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数学调查报告(精选23篇)正文

《数学调查报告(精选23篇)》

时间:

数学调查报告(精选23篇)

数学调查报告 篇1

调研目的:了解掌握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为今后我校提出的《构建有效课堂》提供第一手材料。

调研时间:20xx年11月开始

调研方式:全员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座谈了解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即:对数学任课教师进行全员调查,主要采用座谈了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取座谈了解、访问家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调研对象:蔚县西合营初级中学初中数学教师11名,蔚县西合营初级中学初一级学生100人,初二班学生100人。

调研内容: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认知与控制情况,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情况。

㈠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认知与控制情况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重点了解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态度,教师对教材体系和结构的认识情况,教师对教学进度难度的控制把握情况,教师角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情况。调查的基本结论是:

⒈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态度比较积极。通过座谈和查阅教学资料,我们认为,由于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教学非常重视,教育到位,数

学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教学认识态度普遍较好,积极参与。一是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两年来,数学教师全部参加或参与了区、县、校组织的课改培训。二是教师主动去听观摩课。三是围绕新课程教学组织和参与本校的数学教研活动。数学课程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教学大纲,分析新的教材体系和结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各年级组经常研究讨论教学进度的控制、难度的把握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⒉新课程教材的体系和结构得到充分认同。通过座谈和查阅教学资料,我们认为,多数教师熟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体系和结构研究透彻,做到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教师普遍认为,教材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能够反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了较好的综合。特别是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内容,以“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等形式分散编排于各章中,受到了学生欢迎。在结构上,课程在一开始多采用情景引入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⒊新课程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不易把握控制。在座谈中,很多老师提出,新课程教材中例题类型明显偏少,难度偏小,但在后面的练习和作业中题型较多、难度较大,很多中等程度的学生都难以做出,长此下去,容易使学生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们普遍认为教材上讲到的技巧与方法明显不足。应当说,新课程教材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是比较重视的,但从考试中涉及的技能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来权衡,仍需要大量补充。目前,技巧与方法的掌握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大量练习,然后总结一些套路让学生熟记,极大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增大了对教师经验的依赖性。结果,既降低了教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违背了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衷。另外,教材中部分内容编排顺序不尽合理,教学中需要运用的知识前面还没有讲到,学生无法参与。如在《勾股定理》中,直角三角形求边长的化简过程要用到二次根式的运算,学生根本不理解,影响了对结论的认可程度。

⒋教师课堂施教的模式与角色得到不断改善。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教学理念正在形成。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许多教师(如易新民、张国欣、祝永强、杨建华等)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是由现实生活情境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目前,多数教师已经转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正逐渐转变成一个主动交流探索的过程。同时,大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情况,我了解了初二年级、初三年级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风气和班级纪律分别处于优秀、中等和一般三个层次。学生把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喜悦与收获、苦恼与挫折真实地予以告知,客观反映自己的想法。总体来看,调查气氛活跃,学生配合比较好。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不容乐观。学生学习数学的自我感觉,有信心成绩好20%;有困难愿意学56%;不愿意学14%;厌烦数学10%

从上述数字看出,真正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有信心、且自己感觉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是全体学生的五分之一,而一多半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有学生写道:“碰到难题,自己想办法做出来,很使人高兴。”然而,遗憾的是,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处于无可奈何的厌烦状态,他们对自己学好数学缺乏信心,更无兴趣可言。

考试恐惧症扼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努力程度,与其对该学科特点、作用的认识,对教材的喜好密切相关。由于调查对象一半是初三学生,平常的考试自然要多一些。学生大都已经习惯于考试,但仍有62%的学生讨厌考试,31%的学生考前紧张,经常睡不好觉。“我对数学有恐惧感,每次考试我都怕不及格。” 因为老师总想平常考得难一点,升学考试就有把握些,却不知其副作用很大,36%的学生反映“考试的题目比书上的例题和练习难”,有位学生写道:“我比较喜欢数学,原来的数学成绩还可以,可有两次考试太难,我没及格,老师虽然没有责怪我,但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此数学成绩一落再落。”

教师素质对数学教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数学教师能培养出大批的数学爱好者,数学爱好者大都喜欢上数学课,数学成绩就优秀一些。调查中,28%的学生盼望上数学课,29%的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无味。课内可以随时提问的比例为34%,课后有机会与教师交流有趣话题的学生有35%。也有学生因为老师教学得法而喜欢数学的。一位学生说:“我的成绩一直差,但最近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数学课,因为老师边讲课还边讲一些数学故事,也讲他自己的事情,还开玩笑,老师很关心我们,挺好的,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不然对不起老师。”可见并非成绩差的学生就没有转变的希望。

学生的数学负担超重的现象仍然严重。仅有4%的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的负担不重。作业多是学生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学生要做的题目超出所能承受的负荷,“教材上的题要规范解答,训练书上的许多题用到的方法教材上又没有,根本做不完”。学生中36%的学生想做有公式套的题,以便尽快完成作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只好抄别人的作业以便完成任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放不开,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这实际上是教育观念问题。中学数学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的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跳出来,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数学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努力学习先进的思想。

数学调查报告 篇2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很多情况下都会在审题这一初始环节中有所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学习困难的做法与体会。

一,粗心大意引起结果出错------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例:.58-5.49+4.51

=.59-(5.49+4.51)

=.59-10

=7.59

上面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在题目中,学生不是没有掌握加减法计算法则,而是仅凭直觉,一眼看出5.49与4.51可以凑十,于是动起笔来一挥而就;导致结果出错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审题中,要教育引导学生自始至终细心推敲,耐心思考。解题时要有自信,但不能过于轻信自己的经验与直觉;尽管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思维却丝毫不能简单化,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事理不清引起算理错误——增加生活数学知识的积累

例:张师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截,每锯断一次需小时,张师傅共用了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对张师傅只要把水管锯断5次,就能锯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错误列式为×(120÷6)也就见怪不怪了。

帮助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弄清事理与算理,有助于克服学生解题时的心理障碍,提高解题能力。由此及彼,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上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把一根管子锯成4段,实际只需锯三次;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正确审题,分析与解答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手段单一引起思路狭窄——学会用线段图启发思路

例: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蓝墨水则占总数的,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探索思路,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从“人需要各种营养成份,才能健康生长”,“战士需要各种武器,才能打好胜仗”入手,启发学生: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才能打开解题思路。并指导这些学生学会用好线段图,分析解答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表示出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对线段图的观察,感知中发现:调换后蓝墨水多的40盒与〔〕相对应,由此可以求出红,蓝墨水的总盒数。这样,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很快把握了数量关系,理顺了解题思路,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借助线段图与其它手段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四,迁移障碍引起思路中断——把握课题类化的规律

例:修一条路,甲需要12天,乙需要15天,甲队工作效率比乙队快百分之几

这条题目中具体的路程是未知的,只给出两队的工作时间,却要比较工作效率。许多学生认为条件不完备,思维陷入困境,思路难以为继。其实,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从“工程问题”这一思路去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这就是进行课题类化。而这种类化首先体现在审题阶段。把握知识迁移和课题类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既然“路程÷时间=工作效率”,本题中隐含的抽象的工作总量“1”分别除以甲,乙的工作时间,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与,在此基础上,再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的应用题,再也不是难事了。

五,心理习惯引起思维定势----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一根绳长xx6米,第一次用去68米,第二次用去75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思维定势造成的。受“是条件都得用上”的思维定势影响,不少同学做成了xx6-68-75=33(米)。为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当学生悟出“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诸如:“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以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xx6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六,指向错误引起思维障碍-------提高善抓题目关键的能力

例:某汽车厂六月份上半月完成了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下半月前5天每天生产160台汽车,后10天每天生产150台汽车。结果超额完成300台。这个厂上半月生产汽车多少台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上半月完成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上苦思冥想,以为一定要求出原计划生产的台数,这个题目才能解决。却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聚焦点转移到“另一半上”:即下半月实际完成的台数中,去掉超额数,就是原计划生产的一半。只要找准方向,抓住关键,转化思想与方法,所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审题中善抓关键,把握重点,选准角度,学会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能有助于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数学调查报告 篇3

一、调查的目的

1、高一新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有那些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方法是:

学生问卷,问卷调查在曲江中学进行,采取分层调查的方式进行,所选班级为12班,18班和23班(其中12班为重点班,18,23班为普通班),共发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

二、问卷的分析

1.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过程中出现困难

从初中到高中,不管是在数学概念、规律上,还是在解题方法上,都存在一个明显的分界。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高中数学难学的原因,也是造成他们压力大的原因,主要就是在于初、高中的衔接上。初中的教材简单,内容少,时间充裕,教师可以针对某种题型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但是,高中的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时间紧凑,所以,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

超过70%的同学认为高中数学是难学的,超过60%的同学认为高中数学学习压力比较大。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高中学习内容比初中要难,超过四成的同学认为高中学习内容比初中的要多,大部分同学认为初高中数学还是有较强的联系的。

从这个结果中可以看出,尽管初高中数学的联系是密切的,但是仅仅只是因为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而已,而在思想方法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之所以认为高中数学难,学习压力大,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数学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

可见认为高中数学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数学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在各科成绩中,数学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而在学生当中数学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不良的竞争,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2.在这些困难中,主要是对基本概念,规律的不理解;以及不会举一反三

概念是数学的基础部分,也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定义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初中的教学当中,往往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即描述性语言) 来代替定义,这样的做好处是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从中学会概念里面的基本内容。但是,高中的数学相对来说更加严谨,很多的概念都是用集合的语言(数学定义)进行描述的。例如,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等等概念。由于学生不习惯用严格的语言对某一概念或性质进行描述,所以,往往学生会对高中数学的概念,规律不理解。又如,当我们翻开数学必修一的课本时,我们就会发现,必修一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集合,二是函数。这里,集合与函数都是近代数学的两个概念,是近代数学的基础,其抽象程度可想而知。另外,高一的新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不能从抽象出某些例子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这就是高中数学概念学习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

人的逻辑思维上的结构不同,而且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不会举一反三的学生,其实主要的原因是以前应有的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从而导致不会解题,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超过60%的同学认为高中数学的概念过于抽象,难以理解,以及经常会有“上课听得懂,课后习题不会做”的情况。询问其原因,主要是在上课时对基本的解题规律没有掌握。

分析这个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从对概念的理解,到概念的形成,再到概念的概括,最后到概念的应用,是学习概念的一个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互不可分。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高中数学的概念困难的另一个直接原因。而解题时不会触类旁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数学的能力没有得到必要的锻炼,因此,多做题,多思考,多问人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了。

3.古板僵化的学习方法,滋生惰性心理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数学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

超过70%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掌握学习方法,67.5%的同学有试图去改进,但是不成功,造成的结果是。超过一半的学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没有进行额外的练习。

事实上,学生学会数学,到自己会用数学差距还非常大。从问卷调查可看出,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已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数学是一门很需要自主演练的科目,没有一定的练习,数学很难学好,也不能学懂。这也许就是问题的关键了。

4.尽管是困难重重,但信心不灭

仍然有接近半数的同学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有信心,这是维系我们依然能不断前行的一个保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则是最好的发动机。只要有信心,我相信,我们的同学终有一天一定一跃成名的。

三、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注重数学现象的观察到分析数学现象、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因而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学好。从上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可以获知,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思维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常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当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使他们尽快适应过渡期,愉快投入高中的知识吸取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其次,注重数学图象在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图象实验在数学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数学更抽象,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经常给出数学图象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 可见,数学作图确实是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作图习惯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深度。

