三是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传统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特色产业有茶叶、花卉苗木、板栗、中药材和养殖业等,目前已形成了万亩木瓜基地、千亩茶叶种植基地、花卉苗木繁育基地、猕猴桃繁育基地等四大生态基地。此外,*村利用其卧山滨水近城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游、景点游,带动旅游及饮食业的发展,拥有“农家乐”4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2万余人。
四是区位优势明显。*村隔淮河与G312相邻,距离*县城5公里距离,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五是领导重视优势突出。*村是*县的3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之一,2019年被评为全市“十大特色村庄”,项目建设受到了南阳市及*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就该项目的规划、建设、施工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导。*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专门成立了*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指挥部,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好示范工作。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健全、坚强有力,干群关系融洽,在申报项目上,利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征求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并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力量和主力军。
三、规划发展
*村美丽乡村建设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及需求,贯穿传统村落的保护,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突出旅游带动的发展思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村庄。根据*村生态山水资源,将整个村域划分为生态休闲旅游区、新村新貌提升区、户外健身野营区、花卉苗木种植区。通过四区发展,把资源优势变为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营造环境、发展旅游、带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四、支柱产业
一是以苗木花卉种植业为主,培育特色产业。二是以道教文化和山水文化为依托,开发山水宗教旅游,在*村内规划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兴建“农家乐”家庭食堂100个,重点宣传推介烤全羊、炖鱼、老鸭汤、山野菜等特色菜和特色商品,以及糙米(未精加工的米)饭、锅贴馍、凉面、萝卜丝闷饭等主食。
五、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环境综合整治;三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道路建设、桥涵工程,绿化亮化工程,给排水、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公厕建设工程等10个项目。
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是房屋整治改造、塘堰整治等2个项目。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村文化广场项目、旅游服务广场项目、村民广场等3项工程。
目前,*大桥已建成通车。8公里环村路已全部完成沙石方铺垫,其中2公里铺完柏油,2公里完成水泥硬化。道路绿化面积2019平方米,打造两处可视绿化景观20亩。以徽派建筑为主,完成10户农村房屋改造。完成5口塘堰清淤整修加固。新建公厕5所,完成改厕200户。新建文化广场1处。
六、资金来源
*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概算1346万元,资金来源包括:省级补助资金62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8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77万元,整合资金460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专门成立了*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指挥部,要求县直各部门积极主动去完成各项工作,配好建设。*镇成立了*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在县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领导下,以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为重心,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做好工程协调、衔接工作,监督督促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工。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一要建立健全县相关部门及乡镇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资金和政策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和政策的集聚效应,县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计划对接、规划衔接、项目配套”的要求,加强沟通交流,精心组织施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要加强监管,对内严格要求,对外宣传到位。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主动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和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服务质量。
三是加快资金筹措。一是争取上级奖补资金,集中建设,建出精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市、县要足额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配套资金;三是整合各专项资金,加强部门衔接与协作,集中使用资金;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平台作用,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及个人捐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对于整合专项资金,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单独账户,单独核算,确保整合专项资金的利用。
四是严格招标采购。工程项目全部按照招投标法的要求,实行招标采购。首先进行项目的组织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认真设计,对于必须招标进行设计的项目,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有水平的专家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工作。其次对工程建设的招投标,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招标要求,全部采用公开招标的要求实施,严格按照发布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组织评标、中标的程序进行。
五是加强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项目建设,发改委、农业局、财政局、环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实行全程质量监管,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执行工程质量终身制,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主要负责人、参建单位的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度,组长为第一责任人。
六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格审批手续,严禁挪用和挤占。项目实施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做好项目资金的领拨、支出原始凭证归集、审核、报帐等工作。
八、存在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了省、市、县财政资金支持,其余部分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我镇、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二是村庄规划有待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规划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
三是认识不深。部分干部群众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强调村庄美化、硬化、亮化、等硬件的多,强调乡风文明的少。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厕所、房前屋后的环境等问题时,总是拖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九、建议:
1、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村美丽乡村规划结合村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结合县政府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县直部门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联系部门要积极参与*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该村提供物质和财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四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五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一点,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亲属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3、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三是适时出台村保洁员的保障办法。按照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保洁员工资,确保队伍的稳定。
4、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2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是州统计局的是 “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实情,摸清底数,掌握荞苴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困难,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近期,我通过入户走访、村领导班子座谈、自己驻村亲身体验等方式,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荞苴村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致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荞苴村隶属大姚县三岔河乡。地处三岔河乡南边,距三岔河乡政府驻地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县城58公里。东邻白泥田村委会,西邻背阴地村交界,北邻三岔河村委会。辖里村、河边、外一、外二、三龙树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4户,有乡村人口610人,村党总支一个,村支部5个,其中党员有35人,女性党员5人。
全村国土面积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974亩,人均耕地1.59亩,林地2348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810亩。20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9.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适宜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状况
荞苴村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农户以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种植为生,也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基础设施逐步加强。随着国家对三农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饮水工程成效明显,保证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沼气和太阳能补助加大,农户用上清洁环保生活能源,针对荞苴村实际情况,我局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他们帮助。逐步改善了交通,卫生,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一)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全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温饱无忧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在文化素质方面:目前,全村610人中,文盲有64人,占总人数的10.62%,小学文化程度397人,占总人数的65%,初中文化程度110人,占总人数的18%,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27人,占总人数的4.45%,大专文化程度仅有12人。由于知识匮乏,村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二)精神文化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没有的村文化活动场所,主要还是观看电视为主,农闲后相互的串门聊天,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仍须加强。荞苴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辖村民小组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35人。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健全,村组党员干部吃苦精神强,在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上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多数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当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当微薄,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正常发挥,村组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产业单一且培植新产业难度大。一是荞苴村的经济收入烤烟种植。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5%来源于烤烟,烤烟已成为全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它的经济林果核桃,板栗,花椒,种植过程中科技含量低、科学的核桃嫁接技术掌握不够好、中耕管理不到位、集约化经营刚起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壮大核桃产业任重道远;二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除核桃种植外,还可种植花椒、板粟、华山松等,但受地势和水资源的制约,想形成规模难度非常大;三是缺乏养殖技术。近年来,县、乡党委政府均鼓励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荞苴村也有不少农户作过尝试,但由于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良等问题,养殖大户少。四是剩余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受自身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差,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加之一些人安于现状,外出务工怕吃亏,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四、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近年来,三岔乡党委政府就全乡的发展提出了“一园四区”的工作思路,荞苴村委会烤烟、畜牧业、优质粮食种植的实际,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荞苴村的实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夯实基础,筑牢发展根基。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素质。让“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成就未来”的思想扎根群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县、乡政府关心支持下,对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农村家庭给予一定的助学补助,真正让学生安心读书。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村庄道路硬化,房屋亮化成效明显3、发展文体卫生事业,提高健康水平。建设村组文体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场所。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新村。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村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以捐赠扶贫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二)壮大林果产业,实现“三棵树”富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荞苴村地处山区,“三棵树”种植已初具规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三:1、要提高科技种植含量,聘请专业人员为群众开办经济林果植培训班,力争每个村民小组有3-5名种植辅导员,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育苗、移栽、嫁接、防病、施肥等环节上下功夫,不断改善经济林果的生长环境,努力使经济林果种植产量增收、品质提高。2、要发动群众自建蓄水池(窖),解决经济林果灌溉难的问题,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3、要通过双向互动,促进产品流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荞组村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扩大销售渠道、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引导扶持经营能手带头组建联合销售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带动实现产业富村,同时,鼓励和倡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魔芋、反季节蔬菜、中草药的种植,在每个村民小组扶持培训1-2户黑山羊养殖专业示范户,特别是要大力推广种植花椒,把花椒作为具核桃之后的重要收入来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强村。
1、开展校村合作,主动与大姚县职业学校联系,选送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优秀青年参加果树、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学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2、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等活动。每年有计划地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培训50人次,使每个青壮年劳动力平均掌握1~2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四)完善组织机制,强化支部带村。
1、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和落实《村民公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责任。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2、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员干部“两带三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责任,全面开展“三项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村组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争力。
(五)整合各项资源,发挥群众集体智慧兴村。
1、充分相信群众的凝聚力,创造力,把资源转化为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荞苴村林地多,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后,各家各户都有一定的林木资源,可以采取用林权抵抵押贷款,化解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2、运用金融杠杆作用,突破产业调整结构资金不足的瓶颈,上级对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少,加之群众对金融认识起点低,观念弱,不会运用现代融资工具,不会用别人的钱,用下代人的钱,用上代人的钱去发展自己的产业,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民群众努力劳作,手里面也有大量的存款,只会存入到银行,获取利息,而急需发展调整产业的农户苦于不有钱,可以不出村在农户直接融资,适当高于银行利息,形成良性循环,解决农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3、搞好土地流转,发挥土地使用效率,由于老龄化加快,“农转非”政策习贯彻执行,进城务工的增多,而造成土地闲闲置,而一些种植大户苦于没有土地,搞好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就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产出效应就会增大,出租土地的人可以收获一定土地出让费,同时也可以到出租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3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行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具体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就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持续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xx年11月上旬,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行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积极支持扩大内需。由于项目准备工作基础扎实,因而迅速形成信贷投放。仅xx年后两个月就新增贷款1555亿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出手快、出拳重”的要求。建行密切跟踪和分析实体经济需要,围绕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发挥传统优势,大胆创新探索,采取了全面的服务措施。
(1)积极主动地为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除了主动帮助部门、地方和企业做好相关规划,搞好项目评估和造价咨询,还努力降低企业筹资成本,改善财务效益。xx年通过投资银行、信托理财、租赁等方式为企业融资20xx亿元,比上年增加近900亿元。xx年前9个月,基础设施贷款新增3265亿元,占公司类贷款新增额的56%。
(2)努力为居民提供最好的住房金融和消费信贷服务。重点支持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和中小户型商品房建设。9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7928亿元,稳居同业前列;个人消费贷款达到1200多亿元,信用卡透支增速超过40%,有力促进了居民消费。
(3)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方法新手段。建立了120多家小企业“信贷工厂”,组建专门团队,实行标准化、流程化作业。结合小企业电子商务特点,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八个省市推出网上信贷,累计为多个客户发放48亿元贷款。为小企业推出循环额度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联贷联保贷款等系列产品,近三年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增幅20%以上,中小企业客户已占公司类客户的85%,中小企业授信余额占全部公司客户的40%左右。
(4)切实改善农村、农业金融服务。总结新疆分行小额农户贷款的做法,推广到黑龙江等农业大省,当年发放小额农户贷款26亿元。已设立5家村镇银行,正在筹备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计划未来三年村镇银行达到100家,努力将服务延伸到更广大的县城和村镇。近两年涉农贷款平均增长率超过25%。
