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数学的调查报告怎么写【汇编3篇】正文

《数学的调查报告怎么写【汇编3篇】》

时间:

数学的调查报告怎么写(精选3篇)

数学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篇1

围绕课程改革的落实情况,我于20xx年3月起深入部分小学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调查的结果很不理想,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更多的是忧虑。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的落实在我市、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任重而道远。课改的需要与现实的差距还很大。

我市于20xx年下学期开始试行新课程和使用新教材。教育局组织了四轮培训,二年多来,新的理念贯彻和落实得怎么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于20xx年3月起深入学校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共走了25所学校,听课86节,走访教师百余人。总的感觉是有喜也有忧。

成 绩

在课改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教学行为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学习方式在变。这是可喜的一面。体现在课堂上有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1、变课前铺垫为情境导入。

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学通常是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感觉每节数学课只与数字和运算符号打交道。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产生一种厌倦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现在不同了,许多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新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变得爱学数学,想学数学了。

2、变远离生活为走近生活。

几十年来,我们的在校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不知他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存在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这是因为我所教的数学远离学生活。而现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学课是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气息非常浓。我感觉到数学课已经走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离他们那么遥远;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走进课堂就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写个不停,学生只是静静地在听数学。这是我们延续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现在这种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学生在做数学了。这正是新的课程理念所要求的。

问 题

成绩是喜人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感到更多的是忧虑。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总的情况是年轻的教师比年老的教师好;城区、厂矿比农村好;参加过培训的比没培训的好;低年级教师比高年级教师好。总之,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四年级第八册有一个内容是“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这个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掌握统计知识,教材上用到了“和平一街、东大街”等地名,这只是给学生一个背景材料而已,其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资源时,应该、也完全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居住地所分布的情况编一个例题,数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由然而生。象这样的倒子教材上很多。然而,我们在调查中感觉到,教师大多是死搬教材,没有一点灵活性。过多地受制于教材,书上怎样写,他就怎样教,一成不变,缺乏生活气息。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学习的方法,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而且合作学习大都是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

有些分组学习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叫一阵,给人以表面的积极讨论问题的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没有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学习效果,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真正要义,老师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展开讨论。往往是学生还没开始学习,教师就叫停下。完全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给听课者看,使得合作学习有形无实,给人以做秀的感觉。

我们不应将“新”与“旧”看成区分教学方法的“好”与“坏”的主要标准,不能采取极端主义态度,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某些教学方法。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更为明确地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方法有它的优点,时髦的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深入地去认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才能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合作学习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它不是万能的。不要动不动就合作,动不动就讨论。

3、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关注认知领域,评价语言贫乏枯燥。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理念老师们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课堂上情况就不一样了,教学评价时,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会做几道题目。而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面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老师们则往往不太在意。此外,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语言贫乏。不分年级,不管问题的难与易,都用表扬他,顶呱呱;你真棒;你真行;奖励五角星和大红花等予以表扬。过多的、廉价的表扬无异于捧杀。教师的表扬不要随意和漫不经心;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问已引起老师的兴趣。这种表扬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否定学生的结论,则要让其明白错误的原因,使其体面地坐下。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因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4、只见老师讲课,不见学生动脑

前面提到课堂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但这离新课程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中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超过40%的课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只看见教师不断地在说,看不见学生在动口、动手。课堂上静悄悄的,看上去课堂纪律很好,有序,可是学生并没有积极在思维,是被动在学习,有一种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这种安静严重却制约了学生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是与新的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课堂教学本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必要的;但更应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5、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似乎也不在意。

6、课堂提问缺乏深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备课时不作认真思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些是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教师需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事实上,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几人做到这点。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似乎惧怕学生出错,尤其是公开课,一旦学生出错,教师就马上捂盖子。唯恐因此而打乱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就不正常了。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生都会了,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呢?学生出错了,教师应该让学生把问题说完,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这才是我们的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答案”所应具备的态度。

总之,从上述情况来看,我们的课改任重而道远。

分 析

课改在我市实施已有二年多时间,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没能真正得到落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上的, 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改了几十年,改来改去还是这个样;还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上面的领导为了推销教材而作的宣传,是糊弄人的。因此从思想上就没有把课改当回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新课程培训虽然进行了四轮,但对每个教师而言,也许就一次,回到学校后就再没有学习,据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见过《课标》,仅凭几天的大课学习,怎能透彻地理解《课标》所蕴藏的真正理念呢。自然就更谈不上在课堂上如何去实践了。