第三,注重数学概念的教学

认识论原理指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一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同时,由于事物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因此,对于概念教学的规律,我们也应该从过程和联系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也就是把概念放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去,考察它的来龙去脉,不仅要知道学习这一概念需要怎样的基础,还要知道掌握它以后能干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功能强大的概念体系。

第四,发展学生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不要搞"题海战术满堂灌",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其陷入狭隘的框框条条中。教师也要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高中数学的学习和小初中数学的学习不同, 它更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把握好数学学习的相关知识,懂得灵活变动,才能实现教育改革所设定的逐步实现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举一反三”的思想与方法为我们实现这种目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认真的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计划应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从中磨炼学习意志。

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数学调查报告 篇4

根据我校的整体工作安排,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对全区十三所小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数学教研室三位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逐年深入听课。共举办了121场讲座。总的来说,所有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非常重视这项调查。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意识。显示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新课程理念正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育和教学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朝着课程改革的方向稳步发展。详情如下:

一,课堂教学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体现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的成功在于达标。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过程和方法,淡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课堂教学努力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全面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在:

(1)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知识和技能目标作为基础和突出其地位的重要目标。在许多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数学知识是全面而扎实的,他们可以及时地扩展和拓展相关知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从掌握学生知识和训练学习技能的角度来看,大部分课堂都是平淡、扎实、有效的。

(2)注重过程和方法目标,构建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说明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有效活动的过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中,主体性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际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解释。老师精心为学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有趣地学习数学。学生通过运算、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来尝试和探索新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是显而易见的。东升的、实验的侯曙光、育才的邓、广场的、牛心台的赵大勇、春明的孟春元、高台子的等老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效数学活动等方面做得很好。他们上的课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把数学做的很透彻是值得称道的。老师已经有&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理念;。

(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及时恰当的熏陶和感染。找准时机,不要刻意进行与课堂教学没有联系或者牵强附会的情感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方法得当。虽然今天的数学教学受到纸笔考试评价的制约,但大多数教师并不太注重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但他们仍然可以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目标,这对学生一生都是有用和必要的。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为学生营造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欣赏,使人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和感染无处不在。

(二)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教师采用新课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问题情境& mdash& mdash建立数学模型& mdash& mdash讲解应用扩展结构模型组织教学,使教学环节清晰,注意各要素的和谐。并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1、注意生活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对数学有所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进步和发展。大多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造一些有效、新颖、有价值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发现、思考、提问、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因为创造的场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和数学紧密结合。数学生活引发了学生的认知体验,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思维。大多数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合理提取数学信息,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2.建立数学模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领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效开展建模活动。特别是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教师可以掌握各个领域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各个领域的教学理念。空间与图形紧紧抓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核心,借助直觉,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的主动过程,构建新的数学模型。广场的刘俊峰教授的圆柱体表面积,东升的王申云教授的四边形分类,赵娜教授的辨向,连峰的马世炎教授的理解路线都体现了这一领域的教学特点。在统计与概率部分,统计学概念的训练是教学的核心,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连峰的王澍三年级教《均值与方法》,连峰的刘二年级教《统计图》等。,都非常重视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并重视学生个人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的经验。教学效果不错。这两个领域的老师带领学生在建模方面做得很透彻。

3.说明应用扩展的设计是有层次和层次的。它既考虑所有人达标,又注重个体发展,有数学的深度拓展。老师在这个环节一般都会精心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清晰自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适度把握每个环节的教学,并以此为重点。

(三)教学内容体现合理性。

在教材处理上,可以把尊重教材和灵活控制教材结合起来。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灵活性更强,这无疑对教师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根据这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重组和再造。春明小学的刘茜、辛鸣小学的杨军、广场小学的陈艳、牛心台小学的蔡慧英、卧龙的郝云峰、高台子的刘娜等老师尊重并善用教材。同时,根据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实际和个人研究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和再造。整个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思维丰富,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概念教学的突破。数学概念是数学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数学概念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一般,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从浅入深,新概念逐渐形成。还原概念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注重实际应用,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概念,只要会使用,而这种使用只是通过大量实践才形式化的,大多数学生只有一点知识,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今天的概念学习应该把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与在实践中应用概念结合起来。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此,把握概念的本质,分析概念的内涵,对于真正理解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概念教学,我们看到了很多老师成功的教学。高太子严复老师讲授的“面积”一课为学生构建了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下,充分理解物体或封闭图形表面的大小概念。学生对物体表面、闭合图形及其大小有充分的感受和理解。再比如,很多老师上过《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师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体验和认可分数的学习过程。感受学生在折叠、绘画、绘画过程中分数的意义。进入概念的本质理解是令人欣慰的,它不再是一种形式记忆。

(五)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视听教学设备,通过精致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东胜小学、莲峰小学、春明小学、牛心台小学、高台子小学、辛鸣小学、大禹小学的教师对现代电教的利用率较高。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使用视听教学。很多老师自己做课件。这说明教师意识到了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具备一定的现代视听技术。

虽然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各个学校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突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关注,教学能力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从概念理解和实际操作层面予以关注。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很少有精彩的高潮,更多的是普通的高潮。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控制能力和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同一所学校和不同学校之间都很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以适应工作教学的需要。

(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意图需要深入研究。

阅读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编辑意图,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数学教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具有普遍性、概括性和简洁性的特点。教学中的许多事情都依赖于教师潜心学习,从而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优化的学习内容,注重隐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调查中,我们感到教师没有吃够课本,没有把握教学目标,没有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渗透数学思维方法。有些老师需要改进,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它所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维不能深刻。此外,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不仅呈现数学知识,还涉及到很多教学方法。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以集中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分散的方式出现。老师对这个把握不够。

(三)对形势的认识和创造有待提高。

情境教学深受教师喜爱。很多数学课都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然而,教师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一些偏差,表现在:一是情境是为了生活情境,许多教师的生活情境的独特性误会让全班觉得生活的内容太一般化了。上课之初,问题情境创设尤为突出。似乎从学生已有知识的积累中获得的重要数学情况已经消失了,或者说是非常罕见的。其次,设计的情境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缺乏有效性。情境与数学内容关系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兴趣。有些情境中蕴含着数学思维,但教师使用不当、漫不经心,缺乏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太低;概括。

教师在课堂上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就目前的课堂教学而言,他们的积极性已经下降。教师倾向于理性思考,对小组合作学习很有把握。但是其目的、时机、过程的设计都不够好。教师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①缺乏学生在小组合作前独立思考的过程;②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合作,解决问题失败。③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体现在有的老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

(五)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老师的评价是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是每一个重要部分的点睛之笔。德国教育家狄多修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技巧,而在于启发、唤醒、鼓励。&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准确、到位的评价,会引导学生往准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学习,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调查,我们感觉教师普遍淡化了评价活动的设计,缺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行为的即时评价,大多是表面的。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评价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够重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习情况不够重视,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做出有效的评价。还有,老师的教学机智不够。

(六)缺乏数学活动经验

在一些低年级的班级里,发现学生们忙着东拉西扯,教室里凌乱嘈杂,这就是&活动&是外大于内,手脑脱节,目的性差。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但有活动但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的价值就会丧失。中高年级学生不缺乏活动的目的性,但活动体验的深度不够,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体思维较少。缺乏创新和个性。

(七)预设太强

课堂教学没有良好的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动态生成,注重有效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基础。老师展示了什么

第一,加班教学。在一堂课上,有的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加班上课,有的老师则后悔自己没能完成全部内容。

第二,我们对课堂上的一代关注不够。第一,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学生的思维是丰富多彩的,有些内容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机会,产生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表达想法的欲望不够强烈。来自自我生成的东西很少,一是说明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对学生现有一代老师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关注起来往往是大大咧咧的。按照既定和预设的教学进行。

第三,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大多被动听课,被动执行老师的指令,鲜有新鲜的课堂教学出现。

(八)课堂缺乏深度思考。老师对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提出的问题要有思想性,要有思考的价值。不应该随便回答,应该经过一番思考后再回答;问尽可能少的能不假思索回答的问题,最好不提。大部分课堂老师问很多问题,学生都能顺利回答。经过慎重考虑,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足以说明学生经历了数学思维,获得了数学经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很少有深入思考的问题,失去了合作探究的意义,大多是有形的、无效的。教师如何提问,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思想性,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研究。

(九)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缺乏有效性

教师有一定的视听应用意识和操作技巧。然而,现代教学方法的辅助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电教的使用不能满足促进教学的需要。为了电教而电教的现象仍然是普遍现象。

三、下一步学科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非常重要。教师要有自我成长的意识,数学的发展离不开那些热爱数学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根植于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积极的自我提升,对工作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数学才能快速发展。实验小学密书教案中侯曙光老师足以震撼你真的很努力,不愧是市级优秀教师。东升的王申云做了精致有效的课件,不禁让你赞叹& mdash她的课件已经进入各种网络,成为共享资源。高台子的抓紧时间和别人交流学习教学问题,育才小学的邓花钱买了一个学习网站,一直到现在。这些都让你觉得他们是在为进步而奋斗的人。教师本身的这种自觉的理解和行动是需要被认可的。作为领导者和研究者,我们应该给予教师积极的关注和鼓励来发扬光大。

(二)利用好校本教研的便利位置。校本教研非常有效,可操作性很强,关键是领导要多加重视。据了解,我区春明小学、广场小学、辛鸣小学、高台子小学、莲峰小学都非常重视数学的校本研究。从开学开始,他们就以课堂教学观察和讨论的形式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是当前乃至未来教学研究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关键是学校领导要加强认识,带领学校教师重视具体操作方面的研究和专业指导,脚踏实地地学习,提高学校的学科教学水平。

(三)专项研究和实体实验

鉴于以上调查的利弊,可以说,经过近五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成熟。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已经渗透到教师的心中。我们要研究的是通过专题进一步优化课改实验。我们在一些领域的一些内容的操作符合新课程理念,可以在各个层面推广。在教学方法上,如使用自制的视听教学法,在学习内容领域的研究上,如统计学和概率论的教学,空间和图形部分都有效地经历了过程学习,包括概念教学的突破,而我们的不足,如来自内容领域的,需要进一步探讨。从内容到方法,从形式到效果,从教师到学生,从理念到操作,要上下结合,齐心协力,以专项研究为切入点,扎实实验。

(四)加强骨干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总有一些老师站在最前沿。我们应该关注这些老师,充分利用这些可用的资源。每个学校都有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的学科教师。重视学科教师建设,让骨干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普通教师快速成长。从我区层面来说,将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继续充分发挥名山数学中心教研组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这些老师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科骨干。用在整个小区和我们学校。此外,本学期选拔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将促进我区小学数学学科的发展。领导要充分发挥肉类替代品的作用。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调查结束后,我们三位研究人员将从整体的角度制定我们下一步的教研工作,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全地区开展专题互动研讨。

利用名山师范学校的网站和名山区小学数学教师的qq群作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引导我区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

以各责任年为单位,开展各责任年要求的教研活动。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在不同的年份上课,不同的年份会有不同的问题和想法。每个人都会开展适合自己年份的教研活动,保证教研的有效性。

以上反馈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数学调查报告 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改进,为更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更好发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一、教学教研工作现状分析

就总体情况来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城镇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咎其原因,一是地理条件及设备设施的差异,导致了大部分城镇学校的发展优于农村学校;二是由于管理水平、改革意识和教师素质的差异,使客观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2、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

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师生间的互动仅限于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无价值问答,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空间小,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则很难见到。这一现象在农村小学相当普遍。

3、教研活动开展不力

一是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多为听课、评课、说课的“三课”活动,除此之外难以见到其他活动形式。

