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实用32篇】》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精选32篇)
内容导航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3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4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5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6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7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8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9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0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1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2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3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4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5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6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7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8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9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0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1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2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3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4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5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6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7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8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9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30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31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32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
一、创新背景
金华北大科技园党支部成立于20xx年8月,下辖4个企业党小组,共有在册党员5名,流动党员21名。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在金华经济开发区组织人力社保局、金华经济开发区网络经济产业党委的指导与支持下,紧紧围绕园区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招商引智、资源对接四大服务平台开展工作,不断丰富红领论坛、红色导师、志愿服务、党员五亮等活动载体,围绕园区业务探索总结出“123456”党建特色工作法。此工作法不断强化红色引领作用,有效助力园区创业创新,该工作法获得北京大学校产办、金华市委组织部高度认可,下一步将在北大科技园各分园、金华市网络经济企业推广。
二、做法与成效
1、“1L”园区:一流园区
“1L”园区:即以一流党建助推一流园区建设。以“红色引领、创业创新”为主载体,积极发挥党组织优势,助力金华北大科技园打造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创业创新高地。园区党支部自成立1年多以来,先后荣获“金华市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四星级基层党组织”“金华开发区双重管理企业”“省级先进团委”等多项荣誉,承担了金华市干部创业创新教育现场教学的主要环节,共接待各类处级以上考察团、培训班160多次,成为金华探索园区党建新“样本”。
2、“2X”服务:二项服务
“2X”服务:即创业服务、生活服务。聚焦园区企业发展及创业创新人才生活、工作需求,党组织牵头开展“红领论坛”、“红媒素”等各种红色服务,服务入园企业和创业创新人才健康、快速成长。今年9月,金华北大科技园党支部利用自身组织优势,先后聘请了当地高校教授、法律专家、企业家和红色CEO等10多名各方面专业人士担任“红色导师”,定期开展红色导师大讲堂、红色导师进高校、红色导师一对一等活动,不断掀起创业创新“头脑风暴”。“红领论坛”已成为金华北大科技园一大品牌党建。
3、“3D”组织:三大组织
“3D”组织: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围绕“党建带群建,共建促发展”思路,以党组织为核心,整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资源优势,以党群一体化工作模式,共助青年实现创业梦想。金华北大科技园积极发挥党群各自优势,先后开展了“趣味运动会”、“员工体检”等多项服务,并成功举办青年创业者茶话会,妇女创业课堂等活动,帮助青年创客解决了30多个实际困难。党群一体化工作模式不仅密切了党员与群众联系,更壮大了园区“双创”服务团队力量。
4、“4G”平台:四个平台
“4G”平台:即线下活动平台、线上管理平台、青创党建平台、志愿服务平台。通过搭建线上与线下、教育管理与党性锤炼相结合的多维平台,引领党员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针对园区年轻党员、流动党员多的特点,线上建立党建管理APP,线下实行“党员五亮”“积分管理”“流动党员同等化管理”等制度,走出了一条契合创业党员特点的青创党建模式。同时依托8890服务平台(金华市8890便民服务平台),建立党员服务站,组建专业党员志愿服务队,赴农村、进社区、到广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不断拓宽党员服务群众、回报社会途径。
5、“5T”体系:五套体系
“5T”体系:即创业创新服务体系、资本对接服务体系、招商引智服务体系、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市场对接服务体系。
金华北大科技园党支部始终围绕园区中心工作,通过组建业务党团小组,开展各类创业创新、资本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快速落户、迅速发展。党建工作浸润于园区各类服务,无缝对接园区四大服务平台。在服务中同步孵化党组织,培育优秀党员,使党建与园区发展比翼齐飞。
6、“6F”工作法:“孵”“辅”“扶”“服”“富”“福”
金华北大科技园立足园区实际,探索实施“6F”党建工作法,大力推进同步、共荣、双赢的“双强”示范园区创建。从孵化、辅导、扶持、服务到富裕,最终将园区建设成为创业者的福地。
“孵”,为初创型企业孵化、壮大发挥支撑作用;“辅”,聘请红色导师,定期开展红领论坛,为园区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等提供理念辅导和方法引领;“扶”,发挥组织优势和党员专长,帮扶创客提升创业能力;“服”,建立党员志愿服务站,为园区党员、企业及创业群体提供各类服务;“富”,协助政府在落实政策优惠、人才措施等方面作协调,帮助企业降成本、出效益,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富强的梦想;“福”,党建和发展实现双赢,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福地。
三、创新探讨
在园区经济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怎么发挥园区党建的示范引领作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金华北大科技园党支部“123456”特色党建工作法大胆创新,成为各类创业园区党建的工作模板。
“123456”特色党建工作法创新了园区党建党员的组织生活形式,园区党员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为创业青年的导师,发挥自身特长,结合党员活动日,做好党员服务群众工作。
“123456”特色党建工作法创新了园区党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公企业党建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园区根据年轻党员多的特点,开展各类青创党建活动,让每一位党员发挥自己的热量,让每一位党员有成长、有进步,在组织中有所收获。
“123456”特色党建工作法创新了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园区党支部根据流动多的特点,积极关心流动党员,开展相关的党建活动,让流动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以及自身的存在感,从源头上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的特点。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
一、背景与起因
律师是“四个全面”战略布景中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国家社会治理能力和实现治理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多元社会主体利益诉求,各种社会矛盾叠加的社会大背景下,律师和通过执业活动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以保障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当前,中国律师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律师执业的社会公信力不足,其产生根源是极少数律师存在泛西方民主化,法治化思想倾向,商业化倾向严重。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对律师工作的领导和引导,是律师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重要课题。律所的党建工作有其自身特点。一方面要通过一定的内容和形式推动党建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尊重律所管理的自身规律的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自律与他律并重,将党“根”“党魂”植根于律所,使全所律师充分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具体做法
我所在抓党建工作过程中,结合行业特点始终围绕以“五个坚持不动摇”为主线贯穿整个党建工作具体措施的落实上,努力打造政治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业务过硬的律师团队。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
律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律师的执业活力直接影响到法律服务对象对现有制度的遵从和对法律的信仰。因此,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始终牢记自已肩负的时代使命,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已任,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一年来,我所支部坚持双周五晚上全所都没有办案任务的时间组织党所政治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和对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增强全体律师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认识和理解,自觉抵制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泛西方民主化、法治化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律师团队的政治纯洁性。
2、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律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动摇。
我所在设立的同时,同步成立了中共磊落律师事务所党支部,成为随州市11家律师事务所中唯一成立独立党支部的律所。一年来,律所支部建立了政治学习制度、党员示范岗制度、党员律师对非党员律师一对一帮扶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律师办理案件评查制度等各项制度。律所支部成立以来,实现了“六有”,有规划、有制度、有阵地、有经费、有行动、有效果。通过这些制度的落实,真正让党员律师做旗帜,立标杆,让党根、党魂植根于律所。今年9月,我所派党支部书记赴湖北省委党校培训。
3、坚持律师执业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不动摇。
律师执业的社会公信力不足是当前律师业面临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律师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依法治国的推动者,社会公平正义的监督者、实践者。因此,律师办理各类案件,具有行为评估和行为指引功能。为此,律所支部组织全所律师制定了《湖北磊落律师事务所办案规则》,《规则》要求全都律所办理案件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克服律师过度的商业化倾向,对案件当事人坚持正面引导,合理诉求,依法维权,杜绝律师虚假诉讼,挑词架讼等行业不正之风,引导当事人依法诚信诉讼,让案件当事人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4、坚持济贫扶困,引导律师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动摇。
尽管律所参与济贫扶困,对社会的贡献微乎其微,但支部认为,还是应努力参与全社会的济贫扶困之中。支部努力做这项工作,一是向社会传递党员律师的正能量,拉动社会力量的参与;二是不断增强全所律师的社会责任意识。一年来,律所支部定点对市孤儿院进行帮扶,组织会所向孤儿院捐款捐物。
律所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随州市司法局规定每各律师每年必须至少办理1件,广水市司法局规定为至少3件,我所支部规定每各党员律师每年至少办理5件以上。在党员律师的感召下,全所律师每人每年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均在5件以上。通过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让受援对象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爱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而感受到他们的权利没有被边缘化。
5、坚持服务社会稳定大局的工作目标不动摇。
在当前社会转型各种矛盾叠加期,律师在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导向作用尤为重要。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律所支部坚持引导将各种矛盾纠纷导入法律规定的诉求解决机制中解决。
一年来,律所将4起群诉群访案件导入法定诉求解决机制,成功将中百仓储300多名业主上访案导入诉讼机制。一年来共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出具法律建议书8份。这些工作为维护广水地区的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所还通过官方网站法律咨询平台,线上、线下解答法律咨询,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
三、效果
我所一年来的党建工作始终以问题为导向,紧贴律师行业特点和行业实际,不断探索党所共建新路径,不走为抓党建而抓党建的形式怪圈,坚持注重实效。我所的党建工作受到随州市委政法委、广水市司法局党组多次通报表扬。我所党员律师冯祥文被授予20xx年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今年的“两学一做”活动中,广水市司法局安排我所党建报告会,并作出《关于开展向冯祥文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局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冯祥文同志学习。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3
一、基本考虑
文登区建设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主要着眼解决四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着眼解决村务决策实施指导监管不严的问题。当前,农村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村级事务内容多、压力大,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特别面对征地拆迁、招商引资、村庄规划、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等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想干不会干、好心办坏事,难以做到科学决策、执行有力。同时,镇党委对村务往往侧重于事后督查,忽视事前指导、事中调度,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不到位,造成干部行为失范、落实走偏等问题。二是着眼解决对违规行为预防警示不足的问题。尽管区镇两级结合村干部任职培训和年度培训,面向农村干部定期开展多种形式警示教育,但总体看停留在思想灌输层面的多、预防警示层面的少。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集中在届末进行,只在矛盾问题暴露、党员群众负面反映强烈时才被动审账,问题往往已由小变大,有的甚至构成违纪违法。立足保护干部的角度,有必要完善村级工作督查制度,常态化审计村务财务、经济活动、为民服务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做到防微杜渐。三是着眼解决群众参与监督渠道不畅的问题。虽然村居都能定期将重要村务、财务收支等情况向村民公开,但传统的会议通报、公开栏张贴、编发《镇村要讯》等方式,存在时效性和互动性差的缺陷,难以满足党员群众对村务财务公开的信息化需求。有的村对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反应不及时,群众疑惑较多,累积形成不稳定因素。四是着眼解决制度落实系统化不强的问题。近年来,各级出台一系列村级管理制度、提出大量具体要求,对促进村级规范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要求大多是着眼于农村某个领域、某个薄弱环节而提出的指导意见,推进落实中存在单一化、碎片化的问题,没有发挥出制度的累积叠加效应,未产生1+1>2的效果。对基层执行层面讲,亟需加强村务运行的系统设计与无缝衔接,形成权责明确、运行流畅的村务管理链条。
二、主要做法
区委围绕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村级监督管理制度系统化、链条化为目标,着力构建责任主体明确、制度层次清晰的村级治理机制,有效加强新形势下村级规范化建设。
(一)规范干部权力边界。按照从严治党要求,推行农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将农村干部监督关口前移,编织关住村级小微权力的笼子。一是依规定权。区委组织部通过基层调研、征求涉农部门意见,综合农村干部职权重要程度、行使频率和矛盾风险点等因素,梳理三资管理、村级建设、工作人员使用、公共服务、村务财务公开等5大类28项内容,作为农村干部权力清单的基本条款。镇村党组织可根据本地实际,将其他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容易权力寻租和引发不稳定的事项,列为特色清单予以规范,保证村务权力内容全覆盖。二是据实理权。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本着于事简便、合法实用的原则,逐项编制小微权力工作规范,提出范围界定、办理主体、办理方式、时间要求、纪律规定等具体要求。对照小微权力操作规范,配套整理了42张操作流程图与之对应,便于农村干部按图索骥、照章行事。三是公开晒权。通过公开栏展示、《镇村要讯》刊登、村村通广播宣讲、智慧农村监督服务平台点播等立体宣传手段,将小微权力清单内容、操作规范、流程图面向党员群众公开,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村干部有权不“任性”。
(二)规范干部议事决策。着眼加强镇党委对村务工作的指导掌控,严格落实镇村集中议事制度,约束干部依规行权、科学决策。镇村集中议事会议由镇党委书记主持,定期组织村干部、镇党政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农村大事难事,通过群策群力、联合会诊,保证村务决策科学化。原则上,每名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月至少参加一次集中议事会议。一是“三条线”收集议题。区委规定,涉及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农村党建、和谐稳定的四类事项,均需提交集中议事会议研究。会前,通过村“两委”干部、包村干部和镇党心民情热线三个渠道征集议题。将村干部和包村干部提报重要事项情况与目标绩效考核挂钩,防止出现瞒报漏报问题,确保重要村务和重大村情民意应议尽议。二是“两种法”灵活议事。一种是分片议事。各镇将农村按区域划为若干工作片,以片为单位固定时间集中议事,本片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让村干部在议事过程中启迪思路、学习方法。一种是分专题议事。镇党委根据环境综合整治、征地拆迁、村庄规划、民主管理、社会稳定等不同专题,分别确定不同参会人员,突出议事重点,提高议事效率。三是“五步走”决策指导。会中采取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情况、包片包村干部分析问题、职能部门负责人政策指导、参会人员集体讨论、镇党委书记综合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五步走”程序议事,对重要村务把关定向,避免村务决策失误,较好发挥了“防火墙”和“稳压器”的作用。
(三)规范干部履职审计。区委出台《关于推行村居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突出区镇两级对村干部的常态化审计监督,通过查找问题、堵塞漏洞,做到预防在先、纠偏在前。审计对象方面,明确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为审计对象,主要审计本届任期内村集体及所属企业的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情况,以及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承诺事项落实情况。审计方式方面,考虑镇村经济承受能力,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委托中介机构实施审计。根据农村稳定、集体资产及年度收支等情况,将农村划为A、B、C三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每个村每个任期至少审计一次。对村情不稳、集体资产总额和年度收支数额大的A类村,予以重点关注,每年审计一次;对村情稳定、经济往来较多的B类村进行任中抽查审计和离任审计;对村情稳、资产总额少、收支数额小的C类村进行离任审计。审计重点方面,对村干部遵守财经法规、任期收入支出、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变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承诺目标完成等情况进行全方位“体检”。比如,对集体资产资源的处置,特别注意审查有无非法转让集体资产、有无签订不规范合同、有无“人情”承包等问题,强化对干部施政行为的监管。通过全面审计,对干部遵规守纪、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等行为和业绩予以综合评价和精准警示。
(四)规范村务运行监督。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建立立体化村务运行监督模式,形成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决策监督与服务监督融合发展的局面。一是实行重要村务全程记实。利用在线督查、视频录像、建立电子档案等信息化手段,对重要村务事前谋划、事中执行和事后公示等环节进行全程记录,为回放重要村务运行轨迹、调查矛盾焦点问题留存翔实资料依据。全区重要村务实现文字写实、录制视频、留存实物资料三种形式并存,做到互为补充、系统完整。每项重要村务完成后,由包片包村干部负责收集文字、照片、实物和视频等资料,按照规范标准建立全程记实档案,及时移交党委档案室,方便调档查阅。二是建设村务运行在线管理平台。依托远教光纤网络,在各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等场所至少安装2套视频探头,区镇两级通过在线管理平台系统能够实时督查村干部坐班、村级会议召开、村干部施政行为等情况,并能随时调阅历史会议和党群活动等影像资料,不仅增强了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掌控力,实现了基层党务工作远程考核评价,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三是建设智慧农村监督服务平台。依托数字电视网络,将区镇村三级重点工作、惠民政策和办事流程、村务财务收支等重要信息,通过数字电视传输到每家每户,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一键查询,达到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群众监督更直接的效果。四是建设新媒体互动监督平台。运用微信、QQ等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指导镇村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实时发布政策信息,在线回应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有效实施舆论引导。镇党委定期对党员群众意见建议进行汇总分析,提出加强改进镇村工作的意见建议;村党组织主动查摆整改突出问题,做出公开承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树立村级组织立说立行、立整立改的良好形象。
三、初步成效
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完善了村级制度体系,创新了农村规范化管理手段,发挥出较强的监督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一是强化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为镇党委全面掌控农村情况创造了条件,对镇党委书记亲力亲为抓党建提出了硬性要求。镇党委通过集中议事、经济审计、信息化督查等手段,对村级事务提前把关定向,发现纠正突出问题,有效保证了村级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法性。特别是对复杂问题指导在前、处置在先,提前掌控化解不稳定因素,有力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局面。同时,村党组织在镇党委统一领导下,敢于负责、主动作为,进一步强化了领导核心地位,真正成为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的领导核心,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各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以及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领导核心。
二是推进了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举措,是新形势下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将村级事务决策、实施和监督全部纳入制度化管理轨道,进一步明晰了村级权力边界、行权规则、施政监督、违规问责等问题,推进了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提升了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的深入推进落实,也有效强化了农村社会源头治理和动态管理,成为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三是实现了村级事务阳光运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按照制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理顺了村级权力运行的操作规范和具体流程,将农村干部“小微权力”晒在了阳光下,有力强化了干部的规矩意识和廉洁意识,革除了权力暗箱操作和个人说了算的弊端。实行重要村务全程记实、开展常态经济责任审计、搭建村务监督平台等系列措施,则将村务决策实施过程“全景式”地展现于党员群众面前,实现了“给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同时,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对村民具有较强约束性,有效杜绝了个别村民故意扰乱村级会议秩序、造谣诬告农村干部、干扰村级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
四是增强了党员群众的参政意识。村级事务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村庄和谐稳定发展,不论决策、实施,还是监督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把制度挺在行为前,把权力置于阳光下,让党员群众审视评价,体现出对村民尊严和价值的维护。通过立体化公开、常态化审计、信息化沟通等措施,充分保障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了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了在村级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4
【产生背景】
牛大场镇曾是贵州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位于施秉县西北部,地处三县(施秉、黄平、余庆)交界。全镇辖9个行政村160个村民组5594户2.6万余人。上世纪90年代初,牛大场镇的农民主要靠种植传统的玉米、水稻、红薯等农作物为生,而且还被外界取了一个丑名——“赌窝”。党的xx大以来,牛大场镇党委抓住全面冲刺小康的契机,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决心,积极探索创建“小康型”党组织活动,通过采取党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等措施,先后创建了一批“小康型”党组织和小康村,全镇经济社会、党员干部的口碑等得到了极大改变,特别是牛大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版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镇党委、政府也一跃成为了全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成功典范。
【工作做法】
几年来,牛大场镇党委本着“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各村积极开展“小康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尤其是以用活中药材、烤烟、养殖和经果林“四张名片”为载体,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用活 “中药材”名片。以建设牛大场中药材现代高效示范园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实施“中药材产业示范带”建设,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几年来,共整合资金5000多万元进行了集中打造。同时,采取“党员+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等模式,积极推进“三变五帮”党建扶贫工作,不断提高了群众的种植中药材的科技含量,扩大了中药材产业的综合开发效益。如牛大场镇党员张代金带头建立长坳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太子参、头花蓼等中药材种植,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从当初的几十亩扩大到5万余亩,种植户由原来几户扩大到3500多户。据统计,三年来该镇药材种植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药农就有23户,50至99万元的有72户,10至49万元的有260户,年纯收入2.5万元的不计其数。今年全镇3600户群众共种植中药材5.28万亩,预计产值达4.8亿元以上,推动了全镇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用活“烤烟”名片。坚持“优化烟区结构、优化烟农结构、优化烟地结构”的原则,实行“订单”种植、销售模式,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技能培训、入户指导等形式,不断提高了全镇群众烤烟种植水平,使烤烟产业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如铜鼓村围绕“规模上水平、质量上水平、效益上水平”目标,通过村党组织发动、党员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共流转土地1000亩,成功打造了“1000亩”连片优质田烟种植基地。今年,共合同种植面积6800亩,年产值达20xx多万元,户均收入2.5万元以上。
三是用活“养殖”名片。采取“政府+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开展以“党员帮扶结对子,支部帮扶建基地,部门帮扶献力量”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鼓励党员致富能手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带动了群众共同创业、发展致富。如紫荆村党员邓杰投入500万元成功创建了肉猪年出栏100万羽的贵州源益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在创业致富的同时不忘家乡人,主动帮扶3户贫困农户发展肉鸡养殖,并带动了周边村寨30余户发展肉鸡养殖业,让他们找到致富路子。目前,全镇共有规模以上养殖基地52个,带动850多户群众发展特色养殖,养殖业产值达1800万元,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
四是用活“经果林”名片。通过盘活村内闲置荒山、荒坡和不断扩大经果林种植面积,着力培育了一批无公害、绿色果品产业,让全镇可用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使特色经果林业成为了该镇广大群众增收的又一法宝。如紫荆村党员李世银在大力发展中药材、烤烟种植的同时,积极盘活村内闲置荒山、荒坡,大力发展板栗种植300亩,仅此一项增加了8万多元收入。目前,他家已使用上了冰箱、LED彩电、微波炉等高档家电,拥有摩托车2台,购买了一辆皮卡车、一辆小轿车、一辆大货车,同时,他也成为了全镇远近闻名的党员创业带富明星。今年,全镇经果林种植面积5000多亩,户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
【工作成效】
牛大场镇在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中,通过采取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模式,共争取到3.5亿万元启动实施了牛大场镇产镇大道项目、中国太子参药谷项目等等,几年来,全镇党群齐心协力讲好“药”故事,提炼“药”文化,作好“药”文章,讲好“山”故事、“山”文化,积极挖掘该镇铜鼓村古佛山“朱由榔”历史文化等等,创建了以“整洁新民居、栅栏围院落、葡萄爬屋顶、桃李满村寨”为主要特色的小康示范村寨1个,创建了以“四美四宜”(美丽家园宜居、美丽田园宜游、美丽药园宜富、美丽果园宜食)为特色的小康示范村寨2个,全镇30%以上的村寨基本具备了“记得住乡愁、闻得到花香、住得进新房、看得见产业、数得出票子”的条件;共涌现出了150多名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全镇中药材太子参产量突破全国三分之一。20xx年,全镇生产总值为4.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50元,全面小康实现进程98.22%。
【经验与启示】
1.支部是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的“主体”。农村党支部是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党在基层各项政策的战斗堡垒,能为群众致富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拓宽路子。
2.党员是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的“先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创业带富示范作用,是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引路者、推动者、实践者。
3.产业是是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的“核心”。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是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5
一、成立背景
党的xx大提出“要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为完善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员党性意识,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幸福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的形式,成立了刘端元学雷锋党员志愿服务队,从而调动基层党员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 依靠“支部书记“+“幸福社区”+爱心企业”组建社会公益团队
一是志愿服务队以刘端元的名字命名,就等于说是一块活招牌,幸福社区的支部书记,在幸福社区,几乎人人都知道刘书记,当地的人对志愿服务队便更加信赖,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的行列,他用自己的品德和爱心影响着当地一代又一代的人。
二是志愿团队深入幸福社区,宣导一人“少抽一包烟,少打一盘麻将”,将一年节约下来的钱就可以支援更多的困难群众,发动幸福社区的更多成员加入其中,社区成员在志愿团队的感召下,人人踊跃参与,更多的幸福社区人加入了社会公益团队。
三是志愿团队与爱心企业交心谈心,依靠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输送到偏远藏区,让更多的藏区人民有了生存本领,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爱心企业赢得了社会尊重,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社会公益团队。
(二)建立“1金+3项+2类”核心价值观“公益茶馆”,创建游客帮扶示范
“一金”指通过发动社区内企业支部党员,社区党员自愿加入志愿服务队,由大家出资60万元,建立了“锦江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基金”。
“三项”分别是“茶义仓”志愿服务项目、“社区友邻学院”志愿服务项目、“孝亲敬老评书”志愿服务项目。开展“茶义仓”志愿服务项目,倡导“钱物不在多少,爱心自古无价,建立起“茶义仓”规范、透明的管理系统,共募集物资842件,总价值约8万余元;积极推进社区文化“社区友邻学院”志愿服务项目,倡导邻里“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以茶待客”等,友好、关爱与尊重的价值观在社区居民之间流动并传播开来;举办“孝亲敬老评书”等志愿服务项目,倡导亲友“以茶敬亲、以茶会友、茶上比艺”,传递了社区文化,又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2类”是指倡导茶客在用茶时,5元一杯购买茶,赠送给“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志愿团队的爱心帮助下,现有200余名茶客主动捐赠“义仓茶”,近百名老人、残疾人受到“互助友爱”核心价值观“公益茶馆”带来的温暖。
通过“1金+3项+2类”核心价值观“公益茶馆”,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的头脑,植根于群众心底,初步找到社会组织协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持续模式。
(三)建立“平台+地方+困难户”,结队精准帮扶
“平台”指“融新残疾人关爱中心”,刘端元学雷锋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出资200万元登记注册锦江区“融新残疾人关爱中心”。依靠融新残疾人关爱中心,通过党员带头作用,入企宣传,针对有爱心意愿的个人及单位15余家达成帮扶意向。
“地方”指“藏区”,该地较为落后,特殊困难群体较多。这些困难群众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该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是他们又因病、因残或其他原因,使家庭陷入更大的困境,属于国家低保等政策无法兜底的困难对象,是典型的特殊困难群体,处于社会关爱的夹心层。
“困难户”造册,按照当地村委会提供的实际困难情况,志愿团队入户登记录入70余户特殊困难家庭,实现一对一帮扶,这些“困难户”其中32户特困家庭已经得到了爱心企业与个人的帮扶。
(四)开展“基地+技术+支援”计划,让输血功能变造血功能
成立“农家乐培训班”,了解到藏区炉霍县的人们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大多数农民没有手艺,更不擅长如何发展当地旅游,当地尽管有许多地理资源优势,却始终没有发展动力。志愿服务队动员“三圣花乡”餐饮企业举办炉霍县农家乐培训班,利用“农家乐培训班”这样一个培训“基地”,先后帮助300余名炉霍县农家乐经营人员掌握烹饪手艺,明显提升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水平;
交流景区管理“技术”,邀请炉霍县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到“三圣花乡”参观学习观摩,系统介绍景区管理经验,有了团队管理经验“技术”,当地旅游业科学管理,正确打造,合理开发,当地旅游业得到了科学持续性发展;
积极组织“对口支援”,缺什么支援什么。考虑到藏区紧缺电脑、儿童衣物等资源,志愿服务队多次组织“锦江人?炉霍情”慈善帮扶,向炉霍县委组织部、新都镇、雅德乡和斯木乡捐赠电脑30台,并为全县贫困学生和孤儿捐赠新衣服200件,累计捐赠总价值80余万余元。
(五)发动党员,带上“专家+企业单位+个人”深入社区一家一户
组织电力员工、金融专家和经警现场宣传和讲解,让大家了解日常安全用电知识、非法集资的特征、社会危害和常见手段。
刘端元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组织企业单位下乡,开展企业单位现场培训,让一些没有经验的农民学到了许多生产、简单加工、农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实现农产品与企业的联动对接,更多的农民把产品卖给企业单位,从而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益。
向社区居民、景区农家乐、游客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强调个人回馈社会,号召“邻里团结我奉献”“带头致富我为先”“旅游文明我做起”等,让社会一家一户更加和谐。
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在居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志愿者形象,传播了“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对于弘扬雷锋精神、树立社会新风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三、工作成效
组建社会公益团队。将党员、社区居民、企业联系起来,扩大了公益团队的帮扶面和影响力,同时集中更大的公益力量,去帮助更多由于各种原因致贫的困难群众。
成立公茶馆,有了专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建立“锦江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基金”,开展“茶义仓”志愿服务项目,倡导“钱物不在多少,爱心自古无价,建立起“义仓”规范、透明的管理系统,共募集物资842件,总价值约8万余元,友好、关爱与尊重的价值观在社区居民之间流动并传播开来。
锦江区融新残疾人关爱中心,帮助了一大批的困难群众和残疾人。仅仅20xx年以来,就已经有15家爱心企业和个人达成帮扶意向,捐赠80余万元用于定向帮扶特殊困难群众。已登记录入72余户特殊困难家庭,其中32户特困家庭已经得到了爱心企业与个人的帮扶。
积极对口支援成都市锦江区援藏工作。动员“三圣花乡”餐饮企业举办炉霍县农家乐培训班,先后帮助300余名炉霍县农家乐经营人员掌握烹饪技术,明显提升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水平。
开展了一些列的公益慈善活动,为一大批人送去温暖和爱心。仅向炉霍县委组织部、新都镇、雅德乡和斯木乡就捐赠电脑30台,并为全县贫困学生和孤儿捐赠新衣服200件,累计捐赠总价值80余万余元。
获得多部门认可与赞许,20xx年9月年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授予成都市雷锋精神种子志愿服务队。20xx年3月被成都市文明办、成都志愿者全媒体平台、成都晚报社授予志愿者学雷锋社区基地。20xx年12月,被成都市锦江区精神文明办、社工委评为锦江区20xx年度优秀服务组织。
四、探讨
刘端元学雷锋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服务群众为社会搭建了一个平台,增强了普通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很好地将党建和服务群众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时,通过志愿服务队的一系列活动,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合力,为有效联系群众提供更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志愿服务队活动切实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基层志愿服务队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中,党组织搭建活动平台是基础。刘端元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好的载体和平台,有效调动了党员的主观能动性。
(二)要确保党员服务群众模式长效持久,基层党组织全程介入是核心。刘端元志愿服务队是书记牵头,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全程参与,确保了领导核心。
(三)基层志愿服务队要扩宽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渠道。志愿帮扶需要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不能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帮扶,还需要精神上、知识上以及技能上的帮扶,同时,虽然是基层的志愿服务队,但是其触角不能够只是集中在社区,还需要向多方面发散,刘端元学雷锋党员志愿服务队从多渠道开展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惠民利民。
(四)基层志愿服务队要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在推行志愿服务时中,有效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刘端元学雷锋党员志愿服务队充分利用锦江区三圣街道辖区的党员、社区工作者、企业员工、融新残疾人关爱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学生队伍一起开展志愿服务。志愿者涵盖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刘端元甚至还带动了他全家以及自己企业的职工一同参与进来。充分利用社区以及自身优势,整合各种资源,服务社会。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6
一、实施背景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源电力)是以新能源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发电企业,成立于1993年,隶属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目前在全国拥有160多个风电场、11个光伏电站和3个火电企业,以及生物质、潮汐、地热等发电项目,产业遍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和加拿大、南非等国家,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运营商,年均输出绿色电力超过260亿千瓦时。现有基层党委30个,基层党支部191个。
由于风电场、光伏电站远离城市,从滩涂海上到大山深处,从戈壁荒漠到高原雪域,人少分散、交通不便,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极为匮乏,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中存在着不稳定因素。风电场所在地大多为偏远地区,当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针对这一实际,公司党委敏锐地认识到,公司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承担着经济责任,还应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要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先后开展了“新能源企业党组织建设”、“新能源企业职工队伍稳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调研和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20xx年启动了“绿色关爱行动”,搭建了一条党组织服务职工、服务中心、服务社会的连心桥。