(5)破解出口加工企业产品转内销遇到的金融难题。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能够生产全球一流的消费品,金融危机后国外市场萎缩,国内消费者虽然有巨大需求,但苦于没有内销渠道。这些企业转内销,除品牌、渠道外,融资颈瓶也是主要约束因素。经过一系列调研、论证,建行推出了“内贸通”系列产品,累计向出口企业授信200多亿元,帮助一批加工出口企业走入广阔的国内市场,实现了多方共赢。
(6)帮助企业兼并、转型升级。目前,已发放并购贷款超过百亿元,不论在贷款笔数还是贷款总量上,都居国内同业首位。
(7)努力满足“保民生”的.多重金融服务需要。专门推出面向教育、医疗、社保、环保领域的“民本通达”系列产品。xx年9月末民生领域贷款余额1851亿元,同比增长611亿元,高于贷款平均增速19.52个百分点。
(8)以金融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内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体制、政策和观念的原因,长期缺乏融资渠道。建行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多方面大胆探索,文化产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00多亿元。为支持文化企业广辟发债等融资渠道,向文化产业客户提供担保249亿元。成立了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正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大的文化企业集团筹备发起文化产业基金。
xx年初建行确定了“积极审慎”的经营方针。所谓积极,就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创新方式方法,将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透。所谓审慎,就是把风险管理作为永恒的主题,坚持“了解客户、理解市场、全员参与、抓住关键”的风险理念,把握合规底线,避免出现“一哄而起”和“萝卜快了不洗泥”。
反复提示各分支机构要坚持有效发展,不盲目争夺市场第一。总行为此还调整了业绩考核体系,一反往年做法,不再考核分行的市场占比,避免了盲目攀比放贷规模和月末、季末冲时点现象。xx年以来新增贷款由前几年的第一、二名变为第四名,市场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增速比同业平均慢5.37个百分点。监管部门对建行信贷投放的总量控制和节奏把握给予了充分肯定。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4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__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本文是关于关于县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学习。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冷水、仓上、西营、茅坪、中厂、构扒等6个镇及15个村,通过走访、座谈、听汇报、实地查看等形式,重点了解我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一年来的成效和问题。在每个被调研的镇,组织召开了由党代表、人民代表、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还组织召开了有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和参研委员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就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又组织驻白市政协委员赴汉阴县实地考察调研美丽乡村建设。现根据调研的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20xx年6月,县委、政府印发了推进美丽乡村工作方案,全县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镇、各部门按照方案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乡村面貌深刻变化。走进11135示范村,整齐的楼房、平整的街道、漂亮的路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各式各样的文化健身设施、幸福健康的居民生活,处处都展现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是卫生环境整体向好。美丽乡村工作开展以来,县财政按人均10元标准补贴镇级环卫经费,镇级卫生经费困难的局面有所缓解。各镇垃圾车、垃圾池、垃圾箱的数量快速增长,保洁员队伍不断壮大,镇村垃圾收集清运工作逐步规范。通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从严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全县群众环卫意识不断增强,镇容村貌今非昔比。
三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项目争取力度不断加大,全市15个两场(厂)建设项目,我县就有8个。构扒、中厂两处垃圾压缩转运站已完成站房建设,机械设备已进入购置程序;构扒镇污水处理主管网已完成铺设,分管网正在抓紧实施;茅坪、冷水的污水处理厂以及茅坪、冷水、西营的垃圾填埋场,初步设计审查已经完成。其中冷水污水处理厂的配套工程跨河大桥已经完工。全县通过实施两场(厂)建设、文体广场建设、道路硬化工程、美化亮化工程等措施,集镇功能不断完备,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亟需在以后的工作中克服和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一)统筹规划不够,乡村建设亟待规范。
全县11135规划区域的建设较规整。而在面上,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没有依法管理、系统管用的手段和措施,农户自建房及圈厕建设等,随心所欲的现象较严重。再加之,路桥、河堤、公厕、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也有不尽合理和不够协调的地方,甚至还存在浪费投资的情况。因此,统筹规划,势在必行。
(二)工作方案不完善,体制机制运行不畅。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是去年6月份出台的。调研组认为,当时的本意是侧重推动环境卫生整治。而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是今年4月29日颁布的,从20xx年6月1日开始实施。用新的标准来衡量我县去年的方案,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建设标准,都需要进行大的调整和补充。同时,原《方案》确定的运行机制也不太顺畅,把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双创办,而省市美村办都设在农业部门,上下沟通协调工作多有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进展不平衡,抓点示范力度不够。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整体推进依然缓慢。按照抓点示范、有序推进的原则,县上确定了1个示范镇和3个示范村。而这些示范点,建设思路还不够清晰,建设进度还不够明显,尚未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有些部门还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更谈不上工作安排和措施;有些镇村等靠要的思想依然严重,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较差,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不突出。调研组认为,虽然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长期的疲软乏力、行动迟缓,难免会贻误时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宣传发动不到位,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县上还没有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召开过专题动员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思路、建设内容、目标任务宣传的不够到位。目前,点上的工作,才刚刚起步;面上的工作还处于准备阶段。应该说,从上到下,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一是部门认识有待提高。按照方案的要求,部门虽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工作目标不明确,县上又没有对这方面工作进行督办考核,就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整体工作而言,不客气地讲,比较盲目,甚至有些打乱仗。二是镇上认识有待提高。镇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线组织者,但有些镇村却当了甩手掌柜。对美丽乡村建设主动谋划的少,只是盲目要项目,没有很好地规划发展前景。三是群众的认识有待提高。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而很多群众只一味地盼望着政府能加大投资,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五)项目实施缓慢,基础设施严重短缺。
交通道路建设需求仍很大。由于缺乏项目支持,后续推动艰难乏力;垃圾填埋场由于前期规划、用地审批等原因都未动工,加之地方配套资金尚无着落,项目进展前景堪忧;垃圾中转站虽已建成,但后续运转维护、人员经费等问题尚未落实;部分镇的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但目前只能满足于集镇污水收集,沿线居民接入主管网的二、三级管网建设问题尚未解决,生活污水直排现象仍然很突出。在调研中还发现,各集镇及重点村急缺的五场(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集贸市场、文体广场、公用停车场)一厕(公共厕所)建设,极度缺乏项目支撑,成为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瓶颈。
(六)环境卫生有死角,常态化措施需加强。
在调研中发现,镇政府驻地集镇、11135示范村的环境卫生普遍见好。但偏远村组、背街小巷、临街河道的脏乱差局面仍然严重。污水直排、垃圾乱扔、柴草乱堆、乱搭乱建、随处停车等现象随处可见;电力、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的各种线缆像蜘蛛网一样缠绕着各个集镇,成为各个集镇脸面上的`黄褐斑,影响整体美感。
三、相关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推进统筹发展。
一要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应全县一盘棋统筹考虑乡村布局和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幅画,力戒多头规划、重复建设。建议县上从各单位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队伍,对全县113个村的建设格局进行初步规划。并在县内组织好评审,然后将初规印发各职能部门。在规划中要体现保护山水环境、彰显传统文化,展示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则,要把山、水、田、林、路、房屋、公厕、畜禽圈舍、给排水设施、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布局、文化旅游等等一并考虑。既要考虑财力问题,又不能受财力绑架。重点要兼顾地域风情、故土乡愁、生活习惯、功能布局、生态环保、整体效果,把规划一次搞到位。至于有些事,现在没钱做,可以等有钱了再做;短期做不了,可以分步实施。特别要重视对房屋的规划。对楼层、外观、朝向、建筑材料、建设风格要有明确、细致的限制和规定,禁止随心所欲、破坏环境、乱搭乱建。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初规的布局,逐步进行项目编报、争取和实施。这样,既能充分展示乡村建设美丽所在,又能规避挪用项目资金的风险,还能有效避免重复投资的问题发生。
二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具体讲应做好五个结合:一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继续和提升,不是另起炉灶。因此,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既要避免千人一面,又要避免大拆大建。要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准确定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思维;二要和民生事业结合起来。在规划中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道路硬化、五场(厂)一厕建设、医疗卫生、幼儿教育、老年关怀等民生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体现民生为本的原则;三要和发展产业、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让群众富起来,应在规划中体现产业布局、创业就业,让群众得实惠,切实增强幸福感;四要和特色旅游结合起来。中厂镇的经验可以推广。全县具备条件的村都应把打造特色旅游村作为一项主要目标来规划。让当地群众不光自己住的舒服,还能推进旅游、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五要和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要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项目打入全县十三五规划的大盘子,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项目支撑。
(二)强化安排部署,严格督办考核。
一要调整和修订《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建议县上按照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精神,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尽早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要尽早召开推进会议,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安排部署。要加大项目捆绑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快示范点的建设速度,提高示范点的建设质量,尽早产生示范效果。三要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建议将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整到县农业局,以便与省市对口接轨,更方便协调沟通和工作联系;同时,建议调整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涉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所有部门全部纳入领导小组。四要加强督办考核力度。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办法,强化考核和督办,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每一项任务都落到实处。
(三)强化责任意识,注重协调配合。
一要主动谋划,积极作为。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美丽乡村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主动谋划美丽乡村建设。各镇要主动寻找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方向准,提前调研和思考乡村建设新格局,为全县整体规划当好先行官。二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县所有部门和镇村的密切配合,尤其忌讳推诿扯皮、拆台设障。各镇各部门要从全县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尽早形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
(四)强化项目整合,完善基础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如果没有项目支撑,单靠尚未脱贫的白河群众和捉襟见肘的吃饭财政,美丽乡村建设就无从谈起。目前急需的项目是道路硬化和集镇五场(厂)一厕等集镇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项目规划,协调搞好项目对接,最大限度地多争取项目、争取大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项目支撑。县上要加大对各类项目的统筹整合力度,把更多的项目用在示范点上,尽早建成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为今后的建设积累经验。
(五)强化环境监管,改善人居环境。
一要严把环评关。凡是不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部署和生态立县、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战略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二要强化环保执法。对污水直排、饮用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矿山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建筑垃圾污染等,在加强监测的同时,要加大处罚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改善人居环境。三要加大江河水生态监管力度。积极推动汉江断面监测体系建设,加大水生物保护力度。对毒鱼、电鱼、炸鱼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四要强化农村建房监管。要进一步加大对开山改河、乱搭乱建等肆意破坏环境行为的整治力度,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六)强化宣传发动,推进乡风文明。
没有全县群众的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让群众知道什么是美丽乡村建设,他们的具体任务是什么,使他们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自觉地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事业中来。同时,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建设力度,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推进团结友爱、孝亲敬老、移风易俗、诚信守法和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使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得到切实提高,进一步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七)强化综合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环境卫生整治一抓就灵,一放就松,想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全县上下要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经常拿在手上,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能有松懈和厌战思想。一要扩大整治范围。重点要把电力、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的线缆布局纳入整治范围,督促他们尽早规范,解决各种线缆满天飞问题。二要完善体制机制。县上要进一步完善督办考核办法,加大督办考核力度。镇上要建立健全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常年抓、抓常年。三要舍得经费投入。在现有经费保障的基础上,逐年要有增量。尤其要保证垃圾池、垃圾车、垃圾箱和保洁人员费用支出,维护卫生保洁系统正常运转。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5
党的xx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在国内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各地正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我市美丽建设的总目标下,美丽乡村建设当是题中之义。
根据市委工作安排,带着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近期组织相关单位先后到国内美丽乡村建设比较成功的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浙江桐庐县狄蒲村、环溪村,南京江宁区大塘金村、世凹自然村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对美丽乡村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形成初步思路。
一、 所考察地区的主要作法
什么是美丽乡村?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或正式的概念。但是,从美丽乡村发展方向和实践过程来看,美丽乡村就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其集中体现在五个“美”的建设上:一是环境之美,规划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绿化美化,公共服务日臻完善、自然生态有效保护,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宜人。二是风尚之美,家庭和睦、民风淳朴,文明有礼、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村风民俗。三是人文之美,文化繁荣、底蕴深厚,耕读传家、以文化人,充满乡土气息,富于时代精神,使农民群众享有健康的精神世界、建设农村各具特色的精神家园。四是秩序之美,学法用法、遵纪守法,民主法制、村务公开,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社会有效治理,维护公平正义,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五是创业之美,吃苦耐劳、勤劳致富,勇于创新、诚信经营,刻苦钻研技术、推进产业升级,集体经济发展、有钱办事理事,拥有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各地具体的建设做法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重视规划设计。规划是纲,纲举目张。只有高标准规划设计,才能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和高标准。在建设之前,每个村庄都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规划院所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对发展目标定位、村庄形态、建设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反复论证。有的规划非常详细,小到一条小溪、一段古道,都有具体的规划或设计,达到了精雕细琢的程度。比如桐庐县的狄蒲村,一个牛棚经过精心设计,竟然变身为一个时尚的咖啡屋,既保留了村庄的印痕,又增加了村庄的美感,颇具创意。
二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如果美丽乡村还是和传统农村一样,鸡窝牛圈,污水横流,道路泥泞,电线交错,是谈不上美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主要是路、水、厕和旧房。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整治和改造,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之美丽要义。每个村庄都把基础建设特别是在水、路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三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建设美丽乡村根本目的是为了农民群众,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生活,不搞大拆大建,不逼迫农民上楼,不拿土地作文章与民争利。同时,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所有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一个是通过大拆大建来建设的,都是因势利导,以人为本,使农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和保护。在桐庐环溪村我们看到,有高大气派的现代建筑,也有旧房老屋,相互映衬,别具风格。郝堂村在建设中,则提出了“尊重农民小日子”的理念,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他们有的是利用生态资源、有的是利用文化资源,有的则是无中生有“打造”资源,但最终都形成了自己的村庄特色和支撑村庄发展的特色经济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山村有山村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魅力。
五是重视文化的保留传承。文化是魂,是一个村庄的精气神,没有文化的村庄终行将不远。对于文化的认知、保护、运用,所考察的这几个村庄做得非常到位。他们通过保护古建遗存、挖掘历史文化等途径,放大地域文化符号,赋予了村庄鲜明的文化特色,增添了村庄内涵和魅力。在狄蒲村申屠氏祠堂展示的农耕器具和生活物品所反映的农耕文化让人印象深刻,甚至他们根据民间传说,不惜在村子主干道上修一座坟茔来传承弘扬宗族文化。
二、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国内几个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考察学习,由衷感到,建设美丽乡村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几年通过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路网工程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是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农村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农村日益式微的趋势没有好转。虽然有的农民搬进了社区,住进了楼房,但是他们没有完全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未来生活的保障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前几天,总理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出,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其他的一切都要为人服务,推进城镇化意不在“地”,不在“楼”,而在“人”,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写好“人”字,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要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力,建设美丽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融为一体,让亿万农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的保留传承。美丽乡村建设如果说“物”的建设是硬杠杠,那么文化则是乡村的软指标。农村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是多元的、厚重的,构建起了中华文明的华丽殿堂。农村文化有哪些?概括来说就是农耕文化、家族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特别是家族或家的文化,对人们影响最大。自古以来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因此在农村“家”文化对农民有着更大的意义。老百姓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把农民的小家呵护好。正如总理所指出的,“家”是文化的根,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很珍视家的观念。而纵观几个建设比较成功的几个美丽乡村,他们就非常注重对家的保护。村庄建起了新居,为什么颓废衷败的老房旧居不拆掉?为什么狄蒲的申屠氏祠堂历经风雨而依然保存完好?为什么郝堂村依山就势建房而不强求农民集中居住?说到底,就是看到并尊重了农民对家园、家庭的珍惜和浓重情结。