二是活动实效性差。活动前目标不明确,方案不具体;活动中参与程度低,交流质量差;活动后缺少总结归纳,对改进教学的作用不明显。

三是活动的次数不足:少数学校在教研活动的次数上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习,深化认识

新的《义务教育法》中,已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知,对于实施新课程、推行素质教育,如果以前只是一种教学研究层面的要求,现在则已成为一种法律的规定,必须在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

2、继续加强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①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一是在备课阶段加强对目标的研究。要能够将数学学科的总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细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并从目标的育人功能出发,去选择实现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教学将是一种盲目的教学。

②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前一个目标属知识技能目标,后两个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属于“过程性目标”。传统教学只重前者,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只重过程而不重双基落实的现象。两种作法都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轨道,都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正常推进和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课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与相互促进。

(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①创设有效的情境。

一是趣味性和问题性的统一。通过趣味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创设情境的本质所在,因此,教学中可用挂图、语言、故事、比赛、游戏、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出各类情境,但要注意避免只重趣味性、淡化问题性的作法。

②让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

模仿学习、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对此,我们应当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既要看到传统教学中过于偏重前两种方式对学生发展的消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效率高和示范性强的积极作用;既要了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促进学习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明确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让学生灵活选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③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创设、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情境和条件后,对于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去解决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去自主探求发现,在这种发现的过程中去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另一方面,对那些不容易由学生自己发现(较隐含的)或没有必要让学生自主发现(如规定性的)的知识,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突出重点和提示规律的讲解,否则,将出现无价值的时间与精力的耗费,从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课改初期,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一段时期过去,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想法,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操作实践与理性思维的关系。

④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一是评价时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二是在评价中,尤其是过程评价中,既要体现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又不能使评价复杂化;三是要明确书面考试仍然是一种最客观、最有效、其它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的评价方式。

3、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为了切实解决前面所述的若干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只有深入扎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要突出“以校为本”的特征。活动中要从本校本班的学情出发,对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形式上,除了常规的“三课”活动之外,还应增加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经验交流、总结反思与课题研究等形式;在研究方式上,提倡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

(2)积极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①师—师交流。一是开展校内的结对帮扶活动,尤其要加强已有新教材使用经验的教师与本期才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二是邀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

②校—校交流。即通过开展校际之间的教研交流活动,达到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积极参加各级公开课、观摩课听课活动。通过参加校级、县级、市级的各种优质课观摩活动,吸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方法技能。

数学调查报告 篇6

我们七家子镇中心小学《农村小学数学科创新教学的研究》课题组于20xx年3~4月份,利用2个月的时间对课题实验人员及实验班部分学生就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能力状况,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初步的创新能力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课题调研活动。

一、调研方式:问卷、听课、座谈研讨

二、调研方法

1、调研对象

全部实验教师和部分实验班学生,为确保本次调查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中、高年组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层次,用机械取样的方法,选取男女学生各5人,以此方法,共计选取调查对象为30人。

2、问卷框架的设计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创新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对这样一个内涵广泛的动态的过程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使调查具有科学性,我们采用了考核——观察——设计的方法。教师的调查内容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状况。学生的调查内容为:创新学习能力、计算能力、课堂自主活动量、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3、调查的组织

课题组按设计方案对实验教师采取检查教案、听课、座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被调查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及自然观察的形式。问卷方法是课题组成员在比较自然状态下,让学生自己如实填写问卷卡。以获取直接数据。自然观察是由课题组成员对各班教师进行培训,明确观察的方法,统一评价标准,再由各班教师对自己班中被指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跟踪观察,最后由班主任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

4、数据统计

本次问卷卡中的问题全部为选择题,每题有3个备选答案,然后将数据填在统计表中,依据出现个数比和实验教师所打分值相比,,相差不大,说明调查真实,否则必须重新进行调查,以获取最真实,自然的分值。

数据统计时,采用统计个数后分别乘以5、3、1分,然后取平均分。大于15分反映强烈;大于12分而小于15分,反映教强烈;小于12分,反映一般。

三、结果与分析

学生的创新学习须老师在课堂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本次调查旨在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共性问题。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方面的收获。

从实际检查、听课中我们发现,全体教师中形成一个热心课改,积极参与教学实验的氛围。同时深切体会到:

1、教师已经不再死抱着陈旧的教学观念,而把创新教育理念应用到课堂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在备课中体现了创新思想。力求把科研实验纳入实际工作中,教育科研能力不断加强。

2、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采用富于新意。增强了教师创造新方法的才能。

3、教师把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浸润于现代教学环节之中。

(二)、学生方面的收获

学生创新能力统计表

年级 四、2

学习成绩 18

计算能力 20

课堂自主活动量 24

创新能力 15

年级 五、2

学习成绩 19

计算能力 22

课堂自主活动量 23

创新能力 15.2

年级 六、1

学习成绩 20

计算能力 24

课堂自主活动量 24.5

创新能力 16.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五段式创新教育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课堂自主活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学生在非禁锢的课堂上,在非封闭单一的试卷上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数学创新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神奇的窗口,不仅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提高,而且还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五段式创新教育教学法” 配合恰当的教学手段,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精心设问、创造机会、分层教学、恰当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1、在学习动力挖掘上,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学习手段上、教给方法,使学生学会。

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创造精神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由不会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这也是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学会获取知识,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合作学习。改革了长期的传统的那种单一的集体教学的模式,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总之,农村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为我们这所农村小学的数学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数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在非禁锢的课堂上,在非封闭单一的试卷上,不仅丰富了视野,而且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数学科的创新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神奇的窗口。让学生从枯燥的数字中发现了数学美的真谛。不仅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提高,而且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将会继续在这一领域中去研究,去探索。力争形成一个科学的崭新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三)、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创新教育教学带来的收获。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1、影响儿童发展的诸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在儿童的整体发展中产生作用,要全面考虑,整体实施,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益。

2、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创新学习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判断问题就缺少一定的依据,更难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了解到我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1、广大教师响应学校的号召,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努力提高、完善自己,愿做农村小学创新教育的忠实实践者。

2、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创新人格的新时代少年。

通过一年的实验运作,使我们看到了创新教学在农村学校开展所获得的优势。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将“五段式创新教育教学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做进一步的实验与尝试,并将反复实验、探索。以利于构建更适合农村小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农村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理论。

数学调查报告 篇7

一、心理轻视,思维出现偏差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例如:把一根长12米的木料,依次锯成长度相等的若干段,锯了3次,每段长多少米?

学生的解法有两种:

①12÷3 = 4(米)

②12÷(3 + 1) = 12÷4 = 3(米)

以上两种解法中,解法①是错误的,解法②是正确的。

出现解法①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产生了心理轻视,忽视了题中至关重要的词句,根本没有仔细地去思考“锯了3次”的真正含义,想当然地认为“锯了3次”就是“锯成3段”,所以出现“12÷3 = 4(米)”的错误结论。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要教学生画简单的情景图,以帮助审题。教师自身也要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教给学生认真审题的方法。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还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时就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理解重点句、关键词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心理畏惧,信心自我丧失

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变得紧张起来,不想再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因此学习的自信心自我丧失。

例如:一只杯子里装满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后加满水搅匀;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四次全部喝完。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在本题中,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繁,分析思路较乱,计算步数较多,学生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难度,即使分析计算,还不一定正确,因此,往往会选择放弃。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学习、锲而不舍、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要敢于向困难挑战,相信自我,战胜自我,以提高他们勇于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习惯,思维产生定势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种心理习惯的干扰,在审题过程中,便会产生思维上的定势,使审题有误,解题出错。

例如: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 、 - 、×或÷,组成不同的算式。

2○2○2 = 2

学生的'填法有:

①2 + 2 - 2 = 2

②2 - 2 + 2 = 2

③2×2÷2 = 2

④2÷2×2 = 2

⑤2 + 2÷2 = 2

前四道算式中都只含加、减计算或只含乘、除计算,都按规定的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符合题目要求,结果都得2。而最后一道算式中,既含有加法又含有除法计算,按运算顺序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即2÷2 = 1→2 + 1 = 3。但受上面四题运算顺 序的干扰,部分学生把它的运算顺序定势地理解为2 + 2 = 4→4÷2 = 2。这是明显的运算顺序上的错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的教学,既要重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又要重视教给学生正确地运用概念、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要正确地运用知识的正迁移,以帮助学生消除不利的思维定势。

四、思路狭窄,思维焦点错位

数学问题中包含着已知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必须从已知的条件中抓住关键,才能通过中间环节逐步向问题靠近,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在审题中,思维处于狭窄状态,没有把焦点转移到关键条件上,导致思维焦点错位,便会使问题无法得以解决。

例如:运一堆煤,先用大货车运了一半后,改用一辆载重3吨的小货车运了5次,还剩2 吨,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吨?

部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思维狭窄地集中在“先用大货车运了一半”这个问题上,以为只有把大货车运的这一半先求出来,再和小货车运的3×5 + 2 = 17吨相加,才能解决问题。就是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求“另一半”上,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

看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改变这种思维的狭窄状态,灵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克服审题中的思维狭窄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出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引导分析题中隐含条件的作用,正确使用好隐含条件,为学生扫除审题障碍,理清审题思路。

数学调查报告 篇8

一.引言:

数学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符号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产物,是数学思想交流与传播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优越的符号,就不可能有近代和现代数学.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将“符号意识”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标准修订稿》将符号意识界定为“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也就是说,符号可用于表示,符号间可以运算和转换.此外,《标准修订稿》还突出了符号意识建立的作用,即利用符号可以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

国外学者认为符号意识包含对符号本身的认识,符号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符号表示所蕴含的意义,能够用符号进行运算和转换,并能用符号去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符号意识首先要了解学生符号意识现状。所以本次调查就是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被试,主要想了解五六年级学生中符号意识现状,年级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符号意识与数学成绩之间是否相关?调查分析符号意识能力以及阻碍符号意识正确形成的原因。为进一步培养符号意识奠定基础。

二.方法

(一)被试:在本校五年级和六年级各选取一个教学班。分别发放问卷25份。选取被试对象时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本人数学成绩情况,性别情况。

(二)形式:本次调查采用抽查问卷形式进行,采用教师不加干预,学生自主做答的形式。

(三)关于问卷

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符号表示,符号运算两方面内容。

三、结果

(一)本校学生符号意识整体情况

1.调查表明,五六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对于独立的数学符号能够清楚的说出符号的名称和含义。说明对于仅仅需要机械记忆的符号记忆较牢固。

2.符号表示能力中对于用符号表示数,完全掌握,对于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方面能力较差,例如对于用字母表示公式、运算律的理解较弱。

3. 对符号的解释能力, 如代数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显得极为不足。对于符号的几何解释基于具体情境稍好。

(二)学生符号意识的年级差异

符号意识与数学教材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学生比较关注自己本学期的数学学习内容。对于非本学期学习内容普遍不关注,知识遗忘严重。

(三)学生符号意识的性别差异

学生符号意识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四)不同数学学业成绩的学生符号意识差异

很有意思的是此次被试对象的数学学业成绩与符号意识之间存在差异并不明显,甚至呈现数学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符号意识并不强烈。数学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所具有的符号意识相反更加好。此问题值得深思。

四、讨论

(一)本校学生符号意识整体情况

本校学生对于符号意识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浅表层次,没有深入理解作为该符号代表的深一层更加本质的含义。例如数学符号“π”。六年级学生很清晰的认识表示圆周率,写出值是3.14,甚至可以写出是3.1415926;但是无一人没有能够深层次的答出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可以答出 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的50份问卷中仅有1份,提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够仅仅教会2+3=3+2。还要从培养符号意识的角度高度出发,先让学生举出其他类似具体的例子,在启发是否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些例子。决不能简单告诉学生用字母表示。

(二)学生符号意识的年级差异

数学符号“0”五六年级学生都从0联想到的表示没有,五年级学生认为它表示最小的偶数,表示非正非负。六年级学生的答案就比较丰富0表示原点,正负数的分界线等。说明随着知识的增长,对于符号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清晰。

(三)不同数学学业成绩的学生符号意识差异

数学学业成绩与符号意识之间存在剪刀差。我认为主要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造成,由于学习内容的编排,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较好发展,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数学学业成绩较好学生不需要借助方程这一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忽视自己符号意识的养成。这是此次调查中较为意外的情况。值得任教教师深入反思。

五、结论:

1、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

学生在使用符号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符号的直观感觉和经验(这就是符号感).符号意识就是在这种直观感觉和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学中,要借助于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去体会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培养学生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转换的能力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工具.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也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

3.教学中,要讲清符号的由来、本质和意义.教学中应通过实际背景、探索过程、几何解释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表示及其意义,适当地、分阶段地进行符号运算和推理,将符号意识渗透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逐步发展.