3、教师年龄偏大

小学教师年龄偏大,这是多年来的老问题,可真是爷爷奶奶教小学。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更为突出,有些学区几乎找不出年轻的数学教师,还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这些教师教了几十年书,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同时,思想也已成定势,很难接受新鲜事物;还有些老教师认为,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改不改都是教书。改革那是年轻人的事。大年龄的教师在我市小学数学讲台上算得上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4、年轻教师同化现象严重。

青年教师本应是“课改”的生力军。在农村,由于大部分学校老年教师居多,进取心不强,学校很难形成一种教学研究的氛围。本来就是凤毛麟角的年轻教师由于长期处在这样一个不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之中,使得她们在思想上过早地老化,惰性,不思进取。自然影响到她们的成长,因此,在农村小学中,缺乏优秀的年轻数学教师也就成为必然。课改的落实也就势必受到影响。

5、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以为小学教师要什么都会教,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样样都会,势必样样都不会,更谈不上精。系统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就小学数学而言,几加几,我相信人人都会,收废品的也会,可是要教好数学却不是人人都行的了,我们知道,中学数学教师来教小学数学也不一定能胜任,何况其它学科的呢。不专就不便于教师钻研业务,自然就不利于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今年教语文,明年教数学,弄得教师无所适从,怎么去专啊,教师也不适应。不用说精通,就连小学六年中系统的数学知识都不清楚,如何去教好数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数学教师师参过数学培训后,回到学校却改教语文,而参加过其它的培训的老师却来教数学,有的根本就没参加过任何培训,手中又没有《课标》可学,这又如何去理解新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新的理念呢?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不有说新理念的贯彻,就是常规教学都已很成问题。

建 议

1、加强基层教学研究

切实加强以学区和学校为单位的教学研究。要实实在在地坐下来研究问题,不要形而上学,重形式,走过场。那种只听课,不讨论的研究活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理论源于实践,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教师连新的教育理念就不懂,《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都不知,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呢?因此,在现阶段,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理论学习。学区和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3、尽快充实师资力量

新课程理念要靠教师去落实,相对而言年轻人在这方面有热情、有开拓精神,接受新鲜事物快。而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已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作宏观控制,尽快充实小学数学师资力量。

4、切实稳定教师队伍

要使新课程得到很好的落实,切实稳定教师队伍这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师今年教这科,明年教那科的现象必需得到根植。只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才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才有利于新课程的落实;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数学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篇2

一、调研目的

1、了解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

2、寻求小学数学教学对策,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学科管理和数学教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形式:

1、听:随堂听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2、看:教师的备课笔记和数学作业批改情况。

3、谈:向学校领导汇报“听”与“看”的综合评价,肯定优点并提出学科发展方向。与少部分教师交流工作体会

三、调研时间:

20xx年9月至12月。

四、调研对象:

1、年级:一至五年级部分学生;部分数学学科教师。

2、教材:人教版实验教材(1-4年级),人教版普通教材(5年级)。

五、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分析: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本次听课调研,我深入课堂,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帮助教师形成由主客体关系转向相互交往关系、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由黑板粉笔的单一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新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等,贯穿于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校和老师改变评课方法,从以往的大而空的评价方法改为针对事件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改变教学方法。我通过一线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批改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我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从整体上来看,成绩是显著的。

(一)课堂教学取得的成绩

1、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从随堂听课中,我发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已逐步为教师所接受。教师已经基本具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观念上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尤其对“以人的发展为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些新课程理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积极地付诸实践,在教学行为上表现出:

教师数学实用意识加强。教师能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教材使用合理。数学课的教学设计被逐步重视起来,普遍重视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科的兴趣。教师能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不但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而且又能提供机会让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可以说,在我听过的课中,教师都比较追求“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或在课堂的导入,或在新课的进行,或在练习,或在综合应用中,我们的老师都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那么的亲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努力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网。

教师数学过程意识加强。教师能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学设计体现为学生 “学”而设计,创造了多种形式,体现了个性化。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与探索新知识。课堂互动逐步从追求形式向追求实质、讲求效益转变,使传统“双基”优势体现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中。