美丽乡村建设,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顺应群众期盼,是解决好当前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发展问题的有效抓手。其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所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改造,对于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特别久居城市的人们,长期面对城市生活的逼仄、喧嚣,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农村的生活,非常渴望让心灵得到平复,灵魂得以安放,身心得到放松。这就为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游、农家乐等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由此,也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通过生产方式改变带动生活方式的改变,真正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三是保证发展持续性。党的xx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而美丽乡村契合整体发展目标和思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一个有效的载体和抓手。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几个村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全面持续性发展。
三、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我市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对几个村庄的考察学习,对比借鉴,我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阔的特点。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议选择一个各项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为试点,先行打造,形成经验之后,再全市铺开。目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一个市级领导组织,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电力等单位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同时要加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各项建设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较重,资金投入较大,在财政给予支持的前提下,建议对建设任务进行分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向上争取整合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投入和工作合力。在所考察的几个村庄当中,都是在当地政府强力支持下推进的,这也是克服建设资金来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是高标规划,打造亮点。按照生活宜居、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总要求,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精心规划村庄建设方案和建设定位。特别是对农村文化,要高度重视,认真保护,深入挖掘,做好传承。建议由市里牵头,尽快启动相关规划设计,依托村庄自身的特色或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的亮点和品牌。
四是强化考评,激发动力。围绕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党政干部绩效考核之中,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激发工作热情和动力。
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大家看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移风易俗,提升农村文明素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6
党的xx届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为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解掌握我乡当前农村现状,摸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根据县党办的要求,接到通知后,我乡立即组成调研组,于8月8日深入到x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x乡x村是“五个100”规划扶贫村,在XX年度又再次被县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使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XX年,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小组,具体由农办牵头,组织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二十多个部门,聚集了大量的人力对x村进行了实地踏查,结合x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五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五通”即:通路、通水、通风、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
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
通过四至五年的努力,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4538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公路建设、移民搬迁、村寨道路硬化、通话通电等。其中:规划每年利用冬闲地种植脱毒马铃薯300亩,封山育林1620亩,花红种植800亩,板栗140亩,花椒120亩,石漠化治理275亩,实施坡改梯(水毁工程)、水利建设等项目,规划总投资1924万元。其中:用于生态建设投入142.1万元,产业发展投资456万元,基础设施及能源建设投入641.8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投入192.6万元,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投入58.9万元。
x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定稿后,经乡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今年x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状大畜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力工经济,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1)种植项目的建设情况
①、XX年度,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x村调进脱毒马铃薯13.4吨,种植面积95亩,目前正待测产验收。
②、石漠化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实施地点从夹岩至大寨,面积397亩。
(2)村容村貌的治理情况
①、x村共有自然村寨10个,现有3个自然村寨(木房、玉丰、大寨)已完成村寨道路硬化,硬化面积8500余平方米,总长9000余米,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②、沼气池建设全面普及,x村从XX年开始实施农村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项目,历时3年,现已建设沼气池432口,普及率达到89.6左右,部分农户因投资不足,场地不够等因素制约未得以建设,今后将着力帮扶,予以改善。
③、活动场所的改造即将启动。x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已选点玉丰,接近村活动室,土地丈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工程正待建设之中;玉丰一组球场建设项目也即将启动,水泥拨调基本到位,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④、XX年度完成改厕400口,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3)移民搬迁工作,x村石峰一二组搬迁项目全部启动,土地调整即选点工作全面开展,共涉及72户,263人,选点具体落实在x村下木房河道旁,交通便利。
(4)通路工程及农电改造,规划一组中涉及到木房至石丰,大石包至毛家坡两条公路网络已通过县交通局立项批复,目前毛路建设已能通车,待项目到位后即组织实施。
(5)农村茅草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x村XX年开始实施农村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12户,今年又再次安排落实12户,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6)通水工程建设情况。x村是一个典型的缺水村,群众人畜
饮水极为困难,水源缺乏,实施小水窖工程将作为x村改水的重要项目之一,现已建成“母亲水窖”250口,利用水利项目建成小水窖50口。
(7)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在规划项目中,涉及到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已经启动,现已建成下木房河道一处,煤洞坡水毁工程一处,总投资达38万余元,全长2450
余米,恢复农田430亩。
(8)通电通话工程
农网改造工程在全村全面启动,进村电网已架设完毕,主线正在立杆,计划8月底全面建成使用;电视网络工程已建成远教室1个,安装电视接收器3个。
(二)、资金投入情况
1、国家、省、市、县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
(1)国家投入的有沼气池建设项目、茅草房改造项目,茅草房改造共实施了12户,共投入资金7.2万元,国家投入资金3.6万元。沼气池建设800口,共投入资金120万元。
(2)省投入的有石漠化治理、通村公路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石漠化治理从夹岩至大寨,治理面积397亩,投入资金11.91万元,通过村公路12公路,投入资金60万元,移民搬迁76户,投入资金216万元。
(3)市投入的有茅草房改造、卫生改厕项目,茅草房改造12户,投入资金3.6万元,卫生改厕400个,投入资金12万元。
(4)县投入的有村寨道路硬化、村活动室、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广播电视、马铃薯种植等项目,道路硬化780平方米,投入资金2万元,村活动室建设投入资金8万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投入3万元,农电网改造投入120万元,饮水工程小水窖建设50口,投入资金5万元,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水毁工程一处,投入资金38万元,广播电视接收站安装3个,投入资金3万元,马铃薯种植95亩,投入资金6700元。
2、农民自主筹资投劳情况
农民自主筹资投劳主要体现在公路、人畜饮水、沼气池建设等项目方面,公路建设投劳5万个工时,人畜饮水投劳6500个工时,沼气池建设筹资80万元。
3、社会力量投入
无社会力量投入。
4、支农补贴落实情况
支农补贴资金主要是农村家庭困难的子女入学实行“两免一补”,共补助学生12名,补助金额为3600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共18万元。
5、金融支农情况
发放小额贷款共27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种养殖业。
(三)生产发展情况
1、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努力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以推广“双杂”良种为主的农业适用技术得到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农业增产增收的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实施沼气池生物能源利用工程、文明村寨路面硬化、对缺乏生存条件的石旮旯组实施移民搬迁等项目,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7
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城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发展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华阴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处,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通往西北大地的必经之地。市境有闻名中外的西岳华山,旅游景点多达210处。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优质的旅游资源,对于华阴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华阴市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华阴市按照“依山兴城、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旅游兴市、工业富市、开放开发、项目带动”战略,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管理体系,不断壮大以华山旅游为主的三产服务业。至20xx年底,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城镇服务功能有了显著提高,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成效显著。
1、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先后改造了太华路、华岳路、岳庙西街、老城街、环城西路等城市干道,新建了府北路商业步行街,开工了长城路、杨震路等;至20xx年底,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1.53平方公里,比20xx年新增2.53平方公里。后期,随着华山拆迁安置小区、十冶住宅小区、华山北站广场、实验学校的建设,城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区道路面积达69.7万平方米,比20xx年新增 14.9 万平方米;城镇人口14.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5.13%,比20xx年提高了1.4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5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华阴市的厂矿企业多,城镇人口比例高。
2、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加快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市医院住院楼、中医院,启动了实验学校建设;广电通讯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至20xx年底,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3万人,覆盖率达88.6%,比20xx年增加1.5万人,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5.84万人,覆盖率达99.5%,比20xx年增加0.34万人;全市电话普及率为45部/百人,比20xx年增加了5部,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9部/百人,比20xx年增加了4部;商贸流通业更加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37亿元,比20xx年增长1.13倍,年均增长28.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7亿元,比20xx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6%。
3、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年用于城市建设维护的资金达1.2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32.98%,比20xx年增长了6倍,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了19.4个百分点。加大“创卫”工作步伐,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步伐不断加快。新建了城北休闲公园,绿化了城市主干道和城中村闲置土地,城区绿化覆盖面积457公顷,绿化率39.6%,人均绿地面积1.76平方米,分别比20xx年增加了109公顷、16.6个百分点和0.16平方米。建设了宝莲灯雕塑,实施了政府广场和太华路、华岳路、环城西路等城区主干道及主要建筑的亮化工程,城区夜景更加亮丽;启用了华岳垃圾处理厂,健全了垃圾清运系统和城市卫生保洁体系,垃圾处理率达80%,城市“脏乱差”现象基本得到根除;加快污水处理产业化项目建设步伐,城区污水管网铺设基本完成,排水管道铺设长度达66.3公里,比20xx年新增13.3公里。
4、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7.38亿元,比20xx年增长45.6%,年均增长13.3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1.61亿元,比20xx年增长47.2%,年均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实现8608万元,比20xx年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29.3%。财政预算内支出3.82亿元,比20xx年增长了1.92倍,年均增长42.9%;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40.3万人次,比20xx年增长14.9%,年均增长4.7%。其中华山登山人数实现113.4万人次,比20xx年增长32%,年均增长9.7%。旅游总收入6.4亿元,比20xx年增加48.8%,年均增长14.2%。
5、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收入大幅增长。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968元,比20xx年增长64.3%增加4293元,年均增长18%增加1431元;消费能力不断扩张。人均消费性支出达7887元,比20xx年增长40.9%增加2290元,年均增长12.1%增加763元;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至20xx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73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了7.1平方米,年均增加2.37平方米。
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硬件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华阴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无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如供气工程正在做前期工作,集中供热工程还未开展,城区路网建设缓慢,污水处理项目正在实施,蔬菜市场仅有一处,城区地热资源开发还正在起步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华阴市城市的扩张。
2、城市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
华阴市作为一个新兴的风景型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构建山水绿色华阴和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的奋斗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华阴市城市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主要路段的环卫设施和公厕太少,城区没有体育运动场所,城关中学和小学生源超饱和,教学压力加大。劳动力市场处于自发状态,文化活动、图书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文化需求,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较少,卫生服务能力不强,档次高规模大的宾馆和会场基本没有等。
3、强大的旅游优势对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华阴市一直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东扩南接”的城市发展思路,但城区与华山共享旅游资源优势,分享旅游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还不是十分明显。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现代便利的交通优势,另一方面是西岳庙等城区旅游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还不到位,导致部分游客短时间或仅在华山景区游玩,而不到城区来或不在城区居住等。这样,对城区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品零售等势必带来不利的因素,不利于城区消费市场的发展繁荣。
4、城中村改造相对滞后。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华阴市的城中村愈来愈多,已扩展到现在的城关、南寺、东宫、南寨等近20个村子。由于村集体经济软弱,致使村内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村民住宅建筑风格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华阴市的对外形象。同时,各村都是独门独户,况且新规划的庄基地越来越大,老村中土地闲置,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华阴市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首先解决“城中村”问题。
5、城镇管理不够规范,市民素质亟待提高。
城区的`建筑风格不一,在主要路段还存在着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严重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受群众习惯影响,还存在着“马路市场”,尤其是逢集,占道经营非常严重,部分市民素质不高,还存在乱贴乱画、乱倒垃圾等不良现象。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正处于国家扩大内需,东资西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全省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时刻,华阴市应紧抓发展机遇,按照既定的城市“东扩南接”的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为构建山水绿色华阴和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奠定坚实的基础。
1、完善城市发展规划。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是建设龙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目前,华阴市要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突特色,科学实用理念,制定详细的建制镇的发展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城市街景规划等分项规划,明确区域的功能,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协作,强化其优势功能互补,扩充城镇规模,增大容量,力争在现有2个“关中百镇”的基础上,将剩余的2个建制镇纳入省级重点支持范围。同时,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管理一条龙”,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2、创新城市经营理念。