数学调查报告 篇9

一、问题提出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数学新增加了很多内容,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数学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那么多,老是记不住,学过就忘了。有的还说课本里的内容太简单了,能看懂,但是到考试的时候不会做题,题目跟学过的知识点联系不起来。老师也说,想不明白明明很简单的题目搞不懂为什么学生不会做,教学相当的被动。高二是高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更好地指导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高二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新课程改革的调查问卷。

二.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

针对文科和理科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对新会一中高二级(全级19个班,其中有4个实验班,15个普通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调查结果更加客观,我们抽取了高二级四个普通班中的一个物理班,一个生物班,一个地理班,两个政治班共270人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对待数学的兴趣与态度

题目选项人数百分比(%)

1.你觉得数学是怎样的学科?

有趣的,有挑战性的11642.80%

非常实用的5118.82%

枯燥无味的4315.87%

现实中难以用到的6122.51%

2.觉数学学习中那一个环节最难学?

概念248.96%

规律的理解9736.19%

计算和应用14754.85%

3.喜欢数学,是由于什么?

数学有趣6917.74%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将来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9323.91%

数学有我想从事的事业和理想4511.57%

数学可以锻炼我的逻辑思维15138.82%

数学老师讲课很精彩317.97%

题目选项人数百分比(%)

4.不喜欢数学,是由于什么?

数学太难学啦15238.00%

以前没学好,基础不好12330.75%

数学跟我理想从事的方向太远了399.75%

数学没有多大用处328.00%

咱以前的数学老师不太怎么样5413.50%

可以看出来,42.80%的同学对数学用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都认为数学是一门有趣,有挑战性的学科。这对数学老师无形是一个鼓舞,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证明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自有吸引学生的特性,只要好好的引导,适当的处理教材的内容,很多学生还是愿意学,并且学好它的,但不可否认,由于数学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教科书相对枯燥,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用到,这也造成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数学,不过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科书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采用现实生活的例子,这对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题,对于数学认为那个环节最难学,36.19%学生选了B——规律的理解,54.85%学生选了C——计算与应用。教科书只是简单的讲明概念,而规律的总结很少,有些更是总结得不够合理,这就要求老师给学生们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规律,讲解透彻,并针对规律出一些相对应的练习加以巩固。练习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不仅要有简单的应用,还要要有规律的变式应用。因为要学好数学没有一定的练习是学不好的。有些学生的规律记得很熟,但是因为平常练得比较少,考试的时候稍微变一种形式或说法,他们就对题目无从下手了。这主要是平常对规律理解不透的结果。而对于计算和应用这一部分,一向是学生感到比较头疼的环节。主要是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比较差,他们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跟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讲例题时不是仅仅讲例题应该怎么做就行了,而是讲明为什么这样做,里面运用到什么知识点,以后遇到同种类型的题应该怎样下笔,把整个例题讲透,如果有时间,把题目稍微变通一下,让学生做,并要他们比较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基础。能否培养他们的兴趣,这将对教学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老师的因素,也有课本本身的因素。

在调查中,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17.74%是因为“数学有趣”,23.91%是因为“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将来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11.57%的学生是因为觉得“数学有我想从事的事业和理想”,38.82%的学生是因为感到“数学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只有7.97%的学生是因为“老师讲得好”才喜欢。调查的问卷中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数学是否感兴趣,取决于能否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和能否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

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38.00%的学生认为“数学太难”,30.75%的学生是因为“以前没学好,基础不好”,9.75%的学生是因为数学跟自己理想从事的方向太远了,只有8.00%的学生认为数学没有多大用处,13.50%的学生回答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因此,如何扭转学生对数学的看法以至改变这种现状,这将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教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上课语言要简洁易懂,将课本的重难点讲解透彻,把握到位;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二)对待数学教科书和作业的态度

题目选项人数百分比(%)

5.是否有认真思考书中的“探究”?

很感兴趣,做了4918.56%

没什么意思,老师讲才做19473.48%

不做,只是抄62.27%

从不过问155.68%

6.你能独立完成课后的“探究”问题吗?

都能217.81%

有时能19371.75%

都不懂3211.90%

都没看过238.55%

7.你会预先看数学书本或其他书籍吗?

会4516.73%

视有趣程度而定16561.34%

从来没有5921.93%

8.每上一节课,有没有积极思考?

经常有6725.19%

有时有19171.80%

从来没有83.01%

9.你觉得数学作业难不难?

难5621.29%

一般19875.29%

容易93.42%

10.如何对待书中的习题(除老师布置的作业外)

基本上不看4215.67%

认真完成4717.54%

想看,但没有时间6524.25%

有选择的看11442.54%

11.你对书本中的“云图”和“思考”态度怎样?

能认真阅读思考,不懂就请教别人8029.85%

没啥意思,不懂就算4817.91%

没认真阅读(老师讲就看,不讲不看)12647.01%

几乎没有读过145.22%

可以看出来,很多学生没有注重课本知识,学习非常被动。对于课本里的思考题,有73.48%的学生觉得没什么意思,要老师讲了才思考。而有5.68%的学生从来都不做,只在老师评讲的时候把答案抄下去。不用说,肯定抄下去之后也不会看的,不求甚解。这样老师讲了一点效果也没有,考试遇到相同类型甚至一模一样的题目也不会做。所以改卷的时候,老师们老是想不明白这样的题明明已经讲了很多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同学做不出来。而对于课后的探究题,有71.75%的学生会偶尔做一下,而只有7.81%的学生都能认真完成的,概率少的可怜,有高达11.90%的学生一点都不懂的。会预先看数学课本或相关书籍的只占16.73%,视兴趣而定的有61.34%,也就是说他们如果觉得某一节特别有趣或者突然心血来潮的时候会看一下数学书,那么作为老师是不是要祈求他们有兴趣的时间多一点呢?上课情况更是糟糕,上课有时思考的就占了71.80%,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上数学课经常开小差的,所以造成有些学生有时没有听到解题的重点,所学的知识不够连贯,串不起来。对于作业的难易程度,有75.29%的学生认为一般,也就是说一般都会做。一般作业题都是书本里的习题,跟例题差不多,难易幅度较小,但是居然有21.29%的学生认为是难的。也就是说有多于五分之一的学生对于书本的基本内容是不掌握或者是掌握得不够好的。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够透彻也是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学生对于课后习题的态度也令数学老师捏一把冷汗,只有17.54%是认真完成的,人数少得可怜,而42.54%的是有选择的看,有24.25%的是想看但没时间的。对于没有时间的学生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本不熟悉,花在做作业上的时间太多了。对于书本“云图”和“思考”有47.01%的学生是没认真阅读的。这对数学老师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是一间重点高中,情况尚且如此糟糕,如果是一般的高中,情况更是不堪设想。作为一个数学老师,真为现在的学生的数学前景感到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学校的功课太忙了,他们没有时间做呢?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搞素质教育,高中生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课程越来越紧,能花在数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对老师产生了一种依赖的心理,心里想着反正老师都会讲的,到时抄就好了。动脑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学生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差。还有新课程改革,注重感性思维的培养,理性思维的锻炼相对减少了。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主要可以从备课和课堂气氛的调动入手。首先备课要充分,备课不仅要备例题,还要备一些有针对性有层次感的习题,吸引学生的兴趣,整节课的内容要充实紧凑,让学生觉得有一种课堂上能学到很多东西,不听就会很浪费的感觉。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的学科,理论性很强,没有文科那样来得生动,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尽量讲得生动幽默一点,尽量把课堂气氛搞得活泼一点,适当使用多媒体,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从心里上接受数学,喜欢数学。其次,还要对学生要求严格。每次布置完作业后,都布置剩下的习题要求他们做练习,不定时检查。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习惯,以后不布置也会自觉做习题了。

(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情况

题目选项人数百分比(%)

12.你认为书中每一章小结一栏怎样?

比较有用,能帮助我总结8732.58%

有一点点用,但总结不够11844.19%

有用,但是很难总结2810.49%

没有感觉3412.73%

13.学完相关知识后,有没有自己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经常有3111.57%

有时有16461.19%

从来没有7327.24%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书本中的小结都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也就是说每一章的小结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个小结,怎样去对待每一章或是每一个知识点的小结归纳,从第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有32.58%的学生觉得书本中总结得还可以,有44.19%的学生觉得总结得不够,有10.49%的学生觉得很难把这些总结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12.73%的同学就是没什么感觉,而从第二组数据里可以看到,能够真正自己把知识总结出来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只有11.57%的同学,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老师要在学完每一章或是每一个知识点之后帮学生总结归纳相关的知识,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习惯

题目选项人数百分比(%)

14.你学习数学的方法是?

每天安排复习114.23%

有课当天安排复习4115.77%

有时间就安排复习,没有规律15961.15%

仅考试前复习4918.85%

可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的高二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时间安排上都不是那么的有规律,每天都安排时间复习的学生几乎是没有,好像有一种“即兴”学习的感觉,那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的中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他们不但需要学习数学这一科,还要学很多的科目,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实行真正的素质教学.其次就是要从学生方面加以突破,因为时间都是自己挤出来的,那就需要我们老师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五)课外参考书的调查分析

题目选项人数百分比(%)

15.还买过其他的数学参考书吗?

有一两本,且利用过10137.83%

有,但是没有利用过8531.84%

几乎没有,仅老师和教材讲的已经足够8130.34%

16.参考书的来源自己买,用以补充老师教材的不足

常用5922.18%

集体买.多用之17565.79%

父母买,少用之155.64%

能有课后答案才重要176.39%

17.你对你们数学所用的“世纪金榜”的态度怎样?

认真阅读,自己争取时间完成5520.75%

置之不理155.66%

在老师的督促下才做6123.02%

很想做但时间不够,题目相对难13450.57%

可以看到,买过一两本并且利用过参考书的学生只有37.83%,而认为老师和教材讲的已经足够和几乎不利用参考书的竟然占总人数的62.18%!其中,有22.18%的学生是自己去买参考书来补充教材的不足和开阔自己的见识的;有65.79%的学生主要靠集体订阅或教师推荐的方式去购买参考书的,并且还经常根据课程的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上述这两种情况在如何面对《世纪金榜》的态度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有20.75%的学生是自己认真阅读,争取时间独立完成的;而高达50.57%的学生都表示很想做但时间不够和题目相对很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参考书是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如何处理参考书的问题上应因人而异。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参考书的重要性,而应该让其从教材做起,只有吃透了教材,掌握了最基本的东西,这样才能逐渐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对那些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应重点引导其根据课程的进度及时完成一定量、一定难度的课外习题,这对锻炼思维的严密性和完善知识的系统性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再严格要求优等生,争取广泛的中等生,重点辅导后进生,因材施教,这样每一位学生的成绩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六)学生对新教材的认识

题目选项人数百分比(%)

18.与旧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更注重知识的应用,你有什么看法?