教师数学主导意识加强。每节课,教师几乎都注重从创设情境入手,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已能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激励性的评价多起来了,学生活跃起来了。从老师的重视程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师对新理念是接受的、重视的、并且愿意尝试的。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课堂结构环节安排不拘一格。

以往的以五步环节教学: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把学生封闭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的教学组织法,现在更多的取而代之的是更开放的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空间的课堂组织形式。例如:王炜老师讲解的《平行四边形》一课,周文翔教师所做《对称图形》一课,教师组织教学灵活朴实,重时效而不拘泥小节,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下的全新课堂组织方式与开放式的课堂环节。充分说明了数学课堂是问题生成的基地,是解决问题的摇篮。

3、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大胆的实践课标理念。

(1)课堂教学导入与重点问题出示注重情景创设。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等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注意了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创设情景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天然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比如:张敬华老师执讲的《两步连减解决问题》;乌日娜老师所授的《复习总动员》等都充分体现了合理创设课堂情景的真实效应。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合作学习的提倡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被我们的教师广泛采用,积极尝试。值得欣喜的是创设“互动生成”的教学环境这一理念在部分课堂得到体现。课堂上师生互动多,学生表述多。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课堂上把师生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交往的关系。具体的说,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过程。“互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全体或小组),还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教学活动。如:徐美琴教师所做《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康文静教师执教的《 6、7的认识 》一课,明确展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的效果。

(3)课堂上学生学法发生改变,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自学。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充满了活动化,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画一画、想一想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做到了“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想起来”。如:乌春香老师所做的《除法的意义 》一课,周文翔老师所讲的《 周长》,康文静教师执教的《认识整时》都充分体现了数学活动化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感悟数学。

4、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理念激励着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反映出教师课程理念的转变。调研中,经常看到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走下讲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谁来回答他的问题?”“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谁还有疑问?”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5、教师在落实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多年以来,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百科全书”的形象,部分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也往往在学生的“崇拜”声中,满足于学生眼中“博学者”的形象,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拚搏……但新课程的实施又重新激起了教师的活力,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实现,座谈中很多教师谈到,现在上每一节课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教师感到新课程的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这种压力并不是知识本身的,是涉及到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从观念、策略到具体方式、方法都要发生变化。现在的压力更多的是发自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需要,更多体现在教师本人已经意识到自身并不是真正的“博学者”。也正是这种清醒使一大批课改教师在悄然中发生了变化,正在朝着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变化,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课堂教学取得可喜成绩,但品琢推敲很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有:

问题一: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对教材的理解出现偏差,课堂缺乏了“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但具体到一节课究竟该如何把握?教师们普遍心中无数。我们通过看教案,发现有的教案的教学目标,只写进了知识技能目标而没有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思考。在课堂上,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正如交谈中有的教师所说:我们知道如何把握好每一节课的目标是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但一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太多,教学中不知如何入手。许多课堂过于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使数学课堂失去了学科固有的个性。有的老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目标只写进了知识技能目标而没有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在课堂上,老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所忽视。

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标教材感到困惑的是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对教材钻研不深,对学生了解不够,导致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脱离学生认知基础和课程体系,只顾自己主观设计,更多的课堂教学中忽视练习巩固,忽视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课上得华而不实。新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领域有了很大拓展,如增加了概率统计领域的内容,还增添了一些训练数学思维的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数学功底去解读。教师为什么普遍反映新教材难?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教师缺乏解读教材的数学功底。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缺乏整体意识,很难从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高度加以审视。

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际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大转变。因此,许多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要安排某一个环节去体现这样的理念。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虽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被广泛采用,但是实效性较差。重形式,轻过程,重尝试,轻反思。

主要表现在: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是数学课程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或者说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我们的课堂上,既要敢于尝试实践这种方式,又要研究这种方式方法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漫无边际和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误导学生对科学探索的“严谨性”。实践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关于合作学习,建议注意以下五点:第一、不要搞大量的低水平的讨论,例如不要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就无需进行小组讨论;第二、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与讨论,形式上的讨论,几个同学围在一起……给人以“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造成新的两极分化;第三、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如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就说“开始讨论”;第四、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第五、教师要对学生活动有益监控和及时引导。

例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彩不同的课桌摆放形式,各有利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新授课,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较多,就把课桌拼起来,以合作方式的小组活动为主;练习课,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时,就仍沿用“秧田式”,以便进行半独立或独立的练习。