城市建设必须走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路子,以经营的手段来加快城市建设。一是土地资源资产化。要加大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整合闲散土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公开挂牌,竞价拍卖,以地生财;二是基础设施市场化。对可经营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实施市场化运作,如出售公共停车场、公厕经营权,拍卖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等,将所得资金再投入城市建设,实现再投入,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建设项目社会化。按照“政府抓规划,民力搞建设,社会出效益”的要求,变单纯的依赖财政投入为政府投入为导向,开发商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四是加快“华山城投公司”运作。城投公司作为政府的融资平台,要在开行融资完成太华路改造的基础上,以供气、供热、道路、公园、学校、医院、地热开发等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类项目为重点,以开行和市辖各金融机构为融资对象,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五是大力实施土地置换项目。即以闲置的土地资源为兑换条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解决华阴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开发了闲置土地,繁荣了华阴市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宜居环境。一是有效开拓西岳庙旅游市场。聚集各类民俗文化,合理增加老腔等文化演出时间,加大宣传促销,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带动城区经济发展。二是拓展商业服务网点。以华岳路、太华路和正在建设的长城路、杨震路及将要建设的华山北站广场、杜峪河公园等为重点,统一规划,加大政策引导,社会融资,建设特色商业街、步行街和地热温泉养生等休闲娱乐项目,满足游客及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华山旅游消费的聚集区和承载区;三是健全文化休闲设施。加快建设杜峪河公园、城河公园、体育场,在宝莲灯雕塑的基础上,再在主要路段规划建设“市树”“市花”或杨震等历史名人雕塑,同时规划建设布点丰富的文化广场和城市文化休闲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四是加快房地产市场建设。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建设与华阴市文化相匹配的规模化住宅小区,不断改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社区环境和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同时以市场化运作模式,采用村民住宅小区的形式,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节约土地资源,全力改善城市面貌;五是完善便民设施。在城区各路段合理规划设置垃圾箱,规划建设公厕。同时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在华岳路、太华路南段和岳庙街等主要路段规划建设2个便民蔬菜市场、1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六是加快教育、卫生、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档次,完善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需求。
4、落实管理责任,健全管理体制。
城市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一是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工作力度,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以规范建设、交通秩序、市场管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落实门前卫生“四包”责任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市场规化管理。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划行归市后,坚决取缔马路市场、明火亮灶、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行为;三是健全城市卫生保洁体系。加强垃圾处理厂后期运作,进一步完善垃圾清运系统,继续实行分段包干的卫生保洁制度,定期洒水,彻底改变城市“脏、乱、差”现象。
5、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居民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群众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在电视台开辟《城市建设大家谈》等栏目,引导培育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规范居民行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和共同进步。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8
地点: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西于戈村
时间:XX年8月
调查人: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事业管理0401班李玲
摘要:本调查旨在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探讨新农村的变化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于暑假期间在山东省某村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与村委会、党支部成员的座谈和农民的访谈,得出结论:农村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务工机会的增加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发展中的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
一、引言
随着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普及和发展,更是将新农村的建设推向了中国发展的前台。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农村的建设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本调查重点分析了农村的建设情况、乡镇企业的作用。同时探究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思索解决之道。
1)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入户访谈。座谈以及典籍研究等调查方法。
2)程序:
8月上旬实地考察村容村貌,了解村中的教育、医疗的硬件设施及村务公开栏等。
8月中旬惊醒了入户调查,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其对村务管理的态度建议等。与村委会、党支部成员进行座谈,了机村庄整体情况、村务管理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等。
在调查的同时,我收集了国家关于农村建设方面的知道思想和政策。8月下旬,填写调查表,撰写调查报告。
二、结果
某村位于镇东北向,离镇2.5公里,距离县城20公里。村内有两条主要公路,宽约16米。现有耕地面积2160亩,人均1.4亩,全部为旱田。村总人口为1526人,其中校训文化50人,初中文化800人,高中60人,大专以上6人,零文盲率。老人、儿童以及迁出户口的学生不在统计之列。
村年总收入为850万元,人均年收入5600元。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以前都有很大提高。就村民的生活条件而言,村中现有富裕户230户,小康户196户,无贫困户。
定期的农村集市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便利了农产品的买卖活动。
据统计,村中现有楼房4幢,其他住房均为砖混结构的瓦房,约为1260间。截止调查日至,有新房户数200户,旧房户数226户,全村破房、危房零户。
通讯方面,村内共有固定电话约320部,手机320部,小灵通50余部。由于电话村的建设,村民之间实现了免费通话。家用电器方面,现有洗衣机180余台,组合音响约70件,彩电360余台,电冰箱200余台,有线广播电视的入户率达到80%。交通工具方面,自行车人均一辆,摩托车500余辆,另有电动车100余辆,载重汽车6辆,农用三轮车200余辆。
教育方面,村内现有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一处,诊室三间,医护人员六人,村民参合率为100%。
以上是村庄的整体情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卫生事业也有了和大程度的发展。
三、讨论
1)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如果农民单纯依靠农业,是和难达到目前的收入的。那么他们的增收之道又是什么呢?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9
近3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道路面硬化工程、乡道路面硬化工程,交通部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交通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又是一个新课题。
为此,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认为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要拓宽新视野、扩大新领域,今后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三转变一加强”,即:从注重“两率”(通村率、硬化率)转变为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从注重通路转变为路、站、运一体化建设,从注重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一、从注重“两率”转变为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
1、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必要性。首先,农村公路多数是断头路,效益差,等级低。近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只解决了公路通行政村的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多数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公路没有贯通联网,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较低。由于农村公路未联网贯通,使农村公路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客货运输受到制约,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路网的综合服务水平比较低,路网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金华市共有9203个自然村(不包括行政村所在地),人口在200人以上的自然村3041个,等级公路通达率为81,末通公路的有574个,其中平原地区有374个,山区有200个,需要新建路基796.8公里、路面改造1096.75公里。人口在100人—200人(含200人)的自然村有2385个,等级公路通达率68.8,未通公路的有744个,其中平原地区有302个,山区有442个,需要新改建路基1150.4公里,路面改造1324.4公里。其次,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时,周边未通公路的大自然村也出过力、筹过资,还有的无偿或低成本出让了土地,为乡村康庄工程作过贡献。现在行政村所在地通了路,得到了实惠,大多数的农民兄弟都散居在一些大的自然村,这些自然村仍然没有通上公路,农民心里不平衡,有怨言。再次,有一部分自然村以前是行政村所在地,近几年“撤、扩、并”以后,成为自然村,这部分村庄的人口数量也比较大、居住也相对集中。据统计,20xx年金华市行政村是5877个,到20xx年底只有4828个,减少行政村1049个。
2、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提高网络化水平的重点是:农村公路网络化可先在平原地区有条件的乡镇引导实施。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使连接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的公路贯通成网,在联网公路建设中,把一些有条件的大自然村作为重要节点,使一些大自然村通过联网公路建设,也能建成水泥路和柏油马路。“量力而行”是指:一方面要加大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的建设,提升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真正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另一方面,山区农村公路由于联网所需建设的公路里程长、投资大、难度大,可以结合需求、建设能力加以考虑。
3、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实施途径。一是要坚持依靠党委政府、依靠群众,形成合力抓发展。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不能完全采取康庄工程建设模式,因为康庄工程建设任务集中、目标一致,合力很强,很少有矛盾。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的利益主体是不平等的,可能有“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实施的难度大、困难多。因此,必须始终依靠党委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抓好农村交通的关键。“两个依靠”说到底就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在政策上要制定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扶持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在资金上,地方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群众参与就是像在实施康庄工程一样,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的政策,落实在农村公路联网、提升标准工程中的土地调剂、建筑物拆迁等,引导老百姓自愿投工投劳、捐资捐物,真正形成一个“上头补一点、财政挤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的合力办农村交通的良好局面。二是坚持规划控制为前提。我市早在20xx年就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金华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0xx——20xx),在编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时,就充分考虑到农村公路的等级、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选用上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并有一定的前瞻性。三是坚持技术指导全过程。通自然村公路建设,交通部门关键是要加强技术指导,做到既加强管理,又不包办代替。特别是要严格控制线位走向,帮助把好公路技术标准,做好测量设计,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等方面的指导。土地调整、房屋拆迁、路基工程等由村自行实施,路面工程可由交通部门组织实施,以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坚持计划调节定指标。今后农村联网公路建设要减少计划的刚性、增加计划的柔性,不一定要下达指令性的指标,但必须有一个指导性的计划,注重充分发挥乡镇、村的积极性。五是经
济补助待验收。通农村联网公路建设,要根据工程的进度、工程质量的优劣,通过质量验收后给予经济补助,下拔补助资金,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奖优罚劣”的工程质量保证制度。
二、从注重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
1、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必要性。由于乡村康庄工程是农民捐资捐款、出工出力,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养护跟不上,建设成果得不到保护,农民心痛、意见大。目前,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未完全建立健全,主要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资金难以落实。据统计,全市农村公路养护每年所需日常养护经费经初步测算需要10485万元,当地政府安排的经费有限,日常养护经费缺口大。二是责任尚未落实。大量建好、修好的乡村道路无人管养,超载车辆对部分乡村道路破坏严重,公路红线控制无法可依;大部分乡村道路只采取间隙式养护,只能在出现严重影响通行时给予临时处理,乡村公路失管、失养的现象存在,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成果受到威胁。三是考核机制有待建立。干线公路养护从省到市有检查、考核、评比的制度,但是农村公路养护的这些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2、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基本思路。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养护、协调发展”。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养护,使建设、管理、养护三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实施建、管、养并重的主要途径。一是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目前,县道负责管养的责任主体是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这个现在已经明确了。根据浦江县试点的经验,应明确乡镇(街道)、村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负有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并建立机构,设立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交通主管部门提供行业指导、监督的责任,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由公路管理机构提供、审核养护工程的技术措施和方案。二是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经费。除了上级交通部门补助的以外,当地政府应将农村公路的养护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支出,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农村公路管养的日常养护经费应列入财政专门预算,作为经常性经费的保证,其他经费可由交通规费解决。目前,金华市9个县市区政府,都已明确安排专项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的正常进行。农村的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主要应用于农村公路的管养经费。近几年省交通厅康庄工程的奖励资金,在目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尚不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发挥较明显的积极作用。许多县市区均以这一笔资金为基础,建立公路养护基金。每年财政安排专项预算充入这一基金。三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考核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养护情况列入乡镇年度综合考核目标内容,年终综合评比。另一方面,交通主管部门要对乡村公路养护每月进行考评,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在媒体上公示,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奖励,兑现养护经费。通过层层考核评比,奖优罚劣,促使各养护管理单位都能按职责做好,形成县、乡、村联动,部门支持的良好局面。四是要把路政管理延伸到乡、村公路。交通主管部门与行业管理机构要将乡、村公路的管理纳入其管理的范畴。乡镇应聘用路政协管员,行政村聘用路政信息员,对协管员和信息员应先培训后上岗。协管员的职责主要是宣传有关政策,提供信息、及时制止侵路、损路事件。信息员的职责主要是协助路政协管员宣传有关政策,提供信息。但协管员和信息员都没有行政处罚权。路政管理机构要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巡查力度,对一些交通流量大的重点路段或重要桥梁,应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管理,设置必要的禁行标志,以确保农村公路达到设计要求的使用寿命。
三、从注重修通路转变为路、站、运一体
1、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必要性。首先,由于路网没有形成,偏远山区、农村支线客源少,开通班线经营效益差,加上现行班线客运公营比率低,难以实行班线客运以丰补歉,冷热捆绑经营,使得偏远山区、农村支线的村民的出行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其次,客运班线挂靠、承包经营比例较大,班车私下炒卖难以遏制。同时,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二元割据,农民进城办事或市民下乡必须经过多次中转,加上运价上的差异,农民在运输方面难以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再次,农村客运站点的等级偏低。农村客运场站作为公路客运重要组成部分,已严重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大多数乡镇的客运站点设施落后,甚至只有马路市场。
2、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是“站场设施配套、客货运输便捷”。“站场设施配套”就是要抓好农村客运站场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时的候车条件。“客货运输便捷”就是要合理安排运力方便农民生活、生产资料的运输,方便农民出行,让农民有车坐,以尽可能使路、站、运同步发展。
3、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理顺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体制。理顺管理体制有利于城乡客运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资源配制,实现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减少扯皮;有利于统一城乡运价标准、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二是要改革运行机制。要鼓励、帮助规模客运企业采取法律、收购、股份制、适当补偿等多种方法化解现有矛盾,引导市场向集约化、公车公营方向发展。对一些偏远、人口稀少的山村,根据农民群众出行的要求,在经营方式上应灵活多样化,可以采取隔日班、周班、逢集班、电话预约、开通购物专线班车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要求。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在规费政策、合理站位、运输价格等方面都有差异,客观上造成双方竞争、经营上的不平等。上级应该制定出台城乡客运的优惠政策,使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四是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运输方式,重点扶持一批物流骨干企业,把专业化货运服务延伸到农村。五是重视站场建设。农村客运站场建设,总体上要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建设的原则,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对于需求较大的乡镇建成一个四级标准的客运站,对于达不到四级站要求的乡镇建设简易型的客运站。班线通达的行政村建立港湾式旅客上下点,实现“一村一站点”。农村客运站的建设要向社会统一招标,统一设计,提高整体性、标志性,树立农村客运站独特的形象。
四、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1、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由于受技术、资金的制约,农村公路技术标准等级偏低,如宽度偏窄、弯道半径过小、弯道数偏多等,山区农村公路陡坡、急弯、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的安全设施急需完善,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使农村公路的安全状况有所提升。由于安保设施没有完善,达不到通客车的要求,客车不能开通,造成农民出行难。
2、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基本思路是“逐步完善、逐年推进”。依据这个思路,加快完善农村公路一些危险路段的标志标线,对个别急弯、陡坡、视线差的路段进行改善。
3、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主要途径。完善安保工程事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思想重视,舍得投入。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的实施,重点集中在山区公路;平原地区的农村公路主要任务是抓标志标线的设置和路肩的培植配套,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绿化配套,优化农村环境。对陡坡、急弯,路基本身又不够宽的路段,设置必要的标线、护拦、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我们在农村公路交通的设计、施工阶段乃至后期养护,都要密切关注安保设施工程的完善。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交通部门将继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新要求,不断赋予交通的新内涵,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0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我区当前农村现状,摸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根据区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指示,办公室组成调研组,于4月18日深入各办事处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辖19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8.13万亩,农业人口6.67万人,农村党员2632名。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各办事处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村级开发力度,全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近年来,新增个体私营业户1300家,新增各类运输车辆1880辆,新组建各类专业工程承包队伍770个,安置就业0.5万人,外出从业人员1.8万人,全区从事二、三产业总人口达2.3万人,年平均收入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xx年2441元;20xx年2615元;20xx年2920元;20xx年3520元;20xx年4080元;20xx年4950元,年均增幅20.5%。