二、具体做法
“绿色关爱行动”旨在要求党组织随着公司发展做到全覆盖,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密切党群、干群、社群关系,确保职工队伍稳定,推动生产经营发展,服务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经济,不断提升公司的生产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共同实现“家园·舞台·梦”的企业愿景。
(一)着力打造服务职工的工作体系,践行群众路线
1、关心职工生产生活。坚持以人为本,聚焦解决职工切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公司党委成员每年定期到基层调研座谈,先后推动制定了《龙源电力艰苦边远地区专项补贴暂行办法》、《风电企业办公、生活、生产用房管理办法》、《龙源电力实施安全防护工程管理办法》等12项措施,健全了职工保险、大病医疗、健康体检、劳模疗休养等保障体系,关注并解决了生产一线职工饮水、食堂、健康体检、活动室、职工宿舍、网络电视等问题。为解决单身青年职工的婚恋问题,党工团组织多次开展单身青年联谊活动,主动为广大青年搭建交流情感、缔结友谊的平台,受到职工的广泛好评。
2、解决困难帮扶问题。20xx年公司党委建立了“职工互助基金”,制定了专项管理办法,公司系统3500余名职工参加了互助活动,首次募集基金达62万余元,目前已资助了226名急需帮助的职工家庭和困难党员,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使龙源成为职工的幸福之源,充分感受到了龙源大家庭的温暖。此外,公司成立了12个文体协会,经常性、常态化地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使职工在工作之余陶冶情操、锻炼强健的体魄。
3、助力职工成长成才。公司党委连续20xx年举办风电运检技能竞赛,为公司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优秀技能人才,在参加全国和国电集团风电运检技能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涌现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13名,省部级技术能手83名。充分营造人人能成才、个个有舞台的人才理念,建立“大培训”体系,加大对一线职工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不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实施生产岗位双通道职业晋升及“首席制”技能序列评聘,将职工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为职工的成长成才搭建多元化的提升平台。
(二)着力打造服务中心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作用
1、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各基层单位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党员立足本职、率先垂范、技术过硬、踏实肯干,努力成为公司生产经营发展的可靠力量、一流职工队伍的骨干力量。龙源甘肃公司桥东风电场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党员突击队喊出“我们面前有困难,困难面前有党员”的口号,带头趟过洪水,检查设备、抢救被困人员,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些爱岗敬业、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党员干部职工队伍,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实现支部堡垒作用。公司党委坚持把支部建在连上、建在风场上,各党支部开展的党员责任风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各风电场经济指标和机组安全性能。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定期和职工谈心谈话,了解职工思想动态。特别是在海外项目开发中,公司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加拿大、南非项目及时成立了党支部,通过网络、邮件等形式,指导其开展专题教育和标准化建设,公司领导利用出差时机讲党课、督导检查,20xx年中国发电企业在海外首个自主开发、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龙源加拿大德芙琳风电项目顺利投产发电,南非项目也将在20xx年投产发电。
3、推动企业一流业绩。公司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相互支持、协调并进,有力推动了公司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成为公司健康可持续优势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有效转化为公司的管理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党员干部职工以企为荣、无私奉献、以风电为家,5年来,公司装机容量增长了69.8%,总资产增长了52.5%,利润增长了31.8%,20xx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运营商。
(三)着力打造服务社会的工作体系,建设责任央企
1、贡献清洁电力。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风电企业,承担起了发展风电的重任,在贡献绿色能源的过程中,努力构建清洁发展机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近5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清洁电力1035.61亿千万时,节省标煤310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35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80万吨,赢得了社会和项目开发所在地的支持、尊重和信任。
2、支持地方经济。公司在开发风电的同时,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如龙源西藏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张晞扎根西藏9年,以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积极发展西藏新能源事业,先后在西藏羊八井、那曲、日喀则等多个地区,建设地热、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解决了近百万农牧民的用电难题,被藏民同胞亲切地称为“扎西”,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央企人和中国电力楷模。龙源加拿大公司主动融入多伦多当地社区,本着开放透明、互惠共赢的态度,在当地开展捐赠树苗、宣传低碳理念等活动,受到当地社会的高度评价。
3、开展专项扶贫。公司党委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20xx年派出专职副县长及驻村党支部书记,深入山西右玉县调研,开展扶贫专项工作,三年内将投入1000万元帮助该县逐步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龙源甘肃公司党委与陇南市石桥镇马龙村建立了帮扶联系,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责任到人,“一对一”地实施重点帮扶,不仅从经济上缓解了困难户的生活,更是在精神上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对政府的认同感。仅20xx年,公司系统对项目所在地的公益性捐款就达人民币700余万元。
三、工作成效
经过5年实践,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实现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常态化。树立了党组织服务职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深化了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发挥了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工团组织以“绿色关爱行动”为载体,建立体系、形成制度,组织开展富有特色、推动力强、效果明显的文体及劳动竞赛等活动,调动和发挥了全体职工的聪明才智、工作激情,稳定了职工队伍。广大职工形成行为自觉,热爱企业,以企为家,爱岗敬业,切实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维护公司利益和社会形象。
二是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党支部处于服务职工群众的第一线。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了党支部的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水平,把党支部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有机统一起来,为职工解难题、办实事,把组织的关爱落实到职工中去,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同时,增强了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宗旨意识,有效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深入。
三是推动了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企业服务社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公司在向社会输送清洁电力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履行国企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有利于国家的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公司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通过向项目所在地捐建希望小学、建桥修路、帮困扶贫等,进一步增强了公司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度,也为公司带来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合作共赢。
四、思考和体会
通过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我们深刻体会到:
第一,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推动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举措。我们不断创新服务载体,改进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宣传政策、调研指导,面对面、实打实地与职工沟通交流,谈心交心,切实解决基层和职工存在的疑问、困惑和难题,与职工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使职工能够安心乐业,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第二,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领导、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我们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寓领导、管理于服务之中,使职工深切感受到党组织和企业大家庭的温暖,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党委的领导政治核心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同时,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项目开发所在地,也树立了公司良好的社会品牌形象。
第三,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凝心聚力、推动公司发展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来“落地”。我们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始终扎根基层,始终与职工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广泛共鸣,有力保证了公司和党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把企业的政治优势有效转化为公司管理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了公司健康可持续优势发展。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7
一、实施背景
为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全面推广机关干部下基层1+1或1+n结对帮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做法,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在生产经营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而增强“联系基层、服务基层”的凝聚力和实效性。年初以来,国网吉林供电公司党委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成效的党建工作途径和方法,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按照整合资源、统一建设,规范管理、兼容开放、精简高效的原则,统筹服务功能,把服务型党组织功能创新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建立领导班子联系点制度的基础上,以“三联三百三互助”为切入点,组织百名基层干部联系百个班站,百名机关干部业务包保联系百名一线员工,百名书记联系百名‘特需’员工。着力打造“点线结合、上下互动、横向联系”的多元化服务载体和“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温暖”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做到“三个全面覆盖”,即:基层干部(班子成员)联系工作覆盖公司全部一线班站,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两级机关干部(后备干部、技术骨干)业务包保对接百名一线员工,覆盖公司各个专业,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基层书记(党委、总支、支部负责人)联系百名“特需”员工,覆盖公司基层各个角落,使党组织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方面形成强大的合力。
二、主要做法
公司党委通过实施开展“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不断探索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中心工作、贴近党员群众实际、发挥政治保障作用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把管理触角延伸到公司发展的各个角落,使公司班子能够全面客观了解掌握一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职工的真实想法,通过互助工作、互助学习、互助生活,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职工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增强破解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突出内涵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为实现服务体系由“系统化”向“精益化”转变,公司党委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双向服务,实施党建标准化建设,一体化运作、制度化管理,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
注重党群联动。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方向,建立党员包保联系点。敦促公司党员干部走出去、沉下去,深入一线、走进基层班组,与生产经营、服务指标靠后的员工签订岗位包保责任书,明确帮带目标、内容、责任。传授工作经验、方法,互助共促,互促共融。“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全面提升服务中心工作的效率、效益、效能;
注重对标拉动。强化对标意识,层层传递压力,注重指标分析,加强过程管控,以实现“政治素养走在前、业务技能做能手、绩效指标争上游、电网建设当先锋、急难险重做表率”;“安全生产零违章、优质服务零投诉、队伍稳定零事件、依法治企零违规、廉洁自律零违纪”的“五优五零”为目标,把“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转化为具体要求,融入“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带动基层组织工作的不断提升,实现资源共享、业务互助、思想互动、载体互通;
注重项目带动。突出“问题、需求、融入”导向,以服务吉林地区“十大功能区”建设为主线,以服务重点项目为核心,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命课题、定目标、给任务,积极做好“五访五问”(访基层干部、职工群众,问发展良策;访技术能手,问工作经验;访上访户、意见户,问问题缘由;访困难户,问群众疾苦;访服务对象、管理对象,问期望需求)工作,践行“有呼必应,有难必帮,有诺必践”的服务承诺,及时总结、分析当前电网建设及供电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力解决制约吉林电网发展的瓶颈,服务民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建立跟踪督办,解决突出问题。
为实现服务保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公司党委建立上下联动机制,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对于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场给予解决,无法当即解决的提出建议意见,提交到本专业,逐条讨论分析,进一步明确解决方案,由相关人员给基层做出合理解释说明。同时,采取“问题反馈”“核查评估”“送达办理”“进展跟踪”“回访调查”闭环管理的方式,对解决落实进度做好跟踪反馈,做到件件有回音。
“问题反馈”。参加“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的党员干部针对被包保责任区内存在的问题、“安全”隐患、员工的实际困难,及时向所在党组织进行问题反馈;“核查评估”。公司党委针对基层党组织反映的问题进行评估、分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下发转办意见;“送达办理”。属于基层党组织办理的,直接转办到其所在的党组织;属于职能部门办理的,按照人资、生产、经营、生活、法律缓助等进行分类,转办到职能部门;对于涉及到多部门办理的,组织召开集体议事会议,共同审议,协商办理;重大及特殊事项则报请公司党委会,由领导班子审议决定;“进展跟踪”。承办单位受理事项后在有效工作期内(一般事项两周内办结,重大及特殊事项三个月内办结)给出答复意见,公司党委责成专人进行跟踪监督;“回访调查”。问题办理完毕后,公司党委向当事人及被服务对象进行满意度调查,员工对解决不满意的问题,按照状态评估,又进入“五个环节”新一轮启动,整个流程实现管理闭环。公司党委不定期下发简报,员工可以随时了解“三联三百三互助”工作动态及事项办理结果。
(三)实施动态管理,强化互动交流。
为实现服务方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公司党委以“带‘安全’,共保平安;带技能,共强素质;带思想,共同进步;带业绩,共促发展;带作风,共塑形象”为主要内容,把党员的先进性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与党建实践相结合、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相结合,增强党员先锋意识、提升员工素质,促进公司中心工作。
为确保活动有序推进,公司党委研究制定帮带联系表、帮带工作计划,全面建立起党委、支部、党小组、党员四级包保联系制度。同时,每季度对各基层党组织“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汇总,跟踪事项办理结果,切实加强对联系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廉洁自律、党建政工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并根据活动上报情况,对15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22个基层党支部各项工作进度、效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准确找出工作“短板”,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重点畅通“四个层级”的在办复项目和信息之间的互动渠道,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成效
自“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开展以来,互助工作、互助学习、互助生活融入公司生产经营以及员工家庭生活方方面面,安全生产、提质增效、集约化管理理念深入职工群众心中,在公司内部形成良性互动氛围。此次对接帮扶活动,共有125名基层干部对接联系158个班组;118名机关干部对接包保119名一线员工;139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接包保145名特需员工。涵盖公司各专业、各岗位,做到了全面覆盖,促进了党员干部与一线员工的思想沟通、技术交流、难题破解和工作互助。
(一)责任,让服务“硬起来”。公司党委根据参与活动主体----党员干部的岗位职能、联系对象的不同,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班子成员”“机关业务骨干”“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四个层面。组织党员干部与基层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建立“一对一”上下联通的三级服务网络。针对基层班子成员这一群体,将联系对象放在基层班站,重在“三问”。“问需”着力于解决基层实际问题,“问计”着力于发挥基层能动作用,“问效”着力检验各方面工作成效;针对两级机关业务骨干,将联系对象放在一线员工,重在“三个互助”,即互助工作、互助学习、互助生活,以此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不断提升基层班站基础管理、安全运行、经营管理、供电质量、“三个建设”等方面工作水平,同担班组政治安全、生产安全、经营安全、形象安全。
(二)创新,让服务“细起来”。为营造浓厚的技术创新氛围,公司党委紧紧围绕营销管理、安全生产、岗位技术、综合管理上存在疑难问题,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节能降耗、提升服务品牌和管理水平为目标,根据岗位业务技能的要求,明确每个帮带对象的技能培养重点、标准和目标,从严把关,规范基础工作,对核心业务管控、业务指标进行分解,准确找出工作“短板”,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确保目标值完成。对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跟踪问效、一抓到底,将“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增强技能帮带的针对性。公司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两级机关干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定点联系群众,把握发展脉搏,挖掘创效金点,时时跟进对接一线班组工作进展情况和指标完成情况。切实加强对联系人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党建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帮助联系点进一步找出工作差距,理清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党员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工作执行力,有效地解决部分党员在新形势下存在的“能力恐慌”问题。为广大党员立足岗位技术创新搭建平台,攻难点、破瓶颈,全面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三)攻坚,让服务“动起来”。为帮助帮带员工进一步找出工作差距,参与“三联三百三互助”的党员干部按照时间进度、内容要求、考核评价,自我加压,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重点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公司营销专业党员干部与被包保人员一起下现场,共同开展客户业扩工程的现场勘查、图纸审核、中间检查、竣工验收和装表送电等工作。同时,利用高损异常台区辅助分析程序,分析高损异常台区原因、台区责任人损失电量情况,促进工作开展和业务能力的共同提升;生产专业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指导各基层单位开展供电基础数据与PMS系统、用电采集系统数据对应,输变电基础设施与PMS系统、调度PI3000系统数据对应,供电线路分段核查等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指导并解决,提高该员工对电力网络框架意识,加强可靠性管理基本技能;安监专业党员干部对施工作业现场进行安全监督检查,为工程顺利施工协调各方面工作;党群专业在基层党组织设立“我是党员,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展示板,将党员的照片、姓名在醒目位置集中公示,促使党员时刻提醒自己有别于普通群众,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
(四)融入,让服务“亮起来”。吉林电网位于吉林省电网的中部,是吉林省电网“井”字形网络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东北电网东西、南北电力交换的重要通道,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公司党委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设计“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载体,履行责任,主动作为,用服务引领发展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转型,为电网发展、服务城市产业升级营造供用电良好环境。
在跨越吉图珲高铁施工中,为破解高铁运行时间和电力施工时间上的矛盾,公司组织党员干部实施开展“零点”作业,在凌晨4时完成了对吉林维昌220千伏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有效缓解了吉林市东部地区电力供需。
在保证城乡生产生活用电方面,公司识大体、顾大局,充分发挥供电企业的职能作用,先后为金鸡百花电影节、河灯节、蛟河“红叶节”等大型活动提供了重要电力保障,尤其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圆满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和保供电任务。
特别是在吉林市刚刚举办的20xx年国际马拉松比赛活动中,公司党委以“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作风、比技能、比业绩”,细化“三联三百三互助”对接内容,300多名保供电队员,50辆保电车辆、1辆应急发电车,保障了38条线路、6座变电站及5个重要场所的供电任务,用实际行动建立了一条绿色的马拉松供电通道。
(五)成效,让服务“炫起来”。各基层党组织按照“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要求,坚持“小、实、活、新”的原则,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技术革新、降本增效、节能降耗、重大项目改造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选载体、立项目,把党员岗位技术创新、QC成果创建延伸到各专业领域。
机关综合管理部门,以“抓作风、促服务”为重点,开展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活动,不断提高文明办公水准;配电运检党支部把“三区同建”(党员承包示范台区、党员设备承包示范区、党员安全责任区)“三岗同创”(党员工作作风示范岗、党员优质服务示范岗、党员安全监督岗)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亮出了“四讲四有”党员应有风采;检修分公司党委推出的“一表两无三保”(党员做带头执行规章制度的表率,党员身边无违章、无事故,在工作中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活动,创出了岗位安全效益,为确保公司安全生产起到了监督、保护的作用;输电运检党支部“三走进、三包保”(走进班组、走进线路、走进员工家庭,包保过程管控、思想稳定、工作质量),保障了职工队伍稳定和谐。
参加联系工作的党员干部按照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目标,通过每月或每季度到基层走访,掌握了解对接帮扶工作真实进展情况、重点难点问题,共同研究,积极协调,予以解决。“电费风险预控”“加强高损异常台区管理”“等电位绝缘子更换专用工具研制”“设备消缺电子文档管理”“弹簧销针带电补偿器”等一大批源于基层、成熟于基层的项目在攻坚克难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有效解决公司在电费回收、线损管理、经营管控、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难题。
(六)连心,让服务“暖起来”。为畅通服务渠道,公司党委以关注员工微心理变化为前提,以切实解决员工诉求为目的,通过建立“特情、特困、特优”的特需员工档案,了解掌握联系点员工的思想动态、困难员工的生活状况以及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群众合理诉求,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公司党委优化员工诉求服务中心受理项目、管理方式、工作模式、信息渠道的升级,采取“走下去”、“请进来”等方式,理性对话,给员工“说话”的渠道,耐心给职工讲解政策。感性关怀,集中走访困难员工,增设压力舒缓室,成立“爱心妈咪小屋”,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为员工解决难题,认真细致做好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换位思考,立了“一事一表”工作机制,对收集汇总的各类意见和建议按照不同分类,全程跟踪问题解决情况。合并受理员工各类诉求271件,其中人力资源类114件,安全生产类24件,职工生活类67件,法律援助类8件,综合管理类58件,诉求办结率、员工满意率均达到100%,信访投诉率同比减少了87%。
各党组织负责人打破常规壁垒,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深入特困员工家中慰问,对家庭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实,开展定期回访工作机制,随时掌握员工面临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实施“深根”计划,建立以青年员工组成的创新团队,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小改小革思维扩展能力。激励青年创新创造创优,为公司后备人才库充实新鲜血液;开展职工关爱工程,为一线员工购买劳保及防暑降温用品,为基层班组建立职工食堂,为变电站勘探打井、安装净水系统,实施旱厕改造,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的时效性得到了全面提升,有效解决了涉及电网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控、营销高损异常台区降损增效、员工劳保配备等343件各类问题。
四、分析与思考
“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是公司党委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创新活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提升能力素质和服务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尝试,有三方面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一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必须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严起,要把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将着力点放在“钉准、钉住、钉实”三个方面。既:钉准,明确目标方向,突出工作重点;钉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钉实,解决突出问题,提升服务效能。有效规范基层党组织工作标准和工作内容,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两个抽象的口号变得具体而可视化,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荣誉感和工作潜能,有效解决在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助力中心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推进基层党组织管理常态化。国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在《学习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全年任务》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持续攻坚克难;强化精益高效服务,加快重点突破,积极主动作为,为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电力“先行官”作用。“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延伸了服务触角,通过“服务主营业务,服务各级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全面掌握吉林地区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进程,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难。实现了党的工作的重心下移,促使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实现了由“系统化”向“精益化”、“管理型”向“服务型”、“单一型”向“多元化”的三个转变。
三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使得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进一步有机结合,各党组织负责人切实承担起“一岗双责”,使得党组织能够及时发现、反馈、解决问题,增强部门与部门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了党员干部思维方式的转换、工作思路的拓展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实践证明,无论是上下联动的机制创新、还是灵活多样的形式演绎,无论是人才培训的蓬勃发展,还是作风建设的强化执行,“三联三百三互助”活动,在经历了由探索到完善、由雏形到系统、由试点到推行的耕耘过程后,一个覆盖全面、上下对接、运转有序的联系基层、服务基层的运转工作模式,在公司科学发展新时期的方方面面,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8
一、背景起因
今年以来,围绕打造全新党员志愿品牌这一目标,硖石街道在社会组织海宁爱心联盟中率先探索成立全国首个社团联盟型党组织——海宁爱心联盟综合党委。综合党委的成立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一是服务中心工作推进的需要。硖石街道地处海宁城区,囊括城市商贸中心、火车站,商铺和出租房众多,人口密度高。20xx年海宁市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作为全市创建工作的主战场,除日常各市级部门、街道办事处等常态力量外,靠现有村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力量也往往存在捉襟见肘,且工作资源不集中,无法进一步深入,亟需一支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来保障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党建的需要。海宁爱心联盟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热心公益的社会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党员的带领和带动下,从几个人的小组织,迅速发展成为加盟团队82家、爱心成员4500多人的大团队。尽管团队之中也有党员存在,但没有真正的把党员亮出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的尚不明显。同时,根据中央、省委20xx年对社会组织党建的要求,亟需通过成立党组织,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积极探索联盟型领域党组织。
三是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的需要。当前在志愿服务领域,往往存在着党员志愿服务效应不明显,党员志愿品牌影响不明显、党员志愿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志愿项目实施不明显的现象,亟需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撑起党员志愿服务大旗,引领党员志愿服务走向个性化、专业化、品牌化。
二、主要做法
1.积极适应联盟团队特点,努力构建“集约化”的组织运作模式。牢牢把握加盟爱心团队规模不一、人员众多,且相对活跃度高、影响面广等特点,积极探索“党建统领、资源整合、包容共享”的集约化运作思路,努力构建联盟型社会组织党建运作机制。一是广拓展。充分运用82家成员单位中已建党组织39家、党员2300余名等优势,以“联手同心,以爱为盟”为主旨,组建以双向型、区域化为主要特点的联盟型综合党委,目前下属党员志愿服务联盟等实体支部3个,义工委等双重管理党组织36个,努力强化党建在新领域新业态中的政治引领。今年下半年以来,新培育组建潮乡救援队、奥林生态园等2个实体性社会组织党支部,吸纳双重管理型的团队党组织8家。二是强管理。组建综合党委班子,除党委书记和委员原则上兼职为主外,设置1名专职副书记,具体承担综合党委的日常工作。综合党委日常工作同步受海宁市委两新工委、海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指导。同时,建立“日常运作、议事会商、服务活动、激励礼遇、工作保障”等五项工作机制,强化综合党委的日常管理。三是重教育。创新学习教育形式,聘请3名有丰富基层党建经验的党建专家为“党建导师”,实行“微信公众号+爱心直播间”双向教育延伸党员学习平台。今年以来,围绕“两学一做”、建党95周年、文明城市创建等主题,“爱心联盟微直播间”已开讲微党课26期,推出党员群星榜8期,并依托“爱心联盟”微信公众号同步宣传和直播。
2.牢牢把握爱心公益宗旨,不断打造“精准化”的志愿服务品牌。为做大做强党员志愿服务品牌,综合党委把原有较为单一的活动内容、组织方式作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使爱心公益的党员志愿服务由“松散”向“精准”转变。一是服务项目化。致力打造“志愿+”品牌,开展志愿+治水、+治气、+平安、+护绿、+洁山、+文明、+关爱、+公益等八大行动。今年已启动“微爱童行”关爱留守儿童、“因爱而居”关爱困难家庭爱心家装、“送爱空巢之家”关爱新居民空巢老人、“暑期爱心教室”关爱新居民儿童、“文明海宁一道走”文明劝导、“文明视角”文明海宁微电影摄制、“碧水蓝天”水气环境网络监督、“平安海宁”志愿者巡防活动、“鹃湖护卫”保护水环境、“爱心护眼”关爱近视眼中小学生等9个子项目。二是服务个性化。按照党员志愿者服务意愿和技能特长,围绕不同需求群体,“一对一”、“多对一”点单式开展志愿服务。目前,关爱空巢居项目已启动实施,服务内容包含日间照料、医疗康复、膳食助餐等12项,惠及全市320名孤寡老人。探索链接“96345”党员志愿专线,广泛汇集资源,为失独家庭、残疾人、困难居民等特殊人群订制个性化服务“菜单”。三是服务常态化。联合市联创办、文明办、平安办等13个单位建立联席制度,融会贯通市级下沉资源和社团联盟资源,不定期承接志愿项目,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如承接“礼让斑马线”等文明创建志愿项目15个,承接“碧水蓝天”等“五水五气共治”项目3个,掀起了“全城志愿”的浓厚氛围。
3.紧紧围绕长效推进要求,建立健全“内生化”的激励保障机制。为吸纳、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热心人士加入爱心联盟团队,激励更多的党员和骨干带动作用,综合党委以“众筹、互通”为理念,确保常态长效推进。一是资金众筹。在综合党委成立时同步建立志愿服务“公益公积金”,制定使用管理办法,专项用于综合党委的各类公益活动开展以及爱心成员志愿服务积分兑现。首批“公益公积金”共筹集资金(含物资)101万元。二是工作互通。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星级美丽乡村建设、“五水五气共治”、护航G20峰会等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作为综合党委各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的重点,依托“智慧党建云平台”及“志愿潮城”微信平台,实时反馈各加盟团队的党员服务数据和积分情况。同时,鼓励党员自主开展志愿服务,从项目设计、方案制定到活动开展都自己参与,通过“赛金点子、晒积分榜”,激励党员互比互评、互促互进。如今年综合党委的党员自发组织赴在海宁工作的19名(户)新居民的老家——湖北恩施,开展爱心圆梦活动,为其子女千里送暖、让其家庭团圆度夏;联合团市委、卫计局、新居民事务局等开展“您为潮城添瓦,我替游子孝亲”活动,获得良好社会评价,其中来自四川的党员骨干川渝支部书记张清平还被评为嘉兴市“优秀党员志愿者”。三是激励跟进。建立积分管理、积分激励等制度,对加盟成员中的党员实行星级评定,鼓励党员及骨干以积分转赠等方式二次做公益。探索对不同星级的党员享受不同级别的激励礼遇,如联合移动公司等单位,逐步推出积分换流量、积分换话费等,提高联盟成员和党员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每年选树百名“红色志愿达人”,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成效评估
一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成立以来影响了众多普通党员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特别是在“文明一道走”、“情暖恩施”爱心圆梦、“您为潮城添瓦,我替游子孝亲”慰问四川空巢老人等活动中一大批党员和群众纷纷参与进来,出钱出力。海宁这座文明之城,也正在海宁爱心联盟综合党委的带动下,把做志愿做成一种时尚。
二是获得了同行和上级党委的认可。成立以来接待来考察、调研、参观的全国各地单位50余批次,还承担了党史研究·党建实践联盟“弘扬革命精神,深化‘两学一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现场点考察任务。先后获得中组部、中央文明办等9部委授予的“四个100”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嘉兴“红船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海宁市“潮乡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等5个荣誉。
海宁爱心联盟综合党委以这种“集约化”组织、“精准化”服务、“内生化”激励为手段,凝聚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向心力,形成了“志愿家”——“志愿,让我们成一家人”的浓厚氛围,探索了在社会组织党建新形势下,党员志愿型社会组织党建的新形态,有力地助推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党建的统筹力、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和党员在社会群体中的号召力,已成为新一届街道党委班子致力于打造“火红硖石”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是海宁文明城市创建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四、探讨思考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组织形式,在整合社区资源社会力量,关注民生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党员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在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为社区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促使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化解矛盾,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亟需不断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机制,进一步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建立发展党员的参加志愿服务程序前置制度,以刚性的程序约束确保党员参加志愿服务的普遍性。党组织应当采取可以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应强制性的纳入志愿服务工作,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自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业后一年培训考察期内,以及预备党员在一年预备期内,根据学习、工作和自身特点,必须参加不少于24小时的志愿服务。并且强调24小时的志愿服务是指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利用业余时间,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为。事实上这也符合《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相关规定,核心就是要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而参加志愿服务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社会工作,一种有助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
2.实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以合理的回报调动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要在海宁市原有公益银行、好人好事银行的基础上,对现有党员志愿服务积分体系依据服务时间的长短、同时参考服务的难度和价值而确定。同时应以年度为单位引入积分评价系统,采取“一星党员、二星党员、三星党员、四星党员、五星党员”的方式进行等级评定。不同的等级可以选择享有不同的服务资源。特别是这些服务资源的选择,应设定为虽具有物质的性质,但作为物的实际价值不高,其突显的主要是荣誉功能,而且也可以鼓励党员志愿者通过转赠,送给更有需要的人。这些回报对党员来说,既是合理的回报,同时也的确能发挥了显著的激励作用。
3.实行党员自主策划设计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制度,以更大的主动性激发党员志愿服务的创造性。在党员志愿服务内容的设计上,要跳出以党组织设计为主的单一性,发动更多的党员集思广义,共同参与设计一些临时性、突发性、节点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还可以配合实行申报认领志愿项目,对每一个党员自行策划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参加人数的限制。让党员参加志愿服务也面临着服务机会的竞争,由此让党员参与的责任心、自豪感、成就感都能增强。这与当前志愿活动人数摊派、强制分额,人们被动接受和被动参与的志愿服务形成鲜明对比。党员自己思考、自主策划、自行设计,且名额有限的志愿服务项目,不仅能丰富党员志愿服务的内容,更多地造福于社会,而且这一制度有助于更有效地发挥党员的智慧和特长。更重要的是也为党组织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了平台和途径。像20xx年年底前启动的“因爱而居”——低保家庭住房改造计划就是由综合党委中的普通党员提议而实行,
4.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以透明的运行保障党员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当前我们多数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公开并非十分理解,往往仅停留于宣传报道的公开,这既不利于有效组织的管理,也不利于参考者本身积极性的激发,更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公信力的提升。每次志愿服务活动要做到有图有真相有文字,也体现在党员志愿者实名登记情况、每位党员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次数和积分情况、每次志愿服务的报名情况等许多重要的基础信息的公开。甚至可采取QQ群、微信公众号、党员微信群等多种网上平台,对志愿者自己和社会各界关心的资金和物质等服务资源的最终去向和这些服务资源的最终分配情况等进行公开,包括积分积累、服务资源采购、议事过程等等,从而达到回应了社会关切,消除了公益乱账,提升了志愿服务绩效的目的。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9