激发我对学习的兴趣4717.80%

知识跨度大,难掌握12246.21%

过于感性,减弱了知识的严密性249.09%

对新旧教材没什么认识7126.89%

由上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了B或D项,而选择了A和C项的学生只占了总人数的26.89%。这说明了,学生在对新旧教材选材的方向、内容的变化等方面的关注、了解的程度不是很高,以至很难“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新旧教材没什么认识”;而面对课本环节之间的联系、内容跨度的变化则是深有体会的。调查结果研究表明,学生在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难题,简单的说,学生是在处理如何构建数学模型的问题上感到很棘手,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问题,这将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并围绕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七)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题目选项人数百分比(%)

19.你对接下来学好数学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因为我的数学基础还可以8331.44%

有信心,因为我对数学有兴趣9034.09%

没有信心,我的基础不好4015.15%

没有信心,我感觉自己的理科思维不行5119.32%

可以看出,目前65.53%的高二学生在对学好数学都是具有一定的信心,在这一部分学生当中,大概一半是因为自己的数学基础还可以而具有一定的信心,另一半是因为自己对数学感兴趣而有信心。有信心学习才有动力,信心是学好数学的好老师。调查结果表明高二学生对学好数学是否具有信心主要取决于其数学基础的厚薄,故这种态度很难产生恒久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对那些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更是导致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日益递减以至开始厌恶数学的主要根源。这样势必会影响整个学习过程的运转,以至于阻碍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时候,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思想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其次还要经常和他们聊天以了解其思想的变化,并及时给以鼓励和帮助。

三.小结

调查问卷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1)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喜欢数学,觉得数学是有趣的一门学科,但是学起来觉得有一定的难度。

(2)相当多的学生不注重课本知识,课后少做习题,甚至不做习题。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基本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复习的学习三步曲。

(4)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上课听课的质量不高。

(5)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够高,效率不高。

(6)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习惯,不善于总结,归纳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7)新课程标准的课本知识跳跃性大,习题难度大,内容多,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四、建议

针对目前高二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完善学习过程。

(1)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使他们养成每节新课前都要进行预习的习惯,从而了解下节课教师上课的内容提高听课效率。

(2)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培养学生课后先看书再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真正理解上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再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完成作业加以巩固,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

(3)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做到对老师批改的作业要及时了解,对做错的题目要认真、及时订正。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杜绝“治标不治本”的订正方法。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决不轻易放过。

(4)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测验中临危不惧,潇洒应对。靠临时“抱佛脚”去应付测验是无法真正提高学习成绩的。

(5)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思想上扭转部分学生的观念,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主动养成积极的学习。

(6)教师应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积极稳妥推进新课程改革。

调查成员:韦清枚黄沃锯钟喜亨莫宗迪

科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

2X年XX月XX日

数学调查报告 篇10

20xx年9月我申报了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课题研究。于20xx年6月结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和实验时间,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指出数学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要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体验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数学课堂的密度就是以练习量来衡量的,其实不然。新课改以来,衡量一节优秀的课是看重学生在练习中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数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可见数学素养的培养才是衡量数学课质量的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素养一种个人能力,学生能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的运用数学,这是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数学能力。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人们毕业后从事数学研究或者教育的只占1%,经常使用数学的人占29%,很少用数学的人占70%。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却用了%-18%的时间在学习数学,而且还是在升学或抽测压力下的重复、机械学习,数学学科应有的价值却被摒弃和忽视。因此,小学阶段扎实开展教学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回归,要通过不懈的努力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实践法、对比法、实验法

三、课题的研究对象及周期

研究对象:小学一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周期:一年

四、研究计划与实施:

20xx年9月立题;

20xx年10月——20xx年5月课题研究;

20xx年6月结题。

五、研究成果

1、提高教学能力: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熟练地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要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公式的由来,说操作过程等。教师要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次教师要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3、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孩子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孩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们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4、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与体会

我组全体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内隐性。

内隐性是指潜伏于事物内部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和认识的特性。素养是人的潜能,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具有外显的特点,而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于学生个体的潜在能量之中。 第二,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事物某些属性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或消失的特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其数学素养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也就是学生个体不断内化的结果。所以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丧失。

第三,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实践性。

小学生获取数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新教材,但是教科书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应该只是承载知识的载体,还应该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到哪学习?数学从社会生活中来,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或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第四,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某种属性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特性。小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学习态度与数学习惯的养成等综合性的过程。从新课标对学生培养的四个维度来说,每一个维度目标的达成都不是简单的过程,且几个六、课题研究过程。

七、研究影响与效果

通过这一年的研究,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的教育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主要方法如下:

1、建立规章制度,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加强学习,明确课题内涵。

刚开始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们课题组两位老师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数学调查报告 篇11

一、调查思路与基本工作

为了解全市在职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全面把握我市目前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领域的现实状况,20xx年秋学期市教研室小学数学组设计了一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在了解了教师基本情况的同时,对他们共同关注与思考的一些议题进行了问卷,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报告。我们期望通范文§中国w'w'wfan'wen'c'过本次调查分析,使我们今后的教学研训工作能够更好地切合教学实际,促进我市的小学数学教学事业能够循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以此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性别 人数 年龄 人数 学历 人数 职称 人数 荣 誉 称 号 人数

男 238 30岁以下 133 高中 2 小二 9 金坛教坛新秀

5女 278 30-39岁 237 中师 67 小一 132 金坛骨干教师 16

总计 516 40-49岁 91 大专 309 小高 339 金坛学科带头人 1

150岁以上 55 本科 138 中高 8 常州教坛新秀 1

无职称 28 常州教学能手 6

常州骨干教师 29

常州学科带头人 15

上表统计的是今年任“教学班”的数学教师基本情况,从表中可知:现任“教学班”男教师人数占数学教师总数(以下简称为:总数)的46.1%,女教师人数占总数的53.9%;在各年龄段中,30岁以下的人数占总数的25.8%,30—39岁的人数占总数的45.9%,40—49岁的人数占总数的17.6%,50岁以上的人数占总数的10.7%,可以看出数学教师中40岁以下的人数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占总数的71.7%;在学历中,“高中和中师”教师人数占总数的13.4%,“大专”教师人数占总数的59.9%,“本科”教师人数占总数的26.7%;在职称一栏中,“小二”人数占总数的1.7%,“小一”人数占总数的25.6%,“小高”人数占总数的65.7%,“中高”人数占总数的1.6%,无职称者占总数的5.4%(“无职称”者为刚分配的新师范生或由校医担任的数学教师);在全体数学教师中,优秀教师群体占总数的16.1%,其中金坛市级优秀教师数占总数的6.2%,常州市级优秀教师数占总数的9.9%,调查报告《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报告》。

以上数据显示,我市小学数学教师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总体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为学科教学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数学教师的学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40岁以下年龄段数学教师的绝对人数占总数的71.7%,而数学教师中本科学历的绝对人数只占总数的26.7%。数学教师中优秀教师群体人数的比例还比较小,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训工作中,在注重普及提高的同时还要为更多的数学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以缩短他们成长的助跑线。

三、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说明:本次共下发“金坛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300张,收到有效问卷261张,问卷的对象为全市各校数学教研组长或学科骨干教师。以下是对本问卷各项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一)教师的心向

1、您经常参加校外的教研活动吗? 教师自我学习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参加校外教研活动(外出学习)更是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驾驭的能力。但从调查情况看,学校中“很少”外出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占76.6%,“从来没有”参加校外教研活动的人数占5.8%。这表明,学校在派教师外出参加学习活动时,没有兼顾到教师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人,只有让绝大多数教师都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哪怕是校际间的“教学联动”),这样才能促使每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并能在教学中体现出自我的价值追求。

2、您喜欢哪些形式的教研活动? 选项内容 听课、评课 听讲座 结合课例交互式研讨 请人来听自己的课,然后一起研究 人 数 7216 149 24 所占比例 27.6% 6.1% 57.1% 9.2%喜欢“结合课例交互式研讨”的占调查教师数的57.1%,说明教师非常喜欢有内容、有参照,并在活动中有机会发表见解的教研形式,那种理论性的讲座在当下的教学改革中可能略显“苍白无力”。当下教师最关注的是如何实实在在地把课上好,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解决或研讨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如何缩小学生学习间的差异”、“数学教学中各种课型如何上”等。“听课、评课”教研形式虽然也占27.6%,但相对于“结合课例交互式研讨”就少得多,可能是因为这种教研形式规模较大,而在评课时往往客套话较多,不能引起听者共鸣,没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时机。喜欢“请人来听自己的课,然后一起研究”这种教研形式的人,从调查中发现一般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居多,这表明青年教师们迫切地需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其所上课的内容为例,从对“教材的把握、教法的运用、教态的自然、板书的布局、课的结构”等“手把手”地培训。

数学调查报告 篇12

一、调查目的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课堂练习、作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错误情况,包括典型错例、易错题例的展开,力求对错例出现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的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特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的形式为问卷调查,问卷的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少量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注要聚焦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错例具体产生的原因、题型以及相关的学习习惯等情况。

(二)调查的实施

调查问卷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三年级进行随即发放,共发放14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回收率 94.3% 。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你会错题吗?

A.经常错题 【35人 】 B.偶尔错题【97人】 C.不会错题 【0人】

2.以哪类题的错误居多?

A.概念题 【13人 】 B.计算题 【46人 】 C.画图题 【6人 】 D.解决问题【67人 】

3.你认为自己出现错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可多选]

A.上课不注意听讲,知识没学会 【13人 】 B.做题马虎,粗心大意【85人 】

C.受已有知识的负面干扰,相似的概念发生混淆【14人 】 D.没有审清题意【6人 】多选【14人 】

4.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对于出现的错题,你会及时订正吗?

A.会 【31人 】 B.有时会【100人 】 C.不会 【1人 】

5.在出现错题时,你是如何完成订正的 ?[可多选]

A.独立完成 【85人 】 B.老师帮助 【17人 】 C.家长帮助【20人 】多选【10人 】

6. 你对数学学习中相似的概念会混淆吗?

A.经常混淆 【12人 】 B.有时混淆 【90人 】 C.不会混淆【30人 】

7.你受已有知识的负面影响而造成的错例多不多?

A.很多 【8人 】 B.有,不多 【101人 】 C.没有【23人 】

8.你认为什么方法能帮助你减少做错题?[可多选]

A.上课专心听讲,概念理解清楚 【76人 】 B.相似概念对比记忆,加深印象【12人 】

C.及时整理错例,举一反三 【2人 】 D.经常复习旧知,促进新知学习【17人 】

多选【25人 】

9.你有整理错题的习惯吗? ( )

A.有 【97人 】 B.没有【35人 】

10.你认为及时整理错例有什么好处?[可多选]

A.能巩固强化知识 【16人 】 B.避免同类题目出错 【73人 】 C.很好的复习资料【25人 】

多选【18人 】

11、你常写数学日记吗?

A.有 【18人 】 B.没有【114人 】

12、你喜欢学数学吗?