(二)村级招商热火朝天,商贸开发成效显著。各办事处抢抓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引导各村进行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办事处已派出两批招商队伍,南下宁波、温州等地,北上天津、廊坊等地,现已签订合作意向书8个。同时,/等村商贸开发成效显著。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商贸城,一、二期工程,已于在20xx年底竣工,三期工程20xx年底竣工。依靠商贸开发,**村农民人均收入五年内翻两番,由20xx年的20xx元增至20xx年的7000元;村集体经济由20xx年的“空壳村”,发展到20xx年的百万村。投资380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村商贸楼,解决了30余户群众的就业问题,村集体创收400多万元。
(三)产业调整初见成效,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各办事处依托区位优势,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带动成效明显。**村依靠发展冬暖式有机无公害蔬菜大棚,人均收入由20xx年的1280元猛增至20xx年5500元。**村同市隆达公司合作建起30个鸡鸭养殖大棚,每个棚年收入不低于2万元;20xx年又种植了270亩地的速生杨,全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四)村庄规划迅速推进,旧村改造成功破题。截止目前,全区第一期45个村的规划编制,现已完成23个村。同时,**村旧村改造成功破题,通过招商以土地入股,腾空村庄占地300多亩搞合作开发,以成本价为80户群众建设安居楼,年内计划完成主体工程;同时,村集体计划为全村30多户老弱病残户建设安居房,将其余70多户统一进行规划。*村投资50多万元,硬化村内道路,改造排水管道。**居委会拆除房屋 30余间,规划建设了“四纵三横”的村庄道路框架,并规划建设了占地30亩的铁编工业园区。
(六)民主管理深入人心,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全区188个村普遍实行了村级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了“民主议政日”活动,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基层稳定,推动了了村级繁荣,议出了和谐环境,促进了村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各村勤劳致富,互助友爱,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三、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村队、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个别单位
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一是个别单位存在着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不少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二是一些地方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有的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老百姓最担心的是“大拆大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三)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村级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南北差异较大。
(四)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部分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群体性事件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文为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外部链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村喇叭、明白纸、标语横幅、宣传车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要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加大对各办事处的工作指导和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居)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先进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先进村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xx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nbs
p;(五)要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势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六)要规划建设新村镇。要搞好城市主干路两侧、高速路两侧和项目规划区周围村、重点村、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编制,有计划地推进村庄合并工作,发展强村、中心村,推进村居楼房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乡村道路的改造和管护,逐步完善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实施户户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工程。
(七)要建立农民新保障。做好学校危房改造和减免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工作,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规范化卫生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八)要培养造就新农民。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和劳务中介机构,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力争年均转移劳动力2万人以上。
(九)要弘扬农村新风尚。要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一是以文明村街建设和社会文化先进办事处争创活动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1
一、中周村基本情况
中周村地置樟木乡南部,距樟木乡人民政府8多公里,道路交通状况较好,黄练至樟木水泥路绕村而过,振南至中团村的水泥也于XX年10月份建成通车。全村群众聚居相对集中,有7个自然屯,人口5400多人,党的基层建设较好,设立周耕片、中上刘片、甘梁片三个党支部,有党员102名, 全村耕地5300亩,其中旱地3000亩、水田 2300亩,农业种植主要以甘蔗、花生、玉米为主,甘蔗是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XX年人均收入1576元,XX年人均收入1663元。
(一)基础设施落后,生产上不去。中周村耕地较分散,地质系红黄壤土质,保水、保肥能力差,农作物需要较多的肥料、水源,况且产量不高。全村无水库,农田灌溉依靠小型抽水机,农作物一遇天旱严重减产,靠天吃饭的情况严重存在。
(二)农民素质低,生产能力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种养全凭经验,失败率较高。种植适合市场发展的农作物往往由于技术性问题而失败;生猪、家禽养殖户,也因禽流感、动物疫病、市场价格下滑、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迫切希望技术服务。
(三)无主导产业,农民收入低。种地、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近1000多人外出打工,占青壮劳力的80%,劳务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70%。农民工以小工、泥工、木工等体力活和传统手艺活为主,工资性收入普遍不高。村民除了种植水稻,就是小面积种植花生和大豆,产量和效益均不高。
(四)组织建设薄弱,发展能力不强。该村村委5人,平均年龄50岁,初中以上文化,都没有明显的致富项目。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村党员102人,集中在55岁左右年龄段。近2年来,由于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新发展党员少。村委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对中周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要以扶贫开发为突破口,帮助村民发展生产、提高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加强精神扶贫。扶贫先扶志,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物质贫困决定今天的问题,精神贫困则影响明天的问题。在中周村,村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等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农村发展,限制了扶贫开发进程。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强精神素质扶贫、提高精神素质扶贫的成效,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用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树立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全方位的宣传,通过报纸、横幅、宣传车等形式深入院落宣传,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政策宣传到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要推进产业开发。中周村没有经济产业的开发,生产难以发展,群众难以致富。一是围绕农产品加工找出路,发展订单农业。二是利用土地优势发展精品水果基地和庭院经济,加快对现有小水果的品种改良,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进一步壮大养殖业,加强技术指导及优良种畜禽的引进,提高养殖效益。四是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用工信息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回资金和技术,尽快由打工仔变成创业者,从"赚钱盖房子"发展到"筹资办厂子"。
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中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好。要加紧以道路硬化、沼气能源、小水利建设为主,促使该村基础设施状况有新的改观。
五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周村基础薄弱,因此,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实施,既可避免盲目跟从,少走弯路,又可明确目标,加快发展速度。
六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并以身作则,做群众的楷模。二是积极发展一批思想素质好、觉悟高、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党员。要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培养和选拔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三是切实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同时,要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努力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七要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是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学生解决就学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2
一、专项概况
(一)专项基本情况
x年下达我乡扶贫专项资金213.7512万元,用于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温控大棚建设项目大棚建设。
(二)专项绩效目标的效果
乡结合上级文件制订了我乡的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分级段实施,截至x年7月初该项目已完工投产,达到预期效果。
二、专项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一)专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情况
本单位的x年扶贫专项资金投入213.7512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
(二)专项资金安排落实及到位情况
自上级下文后,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温控大棚建设项目所有资金都已全部及时到位,且按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温控大棚建设项目要求和进度全部落实到位。
(三)专项资金实际支出使用情况
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温控大棚建设项目专项总支出为213.7512万元。
(四)专项资金管理情况
严格按照相应的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专项资金拨付。资金使用规范,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资金的拨付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项目的重大开支经过评估认证,符合项目预算批复或合同规定的用途;不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保障会计核算准确、账务资料完整。
三、专项组织实施情况
(一)专项组织情况分析
从项目入库到项目实施,从程序上全部按上级规定要求形成,工程验收情况: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温控大棚建设项目完成验收,完工日期x年7月。
(二)专项管理情况分析
本单位具有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且符合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项目调整及支出调整手续完备;项目档案、验收报告等资料齐全并基本能够及时归档;项目实施的人员条件、场地设备,信息支撑等基本落实到位;具有相应的项目质量要求。
(三)专项完成情况分析
目前已完成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温控大棚建设项目,资金拨付达到100%。
四、专项绩效情况分析
(一)专项绩效评价定量分析
1、根据专项绩效评定指标对各项目量化评价,自评指标得分100分。
2、按项目实际支出和项目申报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所有项目实施均与批复下达相符。
(二)专项绩效评价定性分析
x年以来,乡对全部项目实施和整体社会效益及满意度等各项指标调查,基本情况是受益贫困户对项目实施满意度达98%。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能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综合绩效评价
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温控大棚建设项目,经费及时拨付到位,支出合理合规,实现了预定的绩效目标,同时立项依据充分,目标明确,为推进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广泛,但由于各地农村现状千差万别,情况错综复杂,新农村建设任务艰苦,任重道远。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部分农民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
现实的粮食价格与预期相差较大,靠种植业致富没想头。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属农业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来源多以出售农产品为主。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业势必要参与国际竞争,这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受到限制,而补贴有限,小规模农业生产条件下,靠卖粮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选择致富项目没有好路子,增加收入没盼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而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少从事其他职业的技术、技能和经验,无论从观念、素质,还是外部条件,都难以找到合适的致富项目,“搞养殖愁思路,搞加工愁门路,搞三产没思路”,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难题。
外出打工不长远,务工增收没劲头。由于观念和一些体制原因,多数农民不愿外出打工。一方面,“背景离乡、抛家舍业、故土难离”的传统思维还相当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对外出后的医疗、就业、就学、住房等基本保障不托底、不投心。多数农民不愿意冒风险,害怕“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一旦挣不着钱,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不如维持现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个体的经济现状,使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充满迷惘。“腰包不鼓,难筹大事”。所以作为主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会产生自信心不足现象。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自信心不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究其根源,是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处地僻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存在“先天性”的障碍,与地处沿海等一些边境贸易条件好的地区无法比拟。二是基本生产条件差。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三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部分有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都外出打工,而且不愿再回来。四是国家支持有限。改革初期,国家优先发展沿海和东部地区,在政策和资金上都向重点发展地区倾斜,其他地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自然有限。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致使经济发展日趋滞后,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拉大,而这种差距仅靠自身的努力,靠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只能是追赶式的发展,无法实践跨越式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建设新农村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来坚定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地在各地树立新农村建设典型,并大力宣传,用身边的典型来示范和带动,农民易于接受,更易于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农民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决定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进程。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供经费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首先是用财政支持资金加快农村的路、水、电、医、能源等容易在短期内见效果的基础性设施建设,让农民真切地真实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不是空话,就在身边。其次是为化解县乡村三级债务提供资金支持。解除困扰,轻装前进才有必胜的.信心。第三是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在于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既是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的政策,比如对龙头企业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级组织建设等从政策层面给予保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五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方式方法。比如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开展以农业合作为主的跨区域合作。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供应优质农产品,并提供充足的粮食储备,保证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经验、资金、技术直接注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合作,在资源配置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利益机制上可以实施互利双赢。以此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信心,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4
按照组织安排,今年7月至9月我到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办事处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挂职锻炼,任书记助理。挂职锻炼期间,我按照领导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实践锻炼,不辞辛苦,深入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办事处有关村庄,对该街道所在的市情、区情、街情及新农村建设有了较深的了解,并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所见所闻、所触所感,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位于东海之滨,地处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是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市陆域面积981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8.09万。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享有东方大港、商贸都会、文化名域、和美之城的美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港20__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列中国港口第四位、世界前十位。的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私营企业超过l0万家,个体工商户突破26万户。已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3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市内名胜古迹众多,名家辈出,籍两院院士已逾90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是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几年跻身全国十强。市下辖的三个县级市、两个县、六个区。鄞洲区与中心城区东、南、西三面紧依,总面积l346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6个街道,户籍人口80万。20__年,全区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0亿元和145亿元,蝉联全省县(市)区第二和第一: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荣列全省之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比重达45%;名牌产品销售比重达38%:十二年免费教育、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社会保障全覆盖等惠民措施在全省全国率先实施。
下应街道地处市东南,紧靠市东部、南部两大新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街道辖区总面积22.2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0个社区、1个居委会、1个渔业社,人口11万左右,常住人口2.9万,外来人口5.7万。近年来,下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借助市东部、南部新城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下应实际,大力实施竞争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和谐区创建“三大行动纲领”,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__年全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同比增7.22%;完成财政收入4.6亿元,同比增26%,总量、增幅均列全区第四,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3亿元;26个村社财务总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6217元,同比增长11.8%。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鄞州区下应街道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