2、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小组合作往往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潜能受到抑制。

问题三: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或不善于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恰当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而忽视了数学本身形式化、抽象化等学科特点。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数学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不善于创设情境,过渡到数学建模不够规范不够自然,拓展与运用很难做到面向全体,难、易、快、慢掌握不准。具体有:

(1)部分老师重生活味而忽视数学味,对数学系统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

(2)重学生体验操作及讨论交流而忽视数学技能训练,即数学研究方法、解题方法书面化程度很欠缺。

(3)教师的语言缺乏激情,数学语言欠规范,如:许多老师不善于引导、激励、概括等。

(4)教师的板书艺术不过关,板书演示太少、太乱,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模仿学习。

问题四:教学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活跃,不重实际教学效果

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老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学生那种“正中下怀”的提问或回答。课堂中,“是否式”的提问与“乒乓式”的交流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效率。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让学生“动”起来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五: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 合理调整课堂环节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有的教师以为,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环节,每节课都要分小组活动,都要有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只要是新课程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这样面面俱到,就把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呢?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教师来说,要体现自己解惑的水平,关键是你敢不敢暴露学生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教学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六:简陋的教学设施,匮乏的教学资源,影响正常学习效果

多数教师上课还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条件上,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软件“跟不上”的情况。不少教师认为数学教材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就是没有相应的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光靠教师制作的教具和嘴巴讲与学生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教师除《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和教科书外,很少有相关资料。

问题七:年轻教师同化现象严重,不善于深入研究教学

青年教师本应是“课改”的生力军。年轻教师积极吸纳新的教学理念,乐意实践,但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上重视深入反思,存在时间不多,深度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新理念重视还不够。由于学校老年教师居多,老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对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不热情,,学校很难形成一种教学研究的氛围。本来就是凤毛麟角的年轻教师由于长期处在这样一个不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之中,使得她们在思想上过早地老化,惰性,不思进取。自然影响到她们的成长,因此,缺少优秀的年轻数学教师也就成为必然。课改的落实也就势必受到影响。

问题八: 数学教师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学科教学与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小学数学教师系统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就小学数学而言,几加几,人人都会,可是要教好数学却不是人人都行的,我们知道,中学数学教师来教小学数学却不一定能胜任,何况其它学科的呢。不专就不便于教师钻研业务,自然就不利于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今年教语文,明年教数学,弄得教师无所适从,怎么去专啊,教师也不适应。不用说精通,就连小学六年中系统的数学知识都不清楚,如何去教好数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数学教师师参过数学培训后,回到学校却改教语文,而参加过其它的培训的老师却来教数学,有的根本就没参加过任何培训,手中又没有《课标》可学,这又如何去理解新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新的理念呢?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就是常规教学都已很成问题。有一些年纪大的语文教师,因为语文教学任务重,而要求教数学,也造成了数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又一因素。

三、对今后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明确小学数学学科特有的教学理念,服务于课堂教学

继续深入学习课改理念,仍是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学工作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轨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的数学老师必须补好“小学数学学科特有的教学理念”这一课,没有深厚的数学理论基础,我们的课将会失去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科的原滋原味!我建议数学教师认真阅读《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特别是这本书的第二篇更要仔细推敲认真琢磨。同时注重教学参看书的辅助作用。灵活使用教材,加强教材的调配与拓展。 抓住这三本书的合理运用与搭配,新的教学理念定会扎根你的脑海,为你的课堂教学写下光辉的一页。

(二)、大力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培训。

新教材加入了几何、集合,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等新的学习内容,很有必要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从内容处理看,要求恢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实际联系,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新教材是运用了系统思想方法来编排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了知识间的整合;二是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即从整体上对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老教材采用的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机械分割”思想的反映。而新教材正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运用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后续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新教材的编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做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战性,老师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对教材的担忧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重视教师基本功的提升,开展基本功竞赛活动

系统地钻研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重难点、注关键,深入地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多动脑筋设计好教案,从知识技能框架、情境创设、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艺术等方面不断优化,精益求精。以科学的、理性的思维贯彻实施新课标中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同时,继承传统中可取做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从课堂教学看,①继续重视学生的书面练习和知识巩固环节;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小组合作的组织、实施、反馈机制,重视合作技能的养成,发挥好每个同学的作用,使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③在创设情境和互动中突出数学的学科特性(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习惯)。重视数学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20xx年建议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