过去,事业部党小组的设置主要依托行政组织架构,各基层车间党支部以工段、职能组为划分,分别对应设置党小组。但受限于我们企业连续生产、四班两倒的特点,一线党员的倒班班次不同、休息时间错开,造成了活动组织难、教育管理难等问题。同时,各级领导干部、技术管理线和一线操作线的党员分属于白班和倒班性质的党小组,没有真正“打成一片”,一定程度阻碍了党内上下级关系、党群干群关系的贴近。总的来说,传统的党小组运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为此,合成橡胶事业部党委以四个倒班横班为主体,探索创建新型党小组,打通了党建“最后一公里路”。
一、创建横班党小组的几点考虑
一是为了更好地联系教育管理一线党员。一线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健康程度,而基层党支部联系、教育和管理一线党员,主要采取“三会一课”的方式,即党小组会每月一次、党员大会和党课每季度一次,其中党小组会次数最多,占到了重要地位,但过去基层党小组每次开会,必定要占用三个非当班班组党员的正常休息时间,造成一线党员参会的积极性不够,出勤率不高。因此,不论是从提升学习效果,还是从关心倒班党员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改进集中学习的方式,更好地平衡倒班党员参与党内生活和个人休息的时间。
二是为了更严地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根据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长期以来,事业部领导班子编入机关党总支和分管业务科室的党小组,而车间领导班子编入职能人员的党小组,这样尽管表面上落实了党章的要求,但并没有使领导干部的“双重组织生活”贴近基层,造成领导干部和一线党员群众在距离上隔开,从情感上远离,领导干部是“普通党员”的这个身份没有得到真正的凸显。因此,有必要创新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增强基层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活力。
三是为了更大地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装置生产线由各道工序共同组成,前后工段、上下环节紧密联结,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必须做到上一工序对下一工序负责。目前,车间工段的划分以生产工序为界限,每个工段对应设置一个党小组,这种模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不利于前后工段联合开展党员突击队、党员技术攻关等服务中心的活动;另一方面在前后工序的沟通协调中,没有把党员这个骨干群体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造成不同工序间存在推诿扯皮、沟通不畅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种较好的方式,激励前后工段的党员骨干带头精心配合,带头紧密合作,努力在周围的职工群众中形成正面示范效应。
二、建设横班党小组的主要做法
1.打破行政壁垒,重新设计党小组架构。
在事业部20xx年初的政工年会上,事业部党委作出部署,要求各支部根据本单位党员分布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党小组开展活动为原则,改进或完善党小组设置。从2月份开始,各车间党支部根据“四班两倒”班次,陆续完成了4个横班党小组的设置,并将车间领导班子、技术人员、一般管理人员等白班人员编入4个党小组。事业部党委也将领导班子的组织关系从机关党总支调转到各基层党支部,把班子成员编入车间党小组,比如经理和党委书记分属于SBS车间和SIS车间党支部的第一党小组。同时,鼓励各党小组不拘一格,自行制定“红一军团”、“红一组”等各具特色的名字,以增强党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要求各党小组建立微信群,用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媒体方式,开展“微党课”、“微组织生活”等小组活动。
2.深度融合“三基”,选优配强党小组长。
党建是“三基”的统领,“三基”是党建的扩充,抓好“三基”的最后一步是抓好班组建设,而抓好党建的最后一步是抓好党小组建设,因此,事业部在重新设置党小组、选配党小组长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党小组长和班组长的双向培养与交叉任职,努力推动党建与“三基”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以党小组的建设来带动班组建设。20xx年3月份,经过公推直选,一批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群众信赖的一线党员被选为党小组长,其中约3/4为班组长。说,“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培养什么样的党小组长,就是树立什么样的风向标,为抓好党小组长的素质教育,事业部党委在5月份特举办了一期专题培训班,围绕党小组的职责、如何开展党小组工作等内容,对48名新当选的党小组长进行了集中轮训,全面提升党小组长的履职尽责能力。
3.实行积分管理,完善配套的考核标准。
为激发各党小组的创先争优意识,把党小组建设抓到实处,事业部党委特制定了《党小组工作考评细则》,按照积分管理的模式,分党员教育(1.5分)、党员管理(1.5分)、发展党员(1分)、服务大局(3分)、联系群众(1.5分)、特色工作(1.5分)6个大项,从党小组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和基本知识,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以及传达上级指示精神;检查督促本小组党员遵守党纪党规、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协助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员责任区(示范岗)、项目攻关、目标管理、主题实践等活动;协助党支部做好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等内容出发,对应设置了16条量化的考核标准,由事业部党群办每季度进行现场督察、打分考评,评选出红旗党小组,进行表彰奖励、通报。同时,各基层党支部针对事业部制定的《党小组工作考评细则》,对应制定了更加细化、系统、完善的《横班党小组考核细则》。
4.立足生产经营,创新党员活动的载体。
从根本上讲,抓好企业党建就是为了抓好政治优势转化。创建横班党小组,不仅是为了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更是为了使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企业中心工作上发挥更大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此,事业部党委要求各党小组组织开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党内活动,让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角落。比如,SBS车间党小组成立“党员安全督查队”,专门整治装置现场存在的“低老坏”问题;SIS车间党小组开展“红旗机台”竞赛活动,将重要设备包机到党员(含事业部党委书记),进行现场挂牌公示,保证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到位;SEBS车间党小组发挥前后工段党员的力量,联合开展医用SEBS技术攻关,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等等。与此同时,为充分调动各党小组的主观能动性,事业部坚持把党员活动经费向党小组倾斜,真正让党小组“抖擞”起来。
三、建设横班党小组的成效
1.助推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调,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部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横班党小组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广大倒班党员参与“三会一课”的积极性不高、集中学习效果不好、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微党课”、“微组织生活”等创新的方式,解决了党员经常性教育不够的问题。
2.严肃了党内政治生活。党要管党,首先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事业部把各级领导干部与一线党员放在同一个党小组,成功地起到了互相监督的作用,一方面领导干部可以监督基层组织生活是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到位,防止基层组织生活走形变样,趋向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一线党员和职工群众也可以监督领导干部是否真正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参与“双重组织生活”,最终形成了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
3.转变了领导干部作风。横班党小组的建立,为机关与基层、上级与下级、白班与倒班搭起了一条无缝沟通的绿色通道,使领导干部真正与一线党员群众“打成了一片”,一方面有利于领导干部、上级机关深入掌握基层动态,亲身体察基层工作,推动工作关口前移,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前瞻性,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建更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和干事创业氛围。
4.促进了党员作用发挥。各党小组之间开展比学赶超的竞赛活动,促使全体党员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今年8月份,在SIS车间前工段加氢釜大检修中,为节省检修费用,提高检修效率,第一党小组的13名党员主动请缨,顶替劳务工进行清釜作业,并带动前、后工段横一班的20多名职工共同参与,最终不仅为事业部节约了数万元的劳务费用,还将预期的检修时间由7天缩短至5天半。今年以来,各党小组开展类似的突击活动多达30多次,广大一线党员真正做到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5.实现了政治优势转化。“党建也是生产力”,抓好了横班党小组建设,也就抓好了事业部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思想政治保障。今年1在国内合成橡胶市场整体疲软、逐步下行的态势下,事业部持续实现利润,在中石化合成橡胶板块中保持领先。同时,事业部平稳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配合公司完成保卫专业化改革;完成设备、HSE专业化重组;完成两个车间及两个业务中心的合并,合计压减组织机构3个,压减科级干部6人,对外承揽业务输出11人,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改革目标,并保证了干部职工队伍的稳定。
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合成橡胶事业部党委下大力气抓好横班党小组建设,就是为了打通党建“最后一公里路”,以“小气候”造“大气候”,真正把基层组织做精夯实,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支部和每一个党员,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政治优势转化,为事业部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为公司打造扭亏脱困样板企业做出的最大努力和贡献。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0
一、案例背景
近三年来,瓯海区强化基层党建阵地保障,区、镇街、村三级共投入近1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了96个村民中心,村级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达到514平方米,全区所有20xx人以上行政村均建成标准化的“六室两栏一厅一堂一广场”村民中心。为了防止村民中心“建而不用”,自20xx年8月开始,瓯海区积极推进便民事项“直接办、代理办、指导办”、部门送服务到村民中心、党员志愿服务“红色集市”等活动载体,最大限度发挥村民中心的政治、文化、服务三大中心功能。经过一年的实践摸索,找准了村民服务存在的四大短板:一是时间错位,群众作息的时间点与村干部坐班的时间点错位;二是经费错位,各级财政仍以投入基础建设为主,财政购买服务的能力还十分有限,而村集体经济又难以支撑,或者舍不得投入;三是主体错位,村干部事无巨细,镇街干部有心无力,党员群众难以发动;四是内容错位,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娱自乐的问题,难以贴近基层群众的需求。
针对服务供需的“四大错位”问题,瓯海区大力推进村民中心服务供给侧改革,逐步补齐短板,实现村民服务最优化,使村民中心真正成为党在基层农村服务群众、联系群众,进而影响群众、凝聚群众的坚强红色阵地。
二、具体做法
(一)采取“朝五晚九,门常开”,实现村民服务常态化。在保证“朝九晚五”同时,要求基层党组织根据村民需求灵活延长服务时间,“群众什么时间最方便、哪个节点最需要,我们就在什么时候提供服务”。村民早晚跳健身舞、孩子放学后阅读、初一十五听鼓词、“走村不漏户”、村民打证明等,就要求村干部在“天光头”“黄昏头”保证有人在岗,无缝对接村民需求。比如安下村跆拳道训练营安排在周六,那么该日就都安排2名村干部值班服务;杨宅村农历月底四天开展现场唱鼓词活动,这四天无论是否节假,都安排2名村干部现场服务;河口塘村学生四点后到村民中心图书室开展活动,该村就每天安排1名村干部四点后到图书室开展服务。
(二)采取“广开财路,钱众筹”,实现资金筹集社会化。采取“政府补、村级投、社会筹”相结合的众筹方式,广泛发动各级组织、团体、个人,积极筹措资金,保障村民中心服务持久开展。今年,研究推出了“强村十条”,力争到20xx年消灭经济薄弱村,使村村有经营性经济收入5万以上,为村民服务提供基础性经费保障;继续发挥红色基金引领作用,加大政府采购服务的力度,做优做大特色服务项目。还鼓励村组织采取灵活筹措方式,保证村民服务可持续发展。如净水村“以租代补”,出租闲置物业,换取资金保障;河口塘村“物业置换”,平时将场地提供社会组织使用换取社会组织周末或特定时期免费为村民服务;茶堂村“自主筹措”,将“视听室”无偿提供给村鼓词协会,由鼓词协会自主筹措活动资金开展活动等等。
(三)采取“逐村定制,细点单”,实现服务项目清单化。逐村精选“共性+个性”的村民服务菜单,将“配合中心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村容村貌”等服务项目列入“必选”清单,将“周末活动、代办服务”等服务项目列入“自选”清单,二者结合后形成个性服务清单,针对性开展活动。清单中坚持服务中心和满足群众相结合,突出“三改”即改善人居环境、改良村风村俗、改进生活方式,做到“不离上级谱、唱好本村戏”,倡导积极向上的村民服务“落地开花”。如娄桥街道东风村将城中村改造、河岸治理等中心工作,与村民日常文娱活动一并列入服务清单,满足群众对改善村庄环境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双重需求。
(四)采取“牵头抓总,引帮手”,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导村党组织发挥“统揽全局、牵头抓总”的作用,大胆引进“外援”,大力培育“帮手”,既积极邀请各种社会力量、专业人员入驻服务,让专业人才做专业服务,又特别注意发动党员和热心村民带头组建草根社团,大力推进红色细胞工程,形成村民“自发参与、互助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如潘桥村培育“社会组织促进会”组团进驻服务;茶堂村“村校联动”与高校结对开展服务;马桥村邀请镜心书画社入驻服务等等。截止目前,已有26个区级部门单位、11个市、区级社会组织和38个规模较大的镇街社会组织常年进驻固定村民中心开展服务。此外,各村还积极由乡贤能人、本村热心人士直接组成草根社团直接开展活动,如茶堂村鼓词协会、黄屿村象棋协会、岩一村广场舞协会等等,截止目前全区共组建民间活动队伍200余支,活跃在各村民中心健身广场上、文化广场中、文体活动室内。不管是旭日东升时,还是华灯初上时,各村民中心热闹非凡,村民其乐融融。
三、工作成效
通过“供给侧”改革,瓯海区村民服务项目精细了,活动经费多了,村干部为村民服务的劲头也足了;村里的人气高了,人心也齐了,各项中心工作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也更有力了;村民中心成为基层农村的“政治、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党在基层农村宣传政策、发挥影响、引领发展的坚强红色阵地。如著名侨乡丽岙街道茶堂村,有很多留守老人、妇幼,原来村民活动基本为厅堂麻将、屋前牌桌。茶堂村启动村民中心服务供给侧改革后,有针对性地引入新青年、引入社团、引入文体能人驻村服务,常态化开展老年人最喜闻乐见的鼓词、妇女喜欢的排舞等活动服务。如今的村民中心每天门庭若市,不少党员群众从“做学员”变为“当老师”,从“被服务”变为“提供服务”,形成了“村民自发参与、互助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
四、相关启示
基层组织建设不是空中楼阁、雾中看花,要利用好、发挥好载体阵地,才能把人心人气聚拢来。村民服务“供给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供需错位”入手,定位准、措施实、效果好,加强了基层阵地、基层党员服务联系群众服务的能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给广大党员干部带来很多新的思考。
一是要以“尊重民意”为基础,无缝对接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围绕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需求破解“供需错位”,争取群众的认同,不断吸引人气。
二是要以“发挥民智”为依托,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众由“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提供服务”转变,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以“凝聚民心”为目标,将村民服务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发挥村民中心党的基层农村的“政治、文化、服务”红色阵地作用,将人心集聚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中来。
归根结底,群众有引力、服务有动力、党建有魄力、基层有活力,基层组织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这样党在农村的阵地才够坚固,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才够稳固。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1
产生背景
党的xx大以来,贵州省镇远县委着力突出基层导向和问题为导向,针对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活力、上下联动缺乏合力、党员队伍缺乏动力的现实情况,积极研究新常态下基层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决定从20xx年起,在全县12个乡镇实施基层组织“强阵地、强管理、强服务”(以下简称“三强”)工程,整合36个县直部门、明确10个牵头部门,定期推动、定期督导、定期考核,使资源、资金、项目向基层集聚,将服务延伸到村,从细处着手、往实处着力,将基层党建化无形于有形,务虚与务实相辅相成,经过近一年来的扎实推动,逐步形成“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良好局面,全面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普遍欢迎,为协调推进全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主要做法
强阵地,夯实村级发展基础。一方面,加强村级办公阵地建设,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设备、有制度、有载体的标准,加强村级阵地建设。一是活动场地规范化。整合计生卫生服务室、村校闲置教学楼等资源,按照每个村级活动室不低于4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改扩建,以“设施齐全、制度健全、功能完备、服务有效”为标准,对功能布局进行规范,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五大中心”。二是外观标识简约化。对村级活动场所各组织机构标识、文化大院、上墙制度、公开栏等进行统一规范,使外观标识美观大方、一目了然、简约便捷,党务村务公开透明、监督有效,解决村级各种制度随意张贴等现状。三是制度体系合理化。按照“废立结合、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原则,对繁杂的制度加以精简、零散的制度加以整合,通过归并和筛选,形成一系列合理化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强化“思想阵地”建设,使思想教育多元化。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充分运用“名城讲堂”、“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名城大舞台”特色文化活动、民俗活动等载体,开展“电影下乡”、“文化下乡”、“理论下乡”活动,固定的宣传队、文艺队和50余名宣讲员长期活跃在基层,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积极传递爱国正能量、广播党建“好声音”,不断加强思想教育阵地建设,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通过“看、听、说、做”更加爱党爱国爱家乡,争做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强管理,保障村级高效运转。一方面,全面加强村务管理,确保村级事务管理和运行更加规范和顺畅。一是强化能人治村。主动吸收服务意识强、有专业技术、带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干部队伍,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二是强化督促考核。简便明了地明确支书、主任、文书等村“五大员”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做到奖惩分明。采取责任目标管理、村级财务审计制度等方式加大对村两委班子的日常管理,定期开展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底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如涌溪乡创新开展“流动红旗”评比活动,每2个月对村支两委工作实行一次量化动态考核,将乡镇的中心工作与上级部门安排的阶段性工作相结合,衍生出一条“捆绑发展”到“常态发展”的新常态之路。三是理顺工作机制。依托“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完整的村务管理和运行机制,确保党组织在村级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村级组织务实高效、科学规范运行。另一方面,加强依法依规治村,使村民自治有章法可遵循,有程序作支撑,科学制定群众认可、约束力强、奖惩到位、操作方便的村规民约,永久性印制在村里醒目位置并装订成册发放到村民家中,时时提醒一起遵循,引导村“两委”服务功能从“管理群众”到“群众管理”的转化,全面实现村民自治。
强服务,提升村级服务能力。一方面,全面提高村干素质,整合资源加强村干部培训,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组建“巡回讲师团”。从组织、宣传、民政、农业等部门及乡镇、村干中遴选出100余名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干部建立“师资库”,让“干活的”教“干活”的,提高村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二是办好主体培训班。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每年组织村干进行轮训,科学设置课程,采取课堂授课、现场观摩、互动交流、测试检验等方式强化培训,确保培训效果。各乡镇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会议、中心工作推动、党员培训等形式进行集中辅导、个别指导的办法强化对村干部的培训,促进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今年以来,全县先后组织了126名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分别到施秉县、锦屏县等培训基地学习,379名村支书、主任、文书于7月中旬到县委党校参加轮训。另一方面,全面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一是建立服务群众机制。健全村干部“分组联片”工作,村级班子内部沟通协商,村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农户三级联系,村级民生服务等机制,使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组织的存在和便捷的服务。涌现了金堡镇“村级办事处”、江古镇“村驻镇一站式便民服务体系”,将村镇两级有机结合,使服务群众“一步到位、一次结束”。二是努力推动实现“有钱办事”。整合农业、扶贫、新农办等部门帮助村级分析查找优势与不足,科学制定各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一村一策”措施,利用土地、劳力等资源,大力开发集体资源,开展服务创收。探索“公司+村党支部+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如江古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益华农业科技示范有限公司,组织农户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蔬菜产业,村级积极参与加强服务,每年按150元/亩的标准提成服务费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资金,仅今年下半年,就为9个村创收了近20万元。从20xx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1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以贷促盈、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力争在20xx年前,分批消化全县96个“空壳村”,同时打造5个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双超”示范村,助推同步小康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县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91个,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71个。
初步成效
阵地建设,从有形覆盖到无形影响。镇远县“三强”方案出台后,有效解决了县直部门各自为政、要求不一、效果不好、村级组织无所适从的问题。各部门整合资金500余万元,通过加强阵地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制度,尤其是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五大中心”建成后,党员群众求知、求富、求乐、求和等,可以“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搭建了绿色通道,提高了办事效率。蕉溪镇茶园村村主任杨通举动情地说,“我干了近40年村干,以前我们村属于贫困村、活动室只有几十平米很寒酸干起事来底气不足,现在几百平米的‘小洋房’阵地建起来了,各项制度规范起来了,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再做不好既对不起党和政府的投入,也该被群众戳脊梁骨了” 。很多群众反映,以前村活动室透风漏雨什么的跟自己没多少关系,现在不仅变漂亮了,关键是很多事情都可以在那里得到解决,天天有人上班,人来人往,总算是建在我们的心坎上了。20xx年投入80万元对20个重点村按照村级活动室不低于4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了改扩建,目前,全县4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活动室达到38个。
规范管理,从有人管事到有科学管事。通过明确村干部职责和加强培训,有效解决了村干部“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20xx年以来,县级层面共举办了4期培训班,对400余名村干部进行全员培训,同时根据乡镇和村级需要选派县级师资力量到基层开展培训,不间断为村干部“充电”,将发展党员、村级管理、产业调整等知识更加专业地传输下去,使村干更加清醒职责所在,更加明晰发展思路,更加激发工作活力。涌溪乡芽溪村支部书记江庭武深有感触:“我虽然当了多年的支部书记,但以前发展党员都依靠乡里的指导,不太关心程序问题,通过参加培训才知道这些工作都是自己份内的事,也明白了应该怎么去抓好这块工作。”蕉溪镇茶园村把五保户的赡养和土地承包写进村规民约,使村规民约有了“硬约束”规范村民管理,江古镇把红白喜事纳入诚信等级管理打造和谐乡村,羊坪镇通过把村级党务村务公开到组到户,还村干以清白、给群众以明白,置民生政策于阳光之下,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欢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塑造了新时期农村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服务群众,从有章可循到有章必循。通过建立“群众看得懂的服务制度”有效破解过去制度停留在文件上,张贴在墙上,无法实施,缺乏有效监督的问题。健全村干部“分组联片”工作,村级班子内部沟通协商,村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农户三级联系,村级民生服务等机制。任务倒逼、责任倒查,带动村级组织积极主动联系服务群众,涌现了大地乡“九个一”、报京乡“四个一线”、青溪镇“零距离工作服务队”等简单易行的群众工作法。舞阳镇黄桑田村通过开展民主评议惠民资金,取消了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赢得了全村群众的积极拥护,被取消资格的老村干戴胜章对村里的做法心服口服,他认为村里做到了公平公正、以理服人、不优亲厚友。
经验探讨
抓基层党建必须着力抓基层打基础。镇远县“三强”工程之所以能够得到有序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在于坚持鲜明的基层导向,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意识淡化现象较突出的问题,采取逐级推进的方式,通过在规范阵地建设上打造新平台,在优化管理能力上开辟新途径,在提升服务能力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抓基层党建必须着力解剖麻雀解决问题。镇远县以“强阵地、强服务、强管理”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直指当前农村基层工作的现实短板。镇远县通过解剖麻雀,找到了病根、病灶,整合资源资金政策将县直部门的服务触角延伸到村,着力解决村级“有人管事怎么管、有钱办事怎么办、有场所议事怎样议”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村支两委服务功能,着力破解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基层党组织“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真正成为基层群众信赖的领导核心。
抓基层党建必须着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基层党建工作,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如何摆正党群、干群关系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进展,经济的发展,党群、干群关系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嬗变,党群、干群关系在总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双重疏离状态。镇远县“三强”工程正是通过创新服务群众方法,拓宽服务群众载体,充分利用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让党的组织成为群众工作的最坚强堡垒。
抓基层党建必须着力加强普惠性。当前,个别地方为迎合上级党组织考核指标,热衷于抓示范点、抓材料、提口号,不仅让基层党组织疲于应付,也让群众产生反感。镇远县“三强”工程不设示范点,全县铺开,一把尺子量到底,全县各级党组织不降低标准,也不另立标准,坚持一个声音贯彻到底,成为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的地方党建创新品牌。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2
一、背景
国电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资租赁公司”)成立于20xx年,由中国国电集团旗下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与雄亚(维尔京)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投资设立。公司党支部于20xx年成立,目前有党员12名,下设2个党小组。
20xx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电力企业盈利空间下降、租赁行业竞争加剧、租赁业务需求不足和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等因素叠加影响,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融资租赁公司响应国电集团公司“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国电资本控股公司“着力创建创业型党小组”的号召,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公司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创新模范作用,打造公司创新创效的“最强大脑”,引领公司突破发展瓶颈,探索租赁公司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具体做法
在资本控股公司“将党小组组建在业务链上”的号召下,公司不断探索党建工作和业务发展机会的有机融合点,围绕经营的总体目标建立自己的工作目标,将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党建工作创造性开展的出发点,将业务发展的推动作为党建工作服务的重点,将业务发展的成效作为检验党建工作的标准。
(一)因企制宜抓党建,创新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支部党建工作,开展好党员组织生活,引导党员严格履行义务,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权利,不断提高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公司党支部成立之后,依照党员职工所属部门性质分别成立了服务型第一党小组以及创效型第二党小组,有效推动党性教育与业务创新相结合,将党员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目前,公司共有党员12名,占企业总人数的50%,在工作中处处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完成各项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因势利导推业务,筑强战斗堡垒
在党小组的创建中,融资租赁公司党支部对党小组实行分类管理,创效型党小组由租赁业务部和融资业务部现有党员构成,重点带头推进公司创新业务开拓,推动党性教育结合业务创新能力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型党小组由综合管理(政治工作)部和风险管理(纪检监察)部现有党员构成,重点做好公司制度体系建设,为将党支部领导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融资租赁公司的两个党小组建设成果斐然,紧紧围绕公司融资端业务需求,不断开拓创新,丰富公司融资渠道,切实为公司融资压降成本;以引入和推动直租业务发展为核心创业导向,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专业优势,创新性提出“以直租带动创新,将保理结合回租,实现调结构、扩规模、促增长”的议题。
(三)“三会一课”塑平台,服务中心工作
融资租赁公司党支部积极探索服务型、创效型党小组的构建,以“三会一课”为契机,搭建服务和创效型党小组活动平台,扎实认真有效地组织党员活动,拓展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载体,努力为公司经营发展添砖加瓦。
一是深入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按照公司学习制度的相关要求,结合“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方案,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精神,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切实提升党员思想观念,提高党员政治理论修养;二是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依托“三会一课”制度,每月组织党小组学习时向业务理论学习倾斜,加强公司未来业务拓展方向的理论宣贯,就保理融资业务、“营改增”政策及租赁案例实、引入推动直租业务开展了专项学习讨论;三是党员带头实践,切实推进业务进展。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
三、成效
自成立以来,融资租赁公司在党小组的创建中逐步摸索一条“服务型”+“创效型”的道路,以服务促创效,以创效提服务,创效型党小组和服务型党小组相辅相成,服务于公司中心工作,实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创新的“双赢”,为公司实现管理提升和效益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管理提升
1.强化支部组织保障,提升党建凝聚力
一是人才凝聚。随着服务型党小组和创效型党小组的建立,在公司里初步建立成一支党性强、懂经营、懂党建、懂员工的党员队伍,团结凝聚全体员工。二是思想凝聚。通过将党小组设置于业务发展上的探索和实践,提升了公司业务水平,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形式,既能够给予业务人员定期集中交流思想的契机,也有助于在业务交流中推动新的创新设想。三是组织凝聚,创效型党小组的成立,实现了公司全体党员在组织生活、教育管理和业务钻研的一体化,全面提升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激发党员创新活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创效型党小组的构成,为公司培养了一批以党员为核心的,合作精神好、业务水平高的业务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组织的创新引领作用,激励党员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立足本职,为公司经营发展献言献策。创效型党小组时刻保持政策敏锐性,学用结合,结合公司实际,确立了公司“推直租,促增长,扩规模,提效益”的战略目标,实现了对公司发展的战略引领。
(二)效益提升
1.多元化融资渠道,全面压降融资成本
拓宽公司融资渠道、压降融资成本是创效型党小组研究并付诸实践的一个重点课题,20xx年成果斐然。一是建立了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公司成功实现与多家内外资银行合作,获得信用授信近200亿元,品种包括贷款、保理、信用证、票据等多项业务,与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合作,在锁定外汇风险的前提下,成功引入美元外债;向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了20亿元私募债券,并完成了5亿元的首发工作。二是压降融资成本,厚增收益。积极推进市场融资,相较去年综合融资成本,有了大幅降低。
2.创新业务模式,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为了稳步推进直租业务落地,创效型党小组成员多次拜访集团公司计划发展部、工程建设部、安全生产部、财务管理部、资本与资产管理部、采购与物资管理部以及水电与新能源发展部以及国电电力和龙源电力公司来学习相关制度并提出意见,并主动走访中银租赁与工银租赁等同业领先公司学习先进工作方法与工作实务指南。为公司不断优化资金投向和配置,持续稳定提升创效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的战略地位及意义。
四、探讨
党的xx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党组织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融资租赁公司服务型、创效型党小组建设过程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实践证明,创新是实践发展的不竭动力,党小组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维护,方能硕果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紧密结合实际,积极研究与探索党建新路子,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更好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公司提质增效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3
一、背景
基层组织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面从严治党,要从基层组织抓起。近几年,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直机关工委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以强化基层组织功能为目标,以提高基层组织履职能力为工作重点,以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针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和不足,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深入基层单位调查、走访省市相关机关、查阅省内外先进做法和经验,就基层组织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了为期三个月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的意见建议,总结出经验,提交区委常委会审议后下发执行。
二、做法
按照专题调研报告提炼出的“五务六位”工作法,即紧紧扭住“五项任务”,大力推进“六个到位”,全面加强机关党组织基本建设,大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推进机关党建工作上新台阶。
“五项任务”总体要求是:“突出党务、强化队务、履好职务、促进业务、搞好服务”。突出党务,即把党务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首要位置来重视,集中精力、人力、财力、物力抓紧抓好,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强化队务,即做好党组织领导班子队伍和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提质、建设工作,配强党组织书记,充实党务专职人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组织机构;履好职务,即各级基层党组织按照党章、机关基层组织条例及新近出台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行使好权利,履行好义务,落实好制度,开展好党务工作;促进业务,即创造性地把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扎实有效的机关党建工作带动促进业务工作提升,做到双推进、双落实;搞好服务,即机关党组织紧紧围绕“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基层”这一核心,突出服务职能,不断改进作风,切实提高效率,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六个到位”具体是:按照“名称复位、文本正位、权责对位、配备进位、角色换位、机制就位”的要求开展党务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机关党组织在履职尽责方面得到有效转变。
名称复位,即各级机关党组织要统一制作“党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书记室”、“党务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等标识牌悬挂起来;对公示栏中工作人员的职务职别重新打印粘贴,加上党内职务和党员身份;在党务办公或活动场所位置悬挂党旗、党徽,党员佩戴党徽。
文本正位,即要统一印制发放党组织生活专用记录本,并设计“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等专用页面,按规定的次数要求印发学习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人员、主持等标题,预留空白页作记录使用,定期检查阅评;统一按有关规定要求按时收缴党费,统一使用党组织专门文头和印章报送文件,加快党务工作规范化建设。
权责对位,即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培训,明确党组织的职能和党员权利与义务,明确党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党务工作规程,促使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充分认识抓好党建是本职工作、分内之事,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党建第一责任。制定出台《关于严格机关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规定》《城关区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规程》两项制度,举办党组织书记专题学习班,全面加强党务知识培训,提高党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配备进位,即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省、市实施办法中关于专职党务人员的配备规定,适当增加专职党务人员编制,适时调配专用“党员活动室”,将党员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一定比例向基层党组织返还党费,用于开展各项活动。
角色换位,即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从具体行动上来一个大跃进,重新定位,实现角色的“五从”大转换,即从“配角”变“主角”、从“后台”上“前台”、从“边缘”进“中心”、从“二线”跨“一线”、从“被动”转“主动”、从“从属”到“引领”,跳出因循守旧的老框框,站在新高度,积极主动作为。重点开展“思想大解放、工作大创新”活动,邀请机关党建专家讲授新形势下的党建理论工作,组织党组织书记赴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用最新理论武装头脑,用最新观念和经验指导工作。
机制就位,即健全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和考评奖惩机制,进一步探索机关党建工作与目标考核、评先奖优相挂钩的办法,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作用,调动机关党组织抓党建的积极性。定期表彰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向先进学习看齐,掀起创先争优的新高潮。
三、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机关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党的各项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迈进,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基层党组织落实“先锋引领”计划,在机关大力开展“五创五争”活动,创建和争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文明型、制度型党组织和党员,丰富“党员先锋服务岗”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先锋引领”活动深入进行;开展以“践行三严三实、共筑美丽中国梦”为主题的“读书季”活动,举办读书心得征文交流。开展“学好法、用好权,促公正、促清廉”专项行动,强化对机关党员干部的法治教育;按期进行换届选举,按时收缴党费,强化党组织党规意识和党员主体意识。还先后围绕“双联”行动、在职党员进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大气污染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兰州国际马拉松竞赛、精神文明建设等组织党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解难题,攻难关 ,保证中心任务的完成,使党建工作的成效体现在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上。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4
一、实践动因