A.喜欢 【91人 】 B.不喜欢 【2人 】 C 比较喜欢【39人 】

从调查统计分析看,学生出现错例原因很多:

1、首要就是学生的课堂听讲效率不高。

多数学生不知道上课听讲的重要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很短,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听明白课内所讲的内容,不能及时内化,那么,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知识上不懂的大问题,当然作业就不能准确、及时的完成了。

2、其次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培养。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往往会忽视细节,不容易关注一些细节问题。由于学生对于细节的忽视,我们在作业的批改时,试卷的批阅中会发现许多错误都是类同的(数据的抄错,横式漏写结果等种种情况)。这些错误都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对于这样的“粗心”我们老师给予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原谅,但是多次的原谅之后,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但没有改掉粗心的毛病,有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粗心”会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为改不掉的坏毛病了,培养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刻不容缓。

3、学生认知水平差产生干扰造成作业错误

小学生的知觉常常表现为比较随意,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知觉,对感知的对象分析综合、水平差。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由于认知原因造成的错误。

三、结论与建议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即错题分析记录本,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学生建立数学日记本,进行有效反思,通过小日记进行小结。

在学生的数学日记中体现五个层次的反思:

(1)错题的根源是什么?

(2)以后要注意什么?

(3)怎样克服?

(4)怎样才能避免重复犯错?

(5)相关知识点的练习还有那些?

3、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错题的原因,学生纠错时的具体要求。

比如: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

(二)教师方面:

1、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教师研讨课、调查问卷分析和撰写心得等形式,自身的观察、总结、反思能力提高了。

2、针对学生的错例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初步形成解决策略:

(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题(针对性要强;要让错例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2)培养学生做题时的习惯(如自主检查方法)

(3)指导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反思。

(4)课堂上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培养学生口算与笔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

(6)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数学调查报告 篇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养成深思善问、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害怕答错、怕羞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敢提问。那么,学生内心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将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孩子们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腔热情的鼓励孩子们敢说敢想的积极性:说错了允许重说;说得不完整时可以想好了再补充;即便是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是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我们都不可以轻易否定,应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的主动提问。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问”有依托。

教学中,我发现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或信息或是比较丰富,或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是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或是较有挑战性时,非常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或是借助挂图,或是讲个故事,或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只为他们提供数据信息,让他们通过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经历搜集信息、感受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想一想:“根据信息,你会解决哪些问题呢?”或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老师有鼓动性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都会提出有各自特点的问题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所选择,灵活处理:对于比较简单的或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的老问题,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一点即过;对于突出本节课重点、要点、难点的新问题,要把它板书出来,重点讨论解决;对于那种也是新问题,然而与本节内容无关,或是比较复杂然而目前又不学习的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旁边,鼓励孩子们课下研究。这样处理层次清楚,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而且既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

2、注重操作,使学生“问”有途径。

在教学中,学生问题的提出有时是在他们计算或是操作中产生的。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方法和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节课时,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432÷4,并对算式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用竖式验证,看看估算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在计算时提出“十位上3除以4不够除,怎么办?”“十位上不够商1,怎么写商?”“商该是几?”的问题,这其实正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协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问题”,学习时心中有目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随问题油然而生。又如:在“面积单位”的练习课中,学生通过用单位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大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过程中,提出并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问题,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的计算方法。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学会了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方法。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善问”

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本质的东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从同伴的提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向同伴学习,学习同伴优秀的思维品质,学习同伴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使孩子们之间互相受到启发,一同进步,共同发展。这些离不开教师的“两个意识”和“四个策略”。

1、两个意识。如果说在培养学生“会问”的过程中,老师的“民主意识”和“问题意识”很重要的.话,在培养学生“善问”的过程中,这两个意识同样重要:只有尊重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的和学生交流,心理处于安全状态下的学生才“敢问”、“会问”、“善问”;同样的,老师要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起重视,并能灵活地做出处理,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走向“善思善问”。

2、四个策略。这里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善问”的目的。

(1)、投石问路,确定教学目标的质疑――质疑课题。例如:教学《年月日》时,由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进而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字来揭题,针对课题指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知道什么?”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加强知识联系,学会研读教材的质疑――质疑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一个培养“善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对教材的研读兴趣,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例如:从观察年历卡2月份的天数发现了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后,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结合教材注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引导学生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结果有学生提问“‘通常’和‘一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说‘通常’?”“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有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来判断那一年是不是闰年呢?”……一个个问题既激起了学生精读教材、读透教材的欲望,又激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以极大的热情投如到接下来的科普知识介绍中。

(3)、训练思维能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质疑――质疑解法(或算法)。教学中,注意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更多的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根据场景列出算式:28×1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结果“336”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算法:①估算。因为28×10=280,所以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②口算。结合情境有先算半年的28×6=168,168×2=336;有先算一季度的28×3=84,84×4=336;有先算10个月,再加2个月的28×10=280,28×2=56,280+56=336;还有按一份奶30元算,然后再减去多算的30×12=360,2×12=24,360-24=336,③笔算。不同的学生能够列出三种竖式,而且自主探索的结果还都对,只是过程有简有繁。然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质疑、反思:为什么这样算(或写)?这样算(写)的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那种更简便、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流畅性得以体现和。

(4)、学用结合,落实应用意识的质疑――质疑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和事,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要适时引导。例如:结合平均数的知识,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哪些不合理,为什么?①身高145 cm的小明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池塘游泳,不会有危险。②小力8步走了520cm,平均每步走65cm。③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结果是4比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了2球。④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的和是430kg,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kg。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而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也得以落实。

总之,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好问的天性,这正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在数学课堂上把时空让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的提出一些喜欢研究的问题共同探索。那么,“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的现状将会改观。通过这一年多的实验,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意识浓了,在部分学生身上还显现了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理的学习品质。

数学调查报告 篇14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数学教师所烦恼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前的教育不再是说教模式,而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互动的过程避免不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所以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但不同的提问却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提高农村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于20xx年93月份对教师数学课堂提问中的谁来问,要问谁,问什么,怎么问,进行学生及教师问卷调查、听课调查,以期了解课堂有效提问在我校教师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从而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的确定

调查对象:本校6位数学教师及随机抽取的40名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听课调查

三、调查结果

教师调查问卷见附件一

学生调查问卷见附件二

教师听课案例记录见附件三

四、分析与思考

(一)、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我校课题小组成员与20xx年2月29日星期五随机抽取我校七年级4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回收份数40份,采取选择和问答形式,调查结果真实有效。现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如下:

选项

百分比

题号

A

B

C

D

第1题

25%

50%

25%

第2题

5%

20%

50%

25%

第3题

85%

10%

5%

0%

第4题

90%

8%

2%

第5题

90%

8.5%

1.5%

第6题

93%

5.2%

1.8%

第7题

94%

5%

1%

第8题

45%

47%

8%

第9题

0%

24%

76%

第7题

94%

5%

1%

第8题

45%

47%

8%

第9题

0%

24%

76%

第10题

有趣味性、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更好锻炼自己的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形式、课堂提问涉及的内容及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方式期望值较高,同时课堂提问也能很好的反馈课堂效果,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的是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多数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复杂,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跃,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二)、教师问卷分析

我校课题小组成员与20xx年2月28日星期四对我校8名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8份,3月听取我校七年级张坤老师及八年级李辉教师的课。从《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问卷统计与课堂案例分析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和了解浅显导致提问浮于表面,表面上课堂氛围看似活跃,但学生的理解也浮于表面,课堂貌似热闹却华而不实。2、教师在备课时准备不足导致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过多,只重视提问的数量却忽视质量,收效甚微。3、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害怕老师的提问,不敢举手回答。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五、反思与建议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上述问题产生并广泛存在呢?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其主要原因有:教师课堂提问缺少精心科学的预设;对学生缺乏研究,课堂提问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对评价缺乏研究,质疑问难缺失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深刻性与学情的生成性。

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为要实现有效提问,避免无效提问,以促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应把握以下原则:1、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2、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主要关注:提问是否根据教学目标,是否突出教学重点,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制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否提高信息交流,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最终提高教学实效。

应从以下几点具体做起:

1.精心设计,注重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难易适度,注重科学性

教师应在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认知实际提问,问题的难易要适度。一般说,问题要求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完全一致,学生仅凭记忆就可以解答,则这样的问题太简单。反之,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没有联系,反复思考构建仍无从回答的,则太难。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3.新颖别致,注重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4.循循善诱,注重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因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5.因势利导,注重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6.正确评价,注重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7.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思考和回答问题。

8.推陈出新,注重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因此,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参考书设计的提问,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和看法,设置富有开放性、创造性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作为一名老师,只有潜心研究学生,把握新的理念,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问题精当,师生互动,交流充分,迷津点窍,思维活跃,真正建构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充满人文性的有效课堂。

数学调查报告 篇15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局强化目标,根据学期初县教研室会议精神,从XX年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初中部的各科教研员在领导的带领下先后到了隰县第三中学、隰县第四中学听课30多节、查看教学资料近60余份、教师交流50多人次。现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情况总结如下。

一、看到可喜的现象。

1、加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的鼓励。

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老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等等。还可以怎么做?你是怎么考虑的?有没有别的方法?正逐渐成为教师的日常用语;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是我们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在听隰县第四中学董富的科学记数法一节时,能够通过让学生观察课件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科学记数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并学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3、大胆采用新的教法,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渐被大部分教师采纳。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或需要实践操作验证等环节上,教师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隰县第四中学任晋芳老师在讲授位似图形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出法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在小组观察、分析、讨论中,学生渐渐发现如何画位似图形并总结出位似图形的定义,小组合作学习的不断运用,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还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传统观念的束缚,数学教育还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新课标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上,但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有的教师是水平问题,但有的教师是态度问题,怕麻烦,想让学生讨论觉得还不如由教师讲来得方便,习惯成自然,这样新课标就难以实施,也就谈不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了。

2、小组合作学习还停留在一些混乱和肤浅的形式上。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运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通过互帮互助,提高整体水平。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有部分教师为了小组活动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有的说闲话,有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处于观望状态,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目标下进行的探讨学习。再有一种情况,老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所有这些都表明,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尚不完善,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学习。

三、老师们的迷惘、困惑和担忧。

1、是否每一节课都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应关注什么?

2、部分学生厌学数学的现象较严重,并且这种厌学面还有逐步扩大的的趋势,对待这部分学生到底有何良方?

3、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怎样定位、怎么把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孰轻孰重?强调过程体验、经验获得,知识技能能否落实,不太清楚。

4、上课热热闹闹,学生思维活跃,但一考试,分数不高,中考怎么办?

5、学生学业水平的两极分化加大,怎么看待?这种分化是否正常,是否允许?

6、理念听听好,做做有难度,活动有困难;教师工作忙负荷重,想创造,想搞教科研,想节节课创设问题情境没时间。家长选好班等等这些不正常的教育现象的发生?

7、重过程、重方法的教学不习惯,不能短期改得过来。

四、针对上面的现象,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和学校的教师重新学习、一同陪他们转变观念;在同事之间要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让老教师们对自己的研究反思进行大胆实践、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数学专业知识,更好的理解数学本质;学习新课标、新教材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研究因材施教的能力。

五、技能延伸:调查报告要怎么写?