下应经济的基点是工业。汽车配件、五金机械、针织服装、电子电讯器件、印刷包装、生物制药是下应工业经济的'特色。截止20__年底,全街道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实现工业产值67亿元。街道现有9家高新技术企业,“五十强”企业数量位列全区镇乡街道、工业园区第三位,“双五十”企业总数位列全区第四位。下应街道湾底村原是一个穷村,早在1982年11月,该村党支部书记吴祖楣就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落后面貌,还得继续变,要大力发展村级工业。从当时村里一家只有10来个人、生产锉刀的小作坊开始,到1992年企业改制前,小作坊已经成长为年产值6000万元的大企业了。现在湾底村有7家企业,工业产品80%出口到欧美、日本、菲律宾、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下应经济的突破点是现代服务业。街道区划调整以后,原先成熟的城市区域被划出,街道一度出现了三产的“短腿”状况。但随着精品楼盘的推出、重磅项目的落户,第三产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__年街道整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5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4亿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原来的13%上升到18%。滕头村以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公司在稳定现有市场外,进军抢占、北仑房地产市场。园林公司已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园林资质一级企业,绿化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国20多个省市。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我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三产服务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下应有耕地面积5000亩,该街道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以湾底绿色生态农业为特色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已具规模,并不断赢得市场认可。湾底每年都举办桑果节,去年湾底智能温室大棚(华东地区单体最大,投资2300多万元)、服装博物馆、旅游大楼相继投入使用,使湾底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双丰收,去年湾底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近两年的旅游收入均在1500万元左右。滕头村经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农业观光示范区等,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发展格局,村民直接从事农业的人数已降至劳动力总数的8%,20__年实现产值2210万元,创历史新高。旅游区被授予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20__年旅游门票收入2360万元,综合经济收入达1.07亿元。我镇也要积极响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号召,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
(三)始终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在新农村建设上,该街道转变观念,创新思维,逐步做到从重点培育向全面推进演进,从重点工程带动向群众自发行动演进,从传统农村向城市社区演进,从集中整治向长效管理演进,从结果公开向操作规范演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湾底村原有8个自然村,村庄与村庄之间交通很不方便,并且村内住房破旧简陋,环境很差,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该村委托全国一流的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做新农村建设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__年下半年开始,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拆掉了七个自然村,建造了二种型式的新村近10万平方新房,别墅100套,五层高楼650套,目前全村99.5%的村民都已搬入了整齐舒适、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村住宅小区。近年来,滕头村先后投入8100多万元,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兴建农家乐园、将军林、音乐喷泉广场、石刻窗花馆等生态景点20多处,全村呈现出绿树成荫、碧水环流、花果相间、百鸟和鸣的江南田园美景,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__年还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村庄生态环境建设走上了国际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作为我镇来说,要结合实际,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四)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该街道慈善扶贫基金达到1075万元,企业冠名基金达3800万元,创新设立行政村冠名基金达520万元,三支基金均列全区第一。社会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87933人(次)。就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开展农民就业上岗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90%。在各项社会事业上不断加大投入,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我镇要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五)始终把基层党组识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湾底村之所以各项工作年年有进步,事业年年有发展,面貌年年有改观,村民收入年年有提高,关键的一条就是有一支求真务实、坚强有力、团结奉献,能处处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领导核心---村党总支。1994年党总支提出约法三章,“先公后私、勤学实干、遵纪守法”,党总支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于学习、艰苦实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作斗争,在村民中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全体村民的凝聚力。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是广大农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我镇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抓班子建设、树班子形象、正班子作风、强班子能力”为重点,从巩固提高镇、村两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入手,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5
一、我区乡村之星队伍现状
根据调查,我区管理期内省市乡村之星共有25人。从行业分布来看,种植养殖行业6人,占乡村之星总数的24%;加工制造3人,占比12%;贸易经营类6人,占比24%;社会管理8人,占比32%;乡村旅游2人,占比8%。从学历来看,中专及以上学历的8人,占32 %;中专及以下17人,占68%。从年龄来看,45岁以下仅1人,其余皆45岁以上。
调查显示,我区乡村之星队伍结构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村复合型人才较多。相当多的既是生产型人才,又是经营型人才;有些既是种植、养殖能手,又是技能带动型人才,他们是生产、经营等领域的多面手。二是在生产实践中成才的较多。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培养和师承的比较少,较多的是在生产实践中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边摸索而成长起来的。三是社会管理型人才较多,主要是村级合作组织管理者,村集体经济领头人等。四是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
二、乡村之星作用发挥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之星们在带头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民增收,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乡村之星自身具备一定科技素养, 掌握一定科技知识, 其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在群众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带头作用。例如: 山东沃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崔文娟,20xx年返乡创业,开始了她向农业挖“第一桶金”的梦想。她在村里流转了550余亩土地,注册成立了山东沃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种植谷子,经营小米。通过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崔文娟精心选育出了“焦金黄”等优质谷子品种。她种植的谷子不仅产量提高,运用的“粪种调制”方法还有效的提升了谷子的品质,使“蓼坞小米”在色泽、口感、营养价值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公司先后成立了淄博乡裕家庭农场,淄博淄川霖珂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吸收当地598户(其中贫困户、残疾家庭共计65户)村民入社,免费发放优质谷种“焦金黄”、传授种植技巧、签订回收协议。对普通村民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进行回收,对贫困户及残疾人家庭则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回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村民谷子种植积极性。公司聘请谷子专家多次对合作社员进行现场指导服务,还经常帮助社员引进农资、农具,让周边村民通过技术增产增收,得到了周边村民的高度称赞。
三、乡村之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之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确实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但在乡村之星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1、人才组成结构不合理,部分人才专业素质不高。
我区乡村之星等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总体素质不高。从行业结构来看,乡村之星等农村实用人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从事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新兴产业人才较少,不足以为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建议:一是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投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兴办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各类职业学校,而不只是依靠短期速成培训,使广大农村青少年切实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成为有技术的职业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二是提高培训力度、开展分类培训,不断提升农村人才的竞争力。积极组织农村实用人才交流学习,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形式,开发潜能、活跃思想、激发热情,促进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
2、从我区现状来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缺少形成专业村和专业户的必要条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不够大,吸纳农民的能力有限,使得人才在农村发展的空间不大,造成人才流失。
建议:一是搭建发展平台,建立激励导向机制,激活农村人才队伍。对农村实用人才扩大生产经营,在土地、信贷、供电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重点扶持。二是探索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成立乡村人才互助会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技术等难题,为农村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倡导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发展,对回乡创业人才,在创业立项、土地使用、信贷服务、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拓宽服务渠道,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到乡村,从事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支持他们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6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推助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进一步加快临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XX县第八期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的有关要求,笔者针对近几年来临朐农业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等问题,利用安排的社会实践机会,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期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市场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加快全县荒山治理开发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县委、县政府在坚持荒山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荒山治理开发推向市场,对部分荒山使用权实行拍卖、租赁招商,并于xx年7月27日由县政府组织在潍坊召开XX县荒山使用权租赁及招商项目新闻发布会,重点推出了九山、大关、石家河、冶源、龙岗、五井、卧龙、辛寨、上林、营子等 0个乡镇52宗2.09万亩荒山进行租赁。会上济南、潍坊、淄博、寿光等7家商客同临朐签订了荒山开发协议,面积达9950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拍卖、租赁面积已达3.8万亩,参与治理开发的客商多达数十家。新的开发机制,掀起了新一轮荒山开发热潮,为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及乡村产业发展投入机制特别是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创新提供了经验。
香炉山小流域位于XX县寺头镇东南部砂山区,总面积 9950亩,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山区开发建设、资源条件以拍卖、租赁荒山经营为突破口,狠抓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兴建林果基地,发展生态有机农业,走出了一条依山招商,以项目招商,以招商促山区开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仅两年的时间,租赁开发面积7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充分总结十余年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立足山丘区实际,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走出了一条“规模开发、连片治理、科学投入、建管并重”的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以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涉及龙岗、柳山、寺头、九山、五井、大关等6镇, 0个行政村,905 2人。完成总投资5 4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 2万元,群众社会自筹投入达到 028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xx年以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改造中低产田75000亩,新修水平梯田38000亩,改良土壤35000亩,新修复修道路252.48公里,新修复修各项水利工程685处,铺设管道238千米。项目区新增灌面积43xx年新增粮食986.43万公斤,年新增种植业产值763 .2万元。三是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实施后,绿化道路224.6公里,栽植行道树46.3万株,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44700亩;造防护林 . 4万亩,疏林补植3.42万亩,发展经济林 .67万亩,项目区林木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9万亩,年新增蓄水426.32万方,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59.52万吨,同时,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护坡有林,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减轻了水土流失危害,增强了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能排能灌,旱涝保收,保护了水土,涵养了水分,美化了环境,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环,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农
民增收”和农民“粮增产、钱增收”的目标。
(三)培植产业,吸引金融资本投入
XX县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大棚果、奶牛、肉鸭和黄烟“四大产业”,以建设“全国大棚果生产第一县”、全国优质奶源基地、全国肉鸭生产大县为目标,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产量,进一步打响临朐农业品牌,特别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财政贴息项目的实施,金融资本的加入,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临朐农业产业化膨胀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xx年以来临朐康宝蜂业有限公司、龙门渔业有限公司、山东广华经贸有限公司、山东中盛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临朐龙泰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蜂产品深加工、特色淡水鱼、商品猪、标准化肉鸭养殖、速冻果蔬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项目总投资4094.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 546.3万元,银行贷款 998万元,财政贴息 .45万元。可实现年加工蜜蜂产品548吨、商品猪8000头、肉鸭300万只、 0000吨速冻果蔬、90吨特色淡水鱼,实现年新增产值 2323.08万元,实现利税 634.46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民23740户,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6726.93万元。培植扶壮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快速膨胀,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规划及加快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企业有欲望、农民有期盼,关键是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结合临朐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提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规划任务和三点建议: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规划任务
“十二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使其全部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水利措施:新建扬水站4 座,复修2座,新打机井、大口井 66眼,复修配套24眼,架设输变电线路70km,变压器27台,衬砌渠道2.744km,埋地下管道 93.2 km,修蓄水池49座,渠系建筑物 59座。林业措施:路边植树 84km,24.5万株;片林造林900亩,植树8.98万株。农业措施:改良土壤 .925万亩,新修机耕路 09.0km,复修75.0km。科技推广措施:技术培训2.0万人次。土地治理规划总投资 290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3xx年以上的时间和3万亿以上的.投入,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民间资本正跃跃欲试。但巨大的市场空间只是提供了可能的商机,只有来自政策层面的多重支持,民营资本才能放心、全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因此,建议尽快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涉农领域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放开新农村建设项目领域。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基础设施,目前部分领域由国有企业在垄断经营,对民间资本没有完全放开。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还有一定限制障碍,存在一个“玻璃门”现象,看得见里面,门好象也没关,但就是进不去。引进民营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排除行业准入障碍,使民营企业可以投资任何一个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以便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二是要给予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资本相应的税费减免和照顾政策。首先,应给予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目前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涉及到建安税等政策性问题。建议对社会资金兴办各类公益事业,要给予减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政策。其次,要给予政策倾斜。对村、企结对帮扶、贡献较大的企业,要相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尽可能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收优惠、
产业补贴等方面给予照顾,以调动企业经营者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再次,要给予优质服务。要为新农村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为项目的登记注册、办证办照给予优质快速的服务。
三是制定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奖励政策。奖励是最实际的激励手段。要象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一样,给予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有功人员和单位相应的物质、政治和精神奖励。比如可以采取将干部提拔任用和年终绩效工资考核与引资情况挂钩,激励干部引进社会资金。