村党组织的设置是农村党建工作的基础。在中国广大农村,多年来一直按照区域原则,以行政区划为依托,“支部建在村上”(一村建一支部),形成“镇党委——建制村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建制。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党员在地区、产业间流动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以建制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传统组织设置模式越来越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党员流动,再加上一村多组、村组之间距离较远、党员分散,造成党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党组织在村民小组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体制、优化党组织设置,已成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龙江村是深溪镇农业大村,现有农户1670户,农业人口6911人,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30.87亩。在20xx年组级区划调整以前,全村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93人;村民组22个,组干部44人。由于龙江村村域面积大、村民数量多、党员分布广,2个党支部与22个村民组交错设置、93名村党员与44名组干部交叉分布,组织相脱离、工作不同步,导致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村民组一级的有效覆盖尤其薄弱,体现为“四难”:一是党员干部作用发挥难,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差,不愿承担组级工作,在组级干部的配备上甚至采取“轮流当”和“抓阄选”的方式。二是村组生产要素集中难,原有22个村民组普遍面积小、人口少,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人力、资金、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难于集中和扩大。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难,没有集体经济积累,党员群众忙于个人生计,对村支两委班子和村组干部有怨气,矛盾过多、人心不齐,集体公益事业无人抓、无心管。四是基层组织效应体现难,原有2个党支部管理幅度大,组织管理相对“松散”,对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出现“空档”;组织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强,活动形式单一,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针对龙江村面临的“四难”困境,普遍存在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四难”问题越突出,农村越是贫穷落后,党员群众越是不满意。20xx年以前,龙江村集体经济积累仅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60元,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排名长期位列深溪镇倒数第一名,计划生育工作常年被列为“三重”管理村,群众满意度极差。以龙江村为例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具有普遍意义。
1、村党组织执政地位的动摇。一是村两委班子不健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班子成员之间不团结,“内耗”严重,影响了领导作用发挥;村党组织不正常开展活动,长期不召开党员大会,不发展新党员,党组织缺乏活力;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路数不清、能力不强、办法不多、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等等。二是集体经济薄弱,物质基础不牢,党组织缺乏团结群众、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办公益事业,只能向群众伸手要,久而久之,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和抵触。三是客观环境的制约。有的群众认为,村委会是群众选举出来的,是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因此,一些群众更拥护和信任村委会的领导,因而也影响和削弱了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考验。一是理想信念不牢。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深刻,对实现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缺乏自觉性和坚定性,认为共产主义是理想中的事,可想而不可及。二是发展思路不清。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带领群众致富,无所适从。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发家致富是群众自己的事,各想各的,没有责任和义务带领群众致富。三是精神状态不佳。在困难面前,精神不振、畏首畏尾、不知所措,片面强调客观困难,没有带领群众开拓进取、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没有奋发有为、坚忍不拔的斗志。四是工作方法不妥。有的党员干部作风浮躁、方法简单,不善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五是为政不廉。有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以权压人、与民争利。凡此种种,都使农村党员干部的作风形象经受着新的严峻考验。
3、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的难题。一是随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党员群众民主意识普遍增强,要求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二是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农村党员干部担心扩大民主会削弱“两委”班子的领导权威,往往只在形式上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党员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党员干部民主意识和能力弱的矛盾,随着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明显和突出。特别是在党员群众中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强烈要求实践自己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受自身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又难以正确履行民主权利。
这些情况和问题的出现,呼唤着在农村处于组织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以一个全新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村级组织平台系统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二、基本做法
20xx年7月,龙江村全面推进组级支部建设;20xx年6月,龙江村挂牌成立党委;20xx年10月,龙江村党委在全村组织实施“三支队伍、四级联动”服务模式。龙江村以实施基层党建创新项目为契机,创新实践“组级支部建设”模式,在组织设置、管理机制、组织定位、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创新组织设置。一是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河流走向、人口居住状况、产业特色、资源分布等情况,坚持依法依规、科学适度和“两并两不并”[ “两并两不并”:“两并”即组级行政区划合并,组级领导班子合并;“两不并”即村民承包的田土山水和集体经济收益不并,原组辖区不拆散合并。]原则,依照村民组村民户数的适度规模,将原22个村民组合并成为11个,并分别明确蔬菜种植、花卉种养和服务园区建设等发展重点。二是在组级区划调整后,撤销原有党支部设置建制,在11个村民组建立8个党支部(对于区域相邻、产业相近,而党员较少的村民组联合组建党支部),将村民组内全体党员组织关系编入组级党支部,保证每个支部党员数有10名以上,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了作用发挥;同时,以组级支委班子为领导核心,搭建以组级支部书记、村民组长、育龄妇女组长为主体的组级事务管理班子,并推荐治保主任、调解主任分别由组长和育龄妇女组长兼任,把原有44名组级干部精简至33名,提升了工作效能。三是依托蛋鸡养殖这一优势产业,成立了龙江村蛋鸡养殖协会,并跟进组建协会党支部,以“支部+协会”模式,把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机制建设、提供服务、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带富能力。四是立足加强党的领导,先后经镇党委、区委组织部研究同意,将龙江村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进一步明晰了村党委、村委会、组级党支部和村民组工作职能,全面推行“两级两委、交错互动”[ “两级两委、交错互动”:即村党委领导组级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村民组、组级党支部领导村民组的管理模式。]工作机制,激发了村组活力,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扩大民主实践。一是注重选举民主,严格按照“两推一选”方式选举产生了第十届村党委班子成员7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2名;以分村民组召开支部大会和村民会议的方式,先选支委班子,再选村民组级班子,且每名班子成员满意度测评均在95分以上,充分尊重了民意。二是认真执行党务、村务公开有关要求,细化了村、组两级公开的形式、内容和程序等,分设村、组两级公开公示栏,定期将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工作事项进行公布,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全面落实组级干部向党员群众代表述职述廉和公开承诺制度,明确村组两级党组织书记在七一建党节、村委会干部及村民组长在年终分别向全体党员、群众代表作述职述廉报告和公开承诺,提升了村组干部公信力。三是重大事项民主商议。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实行村、组党员群众议事会议制度,集体讨论、协商和决议涉及村、组危房改造、最低生活保障和集体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保障了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20xx年,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为全村年满60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采取村企合作模式与遵义赛德水泥厂成立了遵义建安商砼公司;20xx年,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以村集体控股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遵义市龙江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和遵义龙江驾驶人培训有限公司。
(三)健全服务网络。一是搭建村级服务平台。为更好地服务全村党员群众,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在交通便利之处新建了48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和150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阵地,在开设“一站式”的党务和村务服务大厅的基础上,配套建设远程教育室、群众说事室、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图书阅览室,夯实了服务基础。二是配套落实组级活动阵地,将服务群众的工作前置,先后投入260余万元,为所属8个组级党支部和协会党支部新建了活动阵地,配备必备办公用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了服务实效。三是设立便民服务网点。依托村、组办公阵地资源,配套设立了农家书屋、爱心屋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等13个便民服务点,修建篮球场4个、健身场6个,丰富了服务功能。每年,龙江村投入200余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优化管理机制。一是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在严格抓好“三会一课”的基础上,制订了村组两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定期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学习、邀请师资举办讲座和组织到红色基地参观考察等方式,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服务水平和发展能力,突出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二是按照党员干部“五带头”标准管理要求,制定《龙江村共产党员履职卡》,将党员参加学习教育、承担支部工作和开展志愿服务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以此作为党员“评星定级”主要依据。三是丰富党员活动载体。全面实行“三支队伍、四级联动、责任到人、服务到户”[ “三支队伍、四级联动、责任到人、服务到户”即依托村党委班子、党支部支委委员和党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实行村党委服务党支部和村委会、村委会服务村民组、党支部服务村民组和党员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服务群众的“四级联动”模式,做到责任到人、服务到户。]的服务模式,以村组党员干部为主体,动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和致富能手共同参与,分类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9支128名,将全村1670户家庭全部划分给每一名党员、干部和党员志愿者联系服务,并分类组建并实行量化考核,下沉了服务重心。
三、主要成效
龙江村创新组织设置,将党的基层组织覆盖下沉到村民组,把党的工作直接做到村民家中,使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让群众直接享受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果,看到党的工作实效,感受到党员干部实在的作风。龙江村在村民组上建支部,并配套工作机制,有力地加强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提供了范例。其主要成效是:
(一)党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龙江村把党支部建在村民组,使村民组党支部成为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对传统的以村为最基层单位党建模式的突破,是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模式的创新。村民组党支部、协会组织党支部的建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更加“细分化”,党委、党支部的结构组成更“扁平化”。龙江村在村民组中建立党支部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做到“三先”原则,即组内事务党员先知、组内事务党员先议、各项行动党员先带头。从而使党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二)进一步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龙江村各组级党支部、协会组织党支部建立后,村党委注意发挥各类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活动都由支部书记牵头,党员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村党委负责定期检查和指导,党支部负责具体实施。同时,通过每月党支部书记例会等形式,畅通了民主渠道,并充分调动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分类设置党支部后,一方面将党建、计生、综治和卫生等日常事务性职能下放到村民组,另一方面村组干部队伍精简后,提高了基本待遇,激发了队伍活力,使村党委有更多的精力狠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更大的力度统揽全村基层党建工作。随着各党支部内各项规章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龙江村的党建工作更加规范、组织活动更加丰富、党员队伍更加壮大,有力地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党支部对党员实行“小团队式”的教育和管理,更具针对性,便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开展“三支队伍、四级联动”服务模式,一方面能根据党员自身特点设岗定责,开展志愿服务,使党员找到适合发挥作用的途径。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在本村民组内运作,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非常熟悉,便于监督党员,也有利于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有利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建立村党委、村民组党支部,实行“两级两委、交错互动”工作机制,呈现了“体内循环、线片结合、交叉负责、精细服务”的工作特点,基本实现了“民情联系无遗漏、村务管理无盲点、为民服务无缝隙”的“三无”工作目标。与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相比较,村民组党支部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群众思想动态通过村民组党支部能更快地传递到村党委和村委会,有力地保障了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平稳推进,也有利于社会稳定。龙江村村民组区划调整和组级党支部建立后,又分别组建组级治保委员会和调解委员会,提高了党组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20xx年,龙江村实现农业产值5876.4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992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达3875万元。目前,龙江村已拥有遵义市龙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遵义建安商砼,龙江酒店,龙江驾校等村办企业,获得了国家、省、市、区、镇各级相关部门的表彰。
四、经验启示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目的是适应农村新形势和新任务变化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以此带动农村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党在农村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只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步,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组织建设、活动内容、方式、途径及载体配套进行创新,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全面提高和发展,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龙江村实施“组级支部建设”是创新村组工作模式、组织架构、服务功能的积极探索,更是“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的生动实践。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5
背景与起因
党的xx大把握时代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新目标。对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目标,黑河市委组织力量对基层党组织发挥服务功能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查找出了影响和制约党组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的突出问题。一是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习惯于以往以管理为主的党建工作理念,在工作方式上还是习惯于通过发布命令、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来推动工作,没有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换,工作职能转变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二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在基层党员中特别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综合能力不强,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等客观因素,造成了为党员群众服务的能力不强,本领不大,办法不多,停留于为服务而服务,切入点找不准,引领和带动能力还不太高,导致服务载体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范围不广。三是服务方式有待丰富。活动载体和组织形式创新不够,不能很好地根据不同类型党组织的特点设计开展一些特色活动。服务手段传统,科技化水平不高,个性化服务不强,和群众联系和沟通还不够紧密,党组织服务还存在着“真空”和“盲区”。四是服务机制有待完善。少数党组织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强,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党的建设的思想。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标准不明确,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不健全,一些好的制度得不到有力的贯彻执行。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黑河市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创建“五化一满意”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五化一满意”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做法与经过
围绕壮大服务力量,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选任方式,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0xx年以来,各地各单位结合 “五化一满意”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选拔各条战线长期在一线工作、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278名优秀党员干部进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学生、复转军人、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的干部中选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指导员。结合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和落后基层党组织转化工作,调整党组织书记22人,调整班子成员81人。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制度,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党员干部的特点,广泛开展“比本领、比素质、比实绩”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业务培训。20xx以来全市共计举办培训班161期,培训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7857人次。
围绕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适应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化和需求,优化党组织设置,逐步向新兴领域和产业延伸,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着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广覆盖的党组织设置体系。加大在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建设一线、行政审批中心、为民服务站点组建党组织的工作力度,着力将党的组织和工作渗透到项目、融入到产业、覆盖到党员、辐射到群众。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积极领办创办经济合作组织831个,带头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带头壮大现代畜牧业、北方寒地淡水养殖业和农村第三产业。采取“支部+协会”、“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等形式,在农机合作社、土地经营合作社、各类专业协会、特色产业成立党支部76个,辐射农户26500余户。依托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园等产业基地,成立非公和招商企业党组织16个。
围绕夯实服务基础,进一步推动基层基础保障机制建设。按切实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落实社区办公经费、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解决基层党组织没钱办事、没能力服务问题。各县(市、区)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议或政府常务会议就强化保障和落实待遇进行专题研究部署,重点解决基层党组织没钱办事、没能力服务问题。20xx年,全市投入5033万元,新建、改扩建、维修村级活动场所203个、社区活动场所34个,全市565个村级和83个社区活动场所全部达标。全市新增村级运转经费1755万元,落实各项党建保障经费和村(社区)干部报酬5531万元,总计7286万元。村党组织书记报酬,从每年9500元提高到20900元;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补贴,从每月1719元提高到2810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从每年5.7万元提高到10.8万元;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从无到有,每个社区5.9万元。
围绕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全市各级党组织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改进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方法,创新服务载体,进一步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党员带富工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中心联带户”等形式多样、务实管用的载体活动166个,进一步拓展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平台。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组建党员服务团队,广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党员服务区”7300余个,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638个。推行限时办结、约时办理、服务代理、挂牌服务、服务承诺等制度99个,促进党组织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年初以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459件。建立以工作网站为中点的组织工作信息发布平台8个、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平台658个,全面加强党内信息互通平台等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平台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
围绕完善服务机制,进一步推动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2036个党组织制订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措施。广泛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和示范点建设工作,建立工作直接联系沟通制度。全市共建立科级以上干部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3870个,年初以来,全市科级以上干部深入联系点6900余次,帮助解决问题2800余个。与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相结合,继续深化和拓展“百局联百村”活动,在原有参与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结对帮扶范围。年初以来,联村单位已完成1513个承诺帮扶事项中的1215个,提供帮扶资金951万元,帮助落实发展项目205个。组织全市各级党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恳谈活动642次,积极帮助城乡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问题1143件。积极开展各种“送温暖”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大力做好元旦、春节、“七一”等重要节日的走访慰问工作,年初以来,共计拿出资金375.55万元走访慰问困难党员1712人、困难群众8498人。
成效与启示
取得的成效:一是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进一步提升。全市党组织和党员改变以往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积极实行思想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和创新,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建工作,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使整个基层党建目标更加聚焦,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二是基层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将“五化一满意”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相结合,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进一步提升,切实改进政风行风,切实纠正“庸懒散”现象,认真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突出问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三是基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全市各级党组织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态度和工作效率,主动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贴心的服务,让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把全市基层党组织真正打造成为群众满意、信任和支持的坚强堡垒。
几点启示:一是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提升党建实效,特别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强化培育服务理念,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实现观念创新,从以管理为主的传统观念中跳出来,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新路子,研究新方法。二是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注重形成合力。强化党建合力,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好拓宽工作领域、扩大覆盖面的问题,实质是处理好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单位业务工作的关系,创新体制机制,创造性地推进工作。三是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加强基层党建,必须要以人为本,把服务职工群众、方便职工群众、造福职工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党建工作推动服务,用服务效果检验党建成效,这才是党建充满活力的不竭源泉和坚实的群众基础所在。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6
一、背景和起因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物资公司(以下简称“物资公司”)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深化物力集约化的要求,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的统一部署下改制成立的物资供应专业公司。随着物联网等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制成立后的物资公司物资供应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是业务范围覆盖面更全,物资公司新业务范围涵盖了从物资招标、计划、采购、合同、仓储、配送,到废旧物资处置、产品质量监督的供应链全过程;二是客服范围更广,服务对象涉及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下属的各供电公司、专业公司20余家,相关供应商400余家;三是业务量逐年增长,改制后第一年物资采购结算金额同比增长达84.79%,且连年再创新高;四是公司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了集中调整,供应链各部门、各环节之间沟通配合的协同性要求大大提高。
为此,物资公司党组织顺应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配合业务部门积极开展业务重构、流程重组和资源整合,根据物资供应链“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创新性探索“党支部建在物资供应链上”的党建模式,坚持“业务延伸到那里,党组织就覆盖到那里”,通过打造物资供应链上的“电网先锋党支部”,努力克服业务磨合周期长、部门间沟通协调不足,新团队内部凝聚力和主动服务意识有待提升等难题,更有效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政治保障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工作思路
物资公司党委以“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为目标,以物资供应链上各级党组织为组织基础,以党员为组织保障,不断加强党组织、党员、群众“互补、互通、互融”,不断丰富“三个服务”内涵,打造物资供应链上“电网先锋党支部”,推动党的建设与业务管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具体措施
针对业务重构中遇到的难题,公司党委深入研究“支部建在供应链上”党建课题,通过四个步骤融入“三个服务”。
1.加强互补,立足服务中心工作
公司党委通过对党组织的组建模式、功能定位以及职责作用的统筹规划,将重点着眼于“党建与业务”、“管理与服务”、“思想与实务”三对关系的互相补位上,使党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公司中心工作。
一是在组织设置模式上,注重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互补。公司先后组织60余次基层调研,逐步理顺物资供应业务流程,并着手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探索在供应链上创建党组织,先后设立5个党支部。同时在支部设置的时候,公司党委注重把握两个支点:其一是建制紧贴流程,根据物资供应链上业务节点,划分前端、中端、后端、末端四个环节,并建立相应党支部。在物资供应链外还有两个职能部门单独成立一个党支部,为物资供应链上各级组织提供协调、支撑服务。其二是党员合理配置,在支部人员配备上,一方面考虑规模合理,把支部人数控制在10至20人,另一方面考虑到业务的匹配性,把供应链上前后环节的党员放在一个支部,便于有序组织党员、群众融入供应链,加强沟通交流,提升物资管理水平。
二是在组织功能定位上,注重服务型与管理型互补。物资供应链上各级组织一方面发挥党组织的管理功能,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持续开展思想教育、“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工作,不断提升党员思想境界和理论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更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凝聚广大党员干部,带动身边群众积极投身急、难、险、重任务,进一步延伸党组织推动发展的作用,服务于主营业务;通过每月一次的二级中心组学习,让物资供应链上各党组织参与到工作沟通、业务协调、问题解决等工作中来,进一步延伸党组织在资源整合、协调沟通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各级组织(部门);通过健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完善群众诉求回应机制,落实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坚持走基层、勤现场,进一步延伸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服务好员工和群众。不断推动党组织功能定位由“管理型”逐渐向“服务型”转变。
三是在组织作用发挥上,注重思想引领与工作实践互补。供应链上的党组织在思想引领上坚持目标导向,在动员群众、引领群众中形成思想共识,通过“三亮三比三先”、“创先争优”大讨论等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发动供应链上各党员、积极分子、群众一同参与中心工作,使公司改革、发展的目标深入人心。在工作实践上坚持问题导向,各级党组织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主题教育活动,牵头建立问题挂号销账机制,逐个解决各部门工作实际困难,围绕促进企业发展这一目标,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使得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收到实效。
2.加强互通,立足服务组织与部门
公司党委针对磨合周期长,队伍凝聚力不足的难点,通过“三联”强化互通,服务好各级组织和部门。
一是推进“项目联动”。在上下级组织之间,公司一个党总支与电力公司物资部党支部结对联创“电网先锋党支部”,并结合业务实际开展“共产党员服务队如何提升现场收货服务水平”、“重点物资供应履约协调中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在推进标准化仓库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等三个课题项目研讨,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业务工作保障推动作用。在内外部组织之间,物资公司抽取物资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业务骨干,成立国家电网上海电力(物资客服)共产党员服务队,为项目单位和供应商提供需求调研、物资对账、上门协调等服务,不断提高公司优质服务水平。在内部组织之间,党支部牵头开展“加强履职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主题教育活动,鼓励供应链上各部门在业务交叉时“向前进一步”,在职责未明时“主动担一点”,降低管理线损。
二是加强“信息联通”。一是注重理论知识联通,公司各党总支结合每月党组织生活,让各部门主任围坐在一起学习党内文件精神,探讨物资业务难点,增进沟通交流;二是注重业务实践联通,由党支部牵头,业务部门配合修改并完善《重点工程物资采购供应状态跟踪表》,每周由共产党员服务队收集计划分配、招标、合同结算、到货等信息,并定期在公司内网指定专栏发布,便于各业务部门、项目单位及时了解物资供应状态,在跨部门、跨支部上实现信息联通,保障沟通顺畅。
三是推动“活动联办”。公司职能部门为主的管理支部和业务部门为主的业务支部分别开设了“物资文化讲坛”和“物资科技论坛”,为公司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同时公司通过“员工讲大家听”的形式,邀请员工结合自己的业务专长进行跨部门专题授课,让供应链上的党员既了解业务设备知识,又了解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知识;同时,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通过支部与支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开展的技能比武、棋牌、钓鱼、龙舟赛、拓展训练等各类向心力活动,加强物资供应链上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使关系更为融洽,氛围更为和谐。
3.加强互融,立足服务党员与群众
公司党委注重发挥物资供应链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服务于基层一线,注重激发党员群众活力,通过“七个一”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党员的作风转变,提升个人素养和组织凝聚力。
一是强化岗位行动,抓带头示范。公司要求党员干部在业务专业上带头,在思想引领上带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亮牌承诺”工程,物资供应链上党员纷纷通过党员卡片表明党员身份,公开服务承诺,做到一张卡片亮身份。公司党组织精心安排,结合“党员安全责任区”、“党员示范岗”活动,开展“先锋示范”工程,设立流动红旗,评选月度“岗位之星”,推动党员进一步明确责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一面红旗明责任。
二是践行群众路线,抓作风转变。公司各级党组织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主题活动,推动供应链上各党员干部以“严”、“实”标准,走基层,勤现场,转作风,更好地服务于党员群众。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司组织供应链上党员干部主动赴兄弟单位、社区街道、一线员工中征求意见建议,汇总书面意见建议91条,在“三严三实”活动中,公司组织专题调研,汇总问题15个,做到一份问卷听需求;各党支部结合业务分工,为40名物资供应链上的党员干部建立了群众联系点和对口联系班组,人手配备一本联系手册,让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座谈、交心访谈等方式,记录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各党支部结合“两带三先”活动,以“联帮促”的形式,为每一位党员结对1-2名群众,定期填写《党员走访谈心记录跟踪表》,做到一本台帐记民意;各党支部还定期召开推进会跟踪意见建议的落实整改情况,建立挂账销号机制,尤其注重物资管理、优质服务、群众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第一时间反馈解决成效,做到一个电话暖人心。
三是倡导党群互融,抓素养与凝聚力提升。供应链上各级组织注重队伍建设,结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双向双带”活动,积极鼓励业务骨干学管理,管理骨干学业务,在党课培训中融入“物力集约化”管理、“ERP实务操作”等业务课程,在员工培训中融入“党史党课”、“企业文化”等内容,提升员工思想境界和业务素养,努力将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不是党员的骨干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营业务提供人才支撑,做到一次交流提素养。公司各党支部还积极发动工会、团委等群众组织,打造“和谐共建”工程,先后组织形式丰富的“阳光杯”综合劳动竞赛、“党员群众手牵手”、“企业关爱员工 员工热爱企业”、“我的电青春”等主题活动,营造了和谐、良好的工作氛围,做到一批活动聚民心。
4.深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完善的保障制度是党组织在供应链上健康发展、形成长效的重要保证。物资公司不断深化党支部的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使物资供应链上的组织建设切合公司实际。
一是在组织体系上,形成公司党委——各党总支——各党支部三级联动的组织网络,层层分解,逐层落实。二是在日常管理上,公司党委、各党总支部不定期深入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就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业务进展等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三是在考核内容上,公司将业务指标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支部达标考核、中层干部年度任职考核,并重点考察兼职支部书记“一岗双责”履职情况。四是在制度机制上,完善了“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支部达标考核等管理办法,健全了党员联系群众、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群众诉求回应等机制。
三、主要成效
物资公司“物资供应链上电网先锋党支部”创建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提升。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供应链上党组织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引领,表率带头,队伍优秀
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优势,党员带头建功立业,物资供应链上的组织凝聚力得以有效加强。一是通过“双向双带”,成功签约12对师徒,把一批综合素质好的专业能手培养成积极分子并发展为党员,把一批党员逐渐培养成行家里手,进一步加强了物资供应链上的党员的理论学习能力和业务实践水平;二是增强内生吸引力,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四年来,物资供应链上各支部共发展党员11人,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三是爱岗敬业,创先争优,支部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公司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公司《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打造物资供应链上的“电网先锋党支部”》党建项目荣获国家电网公司“四个一百”活动“精神文明创新奖”,公司机关党总支合同管理部荣获20xx-20xx“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公司采购供应党总支荣获20xx年度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先锋党支部”称号。
2、基础扎实,管理科学,制度完善
以业务为导向在物资供应链上创建党支部,实现了党组织对业务链的全覆盖,促进了党组织对物资供应链的引导、保障、服务和监督作用。一方面通过完善组织生活,强化党员教育,推进党建基础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四个阶段的探索,先后形成了《物资公司中层干部结对基层班组实施意见》、《物资公司供应商接待日管理办法》、《困难党员帮扶办法》、《物资公司党员群众结对联系方案》等制度,从制度上完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升了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3、服务转型,作风优良,能力提升
通过向服务型党组织的转型,公司党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公司物资供应链上党支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开展意见征集和问题整改,累计整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137个,得到了单位职工的好评。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能冲锋陷阵,履职担当,携手带动身边群众圆满完成抗战胜利70周年庆典、劳伦斯颁奖典礼、花滑世锦赛、全国和上海“两会”、春节和迎峰度夏等重要保电活动的应急物资供应任务,主动服务意识和履职能力显著提升,得到了上级公司和项目单位的好评。
4、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业绩优异
党组织在供应链上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逐步缩短磨合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物资公司的业绩指标取得历史性突破,国网物资专业同业对标保持进入A段,智慧仓储网络建设入选国网公司典型经验;优质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供应链上各支部党员骨干通过客户服务经理制与电力公司、供电公司、专业公司建立了常态化的物资供应结算沟通机制,受到各项目单位好评,累计获赠锦旗近30余面。降本增效效果明显,随着物资供应流程的不断理顺,公司物资集中采购率明显提升,物资供应及时率、新产品质量监督覆盖率、新供应商质量监督覆盖率均达到100%,仓库数量由原先28个下降为13个,库存占用资金大幅下降。
四、分析与思考
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基点,打造物资供应链上“电网先锋党支部”是公司基层党组织建设一种探索,通过尝试有三方面的推广价值:
一是有利于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尤其是对于体制改革、流程重组后如何建立适应业务流程的党组织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二是有利于完善党组织的“服务型”功能。实践证明,“党支部建在供应链上”的党建项目做法是可行的,通过“服务主营业务、服务各级组织、服务党员群众”三个层次,实现了党的工作的重心下移,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果,推动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三是有利于发挥“电网先锋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物资供应链上争创“电网先锋党支部”对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得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进一步有机融合,物资供应链上各部门负责人切实承担起“一岗双责”,使得党组织能及时发现、反馈、解决问题,增强部门与部门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党组织服务主业的水平,实现基层党建与业务管理的双赢。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7
一、实施背景
随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不断推进,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其中,有四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总部和生产车间分离的企业,党组织存在“机关化”倾向,车间一线党的组织建设留有“空白”,存在联系服务职工群众不密切的现象,亟需把组织设置向车间一线延伸;二是大量小微企业“往往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车间”,直接依托车间建立党支部,能提升组织覆盖的有效性,使党组织更具影响力;三是大量非公企业党员是车间一线的普通职工,实质作用发挥缺少平台,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不够,使得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发展缺乏支撑;四是以往在会议室里“关门搞党建”,严重影响了党建工作对车间一线职工群众的吸引力,迫切需要把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做好对车间职工群众的服务和引领上来。
二、具体做法
“支部建在车间”:以车间为党建工作平台,推动组织设置向一线拓展延伸,构建根植车间一线职工群众的组织阵地。从企业车间既是企业生产主阵地,也是职工群众工作主战场的实际出发,对党委、党总支建制的规模以上企业,车间党员3名以上的,单独建立车间党支部;车间党员不足3名的,采取选派党员业务骨干等方式建立车间党支部,或与相邻的车间联合建立车间党支部。对“一个企业往往就是一个车间”的小微企业,直接依托车间建立党支部。在此基础上,将党小组向车间班组延伸。如正泰集团党委依托车间建立187个“四结合”班组,同步将党小组、工会小组和团小组建到车间班组上,并设立流动“小红旗”,推动车间党员和职工创先争优。同时,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六有”标准,在车间(班组)职工休闲区打造“开放式”党员活动场所,使党建阵地根植车间一线、根植职工群众。依托“开放式”党员活动场所,推行“五分钟学习法”,组织党员利用车间晨会、班前班后等碎片时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策决定,让广大党员和职工得到教育。目前,全市已建车间党支部(党小组)4230个,“开放式”党员活动场所315个,车间谈心谈话室156个。
“党员在您身边”:建立“三个双”工作机制,有效推动车间一线党员服务、引领职工群众,助力企业发展。一是“双亮”,即亮身份、亮承诺,通过组织党员佩戴党徽工号牌、设立“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等办法,采取“一句话承诺”上墙、上牌等方式,推进重要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树立党员先锋模范形象。二是“双联”,即班子成员联车间、车间党员联职工,通过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个以上车间(班组),车间(班组)党员每人联系3名以上职工,实现联系服务全覆盖,及时掌握解决职工的“微心愿、小困难”。目前,已帮助解决企业职工各类实际困难1.3万多个。三是“双带”,即带头提建议、带头抓落实,组织党员带头提合理化建议,推进节能降耗、技术革新;带头组建车间攻坚队、技术攻关组,保质保量完成订单。如德力西集团党员带头提出97个“金点子”,进一步优化了生产流程,推进了降本增效。
三、工作成效
“支部建在车间、党员在您身边”活动抓住非公企业车间一线党的组织设置的空白点,精准发力,成效明显。
1、联系服务职工更加到位。通过“支部建在车间”,直接将党的活动阵地建在车间一线,有效解决联系不到位、情况不了解、服务不深入等问题。如宝龙电子集团一名普通员工说:“以前党员联系群众,写在纸上的多,落到实处的少。现在建立车间党支部,党员活动直接在车间开展,党支部能及时了解我们的所思所盼所求,我们也方便向党支部直接反映问题。”同时,通过车间党员联职工、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联车间,既构建了联系服务全覆盖的网络体系,又实现了车间“红色直通”,有效推进职工问题困难的解决。
2、助力企业发展更加明显。车间是企业生产的主阵地,在车间一线引导好、带领好、组织好员工至关重要。通过车间党支部的组织领导,发动车间党员率先垂范,围绕技术革新、节能减耗等带头提建议、抓落实,营造良好的创先争优氛围,有效助力企业发展转型。如加西亚电子电器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余安荣说:“当前企业生产任务很重,各车间支部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员工等成立突击队,带头利用休息时间投入生产和技改,带领车间职工按时保质完成订单,为企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3、引领培养职工更加有效。通过“支部建在车间”,打造“开放式”活动阵地,实现“开门搞党建”,让车间一线职工潜移默化接受党的教育,让车间支部及时发现培育一线优秀职工,使“党员人才工程”有了更有效的抓手。如跃华集团党委书记杨可安说:“一线优秀职工是我们党组织的重点培养对象,将党支部建到车间后,发现、引导、培养、考察优秀职工更加及时、更加到位,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职工更好进入组织视野,有效提高了发展党员的质量。”
4、“两个作用”发挥更加突出。通过车间党员联系服务职工群众,及时解决职工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问题,有效提升党组织和党员在职工中的地位;通过车间党员带领职工解决企业遇到的生产经营困难,助力企业发展,有效提升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夯实了“两个作用”发挥的基础。如华仪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陈献峰说,“华仪集团董事会之所以对企业党建这么支持、这么重视,前提是我们‘支部建在车间、党员在您身边’做到扎实,凝聚企业员工、服务企业发展做的好。”
四、实践启示
1、夯实实质作用发挥的阵地基础,要牢牢抓住企业车间这一平台。企业车间是企业生产的主阵地和员工工作的主战场。发挥党组织实质性作用,必须紧紧抓住“企业车间”这一平台。“支部建在车间、党员在您身边”将组织阵地向车间一线拓展,依托车间(班组)建立党支部(党小组),构建了覆盖车间全体职工的组织网络,有效夯实了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阵地基础。
2、抓准实质作用发挥的工作平台,关键在于坚持组织开放、活动开放。“开门搞党建”,才能使党组织真正做到影响职工、引领职工、凝聚职工和组织职工。“支部建在车间、党员在您身边”坚持打造“开放式”党建阵地,将党的活动直接在车间一线开展,并推动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构建全开放的组织格局和活动格局,使党组织和党员的正能量有效传递到职工群众中去。
3、强化实质作用发挥的实效保障,必须把有效覆盖落到实处。非公党建的生命力,在于有效覆盖。“支部建在车间、党员在您身边”坚持建立“车间党员联职工、班子干部联车间”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党员联系服务职工全覆盖,构建车间“红色直通车”问题解决渠道,有效提升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质量,有力推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实质性作用的发挥。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8
【背景】
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坚持在服务中做好教育引导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个政治优势。20xx年以来,南通市通州区经过连续合乡并村区划调整,目前人口最多的村达1.3万人,相当于过去的一个乡。尽管村干部职数、工作经费开支有所缩减,但基层党组织服务管理的难度与压力却大幅加大。尤其是近年来阶段性的工作任务明显增多,外来人口管理、失地农民保障、企业落户等矛盾冲突加剧,村干部精力不济、顾此失彼,服务引导的触角很难延伸到每家每户。近年来,通州区坚持一手抓联系服务群众,一手抓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推行以镇(街道)党委-村(社区)党总支-二级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党建惠民联动工作体系,积极整合服务引导资源,改进服务引导手段,创新服务引导载体,丰富服务引导内容,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对各种社会力量的统筹、整合、引导和带动能力,实现了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目标。
【做法】
组织架构突出一个“活”字。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和更好地服务引导广大群众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理顺隶属关系,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引导各地根据其区域特点、功能定位灵活选择相应的组织模式。一是完善组织设置。以镇(街道)党(工)委为龙头,按照村域范围或社区楼宇分布、产业或行业特点,每个村(社区)党总支下设若干二级党支部,一般3个以上村民小组(楼宇)设1个党小组,每个村民小组(楼宇)设一个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并建立一支党员志愿者队伍。在坚持区域化组织设置体系基本要求的同时,适应农村变化,鼓励各地探索多元化的党组织组建模式,如链状融合式,即依托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设置产业型、基地型党组织,让党的组织体系覆盖到产业链上;区域共建式,即贴近园区建设,以党组织为纽带结对联建、村企共建,让党的组织体系覆盖到新兴领域;统分结合式,即融入社会管理,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合力,让党的组织体系覆盖到维稳一线。目前,全区15个镇(街道)党(工)委,下设242个村(社区)党总支为主体、757个二级党支部为纽带、2921个党小组为主角、9855个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近万名党员志愿者,形成了“金字塔”式组织架构,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避免服务引导真空的出现。二是强化人员配置。镇村两级保持原有的工作力量,二级党支部书记原则上由村(社区)党总支委员兼任,根据工作需要可另设专职副书记一名、工作人员一名。二级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党小组长优先从“政治素质好、协调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镇(街道)机关退二线或退休党员干部、离任村干部、致富能人、退伍军人中选聘。村民小组长(社区楼长)是党员的明确为党员中心户,非党员的明确为群众示范户。按照“人岗相宜,才尽其用”的原则,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村(社区)党总支在任期届中,可采取任命方式,明确下属二级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根据考核和群众满意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随村(社区)党总支同步换届同步调优。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各镇(街道)都建立了一站式党员服务中心;把村(居)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区财政投入1200万元,通过翻建、扩建、置换等途径,重点扶持公共服务中心面积不超过400平方米的村(社区)建好服务阵地,同时按照“112233”模式(1厅1所: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大厅、社区文体活动场所;2校2市:社区市民学校、社区党校、生活用品超市、农资连锁超市;3站3室:社区综治工作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站、社区管理办公室、党群活动室、文化广播室),提升村(居)服务阵地的功能,单独建立二级党支部活动阵地,依托党员骨干住所落实了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的活动场所。
工作职责突出一个“实”字。坚持立足实际、力求实效,明确了各层级的职能定位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理顺相互关系,强化服务引导功能,构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为群众提供便捷、有效、贴心的服务,满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了直达百姓的“知心链”。一是明确镇(街道)党(工)委“一定二抓”工作职责,形成“小体系、大格局”。各镇(街道)党(工)委发挥主导作用,确定各层级工作职责,抓组织架构的建立,抓投入保障的落实,开辟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格局。二是明确村(社区)党总支“一考三保”工作职责,形成“小区域、大统筹”。村(社区)党总支发挥主体作用,以考评工作实效为抓手,保队伍优化,保规范运转,保工作落实,有效统筹村域内各类党建资源,提升村(社区)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三是明确二级党支部“一联四理”工作职责,形成“小舞台、大桥梁”。二级党支部发挥纽带作用,联接上下组织,梳理社情民意、整理基础台账、协理村(居)事务、监理工作到位,同时积极开展群众接待、联系走访、定期巡查等工作,配合上级党组织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架起了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四是明确党小组“一化五员”工作职责,形成“小组长、大基石”。党小组发挥主角作用,通过优化服务方式,当好群众事务代理员、形势政策宣传员、党务村务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民情信息收集员,发挥置身群众、接触面广、获取信息快的优势,及时准确地反映民情信息,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五是明确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一助六带”工作职责,形成“小角色、大空间”。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协助党小组长开展工作,带头学习提高、带头贯彻执行、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倡导文明、带头促进富民、带头共建和谐,拓展了为民服务的新空间。
运行机制突出一个“优”字。坚持强化责任、整体联动,通过建立健全并不断优化以挂钩联系、信息直通、工作例会、经费保障、教育培训、考核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机制,确保“五位一体”工作体系规范顺畅运转。实际工作中,重点推进了“四项关键机制”:一是信息直通机制。镇(街道)每名党(工)委班子成员联系1个村(社区)党总支、1个二级党支部、1名党小组长、1个党员中心户或群众示范户、1名困难群众。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总支、二级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定期不定期走访群众,做到“五必访”(孤寡老人必走访,留守儿童必走访,贫困户必走访,突发急事难事的必走访,近期发生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必走访)。同时,向群众发放工作联系卡,使群众有事时能及时联系到上级组织。村(社区)党总支、二级党支部、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或群众示范户了解掌握一般民情信息后逐级上报;了解掌握重要民情信息后(生活特别困难群众急需救助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5人以上集体上访的、准备越级上访或集访的、有过激言论及行为的、以及一些突发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等重要信息),必须第一时间直接联系汇报镇(街道)党(工)委。二是经费保障机制。区镇联合建立了1200万元党建专项基金,原则上按每个党小组每年3000元标准拨付活动经费。村民小组长兼任党小组长的,活动经费由各镇(街道)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酌情拨付;村民小组长兼任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的,活动经费由各镇(街道)按照原渠道拨付。20xx年以来,每年区镇统筹资金1亿元保障村干部补贴报酬发放和缴纳“四险”。进一步加大村集体土地自主开发力度,让村集体和农民在土地增值中获得长期收益,全区村级集体收入达1.64亿元,保障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转。三是考核激励机制。由区委组织部、农工办、民政局、财政局组成考核组,根据考核办法对各镇(街道)在健全组织网络、优化人员配置、完善运行机制、发挥有效作用、严格党员管理以及人民群众满意度等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视考核情况拨付区级补助资金。镇(街道)党(工)委对村(社区)党总支进行考核,村(社区)党总支负责对二级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进行管理考核,各镇(街道)可按照工作成效上下浮动拨付活动经费。区每年评比表彰100名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党小组长和200名发挥较好示范作用的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激发广大村居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成效】
实践证明,实施“五位一体”党建惠民联动工作体系,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是服务引导群众的创新举措,是践行“两学一做”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一是夯实了服务发展大局的牢固基础。通过“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建设,基层党组织架构更加多样合理、务实管用,为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基础。比如,在农业发达镇,推行了“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党小组”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工业发达镇,把规模以下企业党员纳入村(社区)二级党支部,或推行园区党组织联建,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在拆迁安置任务较重的地区,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到拆迁组、过渡房、安置楼,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提升。
二是提升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五位一体”工作中锻炼队伍、提升素质,培养了广大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强化了基层党员干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的责任。全区418名区级机关副科职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挂钩联系1个村(居)党总支、1个二级党支部、1个党小组、1个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1户困难群众和1家非公企业,通过驻点调研、访贫问苦、指导帮扶,知民情、解民难、帮民富,增强了群众观念、责任意识,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一些机关干部纷纷表示,“没想到基层和群众这么理解体谅我们,对我们来说更要尽好职责、干好工作,基层和群众的事情今天能办好的决不能拖到明天。”
三是构建了社会治理服务的强大支撑。“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开通了群众反映急、难、愁等问题的“直通车”,开辟了党委政府听民生、排民忧的“主渠道”,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服务触角得到广泛延伸,有效解决了“干部要管理”与“群众要服务”的矛盾,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近年来,二级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发挥身处一线、接触面广的优势,协助区、镇、村调处或提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隐患2306件,全区各类矛盾纠纷同比减少21.5%,信访上访同比下降36.7%,积案化解率达69.6%,实现了由维稳向创稳跃升,为基层长期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支撑。
四是开辟了密切党群关系的更优途径。“五位一体”工作体系把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千家万户,过去村干部一年也难踏遍所有村民家的门,现在群众与镇村干部联系零距离、联络无障碍,广大党员干部在对群众进行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中,增强了宗旨意识,激发出服务热情,取得了群众信任,展示了组织的形象。许多群众由衷地说:“想说的话说了,不满意的事改了,心里的气顺了,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镇上的工作。”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腹心相照的新局面。
【探讨】
一是必须把优化服务引导作为核心理念。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直接工作生活在群众之中,只有主动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需要,积极探索在服务中教育引导群众的方法途径、制度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功能,才能保持“五位一体”党建惠民联动工作的正确方向,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改革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通州提供坚强保证。
二是必须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根本保证。党的根基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只有真正把党建工作的主阵地放在最基层,延伸到第一线,构建更加灵活高效,贴近需求的组织服务体系,才能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和群众基础。“五位一体”工作不仅整合了机关、园区、非公等各类党建资源向基层前移,进田头、入车间、到农户,真正将党组织的触角有效覆盖到各个角落和领域,建强“家门口”的党组织,而且也拓宽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和群众的渠道,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组织无处不在,党员无处不在,服务无处不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三是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关键手段。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只有时刻心系群众安危冷暖,真心实意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才能实现“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目标。通过“五位一体”工作形成系统性、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服务网络,畅通了党群干群沟通、密切鱼水深情的有效载体,从涉及群众利益的一件件小事入手,事事见真心,事事融真情,把工作做在群众急需处、做在群众欢迎时、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以自身的“辛苦程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是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永恒课题。创新是基层党组织发挥好服务作用的不竭动力。“五位一体”工作体系之所以能够有序运转、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我区谋划之初就坚持围绕健全体制机制抓创新,根据党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完善党在基层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服务制度,注重加强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了加快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体系。对于在服务工作中做得比较好,基层和群众满意的,及时以体制、机制、制度等方式固定下来,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从而解决好“一时容易、长期难;一阵容易、长效难”的问题,坚持管长远,保长久、得长效。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19
一、背景与起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在基层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一)城市化快速推进对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新要求。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重心不断下移,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加强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社区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必须采取管用有效的办法,建强每一个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对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新挑战。随着经济发展,群众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城乡逐步融合直至一体的趋向日益明显,社区群众的需求也体现出个性化、差异化和复杂化的特点。面对新挑战,社区党组织应与时俱进,创新社会治理和社区工作思路,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整合基层各类资源和服务要素,激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积极性。
(三)贯彻落实新战略对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新任务。道里区以深入实施“东部大提升、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为牵动,制定了在全省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已故优秀党员王殿海所总结出的 “十个一”经验基层上,大力推广以一岗一责、一人一簿、一周一访等“九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方法,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充分认可。
二、做法与经过
20xx年,道里区进一步丰富“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方法”的内涵,总结提炼为以“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为主要特征的“精准服务”模式,并在全区进行推广。
(一)问需于民,找到精准服务方向。为找准服务方向,确保解决的问题是群众最关注的,给出的服务是群众最需要的,把了解群众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实现党组织“能做什么”与居民“想要什么”的“无缝对接”。一是民情日志“记”需求。在社区党员中广泛开展了“民情日志”活动,将全区126个社区划分为1500个“幸福网格”,由一名党员担任网格员,定期走访网格内居民,上门入户问需于民。做到“四必记”,即群众诉求必记、解决办法必记、办理结果必记、满意程度必记。对走访排查出的群众急事、难事详实记载、详细分类、跟踪问效,对维稳隐患提前介入,同步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二是功能支部“领”项目。根据社区党员的兴趣爱好、职业特点和业务专长,实行分类管理,将占党员总数82%的17500余名党员,纳入562个功能型党支部,使社区“精准服务”手臂直接延伸到家庭。三是上下联动“解”难题。党员一方面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街道社区党组织,使上级党组织充分了解掌握群众需求,另一方面将群众各类需求通过党务、政务公开栏公示,让群众监督社区服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截至目前,各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累计为居民解决各类难题9100余件。
(二)统筹资源,打造精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作用,积极整合党员力量和服务资源,逐步搭建起整体覆盖与个性服务结合,组织引领与社会参与互补的服务平台。一是党员分类管理,推行定制式服务。在社区自管党员中大力开展以“一岗一责、一人一薄、一家一卡”等为主要内容社区服务,党员通过认领服务岗位、明确服务对象,制定服务计划,“一对一、面对面、点对点”为居民提供贴身和贴心服务。目前,有86%的社区党员建立了《民情工作簿》,详细记载在联系服务群众过程中所做的承诺、开展的工作、完成的时间,以及联系服务对象个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发放《民情联系卡》12600余张。在在职党员中大力开展了“值班书记”活动,引导在职党员利用双休日到社区功能型党支部报到,担任“值班书记”,认领精准服务“微项目”,全区已有14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担任“值班书记”。二是党群合力共建,推行组团式服务。将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共建单位纳入精准服务“蓄水池”,从各自的工作特点和组织优势出发,汇聚各方服务力量,先后将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2万余人融合到服务队伍中,不断壮大了“精准服务”队伍的后备力量,为持续开展“精准服务”增添了新鲜血液。三是融合社会组织,推行互补式服务。推进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党的工作“星火”计划,在19个街道的中心社区建立了功能型党支部党员“幸福义工”实训基地,由社会组织免费培训党员义工,党员义工在社会组织中志愿服务。目前,有90余家法律诊所、文化艺术中心、技能培训学校等社会组织进驻社区,有力弥补了社区服务资源不足、服务力量不够等短板。
(三)完善机制,确保精准服务效果。积极完善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努力在落实资金、优化平台和统筹资源上下功夫,确保“精准服务”质量和效果。一是项目化运作服务专项资金。区财政在每个社区设立每年20万元的服务群众专项资金,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通过跟进需求、确定项目、审核备案、资金核拨、支出报销、上报公示等程序,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全程监管和有效使用,并把资金使用情况作为社区党组织书记向街道党工委和党员群众述职的重要内容,接受上级党组织考核和党员群众评议。二是数字化管理服务群众平台。依托各街道数字化网络平台建立集群众诉求收集、交办、督办、反馈、评价、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群众帮办平台。将居民诉求及时录入网络平台,制成工单,交办到社区或街道有关责任部门。接到工单后,有关人员第一时间到居民家中了解情况,协调办理,并将反映办理情况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照片上传到网络平台,将办理结果反馈给诉求人,接受群众评价。三是精细化测评群众满意程度。建立健全与精准服务相配套的精细化考评机制,设立服务措施、服务态度、投入力量、完成时限以及服务效果5大类20个子项目,采取居民群众联评、社区工作者互评、社区书记总评、街道党工委监评四级考评方式,对每项为居民提供的精准服务进行百分测评,对服务效果分“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档次进行总体评价,细化了满意度测评依据,丰富了党员民主评议内容。截止目前,因群众满意度测评分数不高,共有4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被上级党组织诫勉谈话,对21名专职副书记进行了离岗培训。
三、主要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道里区的社区党组织“精准服务”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通过“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征求居民意见,了解群众的服务需求,掌握社区居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将服务与需求进行精准对接,延伸社区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创新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为群众提供预约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等特色服务,使社区居民享受到全方位的“零距离”服务,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截止目前,已个诊各类患者400余人,多次成功劝导和治疗因学习和家庭问题出现离家出走、自杀未遂等问题的青少年,使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在学会关爱自己的同时积极关爱和温暖他人。
(二)建立了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精准服务”的核心是找准群众“需求点”,明确服务“着力点”,变集中式走访为经常性走访,变“脉冲”式帮扶为“持续性”扶助,变党群力量“单打独斗”为各方力量联动配合“组团式”服务,形成了长效服务机制。兆麟社区与辖区16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将共建单位在职党员与社区党员先锋岗相结合,发展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13支、志愿者613人,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为居民提供维稳创安、健身康复、扶残助残、爱心助学等各类服务,社区共驻共建成果成为道里区展示社区工作成效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经常性地走访联系群众、面对面与群众谈心交心,实打实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密切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情缘”,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从实践来看,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强化政治功能,完善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党组织服务居民“精准”化,是夯实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有必要进一步推广。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0
一、实施动因
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需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党支部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发挥作用才有可能。实践证明,一些先进基层党组织之所以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带领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处于穷家难当的困境,不但不能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服务,而且在建设基础设施、兴办民生事业等方面,还要向群众索取,甚至村干部的工资都解决不了,影响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需要。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窄,相当一部分村集体原始积累底子薄,有的甚至是空壳村,连正常的工作需要都难以维持,村级组织开展活动困难,组织和带领农民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强,甚至造成了个别村级组织“软、散、瘫”的状况,如果不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势必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示范带动,强力帮扶,形成推动村集体经济展的合力。一是强化指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县扶贫办、县发改局、县农业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分步推进”的原则,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这项工作开展。二是开展试点。为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根据河店镇香瓜、西红柿及大王寨镇板材产业基础较好的情况,在这两个乡镇开展了“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过3万元”试点工作,探索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县产业发展及村集体经济增收“树标杆”。河店镇依托瓜菜产量大的优势,指导村党组织牵头创办领办合作社,对种苗、化肥、农产品等统购统销,目前,全镇35个村全部都有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既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又增加了群众收入。二是多方帮扶。在省市选派31名第一书记的基础上,从县直部门抽调26名素质高、熟悉基层的人员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对63个空壳村,选派后进村整顿工作组进行帮扶,实行全覆盖,村级产业建不起来、集体经济收入达不到3万元,单位不脱钩,工作组不撤回。驻村工作组吃住在村,发挥资源、信息、技术优势,帮助村班子制定“产业兴村”规划,确保每个村都有1-2个主导产业。县政府办公室驻徐楼村工作组,帮助建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443亩,发展洋葱、辣椒,目前徐楼村已成为古城镇露地菜种植示范村。
(二)广开渠道、配强班子,奠定发展集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一是强化激励考核。制定了《20xx年度全县村(居)党组织书记考核奖惩办法》和《关于推选评定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按副科级干部工资标准提高补贴报酬的实施办法》,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与村干部补贴报酬、评先选优挂钩,让村级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来。县财政列支20xx万元作为专项奖励资金,20xx年村集体经济超过3万元的,按增收比例,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提高村“两委”成员补贴报酬。拿出村支部书记绩效补贴总额的40%,作为激励资金,专项用于奖励村党支部书记产业提升及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每年评选出100名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专门召开全县村(居)党组织书记大会,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对特别优秀的,经过严格考核,按副科级干部标准落实补贴报酬,积极培树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正确的村级经济发展导向。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村支部书记人进行调整。二是开展合作社带头人和村支部书记“双向培养”。一方面,采取“干部访、群众荐”的方式,将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合作社带头人,纳入选拔视野,为其成长搭建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村支部书记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为其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目前,全县有214名村支部书记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后备干部197名。三是加强教育培训。针对村产业特点,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现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今年以来,已组织11批共计371名优秀村支部书记到苏州、潍坊、濮阳等地参观学习;先后三次邀请全国知名村支部书记为全县1116名村支部书记授课,传经送宝。针对南北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积极开展南北对接,组织220名大棚发展缓慢的南部村庄的支部书记到北部瓜果蔬菜发达的河店镇、燕店镇、魏庄镇等地参观学习,组织了170名有养殖基础的村支部书记到临清、东昌府区等地去学习养殖,看项目、看产业。431名北部乡镇的“土专家”被邀请到南部乡镇村担任技术指导,新发展大棚20xx多个,有效地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的覆盖提升。
(三)因地制宜、选准路子,把握发展集体经济的关键环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各镇街在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座谈的基础上,召开专题党委会,逐村梳理和探索适合各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针对莘县集体土地存量较大但相当部分被农户占用的情况,开展了集体土地清理工作,规范发包合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引导镇街和村庄,利用集体所有道路、沟渠、坑塘和村中街道闲散地等边角地块,开展植树活动,并制定了树木管护措施,建立合理、务实、管用的个人与集体收入分成制度,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了长效的保证。莘亭街道依托县乡公路及生产路,采取村集体与群众合作受益的办法,植树8万多棵,采取轮伐的方式,村集体可增收280多万元。二是积极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莘县是农业大县,瓜果菜菌产量大,村党组织通过领办、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统一购销,为群众服务提供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董杜庄镇西宋村党支部书记宋庆旺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创办了柏庆合作社,建设了占地20多亩育苗厂,直接弥补周边冀鲁豫西瓜苗供应短板,每年使村集体增收10万元。三是发展服务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部分镇街驻地村通过建设蔬菜市场,开发沿街店面等第三产业,积极推动村企合作对接,找准利益“共赢点”,形成了互惠共赢的良性循环,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朝城镇西关村支部书记孔春焕,为方便群众蔬菜瓜果销售,成立了西关村蔬菜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摊位收取租金,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零收入提升到现在的3万多元。四是利用农村社区开发、旧村改造、土地复垦,增加村集体经济。十八里铺镇苏堂村采取拆旧村建新村、原址建设的模式,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复垦土地156亩,建成高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既提高了群众收入,又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制度保障。坚持用制度管人、管钱、管物的原则,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依章行事,保证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加强村级财务监管,督促各镇街落实村账村财“双代管”,全县1116个村全部开设公用账户,督促及时、足额将集体经济收入存入公户,并制定了一系列财经管理制度,确保村集体资产不缩水、不流失。二是开展强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组织部与审计、财政等部门联合,对村主职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召开村(居)党组织书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分析研究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聊城市唯一的县,率先实施村级审计建立村级工作督查制度试点工作。 在省委组织部、省审计厅召开的专门会议上,我县作了典型发言。
三、取得的成效
(一)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村级集体经济的性质是集体,它的发展不仅使村级集体经济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在引领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中坚作用,辐射带动全体村民兴业、创业、致富。徐庄镇罗屯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实际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土地单产,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认真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了占地26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了成方连片52座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总投资480余万元,在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一步步把群众领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二)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村集体是投入主体,集体经济实力强,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俎店镇许村位在省派第一书记袁晓同志的带领下,村党支部抓党建、促脱贫、惠民生,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打灌溉机井16眼,改造了农田用电线路,为村内185户村民安装自来水,配合修建村内水泥路2公里,安装照明路灯70盏。
(三)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一方面用于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条件,另一方面主要是用于改善全体村民的福利待遇。魏庄镇焦庄村支部书记周宏现在本村建设了200多亩的蔬菜瓜果示范园,建设200多个大棚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并通过安装蔬菜专用APP,帮助菜农了解最新的蔬菜价格及种植技术,让每个菜农都会用“技术”种菜、卖菜,有效地增加了群众种植效益。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1