(四)、加强备课,教学设计从“教案”转向“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方法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构建、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案为教师的教学程序、为学生的“双基”的掌握而预设的功能,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案”设计。这里有两点建议:1、明确“学案”设计的几个实质性环节。(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学后将要获得什么。(2)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已具备哪些知识,已有哪些生活经验,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3)搞好活动设计,针对各知识点可准备或设计哪些相对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讨、交流、体验的机会,最终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4)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疑问,会有哪些困难,教师应该怎样做个别处理。(5)知识应用拓展,生活中有哪些与新知识相对应的实际情景,课堂中应该怎样对学生渗透或暗示。2、着力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构建 “策略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什么情况下适宜采用自学?什么情况下适宜采用小组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如何进行活动?合作学习会出现什么问题?各种问题应如何处理?(3)一个问题,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太容易时,应怎样调整?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太难时,应怎样调整?(4)某问题是请一个学生回答,还是请几个学生回答?学生答对了怎么评价?答错了,怎么评价?可能是什么原因?怎样处理?(5)怎样组织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哪些学生可能开小差,个别学生开小差怎么办?如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等等。

(五)、注重教学实效,努力开展教研活动

每学期的教研活动把学习新理念和剖析教材作为重点内容。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以剖析个案、纠正错误为重点,让老师明确,什么是该学习的,什么是该避免的。如“怎样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性格外向的学生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多,性格内向的学生怎么办?”我想,只能是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小组合作交流”之路。要注意循序渐进,例如:先把“同桌合作交流”搞好,然后在训练小组合作分工等。

(六)、加强校本培训,关注中老年教师队伍建设中老年教师在我旗教师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他们工作兢兢业业,教学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但是他们也存在不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理念转变较慢,对课改实验热情较低,不愿意作示范课、研讨课和公开课,比如,在我们举行的六节数学课堂教学能手比赛课中,没有一名中老年教师参加。在一线视导中,抽查听了部分中老年教师的课,发现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讲解思路清晰。但是看不到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方法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看不到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场面;教学手段简陋,一支粉笔,一本书,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各种培训活动中,要特别关注中老年教师队伍建设,使他们明白课程改革不只是年轻教师的事,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是历史赋予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必须坚持不断学习,敢于迎接挑战,为我旗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七)、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强辐射作用!

建议局里每年组织一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工作,激发教师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并发挥这些教师的辐射带头作用,用以带动、引导教师们提高业务水平。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由于教研员水平有限,上述调研报告肯定有不尽人意,缺乏深度的方面。报告形成肯定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数学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

数学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篇3

一、请问你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8人,占40%。回答不会的有3人、占1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9人,占45%。看来,大家还是对环境问题不太重是啊。

二、你会主动义务帮助保护环境吗(如清除“牛皮藓”、回收废电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会的只有2人,都是老人、占10%。回答老师布置了就去,不布置就不去的有5人,占25%,都是小学生。还有一些回答不会去的有13人,占65%。大家都是把这些工作当作别人的事情,不太关心。

三、平时,看报纸,新闻会不会对环境方面的新闻引起重视?

大多数回答说不会,、只关注一些娱乐或别的方面的,占55%。回答会的只有1位,占5%。回答有时候会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视,只觉得这个事情与我们无关的有8人,占40%。

点评:看来,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人染是无动于衷,不太回去关心。

地球上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1。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的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淡水资源危机。地球地面虽然2/3为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为淡水,但其中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5%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我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地球水资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3。土地荒漠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爱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荒漠化以每年5&mdas

h;—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后记:人们将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果人类一如既往地破坏环境,那么人类将会灭绝,地球也将会成为宇宙中一个遥远的历史。

我们身边造成污染的污染物是:建筑废料,塑料袋,动物的死尸,粪便,一次性饭盒,木块和果皮.

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死尸会影响环境的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公厕排出的粪便不仅对水有污染,并且还影响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积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话,那水就会越积越多,甚至会水浸.

上面介绍的污染物对动物,植物也有极大的危害.

例如:臭气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气变得臭气熏天,而且使排洪水进一步的污染.

远期的危害:使人身体的免疫力不断下降,对人肺部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死亡.

结论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