2、充分发挥金融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撬动作用。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上世纪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大规模撤并农村网点,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农村信贷业务大幅萎缩。银行为了保证信贷安全,收缩信用贷款,推行抵押贷款,提高信贷门槛,而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又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导致农村信贷越来越难、越来越少。从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难,固定资产贷款更难。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村经济“失血”严重。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想投入新农村建设,但即使有好的经营项目,也由于缺少金融贷款支持,“冷手抓不了热馒头,眼馋却下不了手。”因此,建议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国家加快扩大内需的方针确定并实施,金融信贷政策也已经放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农村布局设点,发展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为社会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3、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债务居高难下,是当前农村普遍现象。债台高筑的现象严重制约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新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加快新农村建设,要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一是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城郊村要大力探索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二、三产业设施,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增强集体收入。偏远村可对村集体所有的沟渠、坡地等土地资源,实行村集体单独开发或吸引其它资金参股开发,以此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走盘活资产的路子。对村集体闲置的厂房、废弃的学校、倒闭的村办企业旧址等闲置资产,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盘活,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走服务创收的路子。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适当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和升华。粮食部门是主要涉农部门,是践行“三农”政策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宏伟工程中,必须主动融入,找准工作定位,做出应有贡献。
一、X年粮食部门在为农服务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1、继续贯彻落实粮食购销市场放开政策,通过粮食收购极力引导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照市场趋向,本着“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市场粮食的购销业务活动。粮食市场、价格放开以来,国有粮食企业除经营小麦、玉米主要粮食品种外,还不适时机地开展大麦、茴香、油料等农作物购销业务活动。特别是在收购旺季,购销企业职工分组分片带秤、带钱、带车走村串户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活动,克服农发行收购贷款不能到位的实际困难,由职工垫资进行收购,既方便了农户售粮,又为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争取了一定数量的粮源,全年共收购各种市场粮食1500万斤,做到应收尽收,体现优质优价。
2、开展积极有效的粮食销售活动,促进粮食流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展以购代销、边购边销、薄利多销、加工转销、兑换促销、推陈储新等形式多样的粮食促销活动,不断扩大优质畅销粮食品种的销售比例。在扩展粮食销售渠道上,准确把握粮食市场行情,随行就市,灵活销售,促进粮食销售,活跃粮食市场。全年共销售粮食2563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602万元。
3、做好粮食监测系统建设,准确分析粮食市场形势。粮食市场放开以来,粮食宏观调控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为确保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增强对全社会粮食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加强对区域内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质量状况、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启动构建全市粮食收购、加工、储备、运输、供应体系、市场监管和应急报告系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提出了全市重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综合运用市场调解和各种调控手段,促进市场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适时开展本辖区内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上级有关部门判断粮食形势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4、管理粮食市场,维护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流通市场秩序。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部门的职责,依法管理粮食市场。一是依法做好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组织落实粮食收购主体资格审核制度,为符合条件的12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了粮食收购许可证,并进行了年审。二是认真组织开展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甘肃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要求,对全市用粮涉粮企业进行了调查,最后确定全市近7家企业进入流通统计的范围,并督促按时报送统计报表,为做好粮食供需平衡预测做了一定的基础工作。三是认真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在夏粮收购季节,深入全市各乡镇,检查了各粮食经营企业的收购资格,督促落实了社会粮食统计制度、粮食收购许可制度,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粮食流通秩序依法履行了部门工作职责。
5、积极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充分为农户服务。一是开展了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粮食企业生产的“耕耘、口口香、陇上星”等面粉占领了部分农村市场,深得农户欢迎。二是开展代储、代加工和品种兑换为主的“两代一换”业务,这是粮食部门多年来传统的支农项目,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是拓展经营业务,适时开展化肥、籽种、农户取暖用煤等项目的供应销售活动,方便了广大农户。
二、X年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设想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粮食部门应全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工作。
1、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切实维护种粮农民利益。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粮食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对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严重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农业和粮食生产出问题,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说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既是确保粮食安全,也是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粮食产量过低,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粮食供大于求,就会造成粮价下跌,影响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部门必须始终保持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把藏粮于地、藏粮于库、藏粮于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市场的优势,加大各项扶持粮食生产的粮食流通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通过收好粮、管好粮、用好粮,引导农民种好粮,努力做到粮食供求总量、品种、区域的基本平衡,使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能持续增加,粮食安全有可靠保障。具体要发挥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职能作用。一是根据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收购、加强重点贸易集散地辐射作用,确保城市和农村粮食供应的原则,在边远粮站退出国有的同时,做强做大保留的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继续发挥粮食主渠道作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二是引导粮食市场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坚持优质优价、市场定价、企业自主收购的原则,积极创新收购方式,扩大收购量,切实满足农民出售余粮的要求。三是充分利用省、市、县三级储备粮的吞吐保护农民的利益,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价位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切实把握和控制好储备粮轮换销售出库的节奏和力度,引导农民适时出售余粮,形成合理稳定的价格预测,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四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精心组织实施,规范操作程序,落实直补资金,切实保护种粮农户利益。五是调查研究粮食市场,形成发现价格的'有效机制,不断完善保护粮农的长效机制。
2、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粮食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内容之一,也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加快以粮食购销、加工为龙头的粮食产业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在深化改革中,以资产、技术为纽带,组建一批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大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搞活粮食购销、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中发挥骨干作用。通过龙头企业连结基地,带动农户,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企双赢。二是鼓励和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民推广“生产者好销、经营者好卖、消费者好吃”的优质粮食品种,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种植技术等需求,>
引导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的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鼓励农民为粮油加工提供优质原料,让农民分享加工增值的效益。三是大力发展“两代一换”。以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和品种兑换为主,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企联营模式,让民户从中得到方便和实惠。四是做好面向农村的粮食仓储服务工作。一方面加强粮食仓储设施的改造和维修,充分为方便农户售粮服务,加一方面为满足广大农户租借场地提供便利条件。
3、积极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促进农村粮食流通有序竞争。
放开粮食市场和加强管理是粮食流通管理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以来,粮食购销市场的主体明显增多,在粮食流通中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数量和经营规模都已占很大比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搞活粮食市场流通。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存在经营条件参差不齐,诚信度也有差异,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市场管理主体地位,为此粮食部门必须依据条例,依法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查处坑农害农行为,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维护种粮农户利益,为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宽松、和谐、公平的环境。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8
近年来,我市各级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本着“整体规划、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结合开展“百千万”帮促工程,培植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庄。最近,我们对部分示范村进行了专题调研,感觉收获很大,很受启发。从调查情况看,这些示范村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培植农村致富产业。加快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各示范村都把种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本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以及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努力构建致富产业。主要类型: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比如,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引进果树新品种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建成了鲁西名、优、特、稀果品生产基地,红富士、大樱桃、丰水梨、绿宝石梨、油桃等8个系列60多个特优品种,年产优质水果650万公斤,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打入了国际市场。 XX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村级集体积累1500万元。二是积极发展畜牧业。比如,阳谷安乐镇刘庙村依托凤祥集团和健发食品公司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场,全村拥有3000只规模养鸡场16处,规模种鸡场5处,规模孵化场6处,500头奶牛饲养场2处,规模养猪场4处,养殖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XX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000元。三是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比如,莘县大张家镇陈庄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建成了占地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发展民营企业23家,其中投资3000万元的企业3家,总资产2亿多元,形成了塑编、面粉、纺织、玻纤四大企业群体,年上交工商税收2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了1500万元,存款5万元以上的户达到了70%。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比如,高唐县琉寺镇营房村加强劳务信息服务,开展劳务培训,帮助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办理各类手续、解决资金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创造了劳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营坊村劳务输出人数达到436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41.7%;年劳务输出收入达到600多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0%。
二、改善提高群众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调查情况看,各示范村都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改善基础条件。比如,东昌府区北城办事处耿庄村修整道路4条,长XX米,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清挖排水沟3000米;投资27万元修建中心街、南北街,实现三纵三横,做到了户户通油路;按照一路两沟的规划,铺设下水道3000米。二是优化居住环境。比如,东昌府区堂邑镇刘庄村,随着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已不满足于“一溜堂屋五大间,西南大门东南栏”的传统住宅模式,根据新村建设规划,采取农户为主、集体补贴的办法,新建了180处古洋结合风格的小康楼。阳谷县大布乡刘胡同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兴建了33栋经济实用、美观舒适、节地环保、二层欧式建筑风格的住宅楼。三是提高生活质量。传统的“几大件”早已不是农民的时尚,他们正在追求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比如,东昌府区许营乡张屠村目前已有200多户安装了固定电话,100多户有了摩托车,300多人用上了手机,80%的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不少家庭购买了电冰箱,有些家庭还购买了电脑并入了网,30%的农户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液化气和沼气。四是发展公益事业。各示范村不仅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中小学教育“两免一补”,还从本村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各类公益项目。比如,临清市新华办事处桑树园居委会,除办好托儿所、幼儿园、卫生室、游戏厅、健身房、乒乓球室、篮球场等公益设施外,还为每户居民定期发面粉、大米和色拉油;为60岁以上老人定期发养老金、开展免费查体活动。临清市烟店镇许张寨村为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建设了占地5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中心,相继成立了秧歌队、乒乓球队等文艺团体,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9
一、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起步于20xx年。20xx年被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农村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揽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案。尤其是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确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承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的良好格局。主要做法有:
第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优化村庄布局。一是着眼群众需求。倾听民意、反映民声、让民做主、为民说话,始终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二是切合地方实际。依据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水平,以及村庄自然肌理与资源环境条件,有的放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强求一致,不搞大拆大建。三是符合发展方向。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美好乡村建设无缝对接。在执行规划时,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各项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四百工程”、城乡社区结对共建、“阳光村务”、创先争优、“平安家园”等活动载体中设置和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标准和要求。同时,及时完善规划,体现群众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打破城乡壁垒。一方面,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1+12”方案,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乡低保、养老、医疗并轨,就业和社保城乡一体。目前,全市74万户籍人口已全部登记为“铜陵市居民户口”;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3.7万张。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市场配置、抵押融资、保证保险等“1+8”方案的具体内容,在明晰所有权、保障收益权基础上,完善配套政策,实行常态管理,努力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基本完成;农房测绘工作已全部结束,截至目前,累计申请房屋登记76561余户,受理65451余户,发证2623余本。建立了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机构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保证保险等运作机制,防范小额贷款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三,坚持政策引导,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政策引导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明和谐幸福社区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攻坚。去年又专门下发了农村社区建设“五五工程”计划,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日常运行规范化、资产效益最大化、服务组织多元化、村务党务公开阳光化、服务团队专业化。在资金投入方面,几年来,市、县(区)两级结合民生工程,投入资金5200多万元,先后建成133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去年8月份铜陵县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单位”。同时,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小区进行综合整治,促进了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满意度有了较大提升。在持续加大“输血”的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积极谋划产业项目。近年来,围绕农村发展需求,谋划项目437个,总投资54亿元,其中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50亿元。
第四,坚持民主公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扩大公开范围,在广泛征求基层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县区编制《村务公开目录》,除国家政策法规统一规范的内容外,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内容纳入村务公开目录,保障农民群众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创新公开形式,探索实践村务公开“6+4”工作法,统一财务审批和公开程序,做到常规性工作按季公开,固定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真正让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全过程。同时,建立公开承诺制度,明确办事时限和质量,向群众公开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和决策过程。坚持民主管理,对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要点,统一部署、适时检查,确保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认识基本到位,但观念转变不够。部门、县区、乡村、农民对要不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是较为统一的,但在具体推进中,一些干部对“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理解不深,习惯于凭老经验办事,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推进,有以“物”代“人”的现象;部分群众对“谁来建新型农村社区”有片面认识,存在“等、靠、要”思想,参与积极性不高;少数部门和干部对“怎样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把握不准,特别是对如何与美好乡村建设相衔接研究不深,忽视乡土文化,以城市规划建设的思维建设农村。此外,受客观条件和经济条件影响,还有少数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自我减压、降低标准。
二是规划比较齐全,但具体落实不够。主要原因:一是突出单个农村社区功能而忽视区域及区域间的整合。比如,就单个农村社区的规划来看,有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甚至是应有尽有,但从整个区域来看,彼此间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社区间未能形成彼此呼应、相互补位的有效体系。二是少数规划设计缺乏论证,未能充分考虑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地方产业承载能力和实际财力,客观上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具体落实中产生抵触情绪。三是由于农村村庄人口少、分布散,且人口素质与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以中老年居多,这些也增加了规划落实的难度。