一、背景情况
阳朔镇处于中国旅游名县-阳朔县城中心,区域面积75.52平方公里,辖11个村居委,人口4.84万人,党员1305人。漓江等著名的景区景点星罗密布在全镇辖区范围内。随着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和全域旅游政策的倾斜,阳朔发展速度、项目速度、旅游速度的增进,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示范品牌日益凸显,乡村旅游日益火爆,漓江·千古情等各大旅游项目也纷纷被吸引进来,服务招商引资、服务项目建设、服务群众需求、服务游客咨询的需求日渐增大,而原有的单一的党建阵地、各自为营的党员群众,已无法满足党群多元化的利益需求与服务推动阳朔“经济速度”的递增。
如处于山水秀丽的遇龙河畔的骥马村委,凭借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吸引着众多外来投资业主和过往游客,仅3.4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遍布着各类农业观光休闲园地、中高端民宿酒店、特色农家餐饮、双语教学基地、太极拳馆等一百余家,年接待游客量近300万人,总人口仅20xx余人超过半数村民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党员干部7人组成的村级“两委”干部班子日常服务能力显效甚微。如何才能发挥党建凝聚干群作用,凸显基层党建服务实效,依托传统村落改造、中华文化体验等多样化的旅游元素,以少数人群的优质服务覆盖多数人群的中外游客,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和村民收入稳步增收是阳朔镇各基层党组织急需解决的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阳朔镇党委以骥马村为试点,创建“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以党建领航延伸服务理念,实行敞开式、“一站式”服务,打造党员之家、群众之家、游客之家。
二、主要做法
阳朔镇创建骥马村综合服务中心紧紧抓住“党建领航服务”核心主题,立足旅游业态特色,以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辖区群众游客为重点,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品牌化、信息化”建设为原则,突出特色亮点把阵地资源进行整合,综合涵盖党务、计生、社保、民政、教育、科技、综治、就业、文化等服务领域,提供一个全新的集党员群众教育培训、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培树基层党建服务品牌,做到热情服务全天候、场所开放不间断,不断优化和提升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服务党员群众“无缝隙”,确保“问题第一时间答复、政策第一时间传达、感情经常联络、干群关系融洽”。
(一)科学化合理布局,建设党建阵地“加油站”。结合旅游服务业态,整合现有资源,重新规划设计村委办公楼各功能区域,实施“1+1+6” (即一个村委办公楼,一个一体化党群综合服务接待中心,六个功能活动室)提档升级改造。实行服务重心下移,打造面向党员群众及中外游客的一体化党群综合服务接待中心,将公共阅览图书室、公共法律服务室等场所进行全天候公开,科学设置村级办公室、健康诊疗室、党代表联络工作室、多功能会议室等,统一定制规范各类牌匾门牌,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服务阵地。
(二)规范化公开服务,拓展党建功能“管理器”。围绕“村级就业、社保经办、教育助学、卫生健康、群众文化体育、法律”六项服务不出村目标,将“一站式”服务事项、办事程序、完成时限在服务接待大厅进行上墙公开,由村级干部身着“红色元素”工作制服轮流坐班,实行工作日“公开服务”,践行“旅游咨询、卫生管理、秩序维护、安全防范、环境保护”等“五项服务承诺”公开,设置岗位监督牌、党员示范岗,制作粘贴“党员包片联户责任图”“党员联系服务卡”“党员连心帮扶卡”等,亮身份真服务,树立干部形象,提升群众认同感。
(三)制度化管理监督,提升党建发展“加速器”。建立联系、沟通、服务、反馈“四项机制”,推行日常服务“工作交接制”“跟踪反馈制”,村级干部按自然村及各自所在区域进行网格化分片管理,做到“三活四清五到家”(即村级干部对责任网格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源准确掌握,建立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经常走访到家、各类意见听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细致工作做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优化村级治理模式。严格村级干部服务监督考核,镇党委定期对服务接访办理情况进行抽查,开展民情走访、民意调查,对民主评议较差的干部进行约谈提醒,着力提升基层党建服务水平。
(四)品牌化搭建载体,优化党建服务“连心桥”。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和地域文化特点,彰显服务的主动性、多元化、个性化,骥马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党建+项目建设、党建+乡村旅游、党建+生态建设、党建+志愿服务”等主题服务活动,以村党组织和党小组组长、党员为主体,组建党员义务服务队,定期进村入户进行走访,发挥党员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增收致富等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带领群众开展农技服务、惠农宣传、环境整治、文体娱乐、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实时更新打造党建星级化管理墙、党建红色足迹墙、村级集体荣誉墙、党务政务公开墙,增强党员群众认同感,实现日常服务常态化、特色服务效能化,着力提升基层党建服务水平。
(五)信息化资源共享,发挥指尖党建“稳定器”。健全村情、组情、民情档案,创新为民办事服务方式等功能,建立“宜居骥马”微信公众号,设置政策信息公布、服务流程导览、党建知识学习、就业培训信息等栏目,实现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的优质服务“一点通”。拓宽民意沟通渠道,创新推进“党群e线牵”工作模式,把党组织建在微信群上,以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为架构,分设总群、分群、支群,支委成员负责与联系包帮的10-20户群众建小群,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收集汇总群众反映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农村基层矛盾等问题,及时研究进行处理答复,实现“线上线下”沟通无遗漏、联系全覆盖、服务零停滞。
三、主要成效
(一)“党建+服务”,展现党员“形象美”。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坚持以办事方便、公平公正、群众满意为评价工作实效标准,实行“一站式”集体着装公开服务,开通了群众办事的“直通车”。在镇、村、群众“三者”合力监督下,党员干部身份认同感、使命感显著提升,作风明显改变,心齐气顺,团结奋进。党员干部进行网格化联系群众和投资业主,由以往的“开门接待群众”变为“上门联系群众”,由群众“跑腿”变成干部“跑腿”,办事程序快捷方便,对游客及群众均能做到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妥善化解矛盾20余起,基本实现大事小事不出村,群众、游客和外来投资业主满意度显著上升。
(二)“党建+公益”,实现村风“风尚美”。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引导群众自治,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完善民主管理机制,组织村民议事会、党员民主评议会,清洁城乡理事会等,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群众知荣辱、树新风的自觉意识明显提升,党员群众自发成立医疗、教育、扶贫、旅游服务等10余支志愿者队伍,红色身影遍布于村庄各个角落,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无粪便暴露村庄”称号;社会治安文明和谐,荣获“桂林市文明卫生村”称号;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荣获“广西优秀村屯文艺队”称号,精准扶贫任务如期完成,开创了党群同心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新局面。
(三)“党建+旅游”,助推特色“产业美”。村级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建设,找准党建与宜居乡村建设结合点,积极整合资金,带领党员群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县级首个农家乐合作社,实施道路硬化、饮水净化、村屯绿化、庭院美化“四化”工程,形成了辖区内6个自然村“一村一风格、一村一特色”景观,打造集旅居游、骑行游、休闲养生游、文化体验游为一体乡村旅游产业格局,实现了“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生态宜居家圆梦,圆满完成全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工作现场会参观点任务,成功吸引墨兰山舍、太极拳馆、喜鹊咖啡、听山陶吧等5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中高端人文休闲客栈纷纷入驻骥马,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农家经济创收平台增效,村内古宅及房屋租赁日渐抢手,村民自办经营农家乐效益客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0%。
(四)“党建+项目”,构建乡村“和谐美”。党员们以责任担当、勇于争先的政治使命,主动出面化解调征地群众与台商投资的遇龙河“香草森林”项目、“漓水千古情”项目的征地问题,建立服务档案,合理疏导回应被征地户群众的诉求期盼。仅一个月时间,全面完成“漓水千古情”项目百余亩的征地工作,实现地块无遗留问题净地出让;停滞许久“香草森林”项目开工进展顺利,实现以热情服务迎来游客、以真情服务吸引投资的良好局面,形成党员优服务、群众得实惠、党建添助力的多赢格局。
四、探讨与启示
随着阳朔旅游业迅速发展,投资业主和常住外国友人日益增多,服务需求也明显提高,现有村级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工作人员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受条件和经验的制约,有些代办服务、信息传达、技能培训等活动开展不够。村级处理事务权限有限,更多需要递交上级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办理,如何更便捷将村级办理事项直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传达反馈并跟踪落实,切实发挥“党群服务综合中心”服务群众、服务游客、服务社会的实质作用,还需持续深化。
(一)强化资金保障,实现建设标准化。要加大对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引导本地企业、社会人士反哺乡邻,形成“社会捐资一点、村经济支一点、职能部分出一点、各级财政补一点、结对单位帮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同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办事的可用资金,不断加大对服务中心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为村级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强化功能整合与提升,实现服务常态化。加强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的队伍稳定性建设,将网格员、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的青年纳入服务队伍,施行挂牌上岗。探索退伍军人、退伍老干部和老教师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创新工作思路,开展无职党员认领公益岗位制度,把服务中心征集到的群众难事、热点事进行归类,建立多个岗位,让无职党员进行认领,年底根据公益岗位践诺情况进行评优评先。加强党务与政务业务培训,加强综合服务中心党员干部思想理论、党务知识、产业发展、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的培训,邀请农业、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到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业务培训,为群众提供咨询、指导、协调、帮困等日常管理和综合服务,实现服务常态化。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2
一、开展基层组织重构工作的背景
农村体制改革以后,村级行政建制几度更名。现行的“村委会”是1998年由“管理区”变更而来的。实践证明,这种管理形式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
(一)自然村党的组织设置几乎空白,党员不交纳党费、不过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的问题突出,党员活动场所缺失,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导核心地位得不到体现。
(二)村委会的管辖半径过大、涵盖的农村经济组织过多,土地等资源资产权属关系复杂,加上村民居住在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村委会下辖的自然村习俗规范不同、语言不同、姓氏不同,村委会几个干部难以协调各自然村的利益关系和历史纠纷。
(三)村委会不是以土地权属为单位进行设置,农村的土地和财产几乎全部掌握在自然村手中。村委会既没有任何土地和财产可管,又管不了下辖自然村的土地和财产。村委会无法履行经营和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能,也无法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四)村委会下辖的各自然村控制着本村的资源和资产,任何一条自然村的村民都无法对另一条自然村的事务进行干预。村民对村委会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际上没有话语权、支配权和决定权。村民自治有名无实。
(五)村(社区)换届选举中,自然村之间、宗族之间斗争大,常常引发群体性事件,给党委政府带来极大压力。
据此,我市20xx年着手谋划重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20xx年麻章区先行先试,20xx年,各县(市、区)重构试点工作全面铺开。
二、开展基层组织重构工作的做法
(一)确定重构的目标任务
以机构精简实用、运作高效为目的,改变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及运作方式,把现行“镇—行政村—自然村”建制调整为“镇—村”建制,在自然村设置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监督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六类组织,创新农村基层管理新体系。
1.创新组织设置
(1)在自然村设置党支部。村(社区)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原则上成立党的总支部;超过100名的,根据工作需要,经县(市、区)委批准,可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自然村党员人数3人以上的,原则上单独建立党支部。
(2)在自然村设置村民委员会。村(社区)历届“两委”换届选情复杂、矛盾突出而且尚未找到办法解决的,村民内部关系紧张、宗族派系明显的,人口较多、面积较大、交通不便、习俗迥异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长期是“空壳”的,其下辖的自然村设置村委会。原自然村以土地权属为单位聚居的,设置村民小组。
(3)在自然村设置经济联合社。设置村委会的自然村设立农村经济联合社,同时撤销原农村经济合作社。新设置的村民小组,同时设置农村经济合作社。
(4)在自然村设置村务监督委员会。设置村民委员会的自然村,同时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新设置的经济合作社,设置民主理财监督小组。
(5)在自然村建立健全群团组织。按照党建带团建、妇建的要求,在自然村建立健全团支部、妇代会等群团组织。
(6)在自然村成立社会组织。根据生产需要,可在设置村委会的自然村依法成立行业协会等“功能型”社会组织。
重构后各类组织的性质、职能、地位及工作关系与重构前保持不变。
2.保障正常运作
(1)人员安排。设置村委会的自然村“两委”干部职数原则上设3名。经济联合社社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各设3名。鼓励原行政村“两委”干部回其所属自然村参与村干部的竞选。当选的,待遇保持不变;落选或不参加竞选的,参照相关文件规定办理正常离任手续。
(2)理顺关系。自然村重构为行政村后,党支部、村委会和经济联合社各司其职,党支部班子、村委会班子“两套人马”在“三个组织”中交叉任职,并且通过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和经济联合社法人代表,实现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
(3)场地建设。设置村委会的自然村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原则上不少于200平方米。目前,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的,可暂时利用现有的文化楼、闲置的学校或其他场所办公,也可在原行政村办公场所与其他村合署办公。力争20xx年前解决办公场所的规范化建设问题。
(4)经费保障。设置村委会的自然村办公经费及“两委”干部的工作补贴标准与没有重构的行政村等同。“两委”干部的工作补贴,经绩效考核后根据考核结果发放。
(5)资源处置。原行政村重构分拆后,其集体资产资源由所属自然村按股持有。
(6)公章管理。原行政村重构分拆后,各类组织的公章统一交镇代管,至自然村新设置的各类组织启用新公章后作废。
(二)明确重构的方法步骤
1.成立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成立农村基层组织工作重构试点协调小组,由各县(市、区)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市、区)委组织部,负责重构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各镇(街)成立重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2.制定工作方案。对重构试点的行政村,县(市、区)委组织部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查摸底,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由镇(街)提出重构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户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民政局备案。
3.召开动员会议。县(市、区)召开村级基层组织重构试点工作动员大会,镇(街)召开重构试点村“两委”班子成员会议,各相关自然村召开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会议,全面部署农村基层组织重构试点工作。
4.依法组织选举。首先,新设置的村党组织由镇(街)党(工)委任命书记,并主持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其次,新一届村党组织按照法定程序将村党组织书记推选为村民选举委员会主任,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再次,集体经济联合社社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群团组织按有关规定选举产生领导班子。重构工作结束后,原行政村各类组织在镇(街)党(工)委的监督下进行印章、财务账目、经营资产、资料档案、办公设施和相关工作的交接。交接手续完备后,原行政村各类组织自然撤销,其班子成员的职务也自然终止。
5.完善后续工作。市委组织部对各地新设置的村(社区)进行考核验收,并针对班子建设、办公用房、办公经费、村干部补贴等问题,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重构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确保试点村基层组织正常运作。
三、开展基层组织重构工作的成效
(一)加强了党的领导。重构前,党支部设在行政村层级,管辖范围广、管理不到位。重构后,党支部直接建立在自然村,组织活动正常了,服务群众方便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到位了,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明显加强了。
(二)体现了村民自治。之前,行政村管辖数条村,规模大,问题多,大小村利益难平衡和难协调。重构后,村委会不会出现大村“欺负”小村的乱象,村民随时可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去决策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自觉维护本村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真正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性能。
(三)促进了经济发展。之前,许多行政村集体经济“零收入”。全市有过半数村长期处于“空壳”状态,行政村“无钱办事”问题极为突出。重构后,经济联合社设在自然村上,其资源、资产和资金得到有效整合,集体“三资”被乱租、乱占、乱耕、乱抢的瓜分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集体资产权属明晰,集体经济明显壮大。
(四)提供了便利服务。之前,各行政村内人口多、居住分散,基本公共均等化服务难以到位。重构后,镇村两级分别建立起公共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村党支部委员兼任公共服务代办员,专职为村民提供公共事务代办服务,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办成事。
(五)强化了基层治理。之前,行政村管理面广线长,对自然村发生的“超生”、“偷葬”、“上访”、“赌博”、“抢劫”、“村斗”等违法违纪现象迟迟不知,甚至根本不知。农村乱象屡禁不止。重构后,“两委”干部由本自然村村民选举产生,对本村的村情、村民知根知底,村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能快速化解、各类治安隐患能及时消除。
(六)密切了干群关系。重构后,改革开放的红利村民可直接分享,“三农”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被有效打通,自然村可直接拿到村道硬底化建设指标、低保指标、一事一议指标和卫生饮水指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七)获得了社会认同。我市基层组织重构试点工作得到社会和民众的广泛认同。许多未列入试点的自然村纷纷要求设置党支部和村委会。《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党建研究》、《中国组织人事报》、《央广网》、《环球网》等媒体分别报道我市的做法和成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出台《印发<关于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方案>的通知》(厅字〔20xx〕31号),要求探索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人民日报》来函采访时指出:“湛江市作为基层组织重构改革试点走在了全国前面。”
四、开展基层组织重构工作的探讨
(一)党委领导、强化责任是开展重构工作的组织保证。基层组织重构工作是是一件具有“革故鼎新”意义的战略工程,更是一项关乎人心向背、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复杂多样。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自始至终置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强化主体责任,特别是镇一级党委的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责任到位。各级党委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及时指导,尤其在重点村难点村出现风险时段,各级领导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深入做好督导协调和教育引导,确保了重构工作全程不出错、不犯错。
(二)尊重民愿、因村制宜是推动重构工作的群众基础。基层组织重构工作要充分尊重民愿,充分征求“两委”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等人的意见建议,及时向他们介绍基层组织重构的背景、做法、目的和意义,让村民有获得感,消除他们的疑虑。同时要根据村情、村况、现实矛盾等实际,因村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重构工作方案,确保基层组织重构工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三)依法依规、严格程序是实施重构工作的基本遵循。基层组织重构工作既要体现民主性,也要体现合法性。从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到选民登记、推选代表、张榜公布等环节,都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切实做到法定程序不变通,规定步骤不减少,群众权利不截留。通过法定程序来实现广大党员和村民的民主权利。
(四)制定预案、关注选情是完成重构工作的重要保障。基层组织重构工作没经验可循,没样板可学,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随时叠加为风险,因此要注重谋划在前,通过对各重构村进行风险评估,建立矛盾排查清单,提前制定整体应急预案、分镇预案、各村预案和重点村预案,做好不同类型风险发生的防范。同时要密切关注选情,对选举中可能出现的变数和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联动配合,及时介入,协助处理好相关问题,确保了选举工作平稳进行。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3
一、背景与起因
平房区作为哈南工业新城的核心区,随着近年来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街道社区党组织作为联系服务群众最密切的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越来越多,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党员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诉求。为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路”,彻底破解封闭式区域党建旧格局,平房区委提出了“一核多元、区域联动”的区域化党建新目标。20xx年7月,全区首家试点新疆街道新谊社区综合党委正式成立,迈出了哈南“一核多元、区域联动”区域化党建探索的第一步。
一是组织管理条块分割,凝聚力量少。受现行社区治理模式的制约,社区党组织对自身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出现了模糊认识,行政化趋向日益明显,特别是面对处理协调党组织领导与居委会自治、团结驻区单位参与共建、引导凝聚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时,缺少有效的协作机制,致使工作中时常出现诸多阻力和困难,党组织功能和作用发挥不明显、不到位,甚至出现软弱涣散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互不隶属的单位管理组织模式极易造成组织生活流于形式,组织活动各自为战,党员缺少归属感和荣誉感,造成资源低配和封闭循环。
二是党员结构复杂多元,管理难度大。社区自管党员主要由社区居委会党员、退休老党员、待业高校毕业生及部队退伍党员构成。近年来,随着哈飞、东轻等驻区国有大型企业转型转产,致使相当多的企业离职党员转入社区。哈南工业新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加快,大量非公企业落户投产,却未及时建立党组织,造成外来务工党员成为“隐身党员”,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真空”。此外,征地拆迁后回迁城市居住的农村党员也处于村、社区党组织管理的盲点。党员队伍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流动无序等特点日益明显,居住或组织关系落在社区的党员群体职业身份、隶属关系、利益需求不尽相同,虽然他们中大多拥有为社区服务的愿望和能力,但缺少一个有效的机制将分散力量进行有效管理和聚合。
三是协调机制不畅缺失,服务功能弱。20xx年初,经组织、民政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的社区党建大调研了解,社区党员群众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民生服务不到位和社区开展活动单一两大方面。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区属、市直部门因以条为主的行政管理方式,缺少有效的协作机制,造成工作效能普遍不高。社区组织在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局面时,尚不能有效发挥自身功能,有效统筹各类资源,造成服务群众工作缺位。因此,社区居民易于对政府服务民生工作产生积怨,对居住社区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造成社区建设难以形成合力。
二、经过与做法
为破解区域化党建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平房区委以新疆街道为试点建立了“一核多元、区域联动”的街道(社区)综合党委,探索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驻区共建单位、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是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在坚持原有组织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了原有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封闭式社区党建模式。在横向上创建了以街道(社区)综合党委为组织核心,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组织设置新模式,在纵向上理顺了原有街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党群温馨小组—党员家庭“五位一体”的党组织网络,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全覆盖。目前,依托综合党委全区已新建非公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44个,村改居党组织3个,吸纳驻区共建单位37家。平房区委已连续两年把建设综合党委工作列入全区基层党建项目任务书,并按任务分解定期督办,推进落实。
二是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按照区委要求,全区7个街道全面借鉴研究综合党委的实践经验,激活基层党组织 “神经末梢”,重新划分了网格党组织202个,组织带领100余支网格党群温馨小组,通过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推动实现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组织服务的全覆盖。目前,25社区已通过组织开展“哈南先锋、红色义工”“志愿服务我先行”“周六志愿服务日”“创建文明楼道”等志愿活动163次,3500余名在职党员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120xx余件,促进党员8小时以外志愿服务常态化。还通过网格筛查,对全区7644名党员身份进行了再普查再登记,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深化共驻共建机制。社区综合党委在继承发扬“区厂联动、和谐共建”好做法、好经验基础上,深化了社区党建共驻共建机制。在综合党委的示范作用下,全区各街工委完善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化党建协商合作机制,已组织跨区联合、政区合一、区厂联动、街社校企、城乡互动等活动34次,共同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300余件次。通过共驻共建活动,也锤炼了党员干部务实清廉的好作风,各共建单位已经把社区作为培养锻炼党员的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活动密切了党员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增长了基层一线服务的本领。
三、成效与反响
自启动 “一核多元”社区综合党委建设以来,全区各领域党组织和社会力量找到了深度合作的“红色动力引擎”和“绿色惠民通道”,相互配合、扎实有效、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和较好反响。
一是组织基础更牢固。全区首家试点的新疆街道新谊社区综合党委有9名委员,分别来自社区、企业、学校和政府机关等,便于民主议事、统筹协调、责任分担。综合党委管理15个基层党组织,党员380名,成立了群团组织,为开展党的活动筑牢了组织基础。今年,全区又新成立了8个以非公经济组织为主体的综合党委,充分利用了非公经济组织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组织平台和工作渠道,实现了社会群众对党的思想、政策、精神和文化的理解,为企业创造市场商机,从而赢得了广大企业和居民对综合党委工作的大力支持。
二是服务内容更实在。社区综合党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便民服务和社区活动。在社区“亮身份、比觉悟、践承诺”活动中,党员志愿者开办了残疾人托养服务站、“四点半小课堂”,在职党员设立了民生大厅党员示范窗口、士官楼腾迁党员先锋岗,极大激发了在职党员践行“两学一做”为民服务的热情。以公益众筹的方式,社区综合党委先后4次举办的“沃德隆爱心大集”,满足了近千名居民购买低价优质食品的消费需求,给社区百姓带去了看得见的实惠,也给企业商户带来了收益。建设“社区综合党委·友善墙”,党员志愿者捐出了300余件衣物、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让辖区有需求的困难居民得到了帮助。36家地产、食品等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参加“当创业先锋、为企业增效,当创优标兵、为党旗增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让利于民的实际举措,提升了企业信誉和形象,打造了平房区非公党建新名片。社区综合党委还在哈南市民广场、建文广场等地组织开展了全民健身、文艺汇演、义诊等活动,受到百姓热烈响应。
三是参与力量更多元。随着社区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社区综合党委的“磁吸”效应日益明显,辖区各方力量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积极发挥各自优势。驻区电力、自来水、中润物业、龙江银行等13家共建单位,纷纷推出24小时便民惠民服务,有效保障民生。区城管、残联等单位先后为辖区居民解决破损路面回填、偏远小区路灯建设、残疾人坡道修建等实际问题12件,受到居民一致认可与好评。“两代表一委员”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党建工作中来,全区432名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到中心社区的“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开展驻室工作,一年来已接待群众来访789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32件,有效监督推动党务、政务服务效率提升,增强了基层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4
【背景与起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给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尤其是煤矿基层党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新课题。党内活动经费匮乏、形式单一、投入不足,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上到下逐级弱化;党组织对党员关心不够,党员除了交纳党费外,很少有其它政治待遇,导致党员主体地位不突出,光荣感不强烈,奉献热情减弱。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党委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党员为党旗添光彩,党组织为党员做什么”大讨论活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煤矿生产经营实际,实施党建带队建,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员“三带四有五在前”活动,走出了一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作用的成功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全面发展。
“三带四有五在前”活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实践,植根于煤矿,是公司党委结合生产实际不断创新的产物。20xx年,公司党委总结多年采掘一线建党经验,按照“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总体要求,把基层党支部建设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首次提出了拓宽党员服务职工群众渠道的党员“三带”构想。20xx年,公司党委借鉴基层煤矿评选优秀工人、优秀班组长、优秀段队长、优秀井区长的“四优”劳动竞赛模式,把党内激励与创先争优相结合,初次形成了党组织激励、关心和服务党员“四有”理念。20xx年,公司党委认真总结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把党员身份与岗位职责相结合,提炼出煤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五在前”标准。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归纳历年来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最终形成了“三带四有五在前”活动体系,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历史性突破。20xx年党内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公司党委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丰富“三带四有五在前”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创先争优民主评议党组织和党员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不断提升。
【做法与经过】
一、党员“三带”强队伍
一是政治成长上,党员带积极分子,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实施“1+3”扩源工程,每名党员至少带三名职工群众,定向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实施“双优”工程,把优秀的班段长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班段长。二是在工作学习上,师傅带徒弟,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组织有经验、有专长的党员与工人结成师徒关系,讲规程、带技能,传手艺、教绝活,提高职工队伍整体业务能力。三是在感情交流上,老大哥带小兄弟,同甘苦、共进步。党员与职工结成“哥俩好”亲戚,做到“五必清、六必访、七必谈”。即,职工家庭状况清、脾气性格特长爱好清、工作优点缺点清、思想情绪变化清、业余生活社会交往清,婚丧嫁娶必访、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困难必访、缺勤旷工必访、本人和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必访,职工思想波动必谈、受到批评处分必谈、人际关系紧张必谈、工种变动必谈、新工人上岗必谈、培训考试不及格必谈、违章作业必谈。
二、党员“四有”做保障
一是让党员政治上有前途。扩大党务公开范围,畅通党员民主管理渠道,为党员参政议政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完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按照党员推荐、职工推荐、党支部大会差额选举的“两推一选”方式推选党支部书记;对长期在条件艰苦地方工作、踏实干事和有突出贡献的党员优先提拔,大胆使用,为党员走上领导岗位创造条件。二是让党员工作上有建树。通过开展岗位练兵、科技创新竞赛、技术大比武等活动,提高党员劳动技能;采取集中培训、参观考察、外埠学习等多种形式培训党员干部,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建立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给党员压担子、下任务、定课题,实行关键岗位、重点部位、危险地段由党员上岗把关,为党员建功立业搭建舞台。三是让党员社会上有地位。通过新闻媒体、事迹报告、编书立传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党员先进事迹;通过对生产一线老党员、贡献突出的功勋党员给予奖励,在休假、疗养等方面享受特殊政治待遇,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党员,切实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四是让党员经济上有实惠。在制定工资分配政策时,鼓励有能力的党员多劳多得,对有突出贡献的党员进行重奖,让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艰苦环境中的党员不吃亏,尽量在增加工资、兑现奖金、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从20xx年开始,公司每年拿出350万元,做为党内活动经费,专项用于党员学习教育、温暖救助、组织生活,以及党内日常评比表彰等经常性活动,使党员在奉献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三、党员“在前”创新路
一是安全质量、科学生产干在前。带头兑规作业,制止违章,争做安全把关人;带头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成为生产能手,在劳动竞赛中抢上游、争先进、扛大旗。二是严细管理、开拓创新走在前。带头进行技术革新,积极为企业进言献策,不断改进管理模式,努力成为经营管理的明白人,科技创新的拔尖人。三是关爱职工、维护稳定包在前。要心系职工安危冷暖,积极参加各种帮扶活动,带头与问题职工、困难群众结对子,定期走访慰问,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保证职工队伍稳定。四是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做在前。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保持良好工作作风和工作状态,时刻做到警钟长鸣,始终坚持廉洁从业。五是吃苦耐劳、急难险重冲在前。带头发扬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宝贵品质,遇见危险不退缩,碰到困难向前冲,做职工群众的主心骨,成为企业“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中坚力量。
【成效与启示】
一是完善了基层工作体系,实现了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带四有五在前”是一个完整的活动体系,定位于基层党建工作,致力于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构建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职工等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闭合循环。特别是通过党员与职工师徒传帮带,传承着煤矿工人之间患难与共、血肉相联的兄弟情结,弘扬着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并逐渐把这种质朴的情感转化为共同的理想追求。几年来,向党组织靠拢的职工逐年增加,公司党委20xx年新发展党员947名,占职工总数的1.4%左右,其中生产一线发展党员比例保持在85%以上。基本实现了段有支部、班有小组、关键岗位有党员的目标。推进“双优”工程,两年来有429名班组长发展成党员,有213名党员培养成班组长。新强煤矿党委将50009、50028两个掘进队,锻造成党员先锋队,党员比例达到50%以上,安全质量、光爆掘进在全公司树立标杆,一线队伍战斗力明显提升。同时,各单位充分利用党内活动经费为基层支部购置电教设备、建立图书室、配置电脑、建设“党员之家”,党的阵地建设得到巩固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突出了党员主体地位,激发了党员主体意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带四有五在前”活动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能动作用贯穿于活动始终。为一线党员体检,很多在井下工作一辈子的老党员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为一线党员过政日(图3);关心生活困难党员,一改逢年过节集中慰问为持续救助和及时有效帮助;表彰长年默默奉献的老党员,对煤海之星、功勋党员、荣誉党员进行重奖;提拔使用优秀党员,一些有能力、有突出贡献的党员被破格提拔重用等等,这些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和树立了党员主体意识,激发出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涌现出了下井不走过场的煤矿干部李志刚,20xx年上了3000多个零点班的零点书记宋仁森,实现20xx年小班安全无事故的安全班长于世远,信念坚定的普通党员孔凡居等等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党员群体。
三是坚持党建带队建,促进了职工队伍建设,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三带四有五在前”活动同职工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寓党建工作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将支部的党员教育管理、培养发展党员等工作与段队车间的安全包保、职工培训、思想教育等同步安排、同步推进。通过党员与职工牵手结对子,使每名职工从参加工作之日起,就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中,安全不懂有人讲,业务不会有人教,生活困难有人管,政治进步有人带。切实增强了党组织亲和力,提高了企业执行力,极大地促进了职工队伍建设,龙湖矿70005掘进队党支部经过几年努力,在全队18名职工中发展11名党员,带出了全公司叫响的猛虎掘进队。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5
背景及发展情况
以提升基层自治组织法治化水平、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为民、服务惠民的目标,20xx年,海宁市在全国率先创建“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为主要载体的农村法律顾问体系,以党员律师的先锋模范为引领,通过一对一结对服务的形式建立对村(社区)及辖区居民的基础性公益法律服务体系。20xx年,海宁市实现了村(社区)农村法律法律顾问“全覆盖”。多年来,海宁市先后以“农村法律顾问‘三个一’”、“结伴法律顾问行”等活动,规范和拓宽农村公益法律服务的服务主体、服务形式和服务范围。20xx年,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海宁市再次以律师行业党建为抓手,通过开展起“e线先锋、法律惠民”村(社区)公益法律服务品牌项目活动,在传统线下服务渠道的基础上,为各个村(社区)居民群众搭建了一对一的线上法律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了党员律师、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基层的平台桥梁,让公益法律服务通村通组又通户。
组织及运作模式
1.搭建“条纵结合”的党员律师服务架构。一是支部垂直动员。按照律师行业党总支的总体动员和各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的划分,分别对8个支部52名党员律师进行组织动员和直线管理,按照支部为单位,开展统一部署行动;二是各乡镇(街道)横向管辖。由十二个乡镇(街道)所在地司法所为牵头,依照服务区域,对对本辖区内结对的党员律师打破党员组织关系的局限,按照能力及专业特长出发,成立镇级服务小组,实现辖区内志愿服务工作的区块协同和优势互补。三是新老结合。对未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的年轻党员律师和不熟习智能手机、不擅长网络交流的年长党员律师分别组织定向结对,由年轻律师担任助手副职,分担日常性沟通、交流工作和第一环节的应答、协助工作。四是“以点带面”,因势利导。在党员律师一对一结对的基础上,海宁市以“结伴法律顾问行”活动,组织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党员干部以结伴法律顾问形式,同步参与到党员律师的服务活动中来,特别是对在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出生地、居住地等村居(社区),充分发挥结伴法律顾问的地缘优势和沟通桥梁作用,进一步扩大服务的影响力和作用面。
2、创新“规范加自选”的服务形式。一是明确服务标准。党员律师、党员干部在线上平台上以党员身份实名制开展服务,公开服务承诺,对公益服务形式的范围、快速应答的时限、公益无偿的服务原则进行公示公告、依照全市统一要求,服务范围至少应包括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治宣传、代理法律援助、审核规范性法律文书等;二是拓展服务延伸和结合。通过线上服务向线下延伸结合、个体服务向团队延伸结合、线下服务向深度延伸结合,不断基于公益法律服务在形式和内涵上的丰富和完善。如在对一起涉及工伤赔偿纠纷的法律咨询中,法律顾问在协助协调无果后,直接代为发起仲裁;三创新自选动作。如沙泗浜社区实行的周六上午定期律师值班制度,以法律门诊形式集中解答;新场村结合时局热点、以问答形式制作普法微课件、突出了一个简洁有趣;潮乡律师事务所开展的候鸟保护专题教育活动,定期在线上线下开展主题服务,实现了环保公益与法律服务公益的相互促进等等。