正文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或称前言,导语,概说。

这部分一般有两种写法。

一种写法是,简要说明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方式及调查的经过情况,让阅者先了解调查报告产生的概况。这种开头,有对调查工作本身汇报的性质,多见于机关工作内部的调查报告。

另一种写法类似新闻导语。就是概括介绍对理解全文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形势、背景、调查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意义等,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为理解全文起引导作用。这种开头多见于供报刊发表的调查报告。具体写法可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多样。

介绍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只点出要介绍的新生事物的特点就行了。

总结典型经验,并进行一定的理论剖析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是概括说明调查对象的状况,形成典型的时间及内容。

研究问题性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是扼要地提出问题,指明研究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

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是直截了当地把要揭露的问题摆出来。

(二)主体

指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表达,一般说来,如果是工作调查报告,就要详细述说工作的情况、经验、体会、做法或问题;如果是事件调查,就要历述事件的具体状况,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原因结果怎样;如果是揭露性质的调查,主要是把事件或问题的真相、内幕、原委、危害写得一清二楚。总之,要反映实情,找出规律,揭示本质,上升到理论。

由于调查的目的、范围、方式不同,调查报告主体的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主要有如下四种:

1、纵式结构。即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或按调查的顺序安排结构层次。有些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即采用此种结构。有些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有时也要按调查的经过或事件本身演变的顺序反映。

2、横式结构。即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分成几个部分并列结构,分别冠以小标题或序号,从不同的方面围绕全文中心叙述说明。这种结构多适应于反映情况、介绍经验或研究问题的调查报告。

3、逻辑结构。即按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来安排结构。这种结构多适用于总结典型经验,并进性一定的理论剖析的调查报告。

4、逐点结构。即按调查的几个点或几个方面,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来结构。

主体部分的要求是,内容上要充实、具体,由实入虚;形式上要层次条理清楚;而写法则应根据调查内容和表达的需要灵活掌握,不要千篇一律。

(三)结尾,或称结语。

指调查报告的结束语。这部分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

有的调查报告没有专门的结束语,就以主体部分的末段自然结束,意尽言止。

有结束语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以提高阅读者的认识;提出新问题,指出努力方向,启发人们更进一步地去探索;补充交待在正文里没有涉及到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有益建议,供领导参考。

结尾要根据写作目的、内容的需要,采取适当的结尾方式,话多则长,话少则短,无话则止,切莫画蛇添足,损害全文。

具名

单位署名,可署于标题的正下方。个人署名,可署于文尾右下方,也可署于标题的右下方。年月日,一般署在正文末尾的右下方。

数学调查报告 篇16

提要:围绕课程改革的落实情况,我于20xx年3月起深入部分小学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调查的结果很不理想,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更多的是忧虑。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的落实在我市、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任重而道远。课改的需要与现实的差距还很大。

我市于20xx年下学期开始试行新课程和使用新教材。教育局组织了四轮培训,二年多来,新的理念贯彻和落实得怎么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于20xx年3月起深入学校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共走了25所学校,听课86节,走访教师百余人。总的感觉是有喜也有忧。

在课改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教学行为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学习方式在变。这是可喜的一面。体现在课堂上有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1、变课前铺垫为情境导入。

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学通常是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感觉每节数学课只与数字和运算符号打交道。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产生一种厌倦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现在不同了,许多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新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变得爱学数学,想学数学了。

2、变远离生活为走近生活。

几十年来,我们的在校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不知他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存在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这是因为我所教的数学远离学生活。而现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学课是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气息非常浓。我感觉到数学课已经走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离他们那么遥远;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走进课堂就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写个不停,学生只是静静地在听数学。这是我们延续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现在这种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学生在做数学了。这正是新的课程理念所要求的。

成绩是喜人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感到更多的是忧虑。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总的情况是年轻的教师比年老的教师好;城区、厂矿比农村好;参加过培训的比没培训的好;低年级教师比高年级教师好。总之,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

数学调查报告 篇17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深了解我校学生数学作业情况,进而采取更有利的改进措施,我们对我校学生的数学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二.调查

1.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高一,高二,高三按分层抽样进行问卷调查。

2.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

共设置10个问题,以选择问答方式出现。

3.调查结果与结果分析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1)从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量上来说,约83%的学生认为作业不多;约有17%的学生认为作业比较多。

(2)从作业完成时间上来说,有接近40%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有接近50%的学生大概需要30-60分钟完成;只有10%的学生完成作业需要一小时以上。总之家庭作业比较适当大部分都能在一小时内能够完成。由此可见本次调查是很有必要的,怎样让学生觉得作业不多,而且能起到让学生感到数学更简单的目的,将成为我们本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3)从完成作业方面看大约7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大约27%的学生与同学讨论后能完成;大约3%的学生看参考答案或抄写别人的作业。

(4)在作业内容和形式方面有75%的同学认为内容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化;有20%的学生认为内容多样化,形式单一化;有5%的学生认为内容仅限于课本,形式很常规。

(5)从作业难度上分析,有94%的学生认为适中。

(6)从对待按时完成作业方面分析,有70%同学能在没按时完成时找参考书弄清楚或找同学讨论或找老师问;有29%的学生会抽空补上或抄写别人作业;有1%的学生无所谓。

(7)在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外有59%的学生能复习巩固旧知,预习新课;有26%的学生做自己买的一些练习题;有15%的学生什么都不做,玩手机,上网,看电视。

(8)对于作业本改错有66%的学生能及时改错,总结反思;有32%的学生大概看一下,下次再说;有2%的学生不改错,直接做下次的作业。

统计完问卷后,归纳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

1.舍弃数量,提高质量。

2.布置弹性作业,学生自主选择。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以前的教学现状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合学生发展的地方,家长和教师的观念都有待于改变,教学方式也有待于改进。因此研究中学数学课外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很有必要。在这一课题的研究种,通过学习、借鉴、探索实践、总结归纳,探求出一条适合我们教学实际的,既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又能减轻学生负担的好途径、好方法。使得学生对待课外作业有正确的态度。在做作业过程中能逐渐体验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三.总结

学生做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能力。要让做作业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得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的目的性。

即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

2、作业的针对性。

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设计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无结果,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3、作业的差异性。

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短这种差距。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根据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布置适量的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

4、作业的重现性。

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但要注意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的重复。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

5、作业的开放性。

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数学作业调查情况做的统计,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很多作业形式和内容能让学生们接受,但是并没有达到学生期望的结果,所以我们有必要继续研究我们的作业布置,不断改进,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希望真正意义上实现数学作业对数学学习的有力促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数学调查报告 篇18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指出数学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要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体验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数学课堂的密度就是以练习量来衡量的,其实不然。新课改以来,衡量一节优秀的课是看重学生在练习中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数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可见数学素养的培养才是衡量数学课质量的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素养一种个人能力,学生能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的运用数学,这是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数学能力。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人们毕业后从事数学研究或者教育的只占1%,经常使用数学的人占29%,很少用数学的人占70%。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却用了%-%的时间在学习数学,而且还是在升学或抽测压力下的重复、机械学习,数学学科应有的价值却被摒弃和忽视。因此,小学阶段扎实开展教学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回归,要通过不懈的努力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实践法、对比法、实验法

三、课题的研究对象及周期

研究对象:小学一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周期:一年

四、研究计划与实施:

20xx年9月立题;

20xx年10月——20xx年5月课题研究;

20xx年6月结题。

五、研究成果

1、提高教学能力: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熟练地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要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公式的由来,说操作过程等。教师要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次教师要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3、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孩子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孩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们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4、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与体会

我组全体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如下特征:

一、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内隐性。

内隐性是指潜伏于事物内部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和认识的特性。素养是人的潜能,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具有外显的特点,而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于学生个体的潜在能量之中。

二、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事物某些属性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或消失的特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其数学素养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也就是学生个体不断内化的结果。所以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丧失。

三、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实践性。

小学生获取数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新教材,但是教科书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应该只是承载知识的载体,还应该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到哪学习?数学从社会生活中来,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或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四、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某种属性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特性。小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学习态度与数学习惯的养成等综合性的过程。从新课标对学生培养的四个维度来说,每一个维度目标的达成都不是简单的过程。

七、研究影响与效果

1、建立规章制度,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加强学习,明确课题内涵。

刚开始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们课题组两位老师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数学调查报告 篇19

一、调查目的: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为了解师生对数学创新学习的认识,以及为什么要培养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创新能力,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研究,使研究能够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我对南韦小学师生进行了“开展数学创新学习”的抽样调查。具体调查目的一:通过调查学生接触创新学习的基本情况,为小学开展创新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参考资料;调查目的二:通过调查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借鉴、采纳和普及创新教学的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创新教学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依据;调查目的三:通过对学校创新教学现况的分析、总结,探索一点开展数学创新教学活动的方法、途径,找出与工作设想的差距,为正式实施工作设想的决策服务。这次调查力求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兴趣;

2、学习方法;

3、思维能力;

4、影响创新的因素。对教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2、对教学目标的看法;

3、对成功的教学的标准的理解;

4、采取的教学方法。

二、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一)、对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2、学习方法方面。(1)课前预习方面:38.1%的学生有预习习惯,但不坚持;46.6%的学生很少预习;6.9%的学生从不预习;而只有8.4%的学生能长期坚持预习。从调查可看出,大多数学生还不懂得预习的重要性,这就造成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而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更不用说培养其创新能力了。(2)理解记忆方面:38.9%的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随时总结、寻找记忆方法;15%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记忆方法,而且能够灵活应用。而有46.1%的学生记忆力差,多停留在经验记忆、机械记忆上,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而这样一味地死记硬背,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3)课堂讨论、发言方面:积极参加讨论,是发展与培养思维的重要方法。积极参加讨论,可以从别人的思维中吸取营养,变成自己的创新思维,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集思广益。但在调查中我发现:在课堂有时参与讨论,但浅尝辄止的学生占了30.2%;高达39.4%的学生只在老师要求时才参与讨论,在老师抽到时才发言;还有12.9%的学生从不参与讨论,不习惯发言;只有17.5%的学生经常与别人展开讨论,有针对性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跃。

3、思维能力方面。(1)掌握思维方法:对于创新思维的“发散思考法”、“收敛思考法”等,表示“听说而已”或“完全不知道”的学生占了36.4%;想掌握一些思维方法,但教材上没有,渴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占到55.4%;而只有8.2%的学生不仅知道,而且能在学习上应用。学生获得思维和学习方法的途径主要有:老师课堂渗透;阅读有关书籍;主动向人请教;班级经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求新、求异、综合、发散等思维方法。(2)给老师提问题:敢于给老师提问的占18%;35.1%的学生有时敢,有时不敢;32.9%

的学生不敢问,17%的学生无问题可提。在对发问的看法上,85%的学生认为提问对搞好学习很重要,那为什么他们不敢提出问题呢?主要是学生缺乏自信。自信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信谈不上创新,而通过创新更能激发自信。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态度要和蔼,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3)本次调查显示,有23.5%的学生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表示原封不动地接受,只有33%的学生时常表示怀疑;当某位同学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时,36.6%的学生选择“沉默”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54%的学生与别人发生意见分歧时怀疑自己的观点(从众心理)。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敢想象,不敢创新。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被认为是创新思维的4种主要障碍。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在创新思维中存有4种障碍的状况没得到根本性的转变。(4)关于老师上课精讲的时间。12.5%的学生说上课全讲,48.9%的学生说30分钟以上;31.5%的学生说一半时间左右。从中可见,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差,依赖性强。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使思维停滞不前。

4、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1)应付考试。68%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过多的考试,束缚了思维,使学生陷入了“应试模式”;还有21.1%的学生认为学习中的许多知识只为应付考试,在实际生活根本用不着或已过时。所以为考试过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2)害怕老师。当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时,32.8%的学生认为老师最有可能的反应是训斥、不予理睬或敷衍。因此,教师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在学生面前坦率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探讨和思考,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压力,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有创意的想法,甚至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统统倒出来。