三是措施相对有力,但顶层设计不够。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意义重大。若干年前,在《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就曾对相关问题有所阐述。就现实而言,一方面,从市级及市级以下层面,各级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措施十分有力,比如在推进城乡保障方面实行同城同待遇、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等措施,都有力促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仍是以“地域性”、“行业化”的特征为主,未能实现更大领域和更高层次的衔接。许多工作仍停留在“单兵推进”层面,需要进一步总结探索。
四是合力已经形成,但要素保障不够。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两大经济要素:一是资金;二是土地。从资金方面来看,一是政府投入相对不足。近两年全市投入“农林水”的资金达6.8亿元,但投入主要集中在农田水利、农技推广、农资补贴等刚性需求上,投入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份额较小。二是集体经济较为薄弱。20xx年全市144个行政村,无经营收益的有56个,经营收益在10万元以下的有53个,经营收益在10万元以上的只有35个,仅占25%,难以支撑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维护。三是社会自愿投入有限。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不高,资金投入未能实现多元化。从土地方面来看,农村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多、指标少;少数农户小农意识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成片流转难度大,影响人口集聚、资源整合和公共服务的延伸,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了困扰。
三、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突出规划先行,构建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坚持城乡一体、产城联动。以县区规划、产业规划和城市整体规划为依据,做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四规联动”,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打通城乡之间、农村社区之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社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有效组合和多向流动。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条件、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等因素,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又与未来的区域发展方向高度一致。同时,结合村庄历史沿革、村民居住习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稳妥有效进行合村并点,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升公共服务效益。三是坚持创新模式、量力而行。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当前绿化提升、“三线三边两小”整治、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把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布点、重点产业发展统筹考虑。同时,针对村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办法。比如,对具有较好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有一定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相对配套,周边用地能满足改扩建需求的村庄,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亮点;对规模小、人口少或因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必须整体拆迁的村庄,进行拆迁新建;对配套设施不完善,但需要保留的村庄,进行旧村整治、改造提升;对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需要保护的村庄,进行特色保护。
第二,突出政策引领,建立多元扶持保障的新体系。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增加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拓展农村用地空间。另一方面,采取土地增减挂钩、相邻滚动、合村并点、集中连片的方式,充分整合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一方面,进一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实行“五个一点”,即:通过市、县、乡各级财政安排一点,积极向上争取一点,整合政府资源筹集一点,共建单位协调帮扶一点,发动社会力量捐助一点,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比。三是深化配套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真正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医疗、科教文体等方面的权利。
第三,突出产业支撑,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一是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以铜陵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大科技投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的创新模式,不断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加快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二是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生姜、凤丹等传统特色农业产业种植规模小、集聚效应弱、加工企业少、产业带动力不强、销售平台单一、市场开拓不够等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科学发展的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品牌效应,努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三是在规模生产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及时兑现奖扶政策,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合作经营能力,引导帮助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第五,突出基层民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一方面,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由原党总支书记或从合村并点的村(居)党支部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在此基础上,对社区党员重新组合,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产业和行业支部,探索实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合作组织党支部设置模式。拉长基层党支部服务产业和行业的链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增强群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根据新的形势与任务,创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党组织议事制度、社区协商议事会制度、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居民公约和社区各类专项工作制度,探索开展政府性工作、行政性任务由居民自治组织去完成,从制度上保证社区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居民权益得到保障。
第六,突出工作实效,健全各方协调联动的新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力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重要工作日程,推动领导力量从过去的重城市、轻农村转变为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切实发挥指导、协调和督导作用,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总结美好乡村村企合作共建机制的经验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采取捐资捐物、献智献力等形式,开展帮扶和互助活动,形成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支持配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是加强督查考核。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对各县区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考核范围,切实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同时加强日常督促检查,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扎实开展,走在全省前列。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0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创新,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向“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幸福农村、和美农村的目标奋进。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走访部门、下乡(镇)村考察、委员约谈,并赴永嘉、桐庐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等形式,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梳理,并提出建议。
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XX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丽委办〔2019〕50号)、《关于XX市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全市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的重点考核内容,累计已投入资金80多亿元,对 3121个村庄(按村庄撒并前统计)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40个,XX县、XX区和XX市已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2019年、 2019年和2019年,XX市连续三年获得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村庄整治先进单位称号。
一是乡村更加洁净。全市推行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市、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和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已配有保洁人员的村数2746个,配备保洁人员6594人,人均保洁经费不低于40元,大部分农村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置。
二是环境更加美化。以绿化为主要措施,加强“六边”区域、村庄道路两侧和农户庭院的绿化,2019年全市各地新种绿化乔木374.5万株,建设森林村庄205个,通道沿线林相改造10.9万亩。
三是民生更加改善。关注民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到2019年,全市政策性农房保险参保54.79万户,参保率达到97.01%;全市60周岁及以上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78 元(比2019年提高55元),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补偿率达到72.07%,住院补偿最高额达到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
四是品牌更加响亮。“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主品牌进一步打响,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建设主题:莲都“画乡莲都”、龙泉“诗画乡村”、青田“美丽村居”、云和“山水童话乡村”、庆元“低碳家园”、缙云“幸福家园”、遂昌“中国洁净乡村”、松阳“田园松阳”、景宁“魅力畲寨”等。
二、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省委、政府提出的“四美三宜两园”总体建设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改善。
(一)建设资金投入“量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难。虽然从中央到省里,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都可谓是历史性的空前加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紧张,难以完全足额配套到位。三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即使如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四是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我市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差距明显拉大。
(二)乡村规划引领“力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一是规划特色性有待加强。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照搬城市规划,缺乏乡村特色性;二是执行规划不严肃,有的地方有规划却不按规划实施,变更规划频繁,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乃至存在“边干边看”的现象;三是土地要素受制约,规划的实施需要土地配套,在用地指标日趋严控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用地规划是关键;四是村民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些村庄的规划与村民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农民持续增收“势不稳”
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当前我市农村存在产业规模过小,产业化优势发挥有待加强。一是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的现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不稳;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难以在短时间内可完成;三是新农村主导产业难培育,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四是农村缺乏创业创新人才,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待提升;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环境整治成果“基不固”
环境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而要巩固环境整治的成果,却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农村面广,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游客增加,这给农村保洁带来了难度;二是公共设施维护难。由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农村环卫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修理;三是乱搭乱建制止难。自“三改一拆”行动以来,农村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虽得到了抑制,但如长效管理机制不建立,随时会出现反弹。四是生活习惯改变难。村民虽然切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但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制约了其长期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状况的意愿。
(五)部门资源整合“劲不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历史性的任务,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和投入。但因当前体制的原因,存在着需要加强配合的问题。一是职能协调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自为政,力量难以整合一致。二是项目衔接难。由于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三是配套统一难。由于各种原因,地方难以将各部门项目整合在一起共同配套。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三农”发展将迎来充满希望的全新机遇和挑战。
(一)拓展融资渠道,创新发展举措
当前我市主要依赖于省里资金投入,而未能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因此,我们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还应多在资金的筹措上想办法,下功夫。第一,应积极做好引资配套政策的设计,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资,使他们有参与产业发展的兴趣;第二,要积极激发出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让农民手里的钱“活”起来,使其愿意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并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第三,要积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并最终用于本地的其它建设投资;第四,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要专款专用,绝不可使有限的资金被用作他途,要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应。
(二)注重规划实效,确保按规执行
创建美丽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要把“是不是科学合理、有没有地方特色、受不受群众欢迎”作为衡量标准,促进规划的科学化,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可以借鉴桐庐、永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最大程度保持原有村庄布局和建筑,珍惜集约利用土地的经验做法。在规划理念上:我们要有长远计划,不做短平快之举,要在全市总体规划和各县规划下,做好乡村建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三沿”整治建设规划,以此来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设计上:我们要在借用他人智慧的基础上,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使做出的规划能够和当地水土相服,防止像所说的“涂脂抹粉”工程;在规划执行上:必须防止任意改动原有规划设计,特别是中心村建设的规划更要审慎对待;在规划衔接上:必须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建设规划能落地、可实施。
(三)科学发展产业,实现村强民富
要客观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现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走出一条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一要在产业布局上“多线”发展。要努力克服产业单打独斗,只扶持一两个行业的发展思路,克服“花样少”发展制约,就必须追求多产业发展。可以借鉴临海在县域范围内可多产业布局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有利于规避单打独斗风险,更有利于多种尝试而带来的成功可能。二要在规模壮大上“多点”扶持。我市村、乡级农业产业项目普遍存在规模过小,市场竞争力弱的情况,必须要在企业的规模上多下功夫,努力培养壮大多个规模型农业企业,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走规模化道路。三要在积聚人气上“多面”引导。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努力积聚人气,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包括来料加工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四)提升村民素质,统筹治理环境
欠发达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自身经济、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进行村民素质提升工作。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农民素质提升紧密相连,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二是要进行统筹治理环境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必须要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要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以更好的规范村民行为。三是要进行古村落和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今年市政协对古村落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了调研,已形成了很好的建议,这里不再展开。)
(五)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建设合力
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可借鉴XX县将涉农项目和资金由县政府统一捆绑整合的经验做法。其次要坚持持续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为美丽乡村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三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按照“来源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
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1
为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更好的推进xx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金沙村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调研组深入金沙村就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镇金沙村位于我镇场镇周围,是xx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该村地理位置优越,是我镇新农村规划集居点之一。该村有11个村民小组,农户450户,现有人口1386人,耕地725亩,是我镇茶叶产业示范村。近年以来,经过该村广大村民的积极努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该村有11个村民小组,村民居住分散,彻底改变该村村容、村貌的任务迫在眉睫,广大村民迫切要求尽快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使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二、新农村建设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租土地收回未得到解决。新农村规划的土地现目前已出租给个体户发展产业,但个体户目前不同意解约,双方赔偿事宜未谈妥。
(二)部分村民不同意出让土地,导致整个土地征用进度缓慢。新农村建设采取统拆统建的方式,部分村民要求提高土地出让价该问题现未得到解决,致使整个征用土地赔偿未予以进行,部分村民未领取到土地款,意见很大。
(三)部分村民要求自建房屋。我镇新农村建设实行统拆统建的方式进行,而部分村民要求在自家土地上进行自我修建房屋,这与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不符合。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矛盾纠纷调解领导小组,组织金沙村村委会与承包个体户进行解约磋商,根据土地出租合同相关解约赔偿协定,对于合同解约赔偿问题进行磋商,达成赔偿协定。
二是组织调解小组,对于村民进行劝说,按照指定的价格进行土地出让,并同时准备土地款,对于签订了协议的'土地出让户进行先期的赔付,安抚村民,保证稳定。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把我镇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规划详情进行解释,并把统拆统建的长处告诉准备自建房屋的村民,劝解他们按照规划进行统拆统建。
四是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水平,对于出现的矛盾纠纷要坚决扼杀在萌芽阶段,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特大事不出县”的矛盾纠纷调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