3.建立“规范化”党员志愿服务平台管理。对全市80个党员律师所结对的村社区顾问微信服务群,以统一规范的标准进行建立和运作指导。一是明确入群成员的代表性,包括要求入群成员至少涵盖村内各小组、各年龄层、各职业的人群,特别是村内人大、政协代表、党代表、村内组长、妇女组长、驻村民警、退休干部和教师、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对社区事务参与和了解较多的人员进入;二是拟定入群的人数规模,鉴于微信群的规模限制,在前期实行集中邀请和自主参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确保活动在开始阶段迅速积攒和形成活力;在让人数、人员达到基本框架设定后开放再开放群的成员申请,扩大直接服务面、提升平台参与度和影响力。三是建立工作的定期报告和记录工作。通过律师所支部和司法所的双重管理、规范和落实党员律师在参与“e线先锋”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向全市党员律师配发一对一工作登记簿、建立平台上工作的信息采集;建立所内例会交流制度,增强典型人物的正面引导作用。
4、建立“系统量化”考核指导体系。在开展“e线先锋”线上服务工作以来,公益法律服务首次实现了第三方平台的全程工作记录,为促进定量化考核指标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开展对群内成员的定向网络调查工作,突破村(社区)班子“好人主义”、“好好先生”心态思维下的客观局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市范围内的敦促执行和竞争风气形成。开展全市优秀公益律师评选,对优秀人物和先进作用予以积极肯定和正面反馈,激发党员律师荣誉感和使命感。
开展的成效
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党员律师在80个结对村社区全部建立了公益法律顾问微信群,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法律服务1210次,内容涵盖法治宣传讲座、村务体检、解答法律咨询、承办法律援助、调解矛盾纠纷、参与村规民约修订审核、代理诉讼等村(社区)各类涉法事务,打造了海宁市律师行业基层党建的金名片,具体工作获得了浙江日报、嘉兴日报等媒体的宣传和市两新工委的肯定。
与此同时,党员律师也作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承担者和服务者,受到了属地党员及群众的高度认可,超过80%的党员律师进入或担任了结对村道德评议、参政议政等团队的成员,进一步地参与和融入了基层社会组织网络的建设体系中去。
有益启示
1.“e线先锋、法律惠民”正确顺应了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基层民主法治的切实需求。通过以党员律师为先锋表率,一对一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在为基层自治组织提供法律体检,参与基层涉法事务,提供普法宣传等工作中,切实迎合了基层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客观需求。
2.“e线先锋、法律惠民”良好利用了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在实现便捷沟通和资讯传递过程上,为党员律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和投入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理顺律师行业公益服务与行业市场化服务之间的界限和关联。因为党员律师志愿服务与原本从事的市场化收费服务在服务领域、服务形式上有所重合。在“e线先锋、法律惠民”公益法律服务活动中,通过理顺低收费服务、不收费项目和高收费服务、行业基础性服务与高端定制服务之间的界限区别,在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美誉度、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建立律师、律所个性化品牌等共同点上建立共识,为“e线先锋、法律惠民”公益服务项目建立了长期的内在驱动。
4、正确把握法律服务提供和党员党性教育之间的关系。党员律师志愿服务将“助人”和“育人”结合起来,让党员律师在助人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基层群众疾苦的感知,在实现助人的社会价值中增强了服务群众的意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举措和空间。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6
一、实施背景
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活力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表象上看,有企业生产经营忙、党员党性意识弱、活动组织开展难等问题;从深层次看,主要是当前的两新组织党建模式过于对传统党建的路径依赖,不大符合两新组织的客观实际及规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单一的“嵌入型”组织设置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嵌入型”组织设置模式,是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基本形式,有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但面对多样化的社会形态,单一的组织设置模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党员需求,必须要有重大的补充和完善。
2、从党员个体的需求来看,传统的“命令式”管理模式难以符合企业党员特性。企业党员以青年群体为主,传统的以灌输说教、统一分配为主的党组织活动形式,不能满足党员员工尤其是年轻党员员工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难以发挥党员的特长爱好,让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3、从政党肩负的使命来看,习惯的“封闭式”运行模式难以有效扩大影响。“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应该有党的组织、党的活动和党的影响。”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非公企业数量多和党员人数少、比例低,只有“开门搞党建”,实行“开放式”创意组织生活,才能有效扩大党的影响力。
二、主要做法
在保持现有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不变的基础上,坚持“宏观管住、微观搞活”,在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园区中开展自主党小组建设。截止目前,乐清共有自主党小组317个,参与党员3940名。主要做法是:
1、“自主式”组建小组。由党员根据自身岗位特长、兴趣爱好等情况申报组建自主党小组,其他党员自主报名参加。组建时,由党员发起人提供党小组拟定名称、目标任务及参加意向人员等,交由党组织审批。对于直接在企业党组织下设立党小组的,由该企业党组织负责审批;对于在园区或社区内跨企业设立党小组的,由园区或社区党组织负责审批,并报发起人所在企业党组织备案。自主党小组可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和优秀员工参加,组员一般控制在3-15人。
【个案】柳市新光小微企业园跨企业组建“先锋志愿”党小组、“PC技能”党小组、“骑行宣传”党小组、“舞动青春”党小组、“红心志成篮球”党小组、“红色韵动”党小组等6个自主党小组。
2、“竞聘式”选任组长。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推选产生党小组组长人选。参选对象必须是党员。参选党员要围绕党小组的目标任务,提出工作方案,作出竞职承诺。党小组组员集体推选“凝聚力强、引领力强”的“双强型”党员作为组长,并由具有审批权限的党组织进行聘任,向党小组组长颁发“聘书”。
【个案】华仪集团党委第四支部统一组织开展“自主党小组组长竞职演说大会”,18名党员轮流上台进行“竞职演说”、作出“履职承诺”,竞争4个自主党小组组长职位,现场气氛热烈。
3、“申领式”分配任务。由组长召集组员商议年度小组活动计划,活动内容围绕引领正确政治方向、传递社会正能量、助力企业发展转型、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等目标任务,集思广益提出具体活动项目。活动项目确定后,由组员自主申领,负责组织该项目的活动开展,形成“人人有项目、个个显才华、共同分责任”的工作氛围。
【个案】兴乐集团党委生产管理党小组有8名组员,每名组员根据自己的岗位特长分别申领了党小组的年度活动项目,如鲁邦秀认领了入职大学生培训工作,于景丰认领了电缆生产技术讲座工作,张超超认领了中压电机引接线技术改造工作。
4、“开放式”创意生活。自主党小组以“各尽其长、各尽其能”为导向,倡导“开门搞活动、创意过生活”,注重活动向非组员开放,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实践行动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等方式,满足企业员工的现实需要。
【个案】合兴集团党委质量体系党小组有6名组员,每月定期举办一次质量管理研讨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参加,如今40人的活动会场座无虚席。华仪集团党委第四支部“金点子”党小组采取午餐后“榕树下聚会”的形式,组织组员讨论合理化建议,目前已提出了改用“树枝形”货架等15个建议,为公司技术改造、节能增效作出了重要贡献。
5、“顾客式”考核评价。对自主党小组实行“一年一考评、一年一调整”的动态管理。考评党小组的主要指标是次年继续参加该小组的组员人数多少、活动成效及受欢迎程度等。如党小组组员少于3人,将予以撤销。此外,如发现党小组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开展活动、或无能力正常组织开展活动的,将直接予以撤销。据统计,近2年来共撤销了17个自主党小组。
三、工作成效
1、党员欢迎。通过自主党小组建设,党员可以自主召集一批志趣相投的同志组建党小组,也可以参加自己中意的党小组,党员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得以具体体现,曾经存在的党员“被活动、被学习”的局面得以有效改观。
2、员工欢迎。自主党小组可以吸收优秀员工参加,党小组开展的活动面向员工开放,既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也构建了员工展示才干的舞台,更为企业和党组织发现人才创造了平台。
3、企业欢迎。自主党小组建设给企业注入了扁平化的柔性管理元素,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党小组成员结合自身专长,助力企业解决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技术革新等生产管理问题。同时,通过文化引领,增强员工归属感、幸福感,缓解企业引才难、留人难等问题,得到了企业主及管理者的普遍欢迎。
4、组织欢迎。自主党小组建设通过建立“一组一审批”、“一人一备案”、“一月一汇报”等配套机制,为上级党组织实施有效管理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工作举措,保证了“宏观管住”的实现。
四、实践启示
自主党小组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尊重客观事实,符合客观规律。对自主党小组的工作机理及其经验做法进行剖析总结,可归纳为:
1、立足党员党性需求,才能激发党员活力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做好服务,体现价值,也是党员的党性需求。但是,党员个体不同,特长兴趣不同,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也不同。自主党小组之所以受党员欢迎,在于其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把发挥党员特长作为党小组建设的出发点,充分尊重党员个性特点,从而彰显了强大生命力。
2、坚持“微观搞活”,才能推进实质作用发挥。要使两新组织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前提在于扩大组织影响,关键在于“微观搞活”。自主党小组作为“微观搞活”的重要组织依托,其核心在党小组组建、活动项目申领、开放式组织生活等环节,都由党员主导,从而极大地激发党员实质作用的发挥。作为处在市场前沿的非公企业,必须把“活力”渗透进党建工作的各个层面,才能从根本上凝聚和团结党员群众,才能有效推进“两个作用”的发挥。
3、坚持“宏观管住”,才能保证政治方向正确。自主党小组的政治属性是其基本属性。自主是坚持党的领导下的自主,更是从严治党的另一种具体体现。因此,在自主党小组建设中,坚持“宏观管住”,对关键环节进行组织把关,保证方向不偏不离,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始终处在夯实基层基础的正确轨道。如党小组的组建,原则上由党员发起人申报组建,但需经上级党组织审批;党小组组长人选,一般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产生,但组长最终由上级党组织聘任;党小组活动项目,由组长组织组员商议确定,但需报上级党组织审核。
4、健全保障激励机制,才能保持长效健康发展。自主党小组建设,从一开始就把激励和保障机制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在激励机制方面,强化目标考核,明确党小组的星级评定及能否“存活”关键看活动成效,看组员人数,并把党小组组长列入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工作考核激励体系,年度考核合格的,予以1200元岗位津贴;考核优秀的,再予以500元奖励津贴。同时,对活动开展好、作用发挥大、组员反响好的党小组组长,由党组织列为所在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并向企业管理层推荐任职。党员完成申领任务情况,与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年度民主评议等相挂钩;对出色完成任务又尚未入党的组员,优先考虑发展入党或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在保障机制方面,经费上,采取企业税前列支、党费全额返还等方式进行筹集;阵地上,由企业(园区)党组织统一调度、统筹安排,并推进企业活动场所“共建共享”和园区(社区)办公场所向党小组开放;物资上,由企业(园区)党组织统一协商,做到“能用尽用”,保证自主党小组开展活动“后顾无忧”。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7
一、背景和缘由
重庆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近年来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指引下,民营经济发展迅猛,20xx年底全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7万余户,民营经济占比达到63.6%。由于小微企业内部成分复杂、分布广泛、流动性强等特点,抓好这部分人群的党建工作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单纯依靠乡镇街道抓不住、管不好,乡镇街道也无法抓、不愿抓。
20xx年,涪陵私营个体经济协会按照全重庆市要求与工商部门脱钩。协会在脱钩后举步维艰发展中,充分认识到抓好党建这一巨大政治资源的重要性,在通过若干次的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碰撞中,协会理事会形成了抓党建凝聚合力、树立形象、提升地位、推动发展的四大共识,确定了“协会强、党建强”发展战略。20xx年,协会探索在13个分会建立党支部,第一次把个体工商户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20xx年 月涪陵私个协更名为民营经济协会,20xx年协会成立党总支,13个分会党支部从乡镇街道属地化管理调整为民协党总支行业管理。区委组织部、区工商分局在见证协会与党建同步发展的同时,认为民协组织全、覆盖广、联系紧、有力量,在抓好小个专党建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组织优势、行业优势、队伍优势,更能调动广大小微企业参与党建工作激情。通过认真调研、反复论正并充分征求乡镇街道的意见,20xx年5月,区委组织部批准成立民协党委,辖13个分会党总支(分会驻地)、27个支会党支部(乡镇街道驻地)和114个企业党组织,管辖党员1520人,是全市协会第一大党委。
协会党建工作的推进,为协会发展注入了活力。脱钩后的涪陵民营经济协会大胆创新、努力拼搏,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靠会费生存到实业兴会的成功转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在广大个体私营企业中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20xx年底,有会员78415家,其中个体工商户59155户,小微企业19260户;设会长1人、副会长53人,常务理事107人,理事293人;下属分会13家、支会76家;区协会内设办公室、宣传教育部、会员服务部、经济发展部。
二、做法和特点
(一)创新管理体制,破解组织覆盖的难题。一是建立三级组织体系。依托区民营经济协会组建涪陵区民营经济协会党委,民协党委隶属于区委非公工委(设在组织部),接受区工商分局党组指导,在13个工商所所在地建立民协分会党总支,在27个乡镇建立民协支会党支部,总支和支会党组织分别与所在乡镇一一对应,形成区协会党委—分会党总支—支会党支部三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党组织网络体系。二是明确三级管理权限。民协党委主要负责全区小微企业、专业市场和个体工商户党建工作,民协分会党总支管辖支会党支部和单独组建的小微企业党支部,支会党支部主要管辖不具备单独建立党支部的小个专党员,支会党支部发挥“兜底”管理和“孵化器”两个作用,所管辖的经营户具备单独建立党支部后划转给民协分会党总支管理。为了有利于民协党委开展工作,区委组织部授权民协党委小微企业党组织建立和党员发展进行审批,仅今年民协党委已新组建12个小微企业党支部、发展党员49人。三是强化三方党建责任。区委组织部与区工商分局党组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专业市场、个体工商户党建工作的意见》,明确民协党组织的主体责任、乡镇街道党(工)委的属地化管理责任和基层工商所的党建指导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为了加强三级组织领导,民协党委制定了工作规则,健全党建信息平台,建立党建联络员QQ群,专门编印《党委工作简报》,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整合各种资源,破解基础保障的难题。一是强化领导力量。区委组织部专门行文,从工商分局和乡镇街道党(工)委中选拔了41名处级干部到民协党委、分会党总支、支会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同时对第一书记提出了“四不”的具体要求,并专门进行考核;二是强化工作力量。区民协党委成立党委办公室,从工商分局和民协抽调6名工作人员单独办公,各工商所党支部书记担任民协分支总支常务副书记并主持日常工作,支会所在地乡镇街道党委落实1名人员兼职负责支会党支部工作。三是强化经费保障。争取财政预算安排、协会实业兴会收入投入、区委组织部从留成党费中拨付、乡镇街道支持等多种渠道落实民协党组织工作经费,20xx年上述渠道已向民协党委拨付工作经费110余万元。为了加强对工作经费的严格管理,民协党委专门开设帐户,实行党建经费与协会经费独立,建立完善财务报销、审批、公开制度,保证把每一分钱都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四是落实阵地保障。由区工商分局统筹解决党委和党总支办公场所问题,乡镇街道负责协调解决支会党支部办公场所问题,对党组织办公室拓展服务功能,按照打造成为“党群服务站、创业指导站、维权援助站、困难帮扶站、流动党员管理站”进行建设。
(三)探索激励机制,破解参与激情不高的难题。一是建立提档升级制度。市场中建组织难,建稳组织更难。为了巩固组建成果,工商和民协党委加强跟踪指导,实施分类指导,以组织是否建得稳固、党员是否纳入管理、活动是否正常开展等为主要标准,通过评分制对党组织按A、B、C三类进行分类管理。对A类党组织,作为示范培育,从党员活动经费、党组织书记津贴等方面给予激励;对B类党组织实行引导提升,派党建指导员进行帮扶,力争每年有10%以上的党组织晋升为A类党组织;对C类党组织实行重点转化,派驻工作组一对一帮助整改,力争晋升为B类党组织,整体提升党组织质量。目前,区民协党委管辖的党组织中,评定A类党组织41个、占26.8%,B类党组织88个、占57.5%,C类党组织24个、占15.7%。二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每年对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进行考核,对考核为称职等次的,年终分别按每年3600、2400元、1200元标准兑现书记补贴给党委、总支和支部书记;获得优秀等次的提高50%标准;不格合等次停发书记补贴;20xx年共计发放书记补贴21.5万元。从20xx年起,对考核合格以上等次的每个党组织拨付20xx—3000元的活动费。三是建立荣誉激励机制。每年七一前夕开展十佳党员创业先锋、十佳爱心党员经营户、十佳诚信党员经营户、十佳党员市场经营户等“四十佳”党员经营户评选表彰活动,民协党委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在全区非公经济组织中积极开展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推荐26名优秀党员经营户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及其它社会职务,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四是建立经费激励机制。对每一个新建党组织,按照3000元标准送党旗党徽、送吊牌标志、送党报党刊、送工作规范、送工作经费。推动企业建立工会组织,争取工会经费拨付8万余元。认真落实党费收缴全额返还制度,今年已返还党费3.86万元。
(四)丰富活动载体,破解活力不足的难题。一是广泛开展党员“三亮”。通过对全区6万余市市场主体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台帐,对查找出的党员经营户,按照总局和市局要求指导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统一制作牌子和承诺书,集中授牌,指导806户党员经营户亮牌经营、600余名企业党员员工佩带党徽上岗,受到党员欢迎,社会好评,成为全区党建一道亮丽风景。党员亮出了身份、亮出了效益、亮出了影响,激励更多职工向党组织靠拢。二是切实加强党建示范街建设。涪陵迎宾大道中段有20多户民营企业、专业市场和300多户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800多人。我们研究制定示范街建设规划,从企业入驻、开业到后续发展和党建工作开展,全程提供“双服务”,统一谋划组织活动、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服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扩大了党建工作的影响力。示范街建设从之初的1个党组织、4名党员发展到目前的12个党组织、92名党员,30人以上的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被中国工商报、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评为全国工商系统百佳案例。三是大力推进“书记培养工程”。抓住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实施“非公党组织书记培养工程”,计划在全区培养100名优秀非公党组织书记、30名党建骨干人才,连续两年纳入全区重点人才项目。目前,已有28名党支部书记纳入重点培养对象。20xx年以来先后开设了非公党组织书记涪陵党校班、井冈山班,收到很好成效,浙江省委党校班近期即将开办。四是确立“服务党建·红色回家”主题党建品牌。建设“1+1+13+4+N”的服务党建模式,即:开通1个协会党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1个区协会党群服务中心、建设13个分会党群服务站、打造6个党建特色支撑项目、培肓N家小微企业党建示范点,全面提升民协党委整体党建工作水平。围绕以“会˙服务”、“慧˙创业”、“惠˙民生”、“汇˙奉献”、“绘˙风采”为主要内容,努力把协会打造成为“服务之家”、“创业之家”、“活动之家”、“爱心之家”、“形象之家”,真正建成红色会家。五是组织开展社会化红色公益文化活动。依托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经营户,民协党委指导成立了500人的非公企业志愿者队伍,积极组织开展爱心助考、爱心捐赠、金秋助学、红色义工、社区夜巡、红色影视展播、文明交通劝导等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3年捐款捐物总值达150余万元,参加志愿者服务达1.5万余次,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五)深化服务功能,破解发展欠缺的难题。抓好非公党建,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发展。3年来,涪陵民协党委以开展“政策帮扶,困难帮助”、“把党员培养成创业创新骨干,把创业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发展成为党员”、“党员带头‘三创’”、“党员带领‘三创’”的“双帮、双培、双带”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起服务基层、服务党群、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一是搭建创业平台。民协党组织协助协会创办了8个创业指导站,3年帮助申办微型企业2467户,支持协会牵头成功创建了市级微企创业园—涪陵稻香移民微企创业园,目前由协会牵头实施的涪陵电商微企产业园已经区政府批准,即将启动;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协会、民协党委与邮储银行开展“送贷下乡”服务,发放贷款累计上亿元;与民生银行合作开展联保贷款业务,发放贷款1.5亿元;与金石小贷公司合作,每年切块资金1000万元、执行优惠利率帮扶微企和个体户,累计放贷5000余万元。三是搭建抱团发展平台。实施实业兴会,支持区协会、分会创办了民投集团、昊良基金、金石小贷、六贤投资等十多个实体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30多亿元,仅金石小贷公司3年来上缴税金1.98亿元。
三、成效和感受
六年的工作实践,协会走出了一条乡镇支持、企业欢迎、党员满意的党建发展之路,党建在涪陵民营经济发展散发出无限魅力,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一是实现了非公经济党组织的全面覆盖。特别是在基层支会建立党支部,第一次彻底把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个体零散党员、流动党员纳入管理,3年来共找出隐形党员980名,接收非公企业员工组织关系210人。二是推动了非公企业党建激情的全面高涨。民协党组织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71名、发展党员330名,指导建立企业党组织45个、工会16个、团组织21个,非公党建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三是促进了小微企业创业活力的全面提升。在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专业市场中涌现出一大批党员创业先锋、创新标兵,微型企业扶优扶强和示范经营户达500户,5年累计发展微型企业11100户,年均增长达15%;四是推进了民营经济协会脱钩后的全面转型。协会告别了靠收取会费吃饭的历史,从20xx年起率先在全市停收会费。20xx年,协会通过实业兴会收入达到100万元,投资股份和固定资产达250余万元。涪陵区民营经济协会、协会党委发展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xx年,协会被中个协评为先进集体,民协党委(总支)被重庆市工商局确定为市级示范点、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基层联系点。
6年的实践证明,发挥民营经济协会职能作用,推进非公党建工作,是符合新形势下党建规律行之有效的途径。在6年的坎坷发展历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是强化政治功能,把稳方向引领是核心。民协党组织作为一个政治组织,要时刻不忘记政治使命、政治规矩,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和市委、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协会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协会党建工作要始终把团结、教育、服务个体户、小微企业、专业市场广大业主、从业人员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切实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目标认同、服务认同,引领他们始终做到与党同心、共谋发展、致富思源。
二是强化发展功能,做实自立自强是根本。要牢固树立抓协会党建就是抓协会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走实业强会之路,不断增强协会的造血功能。协会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好“搭台请客”的作用,整合好党建优势、服务优势、市场优势,紧贴经济发展步伐,努力成为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旗帜和号手。协会党建工作要积极引导协会大力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遗余力推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努力营造招商引资、创业发展、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在本地区树立起民众的“双创”信心,激发出民众的“双创”热情。
三是强化服务功能,促进作用发挥是抓手。要坚持党建服务与协会服务同步谋划,党员服务与会员服务同步推进,会内服务与社会服务同步开展,不断增强协会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影响力。要大胆创新服务形式、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大力推进“服务党建?红色会家”党建品牌建设,努力把民协党组织建设成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专业市场的“服务之家、创业之家、活动之家、爱心之家、形象之家”。
四是强化统筹功能,整合各方资源是关键。协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的重视和支持,协会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优势,聚集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为党建服务、为协会服务。协会党组织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做到以发展为导向承接好政府改革服务任务;要自觉服从组织部门、非公工委的工作谋划,做到协会工作与党建工作互相融入;要主动依靠工商部门的支持,做到行业管理与协会自律相得益彰,要主动参与乡镇街道经济建设,积极引导诚信经营和行业规范。
五是强化保障功能,健全运行机制是基础。协会党建工作既需要人财物投入,也需要良好的环境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民协党建工作要按照属地为主、行业指导、条块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地方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非公工委具体落实、工商部门直接指导,乡镇街道齐抓共管的管理运行体系。民协党组织要积极争取组织、财政、工商部门和乡镇街道按照定额标准解决好基础性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按照共建共享原则落实好办公场所和党群服务中心,按照专兼结合共同负担原则落实好党务工作人员,按照行业主导双重管理原则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民协党组织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有机制、能落地。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8
一、区域化党建的实践动因
1.区域化党建是科学发展新常态、新任务的迫切呼唤。当前,贵州省、遵义市及红花岗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与动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作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覆盖易、有效覆盖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党建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形态变化发展,迫切需要打破基层党建封闭运行模式,突破条条块块限制,转向动态化、网格化区域覆盖。
2.区域化党建是从严治党新态势、新要求的必然选择。社会分工的细化对基层党组织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党组织掌握资源的相对不足与社会资源的相对丰富,既对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统筹共建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给从组织体制上拓展延伸、从服务功能上提升强化、 从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上改进完善提供了实践路径,为以区域化党建完善基层党组织功能提供了现实保障。
3.区域化党建是社会治理新挑战、新实际的深切回应。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重下移,基层党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服务任务越来越重,但所掌握的资源有限、分布不均,与满足党员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随着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和潜伏的隐形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矛盾“触点”增多、“燃点”降低,迫切需要党的工作进一步融入基层、融入群众,提供更加多元、精细、高效的服务,消除社会治理盲点,畅通各种组织和各类群体之间的述求表达和协商互动,以区域和谐保障社会和谐。
二、区域化党建的基本做法
1.变“常规组建”为“共驻共建”,实现组织功能“精准定位”。本着“有利于组织管理、有利于活动开展、有利于作用发挥”的原则,围绕地域分布、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三个层面积极优化党组织设置,扩大覆盖面。一是创设“互融型”党组织。主动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限制,积极探索“村村联建”和“村居共建”,在全市率先实施优秀党组织书记“跨村兼职”,在深溪镇片区实行“以强带弱”、“以富带穷”、“以治带乱”的区域共建模式,组建老城街道府后山社区水井湾居民组和百盛公司等联合党组织10余个,增强了聚合效应。二是创设“专业型”党组织。按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要求,率先在全市探索组建非公经济党委;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443个,实现规模以上和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100%建立党组织。采取“单独建”、“挂靠建”、“联合建”方式组建行业协会、商会等“专业型”党组织41个,增加强了发展引领力。三是创设“功能型”党组织。围绕生产基地、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条,以“支部+协会(基地、公司)+农户”模式,组建特色种养殖等“功能性”党组织24个,增强了行业市场竞争力。采取“建、联、挂”等方式,组建社团组织、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党组织179个。统筹省、市、区三级驻村力量,成立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临时党总支1个,突出了党员作用,整合了工作优势。
2.变“单一隶属”为“动态灵活”,实现区域党建“共建共赢”。组建区域化党建“专家团”,定期研究论证推进措施,认真审视工作不足并集中精力加以解决。秉承“精细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理念,大力整合各方资源,迈开共建共赢之步。一是构建“多方合力”的党建新格局。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以“党建带宣传、带关建、带团建、带妇建”等方式统筹各区直单位人、财、物资源向基层区域直线倾注。完善“书记抓、抓书记”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作出公开承诺,严格“签字背书”。整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省委“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推动年轻干部到农村历练、“改非”干部在社区服务。整合城乡区域发展资源,以“爱心志愿服务”为主体,以“政府购买服务”为补充,广泛吸纳社会要素、积极融合各方力量投入到区域化党建工作中。二是构建“精准发力”的党建新模式。立足区域党建主题和现实条件、发展优势,科学确立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按照“互补互通”原则广泛开展区直单位与基层党组织、党组织与党组织、党组织与辖区单位的结对共建活动。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大力选派站位高、理论强,个人能力特长与组织发展定位相符的区级党建工作指导员,全程参与区域化党建的升级打造,推动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定期组织党建需求调查,按照“基层点单、部门上菜”模式瞄准“弱点”固本强基,盯紧“优点”开发特色,切实挠在痒处、止在痛处。三是构建“持续用力”的党建新态势。科学制定当前与长远、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区域党建发展规划。建立分级负担的党建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大力实施先进典型“以奖代补”、创新项目“专款直补”的经费补助方式,确保经费“不断线”。选优配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提升村级干部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强化精神鼓励和价值认同,因地制宜选聘党务专职副书记,积极培育后备干部,确保人员“不断档”。在20xx年镇党委换届中,将3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选派13名副科级领导干部、4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镇(办)挂职。
3.变“条块分割”为“强强联合”,实现基层组织“堡垒作用”。遵循“强点连线扩面”思路,扎实推动区域内的资源共享、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共办、事务共商、机制共通,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属性回归。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多媒体互动式、情景教学式、现场体验式等新型党课形式,不断强化党员思想理论教育,促进党员坚定不移地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建立民主评议、组织评定、个人承诺、转化帮扶、组织讨论、上级预审、会议通报、上级审批等不合格党员处置程序;实施普通干部“谈话鼓劲”,探索不合格、不胜任干部“召回流转”,切实纯洁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堡垒阵地”的坚固性、战斗性。强化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党群“连心结对”和村级决策“夜谈共议”,以实际行动感召群众,构筑起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民心长城”。二是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完善升级。在基层一线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同步推动审批事项下放和办事程序精简。围绕打造“一公里联系网”和“一刻钟服务圈”,有重点地在村民组上建党支部,在城区楼院建党小组,并同步建成活动阵地,认真选好“服务员”。全面实施“代理代办”,接通“阳光信访”网络,建立起“邮政代办”、“便民工具屋”、“居家养老”等10余类200余项服务项目库。设立群众“心愿墙”由党员自愿认领,帮助群众“圆梦”。组建义务巡逻队、应急反应队等志愿者服务队300余支。建设电子化“义工银行”,建立“爱心储蓄”档案,推动“互爱互助”风尚形成。三是强化党组织“发展功能”的实践引领。统筹社会活跃阶层,采取“单独建”、“挂靠建”、“联合建”方式组建行业协会、商会等“专业型”党组织41个,增强了发展引领力。以“支部+协会(基地、公司)+农户”模式,组建特色种养殖等“功能型”党组织24个,增强了行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以强带弱”、“以富带穷”、“以治带乱”等村村联建模式,探索试行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跨村兼职。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党员创业带富。海龙镇贡米村党支部多方协调资金150余万元和技术人员50余名建设香料基地,较好地破解了饮用水源保护地对发展的限制。
三、区域化党建的主要成效
秉承“党建要引领发展、发展要体现成果”的理念,努力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大党建”、“大发展”、“大成果”的工作态势,实现红色革命圣地党群同频共振、互融发展。
1、实现了“品牌效应”的“最强化”。树立“精品意识”,积极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区域化党建品牌效应推动下,全区上下抓党建、谋发展、促和谐的劲头不断高涨,目睹了实践成果的各基层党组织纷纷要求融入区域发展规划,“点连成线、线扩成面、面聚成体”的格局初步形成。沙河片区整合“六居一村”资源,将常驻人口的基础服务、辖区商户的产业服务、流动人口的“吃住用学工医”服务聚为“一体”,彻底将“脏乱差”的城郊结合部建成了环境优美、融合互助、群众舒心的和谐大家园。
2、实现了“社会效应”的“最大化”。区域化党建使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基层党建工作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消除了治理服务中的盲点和薄弱环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基层群众参与党建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得到较好弘扬。老城片区抓住“精神洗礼”重点,将红色革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和志愿服务融为“一炉”,并大力扶持“义工协会”发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片区义工服务蔚然成风。协会及其创办者均多次受到中央级表彰。
3、实现了“经济效应”的“最优化”。区域化党建统一了思想,集约了优势,优化了环境,提振了士气,集中了力量,真正强化了发展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20xx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在全市率先获得“贵州省全面小康县”的称号。20xx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深溪片区改变以往“单打独斗”局面,聚合“四村一居”资源优势,引入“绿地集团”等社会力量抱团发展集体经济,新农村面貌如诗如画。片区红色党建元素、农耕民俗文化、绿色发展成果交相辉映,既是基层党建示范点,也是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更是市民休闲旅游线路,实现了党建与发展的共融合、双促进。
四、区域化党建的实践启示
1.“扎根凝聚”是区域化党建的坚实基础。“扎根”,就是要使基层党建通过不同的载体和方式从单一转向多样,实现党的组织扎根在基层、党的意志体现在基层、党的影响渗透在基层,使基层执政资源形成一个拳头、一个体系,有效克服目前党组织的部分资源存在的分散化、碎片化问题。 “凝聚”,就是增加各类党组织及党员的关联性,让党员群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把党组织的引领凝聚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落实在基层,彰显和巩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一核多元”是区域化党建的实践架构。“一核”就是突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多元”,就是通过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引领作用,将党员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力量等组织起来,把各方人力、物力、智力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多元共治”局面,以最大限度地联系和凝聚各领域的发展力量,整合一切有利资源,达到共同建设目标。“一核多元”的区域化党建体制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了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畅通民情民意的前端,成为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区域良性发展的强大助力。
3.“共建共赢”是区域化党建的路径选择。打造区域化党建必须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党群工作一体化建设,大力构建上下结合、以块为主、条块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各界人士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的积极作用,形成共驻共建、共治共赢的基层治理服务格局。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区域化党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通过系统化、易操作的建章立制工作,构建起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红花岗区区域化党建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又提升了广大党员的归属感、模范感、自豪感,还促进了社会治理的集约性、有效性、前瞻性,更推动了发展实践的加速化、科学化、和谐化。继往而开来,红花岗区将进一步充实区域化党建的内容,变基层党建的“独角戏”为党群“大合唱”,使一个个建强的“点”连成“线”,使区域化党建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提升了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实践成果。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29
一、背景与动因
(一)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较多、流动党员数量较大,迫切需要加强行业党建工作,积极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建筑工人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以永川为例,目前全区有建筑企业70家,在建工地150多个,农民工3.5万人(区外户籍近2万人),流动党员160人。大部分党员远离居住地党组织,使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管不住”;部分党员不想受到组织监管、不愿亮明身份,使得流入地党组织“没权管、不愿管”,农民工流动党员处于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两不管”地带。破解这一现象,需要加强行业党建工作,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每个党员,构建“有党员的建筑工地就有党的组织”的组织体系,巩固党在建筑行业的执政根基。
(二)建筑企业工地一般多分散、跨区域,迫切需要配优建强行业党组织,统筹解决党员组织生活不正常的问题。从企业党组织看,项目工地多且分布不同区域,统一组织活动难。从单个项目工地看,党员少且流动性较大,组织活动缺乏氛围和连续性。从工地辖区党委看,统一活动时间难,且缺少行业特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党员的吸引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配优建筑行业党组织领导班子,从面上加强行业党建工作统筹指导力度,推动全行业党员教育管理、“党员统一活动日”、“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正常化、规范化。
(三)建筑行业企业众多、利益诉求不一,迫切需要发挥行业部门党组织作用,引领企业加强党建工作基本投入。一方面,受市场经济逐利思想影响,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部分建筑企业对投入人财物保障党的工作缺乏必要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业主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企业发展上,关注更多的是建筑质量、建设安全和市场拓展,忽视了企业党建工作。破解这些现象,需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主导作用,一手抓业务工作监管,一手抓行业党建工作保障,引导业主投入必要的人财物和精力,为建筑工地党组织正常有序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基本保障。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上下贯通的行业党组织体系,把零星分散的党员聚起来。以建筑行业党组织100%覆盖为目标,一是选优配强行业党总支领导班子。设立永川区建筑行业党总支,负责全区建筑行业党建工作,隶属区委非公工委。行业党总支书记由区建委党组书记兼任,遴选1名干部担任专职副书记,区建筑业协会、区建委相关科室和部分建筑企业负责人任总支委员。二是明确区建筑业协会党支部隶属关系。按照全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后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调整的要求,明确永川建筑业协会党支部隶属于区建筑行业党总支,具体指导135家会员企业党建工作,督促落实党组织阵地、经费保障等行业标准,指导开展“建馨”系列党群活动,协调组织行业志愿服务。三是及时推动建立项目党小组。区行业党总支指导建筑企业党组织在项目部建立党小组,推动“党小组与项目部同步组建、党小组长与项目管理人员同步配备、党建工作与项目管理同步部署”,实现了“项目建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推动全区建筑行业党建工作形成了区委非公工委统一领导、区建委党组牵头抓总、区建筑行业党总支统筹指导、区建筑业协会党支部督促协调、建设项目部党小组具体落实的工作体系,实现了行业党建与业务工作同步推动、互促共进。