(3)不能公正评价。92.4%的学生认为,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是极端不可取的,它只能激励较少数同学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被挫伤了,并且会使有些学生自暴自弃,因为成绩不好,就破罐子破摔;因为破罐子破摔,成绩就越来越不好,这可说是典型的恶性循环。而且,长期下去,它还会阻抑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对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1、对数学学科的认识。98%的教师认为数学是小学最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数学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可见,教师对数学学科有着高度的重视,并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对学生起到巨大的帮助。

4、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常采取的教学方法依次为:探究、实际操作、讨论、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其他方法。同时教师都同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要让学生有更多交流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应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有更多练习的机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交流,以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三、建议和对策

1、创设和谐氛围。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角色定位”,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地交流,真诚地互动。把微笑带给学生,把激励带给学生,把成功带给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无所顾虑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生沉浸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引导他们把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促进学生的认识过程转变为创造过程和实践过程。

2、开发课程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和理想归宿,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自己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科学、合理地挖掘生活资源,在生活中选取和重组教学内容,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于无穷的生活实情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里探索,在生活空间中感知。

3、培养问题意识。创新始于“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它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寻得正确的解答,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创新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以很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氛围。

4、优化教法选择。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结论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讨论交流和创造发现等活动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广泛学习新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地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尽可能有自主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提问讨论,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5、强化学法指导。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是数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实施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把数学学习过程转化成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年龄特征的学习模式。

6、注重课堂延伸。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形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走向生活,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促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数学调查报告 篇20

摘要:预习是一种依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学习的准备。现代小学数学教育对数学课是否有预习的必要,存在着一些争议。有一局部教师认为数学学习并没有预习的必要,认为同学进行课前预习有时反而会影响他们听课的积极性。同学在课堂上就不听教师讲授了。还有一局部教师认为数学学习随着年段的升高,知识难度的加大,思维水平的发展,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进行必要的预习,从而是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针对这种争议,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取向后一种观点,并且对自身任教的四升五的同学进行了此次调查。共发放了23张调查询卷,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此外,这份调查询卷的前面几个问题是借鉴了同行的研究,后面两道开放式的问题是根据我班同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此次调查是小范围的,而且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调查、了解工作。

背景:本次有关预习的调查针对的是四升五的同学,考虑到他们即将进入小学高年段的学习,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上都会达到一个新的规范和层次,而且从我班同学的目前的思维水平和概括能力的实际情况动身,我选择研究有关预习的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这个有关预习的调查是在同学四年纪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的,同学的心理状态比较放松,这样调查出的情况更接近同学内心的真实的想法。调查与分析:㈠预习态度预习中遇到问题,你是怎样处置的?

A 做个记号,等上课弄明白。

B 条件允许,问交帐或其他人。

C 经常打电话与同学讨论。

D 无所谓,不动就算了。

态度对预习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因为同学的预习工作是在家中完成的,没有一定的监控措施。完全要看同学的态度。 分析:其中选A的同学占13.04%,选B的同学占56.52%,同时选A和B的同学占13.04%,同时选B和C的同学占13.04%,同时选A、B和C的同学占4.36%。从数据来看,同学对预习的基本态度是比较认真的,没有同学选择D这个选项。其中选择B这个选项的同学人数最多,这也说明同学在预习中发生问题,都想要能尽快地将自身不动的问题解决,所以请教家长或其他年长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很快地协助同学解决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有一局部同学选择了A项,说明这局部同学预习的态度是比较好的,而且对预习也有一个比较正确、客观的理解。还有一局部同学同时选择了若干项,说明他们对预习的态度非常认真,说明他们对预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一定的预设。不同的同学在学习能力上虽然不可防止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学习能力并不等同于学习态度。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态度,而不是能力。能力决定了能不能做这件事,而态度则决定着能不能做好这件事。㈡预习的目的、动机你觉得学习数学有预习的必要吗?

A 有 (56.52%)

B 没有 (13.04%)

C 有时有,有时没有 (30.44%)

你有预习数学的习惯吗?

A 有时预习 (39.13%)

B 基本都能自觉预习 (26.09%)

C 很少预习 (34.78%)

分析:过半的同学从自身学习数学的经历得出学习数学还是有预习的必要。有一局部同学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动身选择了C,认为预习是有一定必要性的,但是分不同内容的。有些数学内容是需要进行预习的,而有些内容是不需要或者说是不适合进行预习的。还有一局部同学选择了B,认为数学学习是没有必要进行预习这项工作的。这局部同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学习能力很强的同学,他们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探索立即理解、掌握并能初步应用知识,所以他们认为不需要进行预习的工作;还有一种就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他们虽然认为预习很重要,但是他们缺少一定的方法知道和协助,所以不知道怎样去预习,预习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处置等,而且这局部同学在学习上也有比较强的依赖性,所以他们也有可能认为预习没有必要。正因为有这三种对预习的目的和动机的不同认识,所以在具体预习行动上也出现了三种相应的行为表示。很少预习的和有时预习的同学将近占班级总调查人数的80%。这也给我一个信息,要把这个课题研究好,首先在预习的目的、动机上要多做宣传,此外在预习方法、战略上要做适当的知道,否则这个课题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地进行下去。所以我在这张调查询卷上设计了两个开放式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预习的方法和战略。想要先了解一下同学对预习的方法和战略的认识程度。㈢预习方法、战略在预习中你有哪些好方法?

你觉得数学中哪些内容预习比较合适?

分析:同学在预习中总结出的好方法:⑴把预习知识多看几遍,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看完之后自身操练,检验自身是否理解。⑵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⑶用实验的方法演示。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看、读这种方式,偏重在笼统的理解上。同学认为适合预习的内容有:⑴涉和解决问题方面的。⑵图形方面的。⑶概念形成方面的。⑷实践活动方面的。多数同学谈到了第二和第三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教材上出现的方式形象直观资料的比重比较大一些,同学在预习中理解上可以容易一些。可以看出同学预习方法和战略的选择还是比较保守的,个体上还是比较孤立的。这也给我的课题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在方法、战略和评价机制上要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而方法和战略的研究是课题研究的突破点。以上是我对调查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有不当指出还请专家和同行指正。 20xx.7

数学调查报告 篇21

一、调查目的

进行此项调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教学反思对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进行调查,对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一甄别,为课题研究“教学反思对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服好务,确保此项研究取得圆满成功。

二、调查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以不记名调查的方式对我乡一至六年级的63名数学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年龄结构:35周岁以下的占25%,35周岁以上的占75%。教师年龄趋于老龄化。

2、教师在职期间接受的专业培训:90%的教师是通过继续教育接受培训的,只有10%的教师是通过其他方式接受培训的。从调查数据看教师接受培训方式单一,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局限性。

3、教师课后交流:90%的教师都能比较主动通过教研活动或在遇到教学困惑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而运用网络或博客进行交流的只占5%。从调查数据分析,教师进行课后交流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形式比较单一,仅限于本校或本区域内,缺乏与外部的交流。

4、教后记情况:有95%的教师常常或每节课后都思考一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经常写教后记的占40%。

5、教学反思:有95%的教师认为进行教学反思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有90%的教师认为进行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比较有效。90%的教师每学期写教学反思的篇数在7—10篇。每年撰写教学反思性论文在1篇以上的占50%。没写教学反思的原因,其中工作忙,没时间的占80%。有50%的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已养成习惯,而50%的教师只是偶尔进行教学反思。

6你认为阻碍个人成长的主要困难:认为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的占80%,学校激励机制不完善的10%,个人缺乏发展的热情与动力的占10%。

7、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40%的教师认为是教研教改,40%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10%的教师认为是准备公开课,10%的教师认为是专业基础扎实、进修活动。

8、开展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教学反思,多开展系统的教研活动,完善学校激励机制,形成制度形成长期的交流机制。

四、思考与建议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反思:教师根据自己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的.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作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和文章。

(2)师徒结对反思:充分发挥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采用师徒结对的方法,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3)观摩研讨反思: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活动。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专题讲座反思: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6)网络研修反思: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搭建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解疑释难,促进研究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2、处理好教学反思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结合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重点,要明确提出每位教师每个月写4-10篇教学反思。抓住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作背景情况、实践思路、效果反馈、原因分析,,用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是一个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和手段。反思中应要求每位教师从“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个角度进行反思。

3、建立规范的校本培训激励机制

建立起规范的教学反思的激励机制,将教学反思与教师的晋级、年度考核、奖励挂钩,从制度上保障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实现。

数学调查报告 篇22

一、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13道题目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式是问卷调查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抽19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xx镇中心小学三年级部分学生19人共27人。

(四)调查步骤

10月12日问卷调查

10月13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10月14-24日深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90%以上学生对数学有较强学习兴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主要体现在:

1、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讲课,学习有困难(2人)。

2、对数学没兴趣,不爱学习数学(1人)。

二、有近40%的学生几乎没有过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体验,从这点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把数学学习当成一件追寻幸福的事去做,而是当成任务去完成。

三、有近40%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容易跑神,一节课内容掌握常常丢三落四,导致知识掌握没有系统性。

四、30%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把自己的数学学习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解。不懂得问题长期搁置,而不知道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调查结论

1、教师备课、上课缺乏层次性、梯度性,难以照顾到学科潜能生的实际情况。

2、教师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科潜能生进行适时、适当的激励式评价,甚至对学科潜能生进行讽刺、挖苦,造成学科潜能生学习自信心缺失,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师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式,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4、由于智力或纪律较差,很多问题老师讲数遍,他们照样记不住。

5、部分聪明的学生怕吃苦,怕经受挫折,经受磨难,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经常一下课,扔下书本就玩,在学习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坐不住,总想用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后从事自己目前感兴趣的活动,导致学习质量不高,成绩相对比较差。

6、家庭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不管不问。有的学生家长自己没文化,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及时辅导。

数学调查报告 篇23

一、调查目的、对象及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水平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无论是社会整体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尤其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为广泛和基础,社会、学校、家庭对小学数学学习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小学课程最基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特别对自己所执教的三年级的35名学生进行了试卷调查与分析,具体的调查内容如下:

1、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原因;

2、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

3、学生所喜欢的数学老师以及数学课堂。

二、调查结果:

(一)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原因

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中年级的学生现阶段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带给他们一种轻松的感觉;而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主要是觉得数学课堂和其他课堂比起来比较枯燥、无聊。学生对活跃“动起来、说起来”的课堂游戏以及分为最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日常教学中游戏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堂一味的讲练由于太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数学的目的

大多数小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把数学当作一门考试的学科来对待,或者是为了不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才去学习。总而言之是“被学习”一族占多数,这些心理在不同程度上会给他们的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偏差和心理压力,以至于在数学学习上不能很好的接受和发挥。一个学生,只有从真正的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才能在更多地在学习中尽心尽力,但能明白其重要性的还太少,一般的学生都是出于外部的需要和压力才学习数学的。

(三)学生对教师的看法。

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年轻的`数学老师,在教师教学中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幽默的教学魅力,可见教师在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魅力教学的培养的优美化。绝大部分小学生喜欢欢快、轻松的数学课堂,更喜欢一个小故事或者小游戏贯穿始终的数学讲授课堂。孩子们更喜欢在欢快的课堂中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给他们自身的一种肯定,同时还会以此为荣,从而从多方面去提高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现状的分析:

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课堂的氛围存在很大联系,而且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创设一个愉快的数学课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对日后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学习目的,同时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所以,作为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教学改进来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

3、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良好的专业知识也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个人魅力,让更多的小学生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