(二)建设“建馨党群服务中心”,把行业党建的形象亮出来。发挥区建筑行业党总支统筹指导作用,制定“建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合理设置各类功能室,并根据工地大小推进服务阵地差异化建设。一是分类建设“形象展示厅”。在区建筑行业党总支设立面积约500平米,集会议、展示、阅读、健身、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建馨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建筑行业党员活动的中心阵地。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地,按照“五室两区”(办公室、农民工夜校、活动室、卫生室和宣传区、运动区)标准建设党群服务中心。2万平方米以下建筑工地全覆盖建设党群服务联系点。二是统一配置“建馨书屋”。在建筑工地统一配置流动书屋或图书流动站,并每月轮换1次图书,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截止目前,全区已配置流动书屋(图书流动站)20个,配备各类书籍30余万册。三是按需设立“建馨调解室”。在区建委机关设立全区建馨调解指挥中心,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地设立区域“建馨调解室”,作为调解建设领域矛盾纠纷的具体场所。区建筑行业党总支每季度争取区建委领导干部和科室负责人,组织总支委员、区建筑业协会负责人等到工地“建馨调解室”一线接访,研判问题,化解矛盾。截至目前,共解决农民工各类信访问题720余件,清欠5150名农民工工资1.2亿元。四是积极建立“建馨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依托镇街村小学,在外出务工农民工较多的村建立建馨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添置经典书籍、文体器材,设置“才艺展示台”“亲情联络角”,开设文学创作、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周末特长兴趣小组,开展“周末开放日”“主题活动月”等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精神生活,解决建筑工人的后顾之忧。全区已建立活动中心6个,覆盖留守儿童3200余人。
(三)开展“四项”党群活动,把行业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结合建筑行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形式组织开展党群活动,把党员和农民工凝聚起来。一是根据工地实际规范党内活动。以“党员统一活动日”为载体,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党员集中冬训”和“党员日常量化考评”,加强行业党员教育管理,激发党内创先争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区建筑行业党总支制定行业合格党员标准32条,组织书记上党课、送党课24次、党员集中学习(专题讨论)1500余人次,以“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亮身份、亮成绩,做合格党员、做建设标兵”为主题的“两找两亮两做”行动在各党群服务点全面深入推进。二是针对行业特点倡导志愿服务。按照“专业第一、政企联合”原则,组建由区建委机关职工、区建筑业协会会员、企业代表、农民工等组成的“建馨志愿者服务队”,召募志愿者420名(其中党员120余名),常态化开展房屋质量咨询、房屋质量开放日、房交会咨询、建筑节能宣传、一对一上门服务等志愿活动,每人每年服务时长不少于18小时。三是贴近工人需求开展“六送”活动。以工地开工奠基和“五一”、国庆、春节等节假日为契机,组织开展送技能、送医疗、送文化、送电影、送演出、送关怀活动,提升农民工技术水平、保障农民工身体素质、丰富农民工业余生活。今年以来,已组织技能培训、巡回义诊、大篷车演出、坝坝电影和“走进工地·感恩父(母)爱”等“六送”活动63场次,参与农民工近2万人次。四是发挥业主力量关怀特困党员。按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建筑行业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区建委党组、区党员教育服务中心、区建筑业协会党支部向全区建设企业和开发企业发出倡议,设立永川区建馨党内关怀专项资金,用合法经营产生的利息资助全区特困党员。专项资金设立三年来,共筹集资本金500万元,累计慰问特困党员370名,赢得了广大党员和党组织的一致认可。
(四)加大人财物投入,把行业党建工作的保障强起来。建立健全行业管理部门、协会党组织和建筑企业三方共同投入机制,夯实行业党建工作基本保障。一是全覆盖选派党群指导员。在区建筑行业党总支的统筹协调下,从区建委机关、区建筑业协会共挑选70名政治素质强、思想作风硬的党员干部,分别派驻各建筑工地建馨家园及党群服务点担任党群指导员,具体联系指导建设项目部党小组开展党群工作。二是制度化安排经费投入。区建委每年安排40万元行政经费,专门用于行业党建工作。按照市委非公工委要求,全面落实党费返还、党员教育培训、党组织活动等经费,区建筑业协会《章程》明确“党建工作经费从会费中列支。动员协会会员单位加大党建工作保障力度,推动协会党建工作投入与企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三是标准化配置党建资源。在建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便民服务平台、健身房、阅览室,为70个建馨家园免费配送电脑、桌椅书籍、乒乓球台、棋牌、书籍等文体活动基本设施,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生活活动环境。
三、启示与思考
(一)抓行业党建工作,落实行业部门责任是根本前提。行业管理部门是推进行业党建工作的源动力。永川区委把行业党建工作纳入行业管理部门“联述联评联考”重要内容,每年听取工作汇报;行业管理部门深度融合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切实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强化行业管理部门党组(党委)抓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势,才能真正统筹力量,传导压力,推进协会、企业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抓实行业党建工作。
(二)抓行业党建工作,建强行业总支班子是关键步骤。行业党组织是联系行业管理部门和协会、企业党组织的桥梁纽带,是推动行业党建工作深入开展的中坚力量。永川区探索行业管理部门党组负责人兼任区建筑行业党总支书记,遴选能管住行业非公组织的相关职能科室、有影响力的协会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进班子,发挥了行业党总支“一声号令全体行动”的作用。实践说明,建强了行业党组织班子,就能构建“一个支部引领带动全行业党建工作”的工作格局,加强行业党总支对行业党员的服务和管理能力。
(三)抓行业党建工作,调动企业积极性是最终落脚点。行业企业支持配合,行业党建工作才能落地、落实。永川区建筑行业党总支通过深入工地服务、开展农民工培训、表彰支持党建的优秀企业等方式,调动建筑企业抓党建工作的热情。实践启示,抓建筑业行业党建工作,必须调动企业的个体积极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抓党建工作带来的变化和好处,才能让企业积极配合,真正使各项工作得到落实,行业党建工作才有实实在在的成效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30
一、“企业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成立的背景
高新区内企业类型较多、党员分散性强、流动性大,非公党建工作点多面广。由于非公企业多、情况复杂,党建工作中存在着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建工作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新区紧紧围绕“推动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这一目标,不断创新园区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探索构建“企业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充分整合园区既有资源、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借鉴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强调集聚型、区域化管理,从而淡化组织隶属关系,构建大工委大党建的工作体系。
企业社区党委成立后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将企业分散的党组织整合起来,通过高新区党工委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解决企业党建工作不会干、不愿干、不想干的问题。二是通过分类建立服务中心,开展载体活动,为员工和党员提供便捷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为企业发展助力。三是通过探索推进区域化党建,有效解决覆盖面不高,工作有盲点的问题,做到党建工作全覆盖、服务全方位。
二、“企业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主要做法
推行“12345”工作模式:即建立一个企业社区党委,两个中心,三个平台,四个功能区,开展五项活动,推动非公党建向着规范化、标准化迈进。
1.架构“一个党委”,以健全的组织体系实现园区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近几年的探索实践,高新区党工委认识到机制不顺、保障不力是造成非公党建发展不均衡的症结所在。为此,高新区党工委在区委非公党工委和高新区党建工作指导站的指导下,借鉴社区区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企业社区”综合党委为统领,以网格管理为依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一是创新领导体制。依托园区党工委,推行“区域化党建、社区化管理”工作模式,成立“企业社区”综合党委,建立党建工作指导站,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实行交叉任职,综合党委书记由高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担任,副书记由高新区党群办主任担任,委员由园区骨干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实行双重管理,在不改变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将市属企业和油田多种经营企业统一纳入管理体系。通过强有力的党建领导体系,将园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有效整合,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企业社区”综合党委每季度与园内企业党组织座谈研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并建立了党员联管、治安联防、安全联抓、卫生联管、环境联治“五联”服务机制,推动园区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推进。三是推行网格管理。将园区石油装备制造、石油加工生产、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板块划分为3个区域网格,组建3个区域产业党总支,推选产业板块内天意石油、北沥集团、中蓝电子等龙头企业党组织书记任党总支书记,其他企业支部书记为党总支委员,统筹指导管理产业板块内企业党支部,形成“企业社区综合党委—产业党总支—企业党支部”的“1+3+N”网格化组织体系。
2.建设“两个中心”,以功能完善的党群服务阵地为企业构筑新“家园”。围绕打造审批不出园区、服务不离园区、检查不到园区、收费不进园区的“四不园区”工作目标,投入300万元,建成集税务、工商等6个服务窗口41项服务职能的现代化“便企服务中心”。便企服务中心采用公司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行模式,引入金融、法律、人事等中介机构,围绕简政放权和减轻企业负担,建立起便捷高效的标准化审批服务平台,全面实行AB岗工作制和“一门受理、信息共享、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制,零距离、全时域为企业提供服务。
建立党群活动中心,开展各类组织活动,丰富 “企业社区”的灵魂。有组织无阵地、有活动无场地、有创意无基地,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20xx年,高新区党工委高标准建成3000平方米的“党群活动中心”,企业党员在在这里进行学习、技能培训、文体竞赛、娱乐健身、职工联谊等活动,“党群活动中心”以其独特的场地和资源优势,成为面向全区、服务新区发展、服务企业党建、服务党员、服务职工群众的有效平台与窗口,从而实现了以活动凝心聚力、共筑和谐的目标。
3.打造“三个平台”,以便捷高效的服务助推企业赢得发展先机。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引领企业党员中的科技、技术骨干,交流前沿信息和技术,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引进、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二是打造审批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将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审批时限由最初的1年缩短至65天,并实行后置收费,还不断引入高水平中介机构为企业做好后续服务,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党建聚焦于服务带来的实际便利;三是打造网络活动平台。充分发挥QQ群、微信、微博、远程教育终端的“微动力”作用,创办非公党建驿站QQ群1个、有成员130人,“企业先锋微信群”1个、有成员90人,“高新区企业社区”微信公众号1个、关注数1140人,建立起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党建E阵地”,为园区企业和党员提供了集便捷性、实效性、互动性为一体的全景式学习交流平台,在促进企业间沟通和党员间交流、提升非公党建工作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设置“四个功能室”,以正向的激励和关怀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设置了“四个功能室”,激励党员立足岗位当先锋,让职工“惑时有人解”“难时有组织帮”。成立“党员积分超市”。超市里内物品由高新区党工委和企业党组织出资共同采购,企业党员通过各种活动获得积分,对应积分细则到超市兑换相应物品。目前已有560人兑换了价值近2万元的物品,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心理咨询室”。每周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咨询,有效缓解企业员工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让职工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成立“法律援助室”,每周四开放,由专业律师坐班解答企业员工法律诉求,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已为43人提供了法律援助;成立“党建储备基金室”。主要是把上级党委党费返还、财政补助、群团支持、园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赞助经费进行储备,并由专人进行管理。
5.开展“五项活动”,以党建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换来企业共和谐。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坚持开展了“五项活动”促进企业营造和谐企业环境。一是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引导企业党员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二是开展职工文化月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三是开展青春联谊会,营造温馨、健康的交友环境,倡导时尚、高雅的交友理念,搭建真诚、友好的交友平台;四是开展支部委员主题沙龙活动,旨在提高企业党支部委员思想认识、提高理论水平和推动非公党建工作能力;五是开展创新主题社团活动,引导企业间构建“命运与发展共同体”共进共赢。
三、“企业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取得的成效
1.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通过构建“企业社区”大党建工作体系,形成党建引领推动发展的工作理念,使园区企业党组织从立起来到强起来,使企业实实在在获得收益。中蓝电子公司党支部成立以来,提升了企业发展动力和职工凝聚力,20xx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海兴科技公司党支部征集党员合理化建议,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斯比瑞公司党支部的杨士远、陆海研究院党支部的刘京松等党员同志成为园区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企业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典型示范作用已然得到充分体现。
2.党建工作已然成为企业升级发展的助力器
“企业社区”党委的建立,使高新区找到了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的契合点,赋予非公党建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一是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和审批服务平台,梳理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鼓励天意石油、渤海装备等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为天意石油、渤海装备等企业争取并获得辽宁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资金1900万元;发挥投资牵动效应,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的支持,共有6个项目通过审批,获批资金7.01亿元。二是依托企业家联合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域内科技资源,目前已利用平台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中蓝电子、陆海研究院等20余家企业创造利润5亿余元;产业联盟作用凸显,成员单位增至200余家,借助联盟平台,已实现签约引进企业9家。三是不断完善扶持政策体系,以“一走访三推动”为载体,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存在问题,现已为中蓝电子、陕汽金玺等40余家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资金约5000万元。四是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种洽谈、产品展销和信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帮助渤海重工、天意装备等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园区出口规模。先后在北京、盘锦两地召开了技术交流、项目对接会和国际市场开拓研讨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五是创新小微企业党建工作机制,探索楼宇党建模式。紧跟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关联组建了“互联网+”楼宇党支部。科技孵化器相继获批省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众创空间,在孵企业40余家,入驻率达90%。六是开展五项活动成果显著。对接兴隆企业家联合会,将党建触角延伸至会员企业。去年以来,共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周恩义为企业集中授课5次,举办主题沙龙13次,各类文体比赛15次,参与人员达5000余人次,有14名职工“脱单”,步入婚礼殿堂。尤其是兴隆工业企业家联合会、盘锦-北京石油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主题社团,帮助3家企业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地区建立出口及合作关系,开拓了国际市场,实现出口创汇4294万美元。
3.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起企业文化旗帜
“企业社区”党委通过加强引导、增进共识、创新方法、健全制度等措施,使企业党组织不断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一是设立了党员先锋岗和文明示范岗,树立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工作人员典范,引导职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爱岗敬业意识。二是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为主体,将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集聚起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的发展成果更好的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三是塑造和谐共融的企业“家”文化。关爱困难党员及职工,建立了企业困难职工档案,组织机关和企业党员予以帮扶,同时加大企业党组织经费保障力度,激发了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积极性。目前,已为12家企业党组织在建设党建阵地、帮扶困难党员、开展活动等方面提供经费110余万元,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工作水平得到提高,活力不断涌现。
四、“企业社区”工作模式的探讨
“企业社区”党委工作模式运行以来,围绕“推动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这一目标,利用各种服务平台,带领企业党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基本实现了“企业社区”党委的各项工作目标,但其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今后工作中的几点探讨:
(一)强化政治引领作用。“企业社区党委“要充分利用各种服务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党建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与促进企业发展相结合、与提升企业文化相结合,多举办岗位技能比赛,企业产品、技术对接,青年创客联盟等活动,充分释放红色发展动力。将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服务中体现组织优势,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真正实现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企业社区“党委真正成为企业创业的乐园,党员生活的家园。
(二)建立“园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专题研究一次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推动园区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建立党建互促、治安联防、安全联抓、卫生联管、服务联动的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服务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以点带面,推进非公党建“双覆盖”。继续打造非公党建示范点。持续为新建企业党组织开展“三建三送”活动,实现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阵地30%以上达标;建立激励制度。给予党建指导员和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适当工作补助,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和组织建设成熟率的双提速。同时,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企业税前列支1%作为党建经费的要求,协调区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加快落实;加大党建指导员、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及党务工作者培训力度,为实现党建工作规范化运行打牢基础。
(四)建设党建APP平台。平台包括动态展示、学习园地、支部建设、党员管理、积分之家、贴心服务,还包括“两学一做”、“两会”阶段性专栏,并将逐步实现微图书馆、网上平台视频直播等常态化专栏和评先选优、收缴党费、组织关系接转等项目,真正实现非公党建便捷化、信息化、智慧化。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31
一、实施背景
乐清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早在1988年,乐清就组建了第一家非公企业党组织。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乐清有非公企业党组织1161家。同时,非公企业党建领域也存在三个不争的事实:
1、党员人数普遍较少。据统计,全市1161家非公企业党组织中,党员人数50名以上的仅有14家、占1.2%,10名以上的有176家、占15.2%,6名及以下的有749家、占64.5%。单个党组织党员人数少,是普遍现象。
2、党组织稳定性差。20xx年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更是只有2.5年。同样,在乐清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停工停产,也有一批企业新建投产,党组织也是如此。
3、党建工作力量弱。在乐清,除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少数大型企业外,其他企业都没有“专职”搞党建的党务工作者。企业党建工作基本上是党组织书记的“副业”,处于“忙起来不要”的状态。
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小微企业党组织自身抓党建,运行成本高、活动氛围差、工作效率低。解决小微企业党建薄弱问题,需要“跳出小微企业,抓小微企业党建”。
二、主要做法
1、科学划“区域”。综合考虑党员、党组织数量和企业集聚、行政区划等情况,依托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工业园区等设立区域性非公企业联合党委(党总支),实现对小微企业全覆盖。一个区域性党组织,党员数量一般控制在50-150名。对柳市、虹桥、北白象等企业数量多的乡镇(街道),按企业集聚情况和工业园区分布,依托城乡社区或工业园区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对雁荡、盐盆等非公企业党员少于100名的乡镇(街道),直接依托乡镇(街道)两新工委设立非公企业联合党总支。目前,全市共建立区域性党组织56个,覆盖“低、小、散”类型的党支部764个和党员4403名,实现全市全覆盖。
2、精准选“书记”。区域性党组织组建后,能不能正常运行,关键靠书记。因此,优先考虑由体制内干部担任书记,强化书记抓党建的责任,突出书记具体抓、抓具体。目前,全市56位区域性党组织书记中,乡镇(街道)两新办干部兼任的有15名,涉企科室党员负责人兼任的有14名,社区书记或副书记兼任的有17名,龙头企业党组织书记兼任的有10名。同时,推选一批威望较高、经验丰富的党员企业主或企业党组织书记兼任委员,以及挑选一批思维开拓、精力充沛的年轻党员兼任委员,着力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
3、积极建“阵地”。重点依托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和工业园区等公共场所,建设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推进党建阵地集约化。同时,坚持“节俭、兼用、够用、实用”的原则,视实际条件合理布置“四室一区”,满足办公议事、公共服务、教育培训和文化休闲等基本要求。目前,全市已建成并验收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15个,市级补助经费37万元。同时,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一个区域性党组织、一个党群服务中心”的目标。
4、全力抓“机制”。建立专题党课制,每个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区域内企业党员集中上党课,邀请相关人员作专题讲座,推进党员常态化教育。为保障党课质量,乐清组建了“两新乐讲坛”讲师团,聘请31名来自党务工作、企业管理、法律事务等领域的党员专业人才担任讲师,实行“送党课下乡”。建立活动轮值制,由区域内企业党组织轮流负责举办活动,着力增进交流、活跃氛围。如虹桥镇溪西工业园区党总支,统筹安排12家企业党组织负责举办篮球赛、羽毛球赛、技能比武、党员义工、青年沙龙等活动,使党员成为园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建立书记例会制,每个月区域内企业党组织书记开一个简短的碰头会,推进工作落实和经验交流;建立党群服务中心轮班制,挑选一批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做好业余时间的中心开放工作。同时,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年度“共性项目+个性项目”党建工作清单,实行“月报、季督、年评”,有效推进区域性党组织规范运行,发挥作用。
三、工作成效
1、保证了“三会一课”的落实。小微企业党组织党员人数少,“三会一课”不正常是个较普遍的问题。通过“集中上党课”,有力推进党员常态化规范化过组织生活,及时学习党的政策和接受党的教育。
2、满足了党员沟通交流的需要。非公企业党员中外来人员居多,平时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沟通,对外界接触较少。通过区域性党组织这一平台,尤其是每个区域性党组织都建立了微信群,推进了党员间的沟通交流、友谊增进和互帮互助。
3、激活了非公企业党建的活力。通过区域内企业党组织“轮值办活动”,以及安排有相同兴趣爱好、岗位特长的党员组建党小组,有力激活了党员的生机活力,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
四、实践启示
1、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充分发挥“体制内”力量的主力军作用。党建任务层层传递,从乡镇(街道)到企业尤其到小微企业这“最后一公里”,往往不是很顺畅。设立区域性党组织,由乡镇(街道)干部担任书记,推进区域化党建实体化,形成“体制内”力量统筹抓、具体抓、督导抓的工作格局,是当前形势下抓实小微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2、讲究“党建成本”、形成“规模效应”,是抓小微企业党建的必由之路。对大量小微企业来说,党员人数少、活动场地缺,单独上党课、搞活动、建阵地,成本高、效果差。建设区域性党组织,推进“集中上党课、轮值搞活动、统筹建阵地”,降低了成本,活跃了氛围,集约了资源,是一种必然选择。
3、区域性党组织建设,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的重要完善。长期以来,我们抓企业党建工作的格局是“县—乡—企业”,因企业量大面广,最终结局是抓重点、抓个别。通过区域性党组织建设,打造小微企业党建综合平台,有效破解了抓小微企业党建的难题,从而在面上形成了既抓重点党组织,又抓小微企业党组织整体提升的 “一盘棋”党建新格局。
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模式范文 篇32
一、背景与起因
(一)学校基层党组织基本情况
目前,我校共有二级党委(党总支)21个,其中教学单位党委16个;党支部293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36个,学生党支部141个,离退休党支部16个;全校党员5841名,其中教职工党员1903名,学生党员3539名,离退休党员399名。
(二)学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一是近年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参与程度还不够深,对于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严肃性、重要性认识还不足。
二是学校党委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如何巩固既有成果,确保落实成效,避免执行过程中的“能量衰减”,成为摆在学校党委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是新形势对高校党组织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盯人、人盯事”的工作落实方式,基层党组织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成效也往往因人而异。如何激发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力,把“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是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工作思路和主要做法
(一)借鉴“陀螺模型”,优化党组织运行机制
1、“陀螺模型”基本理论。“陀螺模型”是借鉴物理学中陀螺运动特点的一种管理学模型。物理学上,陀螺是典型的用来描述物体动态平衡的模型。它具有的定轴性、进动性和陀螺效应等物理特性,正是可以用来解决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动态平衡发展问题的工具。陀螺模型由五要素构成:组织生命体、机会和威胁平面、工作中心轴、组织结构环以及驱动力。他们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组织生命体的动态平衡发展。高校党组织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具有目标驱动、自我意识、对外开放、学习能力和存活环境等一般生命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2、借鉴“陀螺模型”改进基层党组织管理理念。“陀螺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目标驱动和共同发展。陀螺保持平衡的条件是高速运转,实际上,优秀的党组织本身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当它的生机和活力减小时,首先为表现为运转速度下降,当运转速度低于某个下限时就会倾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校党组织,应该是一个在目标驱动下带动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党员共同发展的组织生命体。
3、翻转“金字塔”优化学校基层党组织运行体系。传统的高校基层党组织管理是一种从上到下相对静态、稳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通过借鉴“陀螺模型”的动态原理,学校党委尝试把原来静态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倒过来,形成“倒金字塔”式、动态的“陀螺型”的管理结构。学校党委(包括党委工作部门)居于陀螺的最底层,一方面控制着“陀螺”与“威胁和机会平面”相接触的“着力点”,最直接的把握和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学校党委以及各类工作部门的功能和作用着重体现在对基层党组织的支撑上,也就是掌握着“陀螺”这一圆锥体的“顶角”,“顶角”越大,“陀螺”的体积也就越大,质量越大,自转速度也就越快,维持旋转的时间也就越长。
(二)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机会威胁平面”抓牢“着力点”
1、明确工作“中心轴”。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以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轴心。学校“熔淬工程”的主题是“熔铸坚强堡垒,淬炼时代先锋”,既是抓基层、打基础的要求具象化、形象化,同时体现我校的工科专业特色。在总体目标上,计划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基层党组织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党员的“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培育一批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形式多样、机制完善的党建工作特色载体。
2、找准工作“着力点”。学校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在“熔淬工程”中制定了“一计划三行动”建设目录。启动二级党委(党总支)“引航计划”,把从严治党的要求细化为11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党支部层面,立足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职能部门党支部的不同特点,以“书山有径,我愿为梯”为主题设计了教师党支部“山梯行动”,以“红色梦想,谱我华章”为主题设计了学生党支部“华章行动”,以“服务师生,砺质砺效”为主题设计了职能部门党支部“砺效行动”,并对每个专项行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举措分类细化,保证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围绕自身中心工作发挥作用。
3、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全校一般性要求和基层特色的有机结合,推行基层党组织工作任务目标化管理。公布二级党委(党总支)年度工作计划表,按照“年度总体目标”、6大类“一级指标”和20余项“二级指标”,逐一列出二级党委(党总支)年度工作任务,各基层党组织根据自身特色在“规定动作”之下设计“自选动作”,按照各项指标任务层层分解、细化举措。在党支部层面,发布了教师、学生、职能部门党支部年度工作指南,把一般性要求同年度工作任务相挂钩。
(三)开展“三型平台建设”,为基层组织运转加压驱动
1、“公开晾晒”倒逼责任落实。为了避免任务落实过程中的“能量衰减”,学校建立了全新的以二级党委(党总支)为主体的党建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为每个二级党组织设计了专门的信息公开页面,包括通知公告、党建动态、支部生活、特色阵地四个专题版块,基层党组织的各类方案报告、活动纪实,以及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党支部“三会一课”的会议纪要第一时间上网公开。各单位工作落实是否及时、措施是否得当、工作效果如何等信息一目了然。各单位之间也通过信息公开实时比较、自动对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的责任感明显增强,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日渐浓厚。
2、“特色阵地”培育基层“小郎中”。为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首创精神,鼓励当好“小郎中”,学校开展了基层党组织“特色阵地”立项工作。“特色阵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立项,立项单位必须是一级党组织,既可以是基层党委(党总支),也可以是党支部或多个党支部联合。立项内容涵盖创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载体、完善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健全联系服务群众方法途径等基层党建面临的重点问题。立项形式既可以是一项解决方案或创新型做法,也可以是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的特色活动。迄今为止,全校立项“特色阵地”共58个,其中重点项目9个、一般项目39个,拨付项目建设经费12.3万元。
3、理论研究凝聚高校智力优势。为激发学校专家学者、理论教师和党务工作者的钻研精神,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学校启动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立项。今年,全校立项课题23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1项,拨付项目科研经费5.2万元。下一步,还将探索运用招投标的方式开展课题立项,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更好地把理论研究运用于指导工作实践。
(四)强化过程控制,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纠偏纠错效能
1、流程控制,监控环节责任清晰。除了对组织生活和组织纪律、党支部运行(“八个一”)、党员发展流程(“两推三审两票决”)以及党内关怀帮扶(“四必访一报告”)等基层组织生活进行规范外,还进一步梳理优化基层组织运行和党员管理的业务流程,坚持抓好关键环节和节点,明确监控风险点,健全权责清晰的监控体系。
2、确定标准,规范化建设有据可依。学校编印了《基层党务工作手册》,明确了基层组织运行,党员发展、组织关系接转、全国党员信息库维护等业务流程的工作标准。在今年的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中,除印发工作方案之外,还明确了各类工作程序、请示、报告、票表、决议规范标准。换届后又编印了《基层党委(党总支)工作记录》,把基层党委主要任务,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民主生活会、中心组学习的目标任务、组织形式,以及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作为工作指南和学习资料编入《记录》,既回答了基层党委“干什么”和“怎么干”等问题,又强化了对基层党委重大决策的倒查监督力度。
3、“双述双评”,完善评估反馈机制。学校党委在认真贯彻省委对于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施党建工作“双述双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除了要面向学校党委进行述职评议之外,还要面向全体师生员工进行述职评议,强化对任务落实情况以及师生满意度的考核。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丰富述评载体、扩大基层民主,将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述职报告等内容通过党建信息平台面向全校公开,师生员工通过网络在线的形式对基层书记进行评议。结合线上、线下评议结果的对比分析既能确保评议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也使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更好地重视师生诉求、回应师生关切,找准短板,明确努力方向。
三、取得成效
一是全校基层党建工作管理效能明显提升。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学校可以随时了解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每一个基层单位的信息公开平台就相当于一份实时更新的工作总结,一改原有催要各类报表、总结、汇报的工作模式,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提升了督查督办效能。
二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主动性明显提高。通过信息公开、目标驱动、过程控制,强化了基层单位之间横向对标,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明显提升,“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目前,各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党建信息平台上累计公开各类信息1200余条,其中,理论学习类信息近300条,推进工作类信息500余条。
三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明显增强。通过开展“特色阵地”立项以及党建研究立项,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处方权”下放,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围绕问题破解难题的意识明显增强。部分基层党组织主动围绕党员先锋指数管理、党员志愿服务、作风建设等方面开展“特色阵地”项目化建设。基层党务工作者结合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自觉围绕“积分制”党员考核体系、“互联网+党建”模式、“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等等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实践。
四是基层党建工作载体日益丰富。全校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单位特色,在学习教育载体上推陈出新的力度明显增强。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党员开展了“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精准脱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助力扶贫攻坚战;机关党委开展了以“提振精气神,激情干工作”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出台机关作风建设“八条规定”,组织开展了青年干部成长论坛;党员讲堂、科普实践基地、“爱心时间银行”、“党员开讲啦”微党课、学生党员联系学困生“一帮一”、毕业生党员离校专题党课、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等一系列基层党建品牌活动相继创建。
五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师生身边的典型不断涌现。全校各基层党组织挖掘、培育身边先进典型的意识明显增强,注重讲述好身边共产党员的故事,传递好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推进学校发展建设中迸发的正能量。其中既有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党员,也有积极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优秀学生党员表率。特别是我校退休党员赵玉泽同志于10月6日因病不幸去世,在临终前还特别立下遗嘱,将自己最后一个月的工资6049元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在今年全省推荐“我到基层讲党课”志愿者工作中,我校推荐理论教师14名,人数位于全省各单位前列。
四、工作启示
一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注意借鉴相关学科的优秀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科学的理论是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化正确认识,对于推进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索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进行优化和改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处理好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在坚持党的建设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注重借鉴各类科学理论的方法技术。
二是优化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必须真正地尊重基层党组织主体地位,扩大基层自主权。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活力,首要的是合理确定学校党委、党委工作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尊重基层主体地位。其中,学校党委主要任务是战略设计、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基层党委(党总支)是工作主体,负责本单位党建工作,决定本单位职责范围内党建工作的所有事项。党委工作部门起参谋、辅助和协调作用,主要任务是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为学校党委提供决策参考和支撑,并对基层党组织提供政策引导、支撑服务和监控考核。
三是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是提升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管理心理学认为,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强化目标管理的重点除了需要制定目标之外,还需要健全目标执行情况评估反馈机制,通过对控制过程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反馈,帮助基层组织找好问题症结,指导设计好调整方案、纠正偏差,保证目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熔淬工程”是我校为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而设计的三年行动规划,今年是启动年,成效已经初步显现。今后的工作中,我校还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分析研判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充实工作内容,细化工作任务,真正以百炼成钢的决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